分享

情境教育与小学数学创新素质的培养_为您服务教育网

 梦想教育 2013-11-28
特级教师朱玉茹老师主持的南通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五课题《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研究》,在南通市实验小学选择实验班,在同年级暗设对照班进行实验。据研究报告,实验初始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成绩及其分布经检验基本相同,使用教材、课时、进度等均严格按统一的教学计划安排。实验进程中,由专家主持命题,对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多种形式的创新素质的专项测试,结果为:创新意识测试的正确率实验班比对照班高出26.5个百分点至37.3个百分点,直觉创新测试的正确率实验班比对照班高出34.7个百分点,变通创新测试的解答率实验班比对照班高出13.04个百分点至23.91个百分点。以上表明,课题研究的实验是成功的。

  作为鉴定组的成员,笔者详细了解了课题研究过程。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应具有小学数学的学科特质,但情境教育的思想贯穿了整个研究工程。

  课题组从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提炼出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创造性地设计出不同类型的教学情境场,以达到培养创新素质的目的。如利用设有陷阱类的数学问题,营造挑战性情境;利用尝试错误类数学问题,营造探索性情境;利用一题多解类数学问题,营造曲线性情境;利用图形显示类数学问题,营造数形性情境。这些情境教学心理场,有效地激发、培育了学生创新动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意志等创新素质,具有科学方法论意义。课题组不仅为小学数学课的创新素质培养提供了成功经验,也为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供了一般意义上的科学表征;同时,也为情境教育在小学数学领域的创造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这是本课题研究最具价值的成果。

  情境教育的课堂心理场的变化规律是:问题场——情景场——情境场——意境场——意向场的交互叠加。课题组对学生创新素质培育的途径作了相对应的预设。基本逻辑过程是:动机——氛围——体验——思考——应用(学习方式的改变)。研究表明,预设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与教师的教学规律;尤其与课堂教学的各个心理场转换相吻合,利于在课堂中实施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在这五个教学心理场的转换过程中,课题组对创新素质的创新动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志等各要素进行了激发和培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创新动机产生于问题场,课题组正是创设了一个个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创新动机;创新意识的形成,需要合适的教学情景场,课题组正是营造了一个个宽松、自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选择、优化学习资源,形成教学情境场,课题组正是让一个个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构建体验平台;创新思维的训练,要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内化、丰富原有的个体意境场,课题组正是开发了一个个质疑、批判、“发散——聚敛”、“求异——求同”、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协同的训练思维活动;创新意志的培育,要让学生经常产生乐于坚持、勇于解决新问题、难问题的意向场,课题组正是寻找了一个个切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数学题型,让学生一次次体会到“创新——成功”的喜悦。这一课题预设的科学性,揭示了培育学生创新素质的规律,有效地保证了课题研究获得成功。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了大量的成功范例,并向其它学科拓展,小学数学的情境教育也在李老师的引领下在全国开花结果。但有许多数学及其他学科老师直接模仿、嫁接了语文情境教育的课堂教学方式,而朱玉茹老师从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素质的角度出发,探索出其中的规律,与情境教育思想不谋而合,是数学情境教育的创新典范。这从一个方面证明了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对所有的学科教学都具有指导意义,但从另一角度讲,每一个学科都要从自身学科的特点出发,探索本学科情境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这才是进一步推广情境教育的科学道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