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数学分组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昵称4301269 2010-10-31
小学数学分组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作者:张红卫来源:赤石乡小发表时间:2006-4-21 17:42:29访问次数:2008
 
 

一、课题的提出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继续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尊重学生人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要加强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各学科的教学既要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任务,又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露端倪。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20世纪中叶以来,其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根据国家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落实素质教育”,使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将使我们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内容、形式等各个方面发生相应的变化。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验,是一项具有落实素质教育显著特征的教改实验。它以消除学生自卑感,增强学生自信心为突破口,以“整体性、主体性、发展性”三大原则为指南,并依据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提出了一个以体现人文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凸显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目前的数学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动手实践能力差、缺乏质疑问难的创新品质等等。要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的学生,就必须革除弊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将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帮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采用分组学习等多种形式调动全体学生投入学习。达到在面向全体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的发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智力、能力、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往往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如何使学生困生能学有所得,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真正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这既是义务教育的需要,更是为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

 分组分层教学模式是一种培养孩子们拥有带着走的能力,也是引导孩子们社会化的过程与方式之一,而辅导活动教学的目标正式如此,因此分组教学是辅导活动课程时常运用的教学方式,透过分组教学以有效达成教学的目标。发达国家往往采取小班制异步教学的教学模式来减少弊端。现在,我们提出一种分组区别教学的模式,通过分类编组,分类指导,达到分类提高,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异步教学法。

二、课题的界定与说明

1、“分组分层学习”的含义

  “分组分层学习”是指教师把学生按照互学互补、相互促进的组合要求,组合成有目的的小组形式,对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进步。它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灌输式”和单纯的“同吃一锅饭”教学,以知识为载体,以开发智力为重点,以发展能力为根本。

2、“分组分层学习”的理论基础

(1)、教育心理学特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要培养学习的创新意识,首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分组分层学习”充分民主的教学组织形式,把小组的每一个成员看成平等的思考者,创设了一种友好、民主的气氛,是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修正他人的想法,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时的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同时,便于形成思维互补,形成创新意识。

(2)、数学学科的特点

数学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别是小学数学,只有学生亲自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才能产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才能产生学习数学的渴望,体会到数学有用,数学有情。“

(3)科学的学生观

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习数学。只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一个丰富多彩的情境,一个合作交流的气氛,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放开了手脚的学生必定会大胆提问,积极发言。“分组分层学习”使不同的学生都可以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优等生得到发挥,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提高。

三、理论依据


 1、分组区别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一是因材施教原则。我们通过大量调查,发现造成数学学困生的最主要原因不在于智力,而是在于知识迁移过程中日积月累造成的断链与破网。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因个别学生之材施教,尽量缩小学习新知识前的“认知前提能力差异”,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提高个别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性的“情意前提特征”,提高教学质量将会有切实的保证。
2、分组区别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二是“最近发展区”原理。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在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跳一跳,摘到桃”。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差”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内驱力是一个人成功的首要因素)。
1、课堂结构和组织形式的研究

    “分组分层学习”通过综合编组,把学困生与中上生处于同等地位,辅以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群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

2、实施策略

(1)创设情境

通过创设情境,激趣、激思、激疑、激情,解决想学、爱学的问题。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2)探索新知

提供探索的时间、空间、材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解决会学、学会的问题。

(3)应用升华

巩固基础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进行智力训练,理论升华。

四、研究目标


1、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使每个学生在不同基础上得到提高与发展。

2、形成一种便于操作的分组分层区别教学的模式。
3、通过好、中生的相互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
4、通过对学困生的直接教学和个别辅导,消灭“陪读”现象,更好地补差、防差,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素质教育要求。
5、通过分组区别教学的教改实验,提高实验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他们驾驭教学的水平,和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五、研究内容


1、课堂结构和组织形式的研究

“分组分层学习”通过综合编组,把学困生与中上生处于同等地位,辅以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群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具体可采用研讨式、答辩式等形式。

2、实施策略

(!)创设情境

通过创设情境,激趣、激思、激疑、激情,解决想学、爱学的问题。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2)探索新知

提供探索的时间、空间、材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解决会学、学会的问题。

(3)应用升华

巩固基础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进行智力训练,理论升华。

1、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的调研成绩,和对学生的能力素质鉴定为依据,把班内学生分为好、中、“差”C、B、A三个群体,一般比例为:3:5:2左右。然后以相邻前后4人一组。为消除“标签效应”和“差生”的自卑心理,分组可以是显性的(征得学生及家长同意),也可以是隐性的(只告诉学生本人,甚至连其本人也不告诉)。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分组都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要通过施教,根据学生实际,有层次间的升降变迁,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
2、教学目标分层
    改变以往教学目标要求划一的状况,针对同一班内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体可分为:(1)最低限度的大纲,教材要求。

(2)大纲、教材的全部基本要求。

(3)对大纲、教材基本要求的适当提高、加深。

鼓励不同层次学生在达成本学习领域共同性目标后,选择高一层次的目标进行学习,用不断递进的分层目标来引导和要求学生,使教学要求和学生可能性的关系,始终处于动态协调之中。

3、教学过程分层
    改变传统班级授课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合——分”式教学结构,既有面向全体的“合”,双有兼顾各组的“分”。保证在一节课内既有统一的讲解、答疑、矫正、小结,也有分组的教学、自学、合作学,还有分层次的练习和个别指导。其基本模式是“合”(激趣入题、明确目标)——“分”(学习新知、巩固练习)——“合“(反馈口授,课堂小结)——“分”(课内作业,巡视指导)。“分”学的结构,可借鉴复式教学的经验,采用动、静交替的形式进行,要注意“分”而不“离”,“合”而不“死”。
4、练习作业分层次
    不同组别完成不同程度的作业,A组学生完成基本题,B组学生完成基本题加综合题,C组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一些有利于思维发展,培养能力的提高题。对同一道题目,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练习中,教师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体现弹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此同时,教师要不断巡视,把握信息,并作个别点拨和矫正。
5、评估测试分层
    成功的评价反馈是对学生学习的最高奖赏,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差等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明不足又指出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的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为了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考试的评价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帮助各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之以学为乐,不断进取,积小成为大成。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在考查中,学困生做基本达纲题,中等生加试综合题,优等生再加试提高题,让各组学生在考查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水平和能力。允许在测验中未达标的学生在一星期内再进行第二次平行性达标测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6年3月前,成立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收集资料。
(二)实施阶段:2006年5月-2007年7月
(1)拟定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和计划。
(2)选择实验班组,全面开展,教学模式研究。
(3)做好实施过程的指导,反馈工作。
(4)分阶段展示研究成果。
(三)总结阶段:2007年7月----2007年9月
(1)汇总所有资料和研究成果。
(2)撰写研究报告。
(3)巩固研究成果,并做好后续研究工作。


七、 对课题研究现状的分析及研究的突破点

目前,创新性教学、探索式学习、分层异步教学、分层递进式教学等课题的研究在全国各地相继出现,随之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分组教学已成为趋势,对此已有一些理论研究出台。对“分组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为了更进一步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参与、学会发现、学会提高、学会应用、学会创新,适应新时期的教育,我们确立了此课题,旨在通过实验与研究,能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合作互助精神及突出个性特征方面有所突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