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赏识教育”再研究_为您服务教育网

 梦想教育 2013-11-28
何碧秀

  “赏识教育”是近年提出和在中小学教育中倡导的一种新型教育方法和理念。在中小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对这一新理念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以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南京)赏识教育研究所所长周弘为代表的观点:“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而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批评会伤学生的自尊心,进而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发育。二是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赵忠心研究员为代表的对“赏识教育”持否定态度的观点:认为“赏识教育”还缺乏科学论证和实践的支持,至少目前还不能成为一种教育理念来推崇。本文主张的是第三种观点,认为:“赏识教育”是众多教育方法中的一种,它并不是能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一好百好,既不能片面夸大也不能全盘否定,既要对其积极成分加以运用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可能的释放,又要注重把握时机与多种教育方法相结合,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
一、“赏识教育”的产生与理论渊源

  “赏识教育”是南京周弘老师对自己聋哑女儿周婷婷,通过激励、表扬手段开发她的潜能,肯定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鼓励她不断成功,最终创造特殊教育的奇迹:16 岁的周婷婷被辽宁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破格录取,21岁被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录取到心理咨询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周弘老师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不懈地探索教育的真谛,在教育上历经了五次开窍。从一个 “爱”字发展到“行”字,然后归纳为赏识,并把这种方法归纳为“赏识教育”。最后得出结论:赏识是孩子不断追求成功的“金钥匙”。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这是人们心理最高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赏识教育”的理论渊源。笔者认为:“赏识教育”是依据人渴望得到赏识的本质需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以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的教育方法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新兴的教育新模式或教育理念。教育心理学还认为,渴望被别人信任,被重视,被看得起是学龄儿童或青少年最大心理需求。尤其是处在成长高峰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特别希望能得到别人的羡慕、好感和赞扬,渴望得到老师和其他成人的尊重便成为这一年龄段的第一心理需求。“赏识教育”恰好还能够弥补“抱怨教育”的种种弊端,使学生能在喜悦的心理环境中接受教育,可以大大地减少教育成本增加教育的收效。

二、发挥“赏识教育”的功能,让学生个性能够得到充分发展

  “赏识教育”的核心就在于爱护和发展个性,使受教育者内心深处需求得到满足。通过赏识学生的优点,帮助学生找到他们学习、生活乃至职业的倾向最合适的位置,让他们将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发挥到极致,获得生命的乐趣。

1. 发挥“赏识教育”的基本功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从生命科学的角度看,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巨大的潜能,但孩子诞生时都很弱小,生活在一个巨大的世界里,在生命成长过程中,难免有自卑情结。“赏识教育”能满足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它使受教育对象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快感,在乐中学,在乐中做,因而能激发出巨大的潜力。

  孩子的潜能需要星星之火点燃。“赏识教育”的奥秘就是让孩子觉醒,推掉压在无形生命上自卑的巨石,让孩子的潜能像火山一样爆发,使学习的障碍在孩子巨大的潜能面前,都变得微不足道。

2. 发挥“赏识教育”的激励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教师赏识学生,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行为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和赞扬,因此,它具有鲜明的激励功能。让学生在老师的赞许和认可中增强自信心,增强成就动机,满意地实现自己的目标,这就是“赏识教育”所起的激励作用。“赏识教育”还要让每个孩子都知道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先天禀赋都是基本相同的。我们老师要懂得欣赏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的任何一个特长都要肯定,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并正确引导,使学生多种多样的才能和天资得到充分的发展,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变化的关键时期,此时尚未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同时非常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因此,由外到内的正向激励能满足学生内心的积极因素,形成肯定自我的意识。这种肯定自我的多次沉淀,就会积累孩子的成功感,就会树立成功的信心,这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这种由外到内“你能行的环境”就能内化为“我能行”的积极行为。

3. 发挥“赏识教育”的导向功能,激发学生超越自我

  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激励,不断地去追求成功,这就是“赏识教育”的导向功能。学生有比较强的自尊心、荣誉感和积极进取的上进心。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若能以表扬为主,对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在肯定学生的长处的同时挖掘学生的亮点,指出学生的不足,寓批评于表扬之中。教师若能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确哪些是自己的优点,哪些是自己的不足,就能激发学生超越自我。

4.发挥“赏识教育”的评价功能,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赏识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对学生充分肯定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肯定的过程。青少年普遍存在很强的表现欲望,积极的评价又能激发学生表现欲,对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是“赏识教育”的评价功能。积极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持之以恒的激励能导致成功。

  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要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发展的眼光,以纵向比较的方式,努力发现学生个体的进步和长处,才能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评价”中获得信心,获得自信,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三、实施“赏识教育”要做到“四个结合”、“一个把握”

1.“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相结合

  “赏识教育”到底能不能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批评,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不仅可以批评,而且还要更大胆地批评。关键在于批评的方式方法,应该在“看得起,够朋友”的前提下进行批评。好朋友的提醒是珍贵礼物,孩子那怕一时不理解,长大后也一定会以感激的心态乐于接受这份礼物。比如一位老师是这样批评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的:“像你这样的孩子怎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来,你难道不知道你是老师心中的骄傲吗?”一种春风拂面的批评学生会不接受吗?

  若把“表扬”简单地理解为“鼓励”,只重视正面的赏识激励,而忽视大胆的批评和挫折的训练,这是“赏识教育”的误区。如此就会助长学生的傲慢无理,成为学生容忍错误的挡箭牌。实际上,赏识并不排斥批评,赏识是赏识学生的优点、长处和进步,而不是忽视学生的缺点、弱点和错误。该指正的问题要及时指正,该批评的错误也决不能迁就。但运用批评要讲究艺术,要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为前提,要让学生以感激的心态接受这剂苦口的良药。

2.“赏识教育”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渴望认同、渴望赏识,是每一个人深层的精神需要。赏识是人们精神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分,它体现的是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在“赏识”理念下的教育强调的是接纳,是宽容,是和谐,是幸福。实施“赏识教育”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根据需求去赏识,赏识要恰到好处。赏识要正确客观地分析、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而不能因为要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学生本人起不到真正作用,而且会影响周围的学生,他们会感到赏识是一种虚伪,继而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同时,赏识不能过度,否则会导致学生对自己认识不足,会产生自满自傲的心态,稍遇不顺就会一蹶不振。赏识还要因人而异。如对胆小的学生要多肯定、鼓励,对调皮、好动的学生在适当赏识的同时还要多提新要求,使其改掉不良习惯。在大力推广现代教育的今天,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已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教师苦教、学生死学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赏识教育”成为教师教育学生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

3. “赏识教育”与奖惩分明相结合

  “赏识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表扬加鼓励,“赏识教育”中也应包含有批评。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鼓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做了好事要得到表扬,做错了事,就应该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这样才能取得心理平衡,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回忆他8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对他的评价“精彩极了”,父亲对他的评价“糟糕透了”。他从母亲的“赏识”声中,得到爱的力量,是他以后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他从父亲的批评声中,得到警告的力量,不时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在这两种力量的鼓励下,他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作为教育工作者,既要当“慈母”也要当“严父”,对待学生既需要“赏识教育”,也需要惩罚教育。

4. “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相结合

  “赏识教育”关键在于把做人的权利还给孩子的同时,把做人的责任也让他承担起来。也就是让孩子的无形生命升华的同时,让他们的有形生命也经得起风雨的磨难。有人认为给孩子无形生命的赏识太多,就会让孩子自我感觉良好,一旦在社会上得不到赏识就会适应不了。事实上并非如此,如果把孩子的无形生命比作一棵树,在生长之初,它接受的赏识多,所得到的养份就充足,成长就快,等到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时,就能经受风雨的洗礼。倘若它不能接受任何的批评和挫折,那它再大的身躯也无法抵挡丝毫的风雨。

5. “赏识教育”要把握好教育时机

  “赏识教育”要求有相应的教育素材和教育时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的优点和缺点,有了素材依托,那么就要准确、适时地把握教育时机。如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抓住时机,及时赏识所产生的影响要比事后很久才赏识孩子所产生的影响大得多。显而易见,“赏识教育”要把握好教育时机,突出适时渗透,巧妙结合,不牵强附会,不生搬硬套,才能找准教育的切入点,才会收到真正意义的教育实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