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新教育中激励机制的构建和尝试

 怡蘭轩 2013-11-29

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已成为我们的共识。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迫切需要构建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笔者就此将宏观理论上的感悟、认识和微观实践上的探索、尝试分别作以介绍,以望与同仁共同探讨。
宏观上,教育工作者在和谐、激励、民主的环境中才能保持长久的创新意识,进行大胆地创新实践。若处处受几十年一贯制的传统理念的束缚,甚至动辄被领导或“权威”简单否定其成果进而贬绯,就难以开拓、创新出教育理论、教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等。小平同志讲过:“人民教师是培养革命后代的园丁。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应该受到党和人民的尊重。要确实保证教师的教学活动时间,要关心他们的政治生活、工作条件和业务学习。对于在教学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应该给以表扬和奖励。”后来又强调:“要制定一系列干部制度和教育制度,鼓励年轻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已制定了一些表彰、激励措施,如我省两年一度的“甘肃省基础教育教学科研优秀成果”奖等。但目前,政府还没有制定健全的、科学的对从事创造性劳动者所获得创造性成果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国家和地方都还没有建立和形成科学的创新体系,使得发扬创新精神,进行创造性劳动还没有成为全社会包括教育界普遍所推崇、所时尚的风气。

江总书记已指出:“我们必须在全国兴起一个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高潮”。这就需要教育管理、科研部门与各类学校共同制定创新教育的发展规划和激励办法,大力倡导、督促创新教育的全面开展和落实。如:筹措和安排创造性研究项目所需资金和其它物质条件,设立多种创新教育基金及奖励制度,并组织和加强能胜任创新与创造教育的教师队伍和科研力量;指导建立学科或学校之间可持续研究的课题,制定创新实验子课题计划,并有保障顺利实施的途径,当取得阶段性成果时应即时宣传、表彰或推广,以带动全体教职工勇于开拓、锐意创新。

另一方面,做为“主体“的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各环节上,需要社会和学校多方面营造出轻松、活泼、健康的氛围和配套的激励机制,在教育管理工作者和一线教师的引导、促进下,使全体学生受到长期、有效的创新教育,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全面完善素质教育。多年的应试教育源于升学“过独木桥”的机制,培养出的是扭曲、不健全而缺乏创新源泉、动力和目标的“人才”。目前,正在实行的新课程教材改革,各级考试制度的改革,历年举办全国与国际的各学科知识竞赛并对获奖者实行升学保送或加分政策,鼓励音、体、美等特长生的培养等,已推动了创新教育所需的激励机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再如:广州中山大学附中今年秋季起开设的广东省首个高中理科实验班,将改革传统的高中教育阶段的培养方式,强化理科的优势学科,针对高校前沿专业来设置课程,让学生高中第三年在中山大学选学部分基础课,开设研究型、实验型课程,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据悉,这个实验班当时的报名情况火爆,计划只招25人却已有上千人报名,这体现了时代对创新教育的呼唤,体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对转变教学方式和构建激励机制的热切期盼。

微观上,教学过程是师生间有着各种交流、互动的活动,教师首先要多层次、多渠道地建造宽松的创新环境,既有学科或年度的创新课题计划,更应在平时教学的细微中“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耐心地引导、组织,并且要善于激励和褒奖,使学生能愉快、主动地勇于独创性地思维、创造性地学习,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各种实际问题,从而不断获得创新的见解和创造性的本领,以达到教与学配合融洽的良性循环状态。本人近年来就“创新教学中如何构建激励机制”做了以下逐方面的尝试:

1.坚持探究丰富“分数”的内涵,寻求科学合理的有利于创新教育的评估学习水平的方法与手段。为了把学科教育的重点转移到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这些概念和规律所用“方法”的学习中,并且在重过程、重方法的教学轨道上开发、训练、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鼓励他们课外尝试创造性活动,我拟定了学期评定考核办法:从学校统一考试(期中、期末)、平时测验或课堂提问、读书笔记、论文或总结、平时作业和实验操作的报告等五个方面对学生学习水平进行考核,并把考核结果,按照“5、2、1、1、1”的权重折合成分数汇总,来作为一学期的总评成绩而表示学生学习物理的水平。我将此法向全体学生作了宣传后,平时逐项坚持细致地考核,使“分数”的内涵更深了,外延更宽了,的确既满足了学生追求高分的心理欲望,也开辟了创造性学习的条件、途径和激励机制。

2.改革课堂教学,坚持激励性原则,采取全方位的、科学的激励技巧,激励学生质疑问题、创造想象、自学探索、动手操作、主动创新,使其在课堂上始终保持令人欣赏的拼搏精神。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我常设计一些有创意的问题或例题,如问:“你是怎样想的”、“还有哪些方法”、“为什么要这样”等,用好这些提问技巧就能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且要给学生一个思维的空间和思考的时间,就可启发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能提出深刻的问题,进而创造性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另外,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立人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敢于在课堂发表不同见解。我曾多次对一些学习习惯、方法不当(如上课不专心学习、课后不完成作业)的学生,课堂中有意提问他们并用“抢答”方式,激励其主动学习、寓学于乐,使其创造力不但没受到压抑和挫伤,反而孕育着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培养。

3.选择物理学上的著名实验或发现事例,经简化、设计,形成富有启发性的材料,并在课堂上宣讲科技创新史,让学生“追踪”当年科学家的发现思路,模拟科学家的发现过程,领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如:伽利略驳倒“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观点的实验、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牛顿对三大运动定律的建立过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维方式;焦耳对“热功当量”的执著验证;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过程;玻尔建立玻尔原子模型的过程等。又如:牛顿发现微积分时是22岁,爱迪生发明留声机时是29岁,居里夫人发现钍、钋、镭三元素的放射性时是31岁,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才26岁,这许多重要发明创造都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最敏捷的青年时期。经过追踪、模拟、聆听或查阅资料,学生在短期内做了科学家多年呕心沥血才做成的事,不仅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锲而不舍、勇于求真的精神,而且使学生学到了物理学创造性的研究方法,强化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观察力,以探索未知情境、客观事物的奥秘,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事物 ,丰富了学生的思路,点燃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4.通过批阅作业、交流论文的方式,激励、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业力争改变过去的单纯做题为教师提出典型问题,鼓励学生反复评价,寻找尽可能多的解题思路,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物理实验的多方案设计等。如:我选出一道“求两声波的干涉振动明显减弱的位置”的题目,学生作业上表达出“干涉图样法”、“几何解法”、“代数推理法”、“极限法”等解法,我在全班讲评时均给予充分表扬,结果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平时作业都坚持细致批阅,并慷慨大度地用“颇有新意”、“见解独到”一类评语,化点滴于润土,从而激励、张扬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我分阶段或单元多次组织学生对物理知识、方法及有关问题进行整理、总结,并号召撰写论文。如:“对动力学五大规律的认识”的选题,学生间交流时促使他们独立思考、查阅书籍、实验研究或进行讨论,使他们对知识有更系统、深刻地理解,然后我全部收阅,并分层次选出了18份在各班办专栏展览、大力宣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并顺势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到一些报刊,大胆发表自已的见解,使学生既知晓更广阔的施展创新能力的空间,也能获得更大的成就感。

5.改革物理实验教学,增强其探索性和发现性,从而开发、激励学生创造性学习。我的作法有四种:一是挖掘学生分组实验,从照本操作、满足于在实验报告中填写数据转变为独立设计实验,操作后完成实验报告,简要分析实验误差、提出改进意见,并探究与此实验有关的问题。二是把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动手、探索的实验,如:“横波的形成”的演示,由学生集体组织、分工操作,来验证自己的见解,体验创造和发现的喜悦。三是开放、发挥实验室资源的潜能,让其真正成为学生施展智力和创造力的领域,如:“布朗运动”的观察实验,放开让学生选择器材、自行操作、观察、记录,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也培养了其敏锐地洞察理论与关键实验步骤结合点的能力。四是开辟创新性小实验、小制作,如:对“绳索拴着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让学生在自备的毛线或橡皮筋之间拴住一个重物(如苹果),然后进行多种移动、变换,既直观地创建、熟悉了这类问题的模型,也获得创造性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途径;学习单摆时,让学生自制“秒摆”,然后激发、鼓励学生逆向思考和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对单摆有关的问题进行分析,激励其标新立异,诱发了创造性研究的热情。

6.结合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从高一新生入学就开始分阶段选拔出有创新潜力、竞赛型的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辅导和培养。授课教师一方面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养成优良的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入手,狠抓双基,不仅交给学生丰富系统的知识体系,灵巧熟练的基本技能,还使学生通晓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方法体系,还大力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获得从事创造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从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抓起,利用专题讲座及创新创造能力竞赛型考核,使得涌现出大量的思维活跃、头脑尖锐的学生,并且在高一至高二的学习中就与大学物理的基础课相接轨,到高三时参加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的初赛及全省的复赛前后,开设研究型、实验型课程,由教授及有关学者共同带动这些尖子生的茁壮成长。这样,既让这些学生接触了“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外的专业学习,得到了创新性的训练,也由所获得的出色成绩和强烈的成就感,激发了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情感,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做了良好的铺垫,也为全校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开展创新教育树立了榜样,产生了激励全体的深远影响。

    另外,学生都喜欢接受新鲜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应当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将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性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起来,鼓励、引导学生制作课件或通过网络学校接受远程教育的最新信息,既开拓学生认识视野和知识面,更能激励其捕捉思想的创造火花,感受不断创新的魅力。总之,一旦宏观社会与微观个体融入健全的激励机制的良好运作,创新教育就能屡屡结出硕果,满足国家兴旺发达的需求,使我们伟大的民族走向成功,迎接新世纪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