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东汉以来,属于益州辖区之内,分置建宁郡、牂牁郡、朱提郡、永昌郡四个行政区。223年,益州郡大姓趁蜀汉皇帝刘备在永安病逝之际,杀死太守正昂,绑架新任太守张裔到东吴,举兵号召南中四郡反叛蜀汉。三郡皆反,只有永昌郡在功曹吕凯、府丞王伉顽强坚守下没有被叛军攻破。而孟获是当时南中地区的大姓豪强,深为当地土著和汉人的信服。而蜀汉的丞相诸葛亮为了能最终彻底平定南方叛乱,以便以后能全力发动北伐战争,于225年决定亲自率领大军前往平叛,自此,南中之战拉开帷幕。
一。武侯南征的大致经过。
面对南方的叛乱,诸葛亮在223年并没有立即派兵前往平息南方叛乱。因为他认为当务之急,国家君主刚逝去,决心先安定国内民众、安定民心,积蓄粮食,让这个国家先恢复势气。然后派邓芝出使东吴,与东吴再结盟好。一边派人到南中边界上做准备,一边派人直接去南行,查清事件。另一方面,又叫李严写信给雍闿说以来利害。但是几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为了彻底解除南方的后顾之忧,以便以后可以顺利的北伐中原,蜀汉建兴六年(225年)三月,诸葛亮亲自率领数万大军出成都,兵分三路,前往南中平叛。自己率大军主力,作为西路,从成都由水路出发,进军越雟郡(今四川西昌),讨伐高定;东路派遣马忠由僰道(今四川宜宾)出发,进攻牂牁郡(今贵州福泉),攻击朱褒;中路由李恢从平夷(今贵州毕节)进发,攻向建宁(今云南曲靖)。诸葛亮带领李恢军深入昆明,用计大破益州郡叛军。而马忠军则顺利在且兰打败朱褒,后与李恢军回合。诸葛亮大军到达南中后数战皆胜,先斩杀高定,然后与其他两路大军汇合,三军声势相连,准备迎战南王孟获。
诸葛亮知道孟获乃当地部落首领,深为当地人所信服,便想将其生擒,迫使孟获归顺朝廷,从而以达到收服南中百姓民心的目的。225年五月,诸葛亮大军渡过泸水,与孟获交战,成功将孟获俘虏。因孟获不肯真心归降,所以将他放走。诸葛亮的重点是在北方,但是南中叛乱问题又比较严重,因此只有从心理上降服南中百姓,才能保证以后不再反叛。所以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之后,仍然还要继续放孟获走。最终孟获及其土著首领终于对诸葛亮彻底信服,孟获言:“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至此诸葛亮成功平定南中。
三。笔者独家解析南中之战。
为什么要说独家解析南中之战呢?首先我们要交代一下,在正史《三国志》里面,对诸葛亮的南征的描写少之又少,至于诸葛亮带了多少兵力、带了哪些人,尤其是七擒七纵孟获史书上是没有明确记载的。因此我们去解读南中之战,是非常吃力的,也就是说能够提供的正史资料很少。因此,只能凭借自己对蜀汉的认识和理解,再结合当时的情形去分析:
1.兵力差距。史书上虽没有记载带了多少兵力,但是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分析。第一,诸葛亮此番亲自率兵南征为了什么?是为了想彻底的解决掉南方的叛乱,为自己以后的北伐创造条件。既然是这样的话,你带的兵力就一定会非常的充足,最次不可能比叛军少,要不然的话,实现彻底解决力量是不够的;第二点,诸葛亮率军南征,而且是兵分三路,声势浩大,而且到了南中以后,每一次战争都是蜀军取得了胜利。这两点都基本上可以看出蜀汉的兵力,相对于南中的叛军,是占有绝对优势的。那么对于兵力不对等的战争,胜负基本上就不言而喻。因为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兵力的多少对战争最后的胜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谋臣差距。蜀汉方面是由作为丞相的诸葛亮亲自率兵前往,而诸葛亮我们大家都知道,在三国里面都算得上出类拔萃的谋略之士,在蜀汉里面那就是第一谋略之士。而且诸葛亮兵分三路南征,肯定还会带一些出谋划策的人。而在以孟获叛军的阵营里面,我们从诸葛亮到了南中以后,数次于叛军交战,每次都取得胜利,还有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这两点来看,叛军里面基本没有什么谋略之士,说得难听一点,就是一帮乌合之众而已。在三国纷争这样一个时代,谋略是影响战争成败很关键的一点。你比如说,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都是靠谋略,最后取得战争胜利的。
3.武将差距。在当时的蜀汉阵营里面的武将还是人才济济:赵云、魏延、王平、马岱、关兴、张苞等等,很多。前面讲了,彻底平定南中是诸葛亮亲自率兵前往的核心目的。换句话说,也就是这一次南征对蜀汉政权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因为这样,诸葛亮肯定会带上蜀汉阵营里面的一些能征惯战的重要将领,来协助完成平定南中。具体是带了那些,因为史书上没有记载,我们也不能乱说。但是从逻辑上来分析的话,肯定是带了。而叛军阵营里面呢?从双方多次的交战就能看明显的看出叛军军营里面,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武将,可以与蜀将打斗不相上下的。
4.战力差距。诸葛亮治军是非常严格的,要求特别高,这一点是人所共知的,因此蜀军的战斗力是非常强的。在此仅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后来的北伐,曹魏国力那么强大,兵力充足,占尽优势,但是司马懿和诸葛亮相互对垒的时候,蜀军多次挑战,司马懿皆坚守不出,都不敢与诸葛亮的军队正面对抗,一较高下。只能用拖延战术来逼退诸葛亮,由此可以看出蜀军的战斗力有多强。但是南中的叛军呢?诸葛亮没有到之前,猖狂得很、可是诸葛亮的军队一到南中,叛军是每战皆败,根本不是蜀军的对手,战斗力那就不是一个层级的。在这我们要交代一句:北伐战争中,如果蜀汉和曹魏的军队正面对抗,曹魏不用拖延战术,诸葛亮克复中原的政治愿望是很有可能实现的。
5.攻心为上。蜀汉方面占尽优势,要想很快平息叛乱应该说不困难,但是从225年三月诸葛亮从成都出兵到班师回都,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这是为什么呢?诸葛亮出征前,马谡在为诸葛亮送行的时候,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当然了,笔者觉得,即便马谡不这样说,以诸葛亮的智慧,他也会这样做。所以诸葛亮在得知孟获深受当地土著人信服的时候,采用了七擒七纵的方式,最终感化孟获,使他带领了南中百姓最终归附于蜀汉王朝。自此后,南中再也没有发生大的叛乱,诸葛亮也可以投入全部精力去北伐。
三。南中平定以后,诸葛亮的政治安排。
南中平定以后,诸葛亮分南中四郡为六郡,让当地人或将领统领。有人劝谏诸葛亮留兵镇守,诸葛亮认为有三个不易:如果留下外人,则要留兵驻守,留下士兵则需要粮食,这是第一个不易;加上南中的人刚刚被打败,死伤的人很多,有的是父死兄丧,如果留外人但没有士兵驻守,日后必定成为祸患,这是第二个不易;南中人担忧害怕有废杀的罪名,自己害怕过失过重,如果留下外人,终究不会得到信任,这是第三个不易。
最后,诸葛亮平衡各方面的条件,决定采用'不留兵,不运粮’的政策,任命李恢为建宁太守,吕凯为云南太守,又收降南中其他部落领袖,与孟获一起授予官职,以此来笼络南人之心。诸葛亮安排完毕以后就班师回成都,准备择机开始北伐中原。自此以后,南中虽然小规模的叛变虽然没有停止,但相较东汉时期,南中却相对的平稳,而多次小规模的叛乱都被蜀将马忠、李恢、吕凯等快速平定。
三。南中平定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1.解除后顾之忧。我们知道诸葛亮最终的目的是倾尽全力,克复中原,兴复汉室。因为这样,诸葛亮才亲自率兵南征,采用了攻心策略,七擒七纵孟获以后,最终使得孟获心服口服,臣服于蜀汉朝廷。这样以来,诸葛亮基本彻底的解除了对南中的担忧,是他可以投入全部的精力和物力去发动北伐战争,完成先帝遗愿和自己最终的政治理想。相反,如果南中问题不能彻底解决,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之下,诸葛亮的北伐军事行动不但不能全部展开,而且还会分散出很多的精力去应对。另外还有一点,诸葛亮连年北伐,基本上都呆在蜀汉的边防重镇—汉中,除非有紧急国务,其他时间诸葛亮是很少回都城—成都。这些都能看出彻底解决南中问题的深远意义。
2.提供作战物质。南中平定以后,诸葛亮对南中采用了既不用留人,又不留兵,更不用运粮。这样一来,既笼络了地方首领为他效力,又得到了金、银、耕牛、战马等等,使得军资充足,国家也变得更加富饶,具备了发动对曹魏战争的条件。出师表有言:“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从这里我们看出,南中的彻底平息,各种资源的扩充,使得蜀汉的国力得到了加强,战争资源的增多,对诸葛亮后来发动的北伐战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留给我们哪些思考?
1.趁虚而入。其实这一次蜀汉南方发生的大规模叛乱的根本性原因,是因为刘备在221年成都称帝以后,本应该养精蓄锐,安定百姓,精心治理蜀中之事,待内部和谐,天下有变,在伺机发动北伐战争。而他呢?却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东吴的战争,最后导致兵败几乎全军覆没,自己也因又气又恨死于白帝城,致使蜀汉连续的衰弱,才使得南方几郡趁着蜀主病逝,蜀汉朝廷内部虚弱的情形下接连发生叛乱。
2.扫清障碍。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南征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他后来的北伐扫除最大的障碍。因为南方不平,后顾之忧不能解除,诸葛亮就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北伐的军事行动中去。换句话说,诸葛亮之所以能倾尽全力五出祁山,和彻底平定南中是密不可分的。由此可以看出,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政治抱负,就得消除掉影响自己实现自己理想的障碍,只要彻底的清除这些障碍,才能让我们把所有的精力用来做自己最想做的事。
3.顾全大局。其实蜀国南方发生的叛乱是在刘备死后,也就是223年的时候,而诸葛亮是225年春才亲自率领大军前去平叛。期间间隔了两年,诸葛亮只是简单了做了一些政治工作。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诸葛亮考虑国家刚刚经历了猇亭之战的大败,先主刘备刚刚病故,此时应当先稳定内部,安顿民心,积攒力量。再有蜀汉和东吴孙权之间的盟友关系也因两家兵戎相见而破裂了,即需要重新修复。在这样的情形下,虽然南方的叛乱是一定要平息的,否则以后的北伐就不好做,但是目前还不便派兵前去平息叛乱。这里反映了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顾全大局的务实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的。
南方平定以后,不但解除了蜀汉的后顾之忧,而且各种资源得到了扩充,为诸葛亮发动北伐战争创造了条件。建兴七年,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开始了第一次的北伐战争。那么这次北伐战争最后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而结束的呢?又发生了哪些难以预料的事情?我们能从中看出武侯哪些高贵的品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