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给将要去世的人以关怀和帮助

 杂货店伙计 2013-11-30

《西藏生死书》是一部伟大的生死学巨著,也是一部实用的临终关怀手册,它把生和死看作同等重要的事情,不但向我们传授了如何向死而生,如何正确地面对死亡,如何在活着的时候及死亡时刻获得证悟和解脱,还向我们介绍了如何给将要死亡的人以真正的关怀和帮助,让其积极地面对死亡和安祥地离开人世。

一、表达无条件的爱

在死亡面前可以说是人人平等的,每个人都免不了最终的死亡,死亡意味着失去所拥有的一切,进入一个完全陌生和未知的世界,所以临终者往往会表现出巨大的悲伤、恐惧和不安,有的还会嫉妒健在的人。我们应该理解和接受临终者的这些情绪,并尽可能地给他们自由表达情绪的机会。

临终者渴望有人可以谈话,当我们面对一个将要死亡的人,如果他想说什么,就尽量满足他们的愿望,让他们尽情地表达,不要打断或否认他们,不要和他们辩论,只是静静地并且专注地倾听他们诉说,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接受的,而不要企图“教育”或“拯救”他们。

临终者更需要真正的朋友,需要被真正地接受,需要别人无条件的爱,我们要学会表达这种无条件的爱,那么首先需要我们对临终者产生爱。

《西藏生死书》的作者提出两个对临终者产生爱的方法:第一,“看着你眼前的临终者,想想他跟你完全一样,有相同的需要,有相同的离苦得乐的基本欲望,有相同的寂寞,对于陌生世界有相同的恐惧,有相同的隐秘伤心处,有相同的说不出的无助感。”第二,“把你自己直接放在临终者的立场上。想象躺在床上的人就是你,正在面临死亡;想象你痛苦而孤独地躺在那儿。然后,认真地问自己,你最需要什么?最喜欢什么?最希望眼前的朋友给你什么?”

只有设身处地地为临终者着想,才能对他们产生慈悲和爱,才能够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另外,作者认为,临终者希望别人把自己看成正常人而非病人,所以应该与临终者保持身体上的亲密接触,“只要触摸他的手,注视他的眼睛,轻轻替他按摩或把他抱在怀里,或以相同的律动轻轻地与他一起呼吸,就可以给他极大的安慰。”

二、是否告诉临终者实情?

《西藏生死书》告诉我们,当我们面对临终者的时候,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要告诉他们真话,不应隐瞒他们的病情或是否将要离世的消息,要让他们做好死亡的准备,不然的话,他们会感到孤独。生活中往往会遇到一个被病魔折磨的人,大家为了安慰他,总是说一些让他们宽心的话,而把实际的病情隐瞒起来,有些人认为,把亲人或朋友的病情说出来可能会伤害或打击他们,所以会尽力隐瞒,这样的做法是否合理呢?

遇到是否告诉病人真话的情况时,除了要根据病人的个性、心情、心态等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而外,还是应该尽量告诉临终者实际的情况,因为即使你不告诉他们实际情况,他们也会根据周围人的态度和情绪了解正在发生的一切,这样反而让他们感到自己被孤立起来,造成更大的伤害和痛苦,不管临终者多么地痛苦和煎熬,他们的意识是清醒的,只要我们有足够的真诚,想着为他们好,他们是可以体会得到的,如果真诚地告诉他们实际病情,并真诚地开导他们,或许会减少他们的一些痛苦。

每个人都有知道和了解自己病情的权力,每个人也都想知道事实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而不希望自己被蒙在鼓里,临终者尤其想知道自己是否将不久于世,因为他们或许会有很多事情交代,或许会说出自己多年想说而未说出的话,如果不给他们充分准备的机会,就会造成很大的遗憾。

一个即将过世的人,虽然他们也知道自己已经为时不多,但是还是希望亲人或医生告诉他们这个事实,如果家人不告诉他们,他们或许会以为家人不愿意接受他们会去世这个消息,虽然这是出于好心,但是会给临终者留下牵挂,会对自己的去世感到抱歉,并为此感到焦虑不安。所以,当我们面对临终者时,不应忽视他们的处境,而是考虑到他们的感受,从他们的角度出发,为他们着想。

坦诚地面对病人,及早地告诉他们即将过世,这对于临终者尽快进入死亡准备也是有好处的,临终者对死亡有一个从否认、愤怒、失望到接受的过程,如果不能尽快地告知他们将要死亡,他们会来不及准备,一下子被抛入未知的领地,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更可怕的残忍。

三、允许临终者死亡

有些人面对将要死亡的人,表现得依依不舍,好像失去他们自己将无法生活下去,这样似乎可以提升临终者的尊严,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重要,可另一方面也让临终者舍不得离世,并且对尘世产生很大的依恋,无疑会加重他们的痛苦,可见以这种方式面对临终者,并不是一种仁慈的做法,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要允许他们死亡,好让他们安详且没有牵挂地离世。

当一个人接近断气的时刻,很多习俗的做法就是哭天喊地,悲痛欲绝,这样的做法会把自己的伤心转移到临终者身上,让他们不能安心,一些佛教信仰者对待将死者的办法是保持安静,让吵闹哭喊者离开临终者,其实,临终者也会像我们活着的人一样,当我们要离开一个人一段时间的时候,需要的是祝福的话,而不是死死地留住他们,不让他们出发。

有些临终者会担心自己亲人今后的生活,唯恐在自己不在的时候,亲人不能好好地生活下去,或者在自己死后,那些亲人无法得到照顾,这个时候,临终者会对自己将要死去感到极大悲伤,他们不是怕自己不能够留在世间,而是怕自己的亲人离开自己后无法更好地生活下去。

不少人在将死的时候,一直无法咽下最后一口气,就是因为他们有着太多的牵挂,太多的顾虑,这个时候,就要给他们以真诚的劝慰,让他们不要挂念,或者承诺一些在他们死后的安排,这样便会给他们以实实在在的安慰,这也是允许临终者离世的做法。

有些人想尽各种办法延缓临终者断气,这也是不允许临终者死亡的表现,比如采取各种现代医疗机器或急救手段,延长和维持最后的生命,目的就是让他们多活几分钟,可是这样做是否有利于临终者,并不能一概而论,很多病人并不希望自己受到过多地干扰,如果最后的医疗不是临终者的意愿,只会增加他们的烦恼和痛苦,而不是真正地爱他们。

总之,作者把对于临终者的关怀归纳为两点:爱和慈悲。慈悲就是“愿意尽一切可能来帮助他们缓和痛苦。”

四、如何给临终者精神方面的帮助?

给临终者精神方面的帮助,也就是使他们在即将死亡的时刻,尽量减少不良念头和情绪的发生,所以,为了让临终者感到舒适和安静,最好让他们死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比如家里,如果不能够死在家里的话,最好把他们曾经用过的东西带给他们,或者把他们很喜欢的东西放在其面前,或者放一些他们喜欢的歌曲、喜剧等等,而不要把他们置入陌生的环境或事物面前,也不要试图说一些他们不容易接受的道理,如果他们不需要,也不要给他们讲经说法,因为这不是“教育”他们的时候,而是尽量让他们放松、平静和庄严。为了使他们能够多安静一些时辰,尽量不让医生去干扰他们,一些急救措施其实并不是病人所希望和需要的。这些都是帮助临终者免受不良情绪干扰的外部环境方面的布置。

另外,还要尽力给他们心理方面的暗示和指引,本书在方面提出要给予临终者希望和找寻宽恕,多强调他们的美德,而不是他们曾犯过的错误、失误,这样可以让他们死得比较安详,引导他们多往正面和快乐的事情上想,不要往后悔和仇恨的事情上面想。即便是劝慰一个活着的人,也要尽量让他们往积极方面想,而不是总是想着不好的事情,毕竟,不同情绪对一个人身心的影响是巨大的,对待一个将要死亡的人,更应该引导他们的情绪往正面和积极面倾斜,因为“死亡前的最后念头和情绪,对于我们的立即未来,会产生极端有力的决定性影响。”

所以,“对于亲友,我们应该竭尽全力启发正面的情绪和神圣的感觉,如爱、慈悲和恭敬,尽量帮助他们'放下攀缘、欲望和执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