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60doc网文摘手

 红黑古韵堂 2013-11-30
                                     (三)銅環與銅盆片       http://club.history.sina.com.cn/slide.php?tid=4256173#p=1銅環出土於遺址第3層,直徑4.6釐米,材質爲純紅銅,這是陶寺遺址發現除銅鈴及銅齒輪形器外的第3件銅製品。陶寺的銅環屬於無接縫的鑄件,不可能是耳環類普通裝飾品,而是屬於珍貴的鏈接的綴飾。
    銅盆片,在IFJT3的殿堂部位的夯土中,還出土一銅器殘片,初步測定爲砷銅。考古學家們估計是個銅盆的殘片,筆者認爲既然是夯土中的銅器殘片,估計還是鏟土的工具的殘片的概率比較大。
    當然也許有人質疑陶寺文化時代,即堯舜禹時代的人們,是否學會了或者能否能夠製造出青銅器已經無關緊要了。筆者認爲懷疑陶寺時代使用和製造青銅器這是多餘的,因爲眾多的歷史資料都表明,黃帝時代就有了青銅器,唐堯虞舜夏禹時代更不在話下了。請看:
    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獲寶鼎,迎日推筴。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有士德之瑞,故號黃帝。……於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過,赦;怙終賊,刑。欽哉,欽哉,惟刑之靜哉!
                                                      ——《史記·五帝本紀》
    黃帝時代就已經開始鑄造青銅寶鼎了,同時已經處於“土石金玉”並用的時代了。而堯舜時代,已經開始在刑罰中,可以“金作贖刑”,也就是可以用“金(紅銅)”爲貨幣,可以贖罪,也就是說,可以用金(紅銅)來贖買輕罪,而可以不受牢獄之災了。都能證明已經能夠製造和使用青銅器。同時說明金(紅銅)是可以代表財富地位的,說明其寶貴程度,也說明已經用紅銅作爲貨幣使用了,而青銅則是作爲工具禮器樂器來使用了。因而陶寺文化遺址出土的青銅器與紅(純)銅器也就是砷銅器,正好證明了這一記錄是符合歷史事實。雖然在陶寺沒有銅礦,以及煉銅作坊發現,但是山西境內有銅礦的地方不在少數。《山海經·北山經》記載:
    又北五十里,曰縣雍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其獸多閭麋,其鳥多白翟白?,晉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汾水。
    縣雍之山,今山西靈石縣南,呂梁山的一座山,海拔1700米。山上有很多玉石,山下蘊藏豐富的銅礦。
    垣曲縣中條山中銅礦遺址早公元20世紀50秊代就有發現,有礦洞及冶煉礦石的工作面,洞內出土的採礦工具主要有鐵錘、鐵釺等。採集有銅礦石、冶煉礦渣等。另在洞內發現有大量木炭,估計當時是用加熱法開採礦石的。同時自古以來,山西是煤炭大省,而煤有自燃現象,其實“自然而然”的“自然”就是“自燃”二字古代寫法,“自然而然”就是在沒有點燃的情況之下自己著起來了的“煤炭”以及其它燃料的自燃現象總結出來的成語。這種現象在煤礦,在農村會經常看到,筆者就曾經親眼目睹老鄉家堆在門口的牛糞堆,在大風天自己著了起來,還是我告訴老鄉,讓他用水澆滅的,因為是剛剛自燃起來的火苗不大,但是沒有發現,那就會變成火災了。因此,筆者認為山西人也就是陶時代的人,開採冶煉銅礦石時已經首先使用煤炭,來提高爐溫是再自然不過的現象了。不要總是認為古人很愚笨,愚笨的古人是開拓不了文明的。真正愚笨的是現代人,連出土的文物都看不透,一直懷疑到不知所云。
    而且距離陶寺遺址不遠的在山西運城(舊安邑)的洞溝,在1958秊就發現了一處古代銅礦遺址。這裡有古代的礦洞,還發現了鐵鎚、鐵釺等挖礦工具和一塊銅錠,證明這是一處採礦和冶銅的遺址。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礦洞附近的摩崖上還發現了東漢時期的題記,對這處古銅礦遺址的秊代提供了重要的證據。1960秊山西省博物館和運城縣文化館曾先後派人到這裡調查過,收集了已發現的鐵器和銅錠等,並拓了“光和二秊”和“中平二秊”的題記,但未發表過有關的報導。也沒有確切的考古的絕對年代報導,可能與當時的時代有關。
    因此,既然陶寺文化遺址出土的銅器擺在那裡,不管你的懷疑與質疑是否符合情理,但如果不符合歷史記錄與歷史眞實,都會顯得很蒼白無力。既然已經得到了金屬的出土文物,這表明不管你懷疑也好,肯定也罷,這些銅鈴、銅齒輪狀手鐲、銅盆片、以及銅環都是出土于陶寺文化遺址。那麼,至少在陶寺文化晚期,即 (文命)即大禹的時代,也就是夏朝之前華夏民族已經掌握了比較複雜的複合模範鑄造金屬工藝。別看陶寺出土的小銅鈴這個只有七八釐米長,滿是銅綠的小文物,但它表明在4000多秊前,陶寺遺址的先民即堯舜禹時代的人民不僅可以鑄造環、刀、鏃等裝飾品、工具、兵器,還會利用內外模具組合,鑄造比較結構複雜的器物,而此手法正是後來中國青銅文明的技術基礎。否則,中國的青銅器鑄造技術與藝術不可能在商代就達到藝術創造與技術的頂峰。這也爲筆者在未發現陶寺遺址出土的銅器之前,關於大禹治水時代,已經使用了青銅等金屬工具,找到了最有利的文物證據。也爲後來的夏朝中心遺址——良渚古城遺址沒有青銅器出土,是因爲夏朝青銅器爲商湯作爲戰利品掠奪而去的推理,提供了有力的文物佐證。
    此外,在陶寺遺址的大、中型墓中出土的朱繪或彩繪(漆)木器,構成陶寺類型文化另一特色。已知的出土木器有案、俎、盤、豆、斗、勺、觚、杯、高柄豆等多種器形。一般器表塗以赭紅或淡紅色,少數精品在紅色地上用白、綠、黃、藍等色繪出由邊框、條帶、幾何形紋、雲氣紋構成的美麗圖案。有些彩皮剝落時呈卷狀,其物理形態與漆皮相似。這是迄今在黃河流域出土的最古老的(漆)木器實物,並將案、俎、盤、斗、勺等文物的歷史提前1000多秊。這些(漆)木器的造型和圖案,許多與商、周漆器相當接近。而這些彩繪上漆木器漆器的出土,也證明了當時的木匠已經處於銅石並用的時代了,否則是不可能製造出如此精美複雜的光滑的木器漆器的。這也爲陶寺時代即堯舜禹時代已經使用金屬工具提供了有力的佐證,至少已經達到了石器與銅器並用的時代了。

        第二節?帝凹(堯)從唐國遷都“陶”即今陶寺遺址

       陶寺文化遺址因爲出土了“帝凹(堯)玉頭銜”,完全可以確定爲帝凹(堯)之都了。但是,是否就是歷史上記載的古稱“平陽”的這個地方與地名呢?這的確是值得進一步考證的地方。而現在的臨汾市的堯都區,被傳說爲五帝之一的文明始祖唐堯陶唐氏誕生、建都之地,古稱平陽。戰國時爲韓國國都,漢朝時爲西魏王都,十六國時爲漢劉淵國都,自唐至今爲晉南、臨汾首府。周敬王六秊(公元前514秊)爲晉國平陽縣;隋開皇三秊(公元583秊)縣稱臨汾;公元1970秊8月,分設臨汾縣、臨汾市;公元1983秊7月,市、縣合併臨汾市;公元2000秊11月1日,撤銷縣級臨汾市,設立臨汾堯都區至今。現在看來堯都區(舊臨汾縣)與襄汾縣陶寺文化遺址還是有一定距離的,但是,“平陽”是否就是帝堯在未發生水災時的都城呢?筆者認爲有很大的可能。因為在臨汾是周圍有很多的與唐堯有關的遺跡,例如:堯廟,“堯陵”實為“帝嚳之陵”。而一般的帝王陵墓與帝都不會有太遠的距離。從這一點上來說”平陽”有可能就是“唐堯未遷都之前的“唐國”的可能。如果從這一點上來說”平陽”的確有可能就是唐堯故都。而古代的平陽,應該是現在的堯都區纔是眞正屬於“平陽”的範圍,而帝凹(堯)之都即現在的陶寺遺址應該叫“陶”是帝凹(堯)因為發生水災而是從都城——唐國即今太原以北的古晉陽唐城遺址,或者是從“平陽”故都以作“遊宮”的方式,遷都到“陶”,即今陶寺遺址的。而這需要對於“平陽”遺址的臨汾堯都區的金殿鎮遺址,以及太原市的晉陽遺址,做進一步的考古來證實,究竟哪個纔是唐堯故都——唐國遺址。那麼,爲什麽這麼說呢?大致有以下兩個方面的理由。
                         一、帝凹(堯)以建游宮的名義遷都——陶(堯)

       帝凹(堯)之都的地名被傳說爲“平陽”,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最遲也是從東漢末秊開始的。而現代學者們,則是考古學家們認爲陶寺文化遺址就是“堯都平陽”,則是近三十秊左右的開始發掘陶寺遺址之後的事情,尤其近十秊一些學者提出來的事情。而至於“帝凹(堯)之都”是否就叫平昜(陽)學界則還是沒有定論,因爲多數學者甚至還在懷疑陶寺遺址是否就是堯都。而“平陽”的位置在哪裡還沒有得到公認,平陽有多大,是縣級還是郡級,說法不一。筆者則是肯定陶寺遺址就是“帝凹(堯)之都”,不過是以作“游宮”的名義遷都過來到“陶”的,這倒是有明確的歷史記載的。而在陶寺遺址筆者已經證明了考古學家們發現所謂的“玉獸面”其實就是“帝凹(堯)玉頭銜”,也就是放勛即唐凹(堯)爲帝時所佩戴的玉頭銜。而至於陶寺遺址是否就叫“平陽”則不敢恭維,因爲在最權威的上古史書《虞書?堯典》乃至漢代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紀》都沒有“堯都爲平昜(陽)”這個地名的直接記載。而以作“游宮”的名義遷都“陶”,則是有明確的歷史記載的:
       八十九年(公元前2116秊),作游宮于陶。(《史記?貨殖傳》:「昔堯作游成陽。」如淳 曰:「作,起也。成陽,在定陶。」)
       九十年(公元前2115秊),帝游居於陶。(《史記?五帝本紀》:「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
        一百年(公元前2105秊),帝陟于陶。
                                         ——《今本竹書紀年疏證?唐凹(堯)帝?魏文成公元紀年推算本》
而這個“陶”既然是帝堯的駕崩之所,而我們又在陶寺遺址發現并證明了M3015號墓就是帝凹(堯)之墓了。那麼,陶寺遺址是不是就是歷史上的“陶“呢?是否就是以“游宮”的名義遷都過來,最終成爲新的“帝凹(堯)之都”了呢?而帝凹(堯)又稱爲“陶唐氏”,那麼,對於現在“陶寺”這個地名的研究,也許會就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這個驚喜也許就會爲我們進一步揭開陶寺遺址上古時代地名的神秘面紗,有著不可言說的重大作用。下面我們就具體分析并證明解答這些問題。看看“陶”與“堯”,“陶寺”與“堯寺”,“陶唐氏”與“堯唐氏”的關係。
                                    (一)“堯都平陽之說”不能成立
       東漢末秊的學者鄭玄(公元127秊~公元220秊)在其《毛詩?唐譜》中也說:“唐者,帝堯舊都之地,今日太原晉陽,是堯始居也,後乃遷河東平陽。”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堯帝剛開始居住在太原郡郡府所在地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北二里),後來遷到河東郡的平陽。這都是以漢代的地名位置來敘述記錄的。仔細分析,應劭和鄭玄所說的“堯都平陽”都是明確指“平陽縣”。筆者也曾疑心現在臨汾堯都區附近的金殿鎮就所謂的“堯都平陽”,因為有眾多的諸如“堯陵、堯廟”等祭祀場所。但現在的“堯陵”雖然無疑是古已有之的陵墓,但它不是帝凹(堯)之墓,因爲帝凹(堯)之墓已經被筆者證明是“陶寺遺址”的M3015號墓。並由此而證明出:漢代開始就把這座古陵視爲“堯陵”,是當時在找不到帝凹(堯)之陵墓的確切位置的情況下,就將現在的“堯陵”視爲唐凹(堯)之陵,加以祭祀了,後世也以爲這就是“堯陵”而加以代代祭祀。而實際上個據歷史記載,實際上是“帝嚳之陵”。因而,東漢末秊的學者顯然也是根據現在所認爲的“堯陵”的位置,來確定堯都的位置的,認爲就是漢代的“平陽”,因而有了“堯都平陽之說”。是否,在“平陽”者的有過“堯都”——唐國,還得有進一步的考古考證。如果有,那肯定是在沒有發生洪水之前的“唐國”,沒有,則是把現在的“陶寺遺址”——陶,當成了平陽了。其實西漢之時,人們只記得堯都的大概位置,而其餘的都已經不知道確切位置了。否則,司馬遷肯定會明確指出的,但是,司馬遷並沒有關於“堯都平陽”的言論。
       而西漢司馬遷只是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
       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
東漢班固在《漢書?地理志》中也只是說:
        河東地土平衍,有鹽鐵之饒,本唐凹(堯)所居,詩風唐魏之國也,建國各數千百歲。
司馬遷和班固都僅僅只是很籠統地指出唐凹(堯)都“河東”,也就是漢代的河東郡即今日的晉南境內,並沒有指出具體在哪一縣。這說明到漢代,人們已不知道唐凹(堯)的都城具體在河東郡的何處了。



                                   1.平水之陽——平陽

      “平水”指臨汾市汾河(水)西邊的龍子祠水,古稱平水(參見《陶寺遺址帝凹(堯)之都、帝嚳陵、狄山比較圖》)。而平陽則就是平水之陽。平陽,其舊址就是平水(即今龍子祠水)北岸的臨汾市堯都區的金殿鎮。其實,今天的金殿鎮無論是否處於平水北岸與否,即便處於汾水(河)西岸,也是處於“平水之陽”的。也就是說,古代的“水之陽”,就是水邊首先照到太陽光的岸邊爲“水之陽”。因此,“平水之陽,古稱平陽”還是成立的,只是“平陽”是否就是“堯都“的準確位置,如果是“堯都”——則就是唐國,也就是唐堯未發生水災時的都城遺址。而不可能就是現在的陶寺遺址,因為,陶寺遺址——帝凹(堯)之都,並不在平水之陽,所以顯然不可能是平陽遺址。而歷史上自秦漢以來“陶寺遺址在地望上屬於平陽郡(或縣)則是可以肯定的,因爲與平陽遺址相距並不太遠。由此出發認爲“堯都平陽”,則是能夠勉強成立的。但如果說現在的“陶寺遺址”就是“平陽遺址”,則是不能成立的,因為,最低起碼在帝凹(堯)時代現在的陶寺遺址不叫平陽則是不容置疑的了。因爲陶寺遺址畢竟不在平水之陽。但是,“舜囚堯于平陽”則是可能的,不過由此出發而得出“堯都平陽”無疑是不能成立的。
       那麼,爲什麽這麼說呢?
       首先,平陽,乃是“平水之陽”,也就是在平水的陽岸,即平水的北岸,而河水的北岸以及西岸都是首先能夠照到太陽光的岸邊,因而古代一般稱爲“水之陽”。
       而“堯都平陽說”的由來,是依據眾多的歷史古籍中,都不厭其煩地敘述了有關“堯都平陽”的歷史記錄而來的,也不是現當代學者們的杜撰。只是近現代學者無法確定“堯都“究竟在哪,而產生的人云亦云的推測的結果罷了。
    根據《漢書?地理志》云:“河東土地平昜(陽),有鹽鐵之饒,本唐堯所居,詩風唐、魏之國也”。又師古注引應劭曰:平陽,“堯都也,在平河之陽”。《後漢書?郡國志》云:河東郡平陽“堯都此”。在《括地志》云:“今晉州所理平陽故城是也”。《讀史方輿紀要》云:“《禹貢》冀州也,即堯舜之都,所謂平陽也。萅秋屬晉,戰國屬魏,秦爲河東郡地”。《史記?秦始皇本紀》云:“昔唐人都河東”。而秦朝設置的河東郡,管轄範圍相當於現在今山西省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區,主要包括今天的臨汾盆地以及涑水盆地。《水經注》云:“平水出平陽,平陽因在平水之陽而得名”。《漢書?地理志》注:“平陽縣,萅秋魯昭公二十八秊置,當今臨汾縣治,取義平河之陽”。今屹立於山西臨汾市西的姑射山有一座山峰叫平山。歷史上平山角下,泉水噴湧,形如蜂房,彙集成河,緩緩流去,因爲這股水出自平山,故稱平水。而現在這條平水被稱爲龍子祠水(參見《陶寺遺址帝凹(堯)之都、帝嚳陵、狄山比較圖》)。
    《晉書?地理志》記載:“平陽郡,故屬河東。魏分立、統縣十二,戶四萬二千”。在十二縣中有“平陽、舊堯都侯國”,還有“臨汾縣”。
    《隋書?地理志》:“臨汾,後魏曰平陽,並置平陽郡。開皇初改郡爲平河,改縣爲臨汾”。
    唐代杜佑記載:
    平陽郡(東至上黨郡三百九十里。南至絳郡一百四十里。西至文城郡二百十五裡。北至西河郡三百九十里。東南到高平郡四百十里。西南到文城郡二百十里。西北到大寧郡二百五十里。東北到陽城郡二百五十里。去西京七百五十里,去東京七百二十里。戶六萬四千八百,口四十二萬一千八百八十。)
       晉州(今理臨汾縣)亦堯舜之都,所謂平陽也。萅秋時屬晉,戰國時屬魏。秦爲河東郡地,二漢因之。魏分置平陽郡,晉因之。劉元海稱漢僣位,建都於此。後魏爲平陽郡,兼置唐州,後改爲晉州,後置總管府。東魏、北齊皆爲重鎮。隋初改平陽爲平河郡,尋廢;煬帝初,置臨汾郡。大唐爲晉州,或爲平陽郡。領縣九:
    臨汾(漢平陽縣有姑射山,又有故堯城縣。)
                                                                            ——唐代杜佑《通典》卷一百七十九州郡九
現代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裡也寫道:“傳說中,堯號陶唐氏,都平陽(山西臨汾縣),居地在西方。”據此有人推斷“堯都平陽”其治所當在今臨汾河西的平河之陽的金殿鎮。但從“陶唐氏”的“陶”與“唐”顯然都是指“陶”與“唐”這兩個地名為氏的。而沒有稱之爲“平陽氏”。《山西省輯要二?平陽古城》記載:“在臨汾西南,堯都平陽”。
對此,筆者認爲:“平陽”若是作爲一個地理區域的概念,諸如“平陽郡”或者“平陽縣”,則史籍中所說的“堯都平陽”還是大致成立的。因爲這句話可以理解爲“堯都在平陽郡(或縣)的境內”,或者可以理解爲“堯都在平陽一帶”。當然,我們現在已弄不清萅秋魯昭公二十八秊所置的“平陽縣”的疆域範圍和具體治所了。因爲我們還沒有看到夏朝之前乃至之後的可供參考的出土的地圖,但“平陽”在今臨汾市西南一帶卻是可以肯定的。
        但是下面一些史書的記載,則是明顯說明“堯舜并都平陽”縣置。這是有史料爲證的:
(汾水)又南過平陽縣東。……汾水又南,逕平陽縣故城東,晉大夫趙晁之故邑也。應劭曰:縣在平河之陽,堯舜並都之也。《竹書紀秊》晉烈公元秊,韓武子都平陽。漢昭帝封度遼將軍范明友爲侯國,王莽之香平也。魏立平陽郡,治此矣。水側有堯廟,廟前有碑。《魏土地記》曰:平陽城東十里,汾水東原上,有小臺,臺上有堯神屋石碑。
                                                        ——《水經注?汾水》
根據這段話來理解,明顯指出“堯舜並都”的“平陽縣”就“在平河之陽”。并記錄有汾水東面的平原上有個小臺地,臺上有“堯神屋石碑”,也就是現在的臨汾市堯都區的堯廟鎮的堯廟。可見,在魏晉時期就已經有了堯廟——堯神屋,以及堯廟的石刻碑文。一般認爲堯廟始建於西晉,距今有1700多秊歷史。舊址在汾河以西,也就是“平陽”故址現在的“平水之陽”的金殿鎮。因而筆者認爲,堯廟應該早于西晉就有了,可能是西漢初期的劉邦時期就有可能建築了堯廟,因爲,劉邦自稱爲堯帝之後。西晉元康秊間遷至汾河東岸,唐高宗李治顯慶三秊(658秊),廟址由府城西南遷至城南現址。這裡有關於堯廟的現代介紹爲證:
        堯廟在山西臨汾市南4公里。相傳陶堯建都平陽(今臨汾縣),有功于民,後人爲祭祀堯帝所建。始建于晉,歷經重修,現存爲清代遺物。規模雄偉,佈局疏朗,前有山門,碑列兩側,內有五鳳樓,堯丼亭、廣運殿、寢宮等。堯帝與四大臣宰被喻爲五鳳。“一鳳升天,四鳳共鳴”,五鳳樓因此得名。堯丼傳爲堯帝所掘,爲記其菌,上築丼亭一座。廣運殿面寬九間,進深六間,重簷歇山頂,高達27米,形制宏偉壯麗,殿周有廊環峙,柱礎雕刻精,殿內金柱肥碩,直通上層簷下,雄健的礎石上雕雲龍盤繞,蜿蜒自如。龕內塑有堯帝像及侍者。廟記憶體有碑十餘通,載陶堯功績及廟宇建造經過。廟東北40公里築有堯陵,廟南3公里存有“茅茨土階”石刻。
                                                       ——百度百科
堯廟是一座集納豐富歷史文化和五千秊文明史的國祖廟,俗稱三聖廟,是中國專門紀念堯、舜、禹三位先祖的廟宇之一。可見帝凹(堯)的確在這塊土地留下了自己的腳印,以至於後來發展成爲“堯都平陽”之說的由來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