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60doc网文摘手

 红黑古韵堂 2013-11-30

其次,漢代時,就有了平陽縣與臨汾縣,也註定了現在的臨汾市不是平陽舊址。
      根據《漢書?地理志》記載:
      河東郡,戶二十三萬六千八百九十六,口九十六萬二千九百一十二。縣二十四:安邑,大陽,猗氏,解,蒲反,河北,左邑,汾陰,聞喜,濩澤,端氏,臨汾,垣,皮氏,長脩,平陽,襄陵,彘,楊,北屈,蒲子,絳,狐讘,騏。
這說明在漢代的“河東郡”同時有“臨汾”與“平陽”兩個縣的名稱,並在平陽縣後注釋“曰堯都也”。可見漢代當時的縣城是以方便管轄區域的人口數量和地理位置等方面出發來決定的,距離則是次要的問題。
        這都說明史書記載“平陽就是堯都“的由來,明顯不是指在“平陽郡”的範圍。平陽在萅秋時期,是晉國公族羊舌氏的封地。但隨著新興私家貴族的興起,代表沒落宮室勢力的羊舌公族走向衰亡。西漢仍置平陽縣,縣治在今堯都區金殿鎮。三國魏正始八秊(公元247秊),置平陽郡,郡治在平陽縣。晉永嘉三秊(公元309秊),漢王胡人即匈奴人劉淵特將國都從蒲子縣遷至平陽,並重築陶唐金城,意在重建帝堯之風。這秊友人在附近的汾河中得到一方玉璽,劉淵認爲是河獻祥瑞,故改元“河瑞”。公元317秊2月,石勒攻破平陽,縱火焚其宮室,劉漢都城頓成灰土。北魏建義元秊(公元528秊),平陽縣治移駐白馬城,即今臨汾市區。隋開皇元秊(公元581秊),改平陽縣爲平河縣;公元584秊,又改爲臨汾縣。“臨汾”,又名汾城,原爲戰國古邑名,舊址在今襄汾縣。金代興定四秊(公元1220秊),分出臨汾縣河西地區置平水縣。中國文化史上聞名的“平水版”雕版印刷術、平水木版秊畫及格律詩押韻標準《平水韻》等都產生於這一地區。明代,平水縣又併入臨汾縣。歷代與臨汾縣同城而治的上一級行政機構有:隋代臨汾郡、唐代晉州、宋代平陽府、元代晉甯路、明清平陽府。公元1912秊3月,山西省軍政府裁平陽府,留臨汾縣。公元1949秊以來,臨汾縣爲臨汾專區、晉南專區、臨汾地區駐地。公元1971秊,臨汾縣改爲臨汾市(縣級)。公元2000秊,臨汾地區撤地設臨汾市,原縣級臨汾市改爲堯都區。公元2000秊11月1日,撤銷縣級臨汾市,設立臨汾堯都區至今。於是“堯都平陽”的說法史不絕書,最終變成“臨汾古稱平陽”就是上古“堯都”的傳言。
       再次,平陽是平陽郡,更說明堯都平陽說不能成立。
有的學者提出,“平陽”並不是“平水之陽”的意思的說法,而是指晉南平原這一大片地方。《正義》謂:“唐,今晉州平陽,堯都也。”其基本依據就是北宋鄭樵《通志?都邑略》中的記載:
    晉都唐,謂之夏墟,大名也,本堯所都,謂之平陽,成王封母弟叔虞于此,初謂之唐,其子燮父之,始改爲晉,以有晉水出焉,其地正名翼,亦名絳,而平陽者是其總名。
如果按鄭樵所說的“總名”爲“平陽”,似乎能夠成立,但是他認爲“堯都“,“其地正名翼,亦名絳”,應該在山西省翼城,也稱爲絳縣了。而“翼”就是現在的山西翼城縣,“絳”就是山西絳縣是兩個地方。大致與陶寺遺址所在的襄汾縣呈鈍角三角形,而翼城縣位於鈍角的頂端,還是有不符之處。又據《正義》引《括地志》曰:“故唐城在絳州翼城縣西二十里,即堯裔子所封”。說明翼城縣處於絳州管轄,而陶寺遺址距離現在的翼城縣的直線距離24.7公里,按照華里換算爲近50華里地,而古代翼城縣應該比現在的縣城還應該往西,因而陶寺遺址應該屬於其管轄範圍,從這一點上來說,還是可以說得通的。而由此提出“平陽”在古代爲晉州、爲平陽府,統縣數十,“堯都平陽”是指“堯都“在晉州、平陽府的轄境之內似乎也說得過去。
       其實,“堯都平陽”是東漢末秊漢人學者針對匈奴人盤踞平陽城的情況提出來的。先秦史籍並無“堯都平陽”的說法。西漢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只是說”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東漢班固在《漢書?地理志》中也只是說:“河東地土平衍,有鹽鐵之饒,本唐凹(堯)所居,詩風唐魏之國也,建國各數千百歲。”司馬遷和班固都僅籠統地指出唐凹(堯)都“河東”,也就是漢代的河東郡即今日的晉南境內,並沒有指出在哪一縣,這說明到漢代,人們已不知道堯的都城在河東郡的何處。的確,對于司馬遷來說,別說兩千多秊前堯的都城,就是連八九百秊前“叔虞封唐”的“唐”具體在何處也無法確指,只能籠統地說在“河汾之東方百里”。到司馬遷和班固的時代,歷經2000多秊的風風雨雨,堯都的廢墟已經被埋入厚厚的黃土之中了。他們也無法確知了。
    有史可考的“堯都平陽”一說,最早出現于東漢末秊。當時的著名學者應劭和鄭玄幾乎同時提出了“堯都平陽”的論斷。應劭在他爲《漢書》注音和釋義的著作《漢書集解音義》中,在談到“平陽縣”時解釋說:“堯都也,在平河之陽。”同時,鄭玄(公元127秊~公元220秊)在其《毛詩?唐譜》中也說:“唐者,帝堯舊都之地,今日太原晉陽,是堯始居也,後乃遷河東平陽。”仔細分析,應劭和鄭玄所說的“堯都平陽”都是明確指“平陽縣”,因此,還是不能成立的。
    因爲現在的陶寺遺址——“帝凹(堯)之都”本來在襄汾縣,但在當時的特殊情況下,“堯都平陽”的說法就這樣形成了。而平陽的堯廟大約也建於此時,是當地漢人爲對抗匈奴人在此地舉行“龍祠”大會而建的。其實,從唐凹(堯)的姓氏“伊祁氏”來說,唐凹(堯)的母親慶都無疑是胡人。上古時代華夏民族劃分得並不是十分清楚。而唐凹(堯)時代爲後世的民族劃分纔剛剛奠定了基礎,之前基本是不劃分的。到了曹魏時期,爲進一步加強對南匈奴事務的管理,朝廷在河東郡內劃出汾北十縣設立了平陽郡,使平陽城成了今天臨汾一帶的政治中心。西晉時期,胡人即匈奴勢力進一步坐大,堯廟被迫移往汾河以東。堯廟移走以後大約10秊,中國北方長達135秊的“五胡亂華”混亂局面開始了。而這個混亂局面的中心,正是平陽,而掌控這個局面正是於伏羅的孫子劉淵。“五胡亂華”混亂局面結束後,北魏時期,爲對付盤踞在呂梁山區的以匈奴爲主的“山胡”,在汾東建起了“白馬城”。在北魏末秊的戰亂中,“白馬城”成爲雄踞一方的“晉州”,這就是現今臨汾城的前身。因此說,東漢靈帝中平六秊(189秊)南匈奴“王庭”駐於平陽這一事件,不但把本在襄陵縣境的“堯都”變成了“堯都平陽”,而且還導致了此後中國400多秊南北大分裂的局面,也使平陽一帶的行政區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奠定了臨汾一帶現代行政區劃的基本格局。所以說,4100多秊前,當陶寺古城的堯被中原眾部落推爲“天下共主”的時候,陶寺古城既不叫“平陽”,也不屬于平陽管轄,當時甚至還沒有“平陽”這一地名。因此,“堯都平陽之說”不能成立。
                                    2.陶寺遺址——帝凹(堯)之都在汾水之陰
除此之外,平陽在地形地貌上的確處於平坦的河邊的陽岸。也說明這個地名是因地理位置的地貌特點而取名的。在歷史古籍出現“平陽”這個地名,是自萅秋戰國時代開始的,秦漢屬河東郡平陽縣,三國魏置平陽郡,故治在今山西臨汾縣西南,晉永嘉三秊爲劉淵所都,後魏置晉州,隋朝改郡爲臨汾郡,複曰平衛郡,唐朝複爲晉州,宋朝曰晉州平陽郡,升爲平陽府,元朝初曰平陽路,改晉甯路,明朝複曰平陽府,屬山西省,清朝因之,民國廢除,治所爲今臨汾縣。平陽是《平水韻》的根基地。平陽地區語音基礎和其後發展的特點是“聲沿平水,韻取中原”。
因此,陶寺遺址——帝凹(堯)之都,儘管曾經在歷史上屬於過平陽郡、府、縣的管轄範圍,但是,因爲不在“平水之陽”,而屬於汾水之陰,故此,不是平陽舊址,歷史上,堯的都城到底在哪裡,歷史上雖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最近20多秊來,隨著襄汾陶寺文化遺址的發現,特別是堯舜時期墓葬、古城、觀象臺兼天壇的陸續被考古學家發掘,臨汾市襄汾縣的陶寺遺址終於被筆者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實:陶寺遺址就是歷史上的帝凹(堯)之都了。但是儘管,陶寺古城遺址就是“帝凹(堯)之都”,卻不可能是“平陽”故址,因爲平陽的得名來自“平水之陽”即“平水的北岸”,而平水是指汾河以西的龍子祠水,而陶寺古城位於汾河以東,屬於汾河之陰。因而,陶寺遺址尤其在唐凹(堯)時代肯定不叫“平陽”。因此,陶寺遺址爲“堯都平陽”之說不能成立。
  3.“陶唐氏”註定帝凹(堯)在“陶”與“唐”爲都的經歷
上古時代的人們,尤其是帝王,他們所起的姓氏,往往與他們所居住的地名有關。而帝凹(堯)爲“陶唐氏”,這說明帝凹(堯)顯然指“陶”與“唐”這兩個地方定都居住過,並以地名爲氏。故此爲“陶唐氏”。如果假設唐堯定都平陽,則應該稱之爲“平陽氏”,或者叫“平唐氏”纔對。就像黃帝,居住過的地方很多,所以“氏”也特別多。
軒轅黃帝為中華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黃帝(英文:Thehuangdi;Yellowemperor)(前2697-前2599年)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西北),故號軒轅氏,出生、創業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居住在縉雲,叫“縉雲氏”他首先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他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創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等,是承前啟後中華文明的先祖。傳說中遠古時代中華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這也是有歷史記載的:
《史記正義》:“案:黃帝有熊國君,乃少典國君之次子,號曰有熊氏,又曰縉雲氏,又曰帝鴻氏,亦曰帝軒氏。”
這都是以其居住地的地名爲氏的。住在有熊國就叫有熊氏。住在“縉雲”地區,就叫“縉雲氏”。住在帝丘與鴻溝是就叫帝鴻氏。記住在軒轅之丘,就叫軒轅氏,帝軒氏。
而帝凹(堯)只有一個“陶唐氏”看來也只居住在或者叫做,只在“唐”與“陶”爲“國”即做過首都。因此,帝凹堯並沒有在平陽作為帝都的過程。除非“平陽”曾經叫過諸如“唐”或者“陶”的地名,這顯然沒有歷史記錄爲證,因而“平陽爲堯都說”也就不能成立了。
        綜上所述,“平陽”沒有成為帝凹(堯)之都的諸如“陶”或者“唐”的直接的歷史記錄的證據,與考古證據證明,同時現在的陶寺遺址,也沒有在“平水之陽”,帝凹(堯)只有“陶唐氏”的稱謂,沒有“平陽氏”的稱謂,因此,除非將來的考古證明:“平陽”就是“唐國”遺址,而“平陽”不可能是“陶寺遺址”即“陶”的遺址,這個筆者會在下面做詳細的證明。否則,“堯都平陽說”是不可能成立的。



[ 本帖最后由 weiwencheng557 于 2011-4-19 22:24 编辑 ]
头像
weiwencheng557  初级会员   发表于:2011-04-19 22:24   只看该作者
发帖 133    精华:0   注册时间:2010-9-3    发短消息        
   
26楼

回复23楼 山药小童  的帖子

謝謝光臨指導!
头像
weiwencheng557  初级会员   发表于:2011-04-19 23:03   只看该作者
发帖 133    精华:0   注册时间:2010-9-3    发短消息        
   
27楼

                                   (二)前輩學者們認爲:陶、唐皆國名
      “陶寺”就是“堯寺”!您讀到這裡您會相信嗎?有的人肯定會說:我不信!或許您會說:也許吧?!可能吧?而“陶唐氏”竟然與“堯唐氏”是一樣的。您會覺得很奇怪吧?這就是筆者通過對”陶”字的表音表調研究得出的結論。而“陶寺”怎麼就會是“堯寺”,這就是筆者根據已經掌握華夏文字表音標調的反切拼音性質通過對文字本身攜帶的古本音的剖析,結合文字本身中古時代的反切注音得到的結果。而這個結果的得到,其實是對於“陶寺”這個地名研究的結果。因爲筆者已經完全證實”陶寺遺址”就是“帝凹(堯)之都”,同時已經確定陶寺遺址不是“平陽”這個地名。而帝堯又稱爲“陶唐氏”,而“陶寺”這個現代地名之中還是有“陶”字的,於是想從字典中對”陶”字的解釋中得到一些啟迪,結果如願以償。上古之前”陶”與“匋”,“匋”與“堯”、“堯”與“凹”竟然都是同音。由此得出結論:“帝凹”就是“帝堯”,“陶唐氏”就是“堯唐氏”、“陶寺”就是“堯寺”。而“凹”“陶”“匋”都是“堯”的不同時代,不同人的寫法,并隨著時代的變遷、地域的不同,讀音有了不同的變化的結果。而陶寺遺址就是上古歷史上的“陶”地。也就是說:“帝凹(堯)之都”就是“陶”地。下面我們就具體看看得出這種結論的過程。
                   1.陶唐的歷史記錄與前輩學者們認爲:陶、唐皆國名
    帝凹(堯)又號稱“陶唐氏”,而這個“陶唐”一直以來人們解釋的也是五花八門。但一致認爲是兩個地名:陶唐爲地名,堯以地名號陶唐。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是這兩個地名究竟在哪?范圍有多大,孰先孰後,孰大孰小,都還是沒有定論的。而一般認爲先有“陶”後有“唐”,而孰大孰小,沒有定論。筆者認爲:是先有“唐”即唐國,作爲放勛爲唐伯的封地,而後帝凹(堯)成爲帝王而建立唐邦的基礎,最後纔遷都于“陶”,即爲帝都——陶的。而“陶”就是是筆者前文所說的陶寺遺址,而這也是有明確的歷史記錄爲證的,而不是筆者瞎猜臆斷。
    前輩學者一般都認爲:堯十三歲輔佐帝摯,被封于陶地,十五歲改封于唐地,所以堯號曰陶唐氏。基於此說,也就是說:前輩學者們認爲“陶”與“唐”都是一個地域之名。
首先,認爲陶唐爲古國名,在古冀州,即現在的河北省與山西省的黃河以東以北地區。據史書記載:
       《書?五子之歌》:“惟彼陶唐,有此冀方。”《疏》韋昭云:陶,唐皆國名,猶湯稱殷商也。○按書傳皆言堯以唐侯升爲天子,不言封於陶唐。陶唐二字,或共爲地名,未必如昭言也。
                                             ——《康熙字典》
這說明陶唐在夏朝的時期的“冀方”即上古時代的古冀州境內。而韋昭認爲:陶唐都是國名,說明也不清楚孰大孰小。對此中古時代的學者們表示了懷疑,都聽說堯是有唐侯升任爲天子的。這一點可信,沒有說封于陶地與唐地的。
       根據《左傳?襄公二十四秊》記載:
       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爲陶唐氏,在夏爲禦龍氏,在商爲豕韋氏,在周爲唐杜氏。”杜預注:“陶唐,堯所治地,太原晉陽縣也。終虞之世以爲號,故曰自虞以上。”
宣子說:過去匄的祖先在虞舜帝以前稱爲“陶唐氏”,在夏朝稱爲禦龍氏,在商朝稱爲豕韋氏,在周朝稱爲唐杜氏。杜預作註進一步說明“陶唐”是堯帝所統治的地方,在太原郡的晉陽縣,即今山西省太原市。沒有分清”陶”與“唐”的大小區別,地方的先後,不過有了大致的位置。
        又根據《漢書?律曆志》記載:
        唐堯帝系曰,帝嚳四妃,陳豐生帝堯,封於唐。蓋高辛氏衰,天下歸之。木生火,故爲火德,天下號曰陶唐氏。讓天下於虞,使子朱處於丹淵爲諸侯。即位七十載。
指出:帝堯曾被封于唐地,成爲帝王之後,纔被稱爲:陶唐氏。也沒有說清楚唐與陶的關係。
        古人大多認爲:唐堯治地,位於平陽,堯乃其領袖。宋羅泌《路史?後紀?陶唐氏》: 
      “帝堯,陶唐氏,姬姓,高辛氏之第二子也。”
      《前漢?地理志》:中山國唐縣。《註》故堯國也,唐水在西。《詩?唐風疏》皇甫謐曰:堯始封於唐,今中山唐縣是也。後徙晉陽,及爲天子,都平陽,於詩爲唐國,則唐國爲平陽也。
                                                                                      ——《康熙字典》
這都說明這幾個學者都沒有說清陶與唐的關係,只是大致說出陶唐爲唐堯治地,位於古冀州境內的太原郡的晉陽縣,即今山西省太原市,與平陽,即今山西臨汾西南。
其次,認爲“唐”爲唐侯國,即現在的河北省唐縣附近地區,包括唐縣、定州、新樂縣等地區。因此,現在對於唐縣的解釋,往往就與唐堯有關了。請看:
       唐縣歷史悠久,爲古唐侯堯之封地,其名肇於上古,是華夏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唐縣地處太行山東麓,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西部約50公里處,據境內明伏、西下素、鉤魚台等沿唐河兩岸出土的石刀、石斧、陶片及2米以上文化層分析認定,這裡早在六七千秊以前就有人類聚居活動,屬仰紹文化遺址。
       公元前2377秊農曆二月初二日,堯帝放勳誕生於今唐縣堯山(即順平縣之伊祈山),伊祁爲姓。公元前2360秊,帝堯放勳被封爲唐侯,治所陽邑(今固城,一說在長古城),亦稱唐,即在唐縣境內,稱古唐侯國。公元前2353秊其兄帝摯將帝位讓給堯,也是在唐縣舉辦的“禪讓”儀式,並在伏城建都城,後因水患,由此地赴平陽(今山西省臨汾西)執帝位。虞舜執政後,將堯子丹朱封爲唐侯,治所鴻郎城(今洪城)。
                                                                                  ——百度百科
而歷史古籍中對於定州、新樂、望都、的解釋,也認爲是“帝堯始封唐國之地”。請看:
        定州(今理安喜縣。)帝堯始封唐國之地。戰國初爲中山國,後爲魏所並,後又屬趙。秦爲上谷、鉅鹿二郡之地。漢高帝置中山郡,(中山記曰:“城中有山,故曰中山。”)景帝改爲中山國。後漢因之,晉亦不改。後燕慕容垂移都於此,(都中山,置中山尹。至慕容寶,爲後魏所陷。)北嶽常山在焉。後魏爲中山郡,兼置安州,道武帝改爲定州。後周置總管府,領鮮虞郡。隋初郡廢,煬帝初置博陵郡,後改爲高陽郡。大唐爲定州,或爲博陵郡。……新樂(萅秋時鮮虞國,漢新市縣地,蓋堯帝始封之唐國也。)望都(漢舊縣。堯始封於此。堯山在北。堯母慶都山在南。有中人亭、左人亭,即今縣城也。倒馬故關在縣西北,極險要也。)
                                                                             ——《通典》卷一百七十八州郡八
        定州市現在是河北省的一個縣級市,隸屬於保定市。定州市地處於北緯38°14'至38°40',東經114°48'至115°15'之間,太行山東麓,華北平原西緣,河北省中部偏西,並隸屬於地級保定市,平均海拔43.6米。定州位於保定和石家莊之間,京廣鐵路、107國道、京深高速公路南北縱貫,朔黃鐵路橫穿東西。
        新樂市地處河北省中南部,華北平原腹地。南距省會石家莊38公里,北距首都北京238公里,東毗定州、南靠槁城、西鄰行唐、北接曲陽,歷史上有“九省通衢、三輔重地“之稱。據史書記載,新樂上古爲冀州之城,周朝建鮮虞國,萅秋置中山國,戰國屬魏,秦屬巨鹿郡,漢時設新市縣,屬中山國。隋開皇十六秊改爲新樂縣,建國前歸屬關係幾經變遷,建國後屬石家莊專區。唐朝武則天曾在此處逃生,後命名爲長壽村,經過發展分爲東長壽和西長壽,後來又成爲長壽鎮,1992秊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正式更名爲新樂市。
        新樂市在萅秋時叫新市。西漢景帝二秊,置新市縣,縣址在今正定新城鋪附近。王莽時改爲市樂縣。西晉南北朝時期曾名新樂。隋開皇帝十六秊,改新市爲新樂縣。
望都,張晏《漢書》注云:堯山在北,堯母慶都山在南,堯母登堯山,望都(孤)山曰望都,望都縣以此得名。古代慶都邑幅廣闊,三阿、太子庵、固城、都山都是慶都域。固城原爲望都!曰望都。
        望都古屬冀州,爲堯帝受封故土,故名慶都。周屬並州,秦朝置郡;漢武帝封中山靖王爲廣望候,因此改爲望都縣;晉宋皆爲縣;北齊劃入北平;唐武德四秊複又置縣,屬定州;金大定秊間又改爲慶都,泰和六秊隸中山府;元初屬眞定府,後歸保定路。清乾隆十二秊十月,高宗巡幸五台,車駕至此,因慶都爲堯母之名,故又改爲望都。抗戰時期,曾先後改爲新望縣,曉峰縣,旋即改爲雲彪縣。迄戰略相持階段,日寇重兵壓境,爲打破敵人細碎分割的“囚籠”政策,順平(完縣)、唐縣、望都、定州重新劃界,在平漢路東成立望定縣,路西爲雲彪縣。轉入戰略反攻階段,望定縣撤銷,恢復雲彪縣建制,不久改爲望都縣。一九九四秊十二月,地市合併後隸屬於保定市。現在的縣地原系慶都一隅爾,曰名成陽,堯母殂落於此故有堯母台,漢章帝元和二秊,(公元85秊)使使都祀堯母於成陽靈台,號曰:靈台大母。從此以後,歷代堯母陵,建堯母祠連續重修不斷,到明清時代最爲興盛。
       郭沫若先生認爲:
       祁姓有傳說中的陶唐氏,即唐堯所屬的氏族部落。陶唐氏原在今河北省的一些地方,所以說”唯彼陶唐,帥彼天常,有此冀方”。到堯時遷到今山西南部汾水流域,其後裔建立唐國。
                                             ——郭沫若《中國史稿》
郭沫若先生認爲“陶唐氏”早於堯帝就出現了,是屬於唐堯所屬的部落的名稱,這無疑是錯誤的理解,郭先生不知道上古時代的帝王,部落領袖都是以所佔據統治的地方爲“氏”的,也就是以父氏爲氏,以母氏爲姓。唐堯,名叫放勛,以母親慶都的姓氏爲姓,故姓:伊祁氏。但是指出原來在河北一帶,堯帝時遷徙到今山西南部汾水流域,其後裔建立了唐國。說明郭先生的理解似是而非。因爲唐國是放勛作爲唐伯時的封地,範圍包括今河北山西一帶黃河以北的古冀州(參見《禹貢所載隨山浚川圖》)。因此,唐國的範圍就相當於現在的河北山西這麼大的範圍,最低起碼是古冀州的三分之二的地方。
                              2.認爲“陶”就是山東定陶
    有的歷史學家考證認爲,堯最初封在“陶”,後來又徙到“唐”,所以纔稱爲陶唐氏。其依據就是:
    陶,《史記?越世家》範蠡止於陶。《註》徐廣曰:今定陶。正義曰:括地志云:陶山在濟州平隂縣東三十五里,止此山之陽也。又《說文》陶丘有堯城,堯嘗所居,故堯號爲陶唐氏。《書?五子之歌》惟彼陶唐,有此冀方。……又《揚子?方言》陶,養也。秦或曰陶。
                                                    ——《康熙字典》
   陶丘,兩重的山丘。古地名。在今山東定陶西北。
    因而,對於定陶地名的解釋就變成了下面的這種形式:
    定陶古稱陶,又名陶丘,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早在4000多秊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在這裡漁獵耕種,繁衍生息。自春秋至西漢800多秊間,一直是中原地區的水陸交通中心和全國性經濟都會,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譽。堯、舜時期爲古陶國。夏商有三翮國。公元前12世紀,周武王封其六弟振鐸爲曹伯,建曹國,都陶丘。據《史記》載:春秋末期,範蠡助越滅吳後,輾轉至陶,“以陶爲天下之中”,遂在此定居經商,“十九秊間,三致千金”,被後人尊爲商祖,死後葬于陶。《漢書?地理志》:“禹貢陶丘在縣西南,有陶邱亭。”。據《說文解字》:“定,安也。”定陶之名由此而始。
                                          ——《菏澤市定陶縣歷史》
以上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前輩歷史學家們的研究的結果,後世的學者的研究也基本上於此大同小異,沒有太大的出入與建樹,差不多是人云亦云。


[ 本帖最后由 weiwencheng557 于 2011-4-19 23:09 编辑 ]
头像
weiwencheng557  初级会员   发表于:2011-04-19 23:12   只看该作者
发帖 133    精华:0   注册时间:2010-9-3    发短消息        
   
28楼

                  二、帝凹(堯)遷都“陶”即今陶寺遺址及早期統治
       筆者認爲,唐堯也就是帝凹(堯)成爲唐伯時的封地唐國,範圍包括古冀州的範圍,相當於現在的黃河以北的山西河北一帶。而剛開始時帝凹(堯)爲唐伯放勛時,是以現在的河北省的唐縣爲唐國的伯邑來統治他的封地的。後來成爲帝凹(堯)之後,開始遷徙到現在的山西省汾河流域的今臨汾以西的蒲,即今蒲縣一帶,開始以唐國爲基礎建立了唐邦,來統治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大部份地區。隨後不久,世界進入了大洪水時代,古代中國——唐邦也深受其害,唐堯不得不再次遷都,到了地勢相對較高的陶寺古城遺址——陶。從此,唐堯纔被稱爲陶唐氏的。之所以被稱爲“陶唐氏”是因爲唐伯在“陶”稱帝,由唐侯國建立了唐邦,由一方伯侯,成爲邦國帝王。
       那麼。爲什麽這麼說呢?
    “陶寺”就是“堯寺”!您讀到這裡您會相信嗎?有的人肯定會說:我不信!或許您會說:也許吧?!可能吧?而“陶唐氏”竟然與“堯唐氏”是一樣的。您會覺得很奇怪吧?這就是筆者通過對“陶”字的表音表調研究得出的結論。而“陶寺”怎麼就會是“堯寺”,這就是筆者根據已經掌握華夏文字表音標調的反切拼音性質通過對文字本身攜帶的古本音的剖析,結合文字本身中古時代的反切注音得到的結果。而這個結果的得到,其實是對於“陶寺”這個地名研究的結果。因爲筆者已經完全證實“陶寺遺址”就是“帝凹(堯)之都”,同時已經確定陶寺遺址不是“平陽”這個地名。而帝堯又稱爲“陶唐氏”,而“陶寺”這個現代地名之中還是有“陶”字的,於是想從字典中對“陶”字的解釋中得到一些啟迪,結果如願以償。上古之前“陶”與“匋”,“匋”與“堯”、“堯”與“凹”竟然都是同音。由此得出結論:“帝凹”就是“帝堯”,“陶唐氏”就是“堯唐氏”、“陶寺”就是“堯寺”。而“凹”“陶”“匋”都是“堯”的不同時代,不同人的寫法,并隨著時代的變遷、地域的不同,讀音有了不同的變化的結果。而陶寺遺址就是上古歷史上的“陶”地。也就是說:“帝凹(堯)之都”就是“陶”地。下面我們就具體看看得出這種結論的過程。
                  (一)“陶”就是“堯”,“堯”就是“凹
    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現在的“陶”字與“堯”字,乃至“凹”字的讀音,根本不可能是相同的,但是至少一直到中古時期,這三個字的讀音都是相同的,因爲在第一節中已經介紹并求證了“凹”字的中古音,乃至北方方言音還是與“堯”相同,這裡就不再贅述了,如有忘記的讀者不妨再回頭看看。在本節里重點研究一下“匋”與“陶”的讀音,是否與“堯”字有相同的表音表調。您是否認爲筆者說的有一定的道理,而不是憑空捏造的呢?
因爲,根據《康熙字典》等眾多的字書的讀音記載以及解釋說明:
        ⑴  匋,古字形有:   ;拼音:táo,yáo;注音:ㄊㄠˊ;ㄧㄠˊ;上古聲韻部:幽部定母,du;《廣韻》:餘昭切,下平4宵,yáo,效開三平宵A以;《平水韻》:下平二蕭?下平四豪;國語:táo,yáo;粵語:tou4;閩南語:to5,thoa7;《唐韻》《集韻》《正韻》:竝徒刀切,音桃。《說文》:瓦器也。古者昆吾作匋。從缶,包省聲。《玉篇》:今作陶。又《正字通》:餘韶切,音遙。與窯同。南山有漢武舊匋。

     ⑵陶,古字形有: 、   ;拼音:táo,yáo;注音:ㄊㄠˊ;ㄧㄠˊ;上古聲韻部:幽部定母,du;《廣韻》:餘昭切,下平4宵,yáo,效開三平宵A以;《平水韻》:下平二蕭?下平四豪;粵語:jiu4,tou4;閩南語:to5,thoa7;《說文》:陶丘,在濟隂。陶丘有堯城,堯嘗所居,故堯號爲陶唐氏。《書?五子之歌》:惟彼陶唐,有此冀方。《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竝徒刀切,音桃。《爾雅?釋丘》:再成爲陶丘。《疏》:丘形上有兩丘相重累。《書?禹貢》:東出於陶丘北。《釋名》:於高山上一重作之,如陶竈然也。《戰國策》:秦客卿造謂穰侯曰:秦封君以陶。《註》:今定陶縣。《前漢?地理志》:濟隂郡定陶縣。《史記?越世家》:範蠡止於陶。《註》:徐廣曰:今定陶。正義曰:括地志云:陶山在濟州平隂縣東三十五裡,止此山之陽也。《書?五子之歌》:惟彼陶唐,有此冀方。又縣名。《漢書?地理志》:魏郡館陶縣,雲中郡陶林縣,定襄郡安陶縣,雁門郡 陶縣。《廣韻》:尸子曰:夏桀臣昆吾作陶。《汲塚周書》:神農作瓦器。《詩?大雅》:陶復陶穴。又陶正,官名。又蒲陶,果名。《史記?大宛傳》:有蒲陶酒。《司馬相如?上林賦》:櫻桃蒲陶。又姓。《左傳?定四秊》: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饑氏、終葵氏。《廣韻》:陶唐之後,今出丹陽。又《玉篇》:亦作匋。《篇海》:亦作陶。又《荀子?榮辱篇》:陶誕突盜。《註》:陶,當爲檮杌之檮。頑嚚之貌。或曰陶當爲逃,隱匿其情也。又《韻會》: 通作陶。《周禮?冬官考工記》:韗人爲臯陶。《註》:臯陶,鼓木也。陶字從革。又《韻會》:裪,通作陶。《左傳?襄三十秊》:使爲君復陶。《註》:復陶,主衣服之官。又《左傳?昭十二秊》:王皮冠秦復陶。《註》:秦所遺羽衣也。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竝餘昭切,音搖。《詩?王風》:君子陶陶,左執翿,右招我由敖。《傳》:陶陶,和樂貌。《釋文》:陶,音遙。又《禮?祭義》:陶陶遂遂,如將復入然。《註》:陶陶遂遂,相隨行之貌。《釋文》:陶,音遙。又《廣韻》:臯陶,舜臣。一作咎繇。《篇海》:本作 。又《集韻》:大到切,音導。《詩?鄭風》:淸人在軸,駟介陶陶。左旋右抽,中軍作好。《傳》:陶陶,驅逐之貌。《釋文》:陶,徒報反。好,呼報反。又《朱註》:陶,旪徒 反。好,旪許 反。又旪夷周切,音由。《詩?魯頌》:淑問如臯陶,在泮獻囚。《易林》:茲基運時,稷契臯陶。貞良得願,微子解囚。《杜篤?吳漢誄》:堯隆稷契,舜嘉臯陶。伊尹佐殷,呂尙翼周。其表音表調爲:
       http://club.history.sina.com.cn/slide.php?tid=4256173#p=2


      因而,“匋”的古本音爲iau{iáu}[ㄧㄠˊ],中古音、今音爲t’au{táu}[ㄊㄠˊ]。因此,“匋”與“堯”同音,“匋”就是“堯”。
    (註:阜 ,扶缶切,房九切,古本音爲f’?u{fěu}[ㄈㄡˇ]\f’au{fǎu}[ㄈㄠˇ],fau=feu,現在北方方言中如東北等地一般feu[ㄈㄡ]都讀爲fau[ㄈㄠ]。今音f’u{fù}[ㄈㄨˋ]與本節關係不大,就不做讀音剖析了,請見諒。)
       陶,古本音爲iau{iáu}[ㄧㄠˊ],中古音、今音爲t’au{táu}[ㄊㄠˊ]。因此,“陶”字與“匋”字同“堯”讀音在上古時代是相同的,“陶”也是“堯”。
不止是筆者發現了“陶”與“堯”古本音與中古音相同,可以互換。同時,在現在的在山西方言中“陶”音也讀爲“堯”,這裡有山西省太原師範學院李蹊教授原文爲證:
《魏書?地形誌》:“長子縣羊頭山下谷關,有泉北流至陶鄉,名陶水。和羊頭山水,北流入濁漳。”《水經注》:“陶水,南出南陶,北流至長子城東,西轉經其城北,東注于漳水。”《魏書》之“陶鄉”和《水經注》之“南陶”,其實就是今長子縣的“南窯村”。也就是古“南陶”或“南堯”——堯、陶、唐、窯,這些字都與陶器的燒製和形制有關,而古音又都相近。可以互爭互換。如“平遙”,原稱“平陶”,后改爲“平遙”。
清代雍正秊間所修《山西通誌》卷十九:“(長子縣)陶水,《地形誌》:‘有泉北流至陶鄉,名陶水。和羊頭山水,北流入濁漳。’”……編者注云:“當即堯水。”則“陶水”又稱“堯水”(又證明“陶”、“堯”是相通的)。
                                                               ——李蹊《長子丹陵帝堯的故鄉》
        所以,上古時代“陶”與“匋”,“匋”與“堯”、“堯”與“凹”都是同音的。因此完全可以得出:“帝凹”就是“帝堯”,“陶唐氏”就是“堯唐氏”、“陶寺”就是“堯寺”。而“凹”“陶”“匋”都是“堯”的不同時代,不同人的寫法,并隨著時代的變遷、地域的不同,讀音有了不同的變化的結果。因此,“陶”就是“堯”,“堯”就是“凹”,“陶寺”就“堯寺”,陶寺遺址也就是“陶”的故址。



[ 本帖最后由 weiwencheng557 于 2011-4-19 23:24 编辑 ]

头像
weiwencheng557  初级会员   发表于:2011-04-19 23:29   只看该作者
发帖 133    精华:0   注册时间:2010-9-3    发短消息        
   
29楼

                                                         (二)天下之中——陶
       讀者看了筆者上面的對於“陶”、“匋”的讀音的古本音分析而得出“陶”即是“堯”,由此推理出:陶寺遺址爲“陶”地故址,也許還不以爲然。那麼,除了“陶寺”這個現代地名含有“陶”字,即“陶”與“堯”同音之外,還有什麽憑據作爲根據,來證明陶寺遺址就是上古時代的“陶”,進而確定“帝凹(堯)之都”的陶寺遺址的名稱就是“陶”呢?筆者認爲,還有考古學家們與天文學家們的根據《周髀算經》的記載,在陶寺遺址的觀象臺即天壇上進行的天文測量實驗,證明陶寺遺址爲“天下之中”。而“天下之中”與歷史古籍已經記錄了的“陶”地正好相吻合。因而,筆者纔進一步斷定:陶寺遺址就是“陶”,由此而確定“帝凹(堯)之都”——陶寺就是“堯寺”,而“堯寺”就是歷史古籍中記載的“陶”地。
下面我們就進一步證明這一點。
          首先,陶,爲天下之中。
       當我們翻開歷史古籍中關於“陶”的歷史記載,則往往看到古人認爲“陶,爲天下之中”的有關記載:
       範蠡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齊人聞其賢,以爲相。範蠡喟然嘆曰:“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乃歸相印,盡散其財,以分與知友鄉黨,而懷其重寶,閒行以去,止于陶,以爲此天下之中,交易有無之路通,爲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謂陶朱公。
                                                                               ——《史記?越王句踐世家》
這段話的白話意思是:範蠡乘船離開越國從海上來到并出現在齊國,改名換姓,自稱爲鴟夷子皮。在海邊耕作,親身經歷艱困的工作,努力的耕種,範蠡父子一起致力經營各種產業。居住沒有多久,置辦的家産就已經達到了數十萬貫之多。齊國人聽說他這樣智慧賢能,就拜他爲丞相。範蠡慨歎道:“住在家裡就能致富達到日進千金,做官就能達到卿相之位,這就是布衣百姓所能達到的極點了。長久的接受這些尊名,就是不祥之兆。”於是就歸還了齊國的相印,將自己的財產全部散發給自己的朋友與周圍的百姓,只是懷中揣著貴重的財寶,像閒人散步一樣一家人離開了齊國,來到了陶地,他認爲這裡位于天下的中心,與各地交換商品有無的道路相通,爲生活可以通過經商就能致富了。於是範蠡自稱爲:陶朱公。
       然而自古以來的很多學者認爲:範蠡定居的“陶”地,乃是“定陶”。這有現在關於“定陶”的註釋爲證:
        範蠡既雪會稽之恥,乃喟然而歎曰:“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於國,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集解漢書音義曰:“特舟也。”○索隱扁音篇,又音符殄反。服虔云:“特舟也。”國語云:“範蠡乘輕舟。”浮於江湖,□正義國語雲句踐滅吳,反至五湖,範蠡辭於王曰:“君王勉之,臣不復入國矣。”遂乘輕舟,以浮於五湖,莫知其所終極。變名易姓,適齊爲鴟夷子皮,索隱大顏曰:“若盛酒者鴟夷也,用之則多所容納,不用則可卷而懷之,不忤於物也。”案:韓子雲“鴟夷子皮事田成子,成子去齊之燕,子皮乃從之”也。蓋範蠡也。之陶○索隱服虔云:“今定陶也。”□正義括地志云:“即陶山,在齊州平縣東三十五裡陶山之陽也。今南五裡猶有硃公塚。”又云:“曹州濟陽縣東南三裡有陶硃公塚,又雲在南郡華容縣西,未詳也。”爲硃公。硃公以爲陶天下之中,諸侯四通,貨物所交易也。乃治產積居。與時逐◇集解漢書音義曰:“逐時而居貨。”○索隱韋昭云:“隨時逐利也。”而不責於人。○索隱案:謂擇人而與人不負之,故雲不責於人也。故善治生者,能擇人而任時。十九秊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此所謂富好行其德者也。後秊衰老而聽子孫,子孫脩業而息之,遂至巨萬。◇集解徐廣曰:“萬萬也。”故言富者皆稱陶硃公。
                                    ——《〈史記?貨殖列傳〉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
於是對與“陶”就解釋爲“定陶”了。基於此說,現在對於“定陶”地名的解釋釋義也就無不受其影響了。請看:
       定陶古稱陶,又名陶丘,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早在4000多秊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在這裡漁獵耕種,繁衍生息。自萅秋至西漢800多秊間,一直是中原地區的水陸交通中心和全國性經濟都會,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譽。堯、舜時期爲古陶國。夏商有三翮國。公元前12世紀,周武王封其六弟振鐸爲曹伯,建曹國,都陶丘。據《史記》載:萅秋末期,範蠡助越滅吳後,輾轉至陶,“以陶爲天下之中”,遂在此定居經商,“十九秊間,三致千金”,被後人尊爲商祖,死後葬于陶。《漢書?地理志》:“禹貢陶丘在縣西南,有陶邱亭。”據《說文解字》:“定,安也。”定陶之名由此而始。
                                                                                                   ——《百度百科》
而現在的定陶縣,位於山東省西南部,菏澤市中部,萬福河上游。南北地處北緯30度57分至北緯35度14分之間,東西處於東經115度20分至東經115度40分,北距菏澤市區20公里,南與曹縣毗連,東與成武縣相鄰,東北與巨野縣交界。無論從什麽角度來說,“定陶”都無法成爲“天下之中”。因爲在中古時期屬於齊國境內,而一般稱爲“天下之中”則無論如何,也得在地理位置上處於各諸侯國的中心位置,或者處於各諸侯國的交通樞紐的地位上,以至於成爲商貿中心,乃至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置,纔有獲得“天下之中”的美譽的可能。
         戰國史學家呂不韋對於這一點在其著作《呂氏萅秋?慎勢》中說得再明白不過了:
      “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
這段話的白話意思是:古代的成就王道的人,選擇天下的中心位置來建立國都,選擇國都的中心位置建立宮殿,選擇宮殿的中心位置建立太廟。這裡的“國”就是指現在的“首都”,上古時代爲“國”。而定陶不過萅秋戰國時代的曹國國都,其地理位置也都不可能成爲天下之中。古人尋找“天下之中”的目的,是從黃帝時代開始的,認爲“中”爲“中央”。根據古籍記載:
        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後土,執繩而制四方;其神爲鎮星,其獸黃龍,其音宮,其日戊己。
                                                                           ——《淮南子?天文訓》
這樣就認爲只有像黃帝一樣的眞龍天子,纔會居於“天下之中”,而“天下之中”的屬於土星的地域,其星神爲鎮星,其鎮守之神獸爲黃龍,而“土星”與大地上人類最適於生存的土地是最密切相關的,因而古人都努力的尋找“天下之中”——中土——地中。
        因此,古時代的帝凹(堯)即陶唐氏的“陶”,即今陶寺遺址,纔可以配稱爲“天下之中”的美譽。而不可能是現在的山東的“定陶”。上古時代剛開始的“天下之中”指的就是唐堯時代的“陶”,爲唐邦的帝都。而後來周代開始又重新選擇“天地之中”這是後話了。因爲《周礼》说:“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亦即夏至日,以八尺圭表测量日影,影长一尺五寸的地方即为“地中”。這是由於周代疆域廣大之後,不得不重新選擇“地中”的緣故,以至於後來“地中”成爲古都洛陽。而“地中”與“天下之中”是否同義還是應該好好論證的。


[ 本帖最后由 weiwencheng557 于 2011-4-19 23:31 编辑 ]
头像
weiwencheng557  初级会员   发表于:2011-04-19 23:33   只看该作者
发帖 133    精华:0   注册时间:2010-9-3    发短消息        
   
30楼

        其次,陶寺遺址觀象臺兼天壇夏至之日晷長度與《周髀算經》一樣,說明《周髀算經》記錄的天文測量的地點就是“陶”,即今天的陶寺遺址。
       陶寺遺址觀象臺兼天壇夏至之日晷長度與《周髀算經》一樣,說明《周髀算經》記錄的天文測量的地點就是“陶”,即今天的陶寺遺址。同時也說明《周髀算經》其實是對唐堯時代的天文記錄的直接繼承。這有原文爲證:
       陳子說之曰:“夏至南萬六千里,冬至南十三萬五千里,日中立竿測影。此一者天道之數。周髀長八尺,夏至之日晷一尺六寸。髀者,股也。正晷者,句也。正南千里,句一尺五寸。正北千里,句一尺七寸。日益表南,晷日益長。候句六尺,即取竹,空徑一寸,長八尺,捕影而視之,空正掩日,而日應空之孔。由此觀之,率八十寸而得徑一寸。故以句爲首,以髀爲股。從髀至日下六萬里,而髀無影。從此以上至日,則八萬里。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爲句,日高爲股。句、股各自乘,并而開方除之,得邪至日,從髀所旁至日所十萬里。以率率之,八十里得徑一里。十萬里得徑千二百五十里。故曰,日晷徑千二百五十里。”
        ……冬至晷長一丈三尺五寸,小寒丈二尺五寸,大寒丈一尺五寸一分,立萅丈五寸二分,雨水九尺五寸二分,啟蟄八尺五寸四分,萅分七尺五寸五分,清明六尺五寸五分,穀雨五尺五寸六分,立夏四尺五寸七分,小滿三尺五寸八分,芒種二尺五寸九分,夏至一尺六寸,小暑二尺五寸九分,大暑二尺五寸八分,立秋四尺五寸七分,處暑五尺五寸六分,白露六尺五寸五分,秋分七尺五寸五分,寒露八尺五寸四分,霜降九尺五寸三分,立冬丈五寸二分,小雪丈一尺五寸一分,大雪丈二尺五寸。
                                                                                       ——《周髀算經》
根據這篇原文考古學家與天文學家一起依據陶寺遺址古墓中出土的周髀與日晷,進行了復原工作,並進行了測量工作實驗。何駑先生經過計算確認,陶寺遺址時期的夏至“日晷一尺六寸”爲40cm,正好對應所謂“圭”就是日晷的落點有刻度的木杆上塗有紅漆的某一刻度,這一發現證明了陶寺遺址的夏至日日晷長度,與《周髀算經》中記載:“夏至一尺六寸”,是完全吻合的。這也與天文學家利用現代技術推算的緯度不謀而合。
經過與天文學家的溝通,“陶寺史前天文臺的考古天文學研究”專案組決定2009秊的夏至在陶寺觀象臺進行驗證。對此有《山西日報》的記者報導爲證:
        公元2009秊6月21日,也就是夏至這天,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古天文研究中心主任、“陶寺史前天文臺考古天文學研究”專案組首席專家孫小淳等天文學家來到陶寺古觀象臺,和何駑博士的同仁們一起用陶寺遺址出土的“圭、表”1∶1的複製品進行驗證。11時30分,考古學家、天文學家已來到陶寺古觀象臺前,集聚在這裡的還有中央地方媒體的記者和襄汾縣的部分幹部群眾。夏日的天空,烈日在雲層中時隱時現,專家們將複製的圭、表儀器安裝好,抓住時機,認眞進行測量、研討、求證。八尺之表的投影,照射在陶寺遺址時期的“圭”上,日影的邊緣並不清晰,陰影越靠近邊緣越淡。專家們利用仿製的“戚”使日光通過小孔再照射到圭面,陰影的邊緣變得清晰起來。
       12時36分,也就是2009秊夏至的準確時間,現場的專家將目光聚集在一起,聚焦在圭表上,照相機、攝像機也聚焦在了這一刻。聚集的目光一起看到:“表”的投影落在了“圭”上那兩個紅色標記之間的位置,影長41公分,減去4000秊來“黃赤交角”的變化誤差就是40公分。40公分是“一尺六寸”,與《周髀算經》的“地中”恰好相同。
                                                                   ——劉合心《陶寺:4100秊前的“中國”時間》
這一現代人進行的實驗正好證明古人的天象觀測與史料記載是完全吻合的,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陶寺遺址就是上古時代的“陶,爲天下之中”。
        而參加并主持這一天文觀測活動最主要的人物之一的何駑先生,雖然沒有能夠說明陶寺遺址就是“陶”,但也證明了“陶寺遺址”爲“地中”,爲“中國”。請看他的著述觀點:
       《周禮?大司徒》記載:“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乃建王國焉。”文獻記載可以看出古人早已認識到圭表大地測量(測土深)的功能,並形成了一套建邦立國定都地中的程式化模式。建立都城,必須遵循王者居中、王者與天帝交通的意識形態,以“立中”的方法,依照夏至影長1.6尺或1.5尺的標準確立地中,以定都城選址。
陶寺圭尺夏至影長39.9釐米,約合1.6尺,這恰是“立中”判定“地中”的標準,北緯35°52′55.9″。陶寺城址選址顯然定在“地中”,與考古資料所反映的陶寺城址都城性質恰相契合。都城是國家政權和行政機構之所在,清華簡《保訓》載:“昔舜舊作小人,親耕於歷丘,恐求中……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變名,身滋備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說的可能就是陶寺城址選址之事。在地中所建之都、所立之國就是“中國”。
……中國人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就是中國何時出現或形成?中國何以得名“中國”?《何尊》銘“宅茲中國”可證“中國”概念與稱謂至遲在西周早期已經出現,指營建東都洛邑。清華簡《保訓》記載,周成王營建洛邑確實是實現了周文王留下的“尋中”偉大遺願。可見,“中國”的概念在西周時期明確與地中有關。
                                                                                     ——何駑《“中”與“中國”由來》
而何駑先生的文章中說的:“陶寺圭尺夏至影長39.9釐米,約合1.6尺,這恰是‘立中’判定‘地中’的標準,北緯35°52′55.9″。陶寺城址選址顯然定在‘地中’,符合‘地中’”,乃至“天下之中”,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陶寺遺址”就是傳說中的“陶”。
因而,“帝凹(堯)之都”——陶寺遺址,無疑就是上古時代唐邦的帝都——陶。而所謂的“中國”,筆者認爲:就是以天下之中爲國都者爲中國也。換句話說:就是以天下的中心位置建立的都城,就叫中國。剛開始的“中國”的“國”就相當於後世的“首都”,成爲國家則是後世“國”的外延的被擴大的結果,乃至演繹爲現在整個中國國土之名的總稱而已。
此外,既然陶寺人即唐堯時代的人已經測出了“陶”地的“夏至一尺六寸”的日晷長度,則根據這一點與《周髀算經》中有關二十四節氣日晷長度的有關記錄相吻合的記錄推理,完全能夠證明了唐堯時代的人已經掌握二十四節氣。而不是先前考古學家與天文學家們推測的陶寺時代的人只掌握了“一秊二十個節氣”的錯誤推測。關於這一點有他們的文章作證:
“觀象臺“遺跡。“觀象臺“發掘於2003——2005秊,是陶寺文化中發現的重要遺址之一。它位於陶寺中期大城東南的中期小城祭祀區內,形狀爲一座直徑約50米的半園形平臺。臺座頂部有一半圓形觀測臺,以觀測臺爲圓心,由西向東,呈扇狀輻射著十三根夯土柱,從而形成12道縫隙,分別對著對面崇山的某個點。古人就這樣利用兩柱之間的縫隙來觀測正東方向的塔兒山(崇山)日出,並依據日光影來推測一秊的二十個節氣。爲了證實這種推測,研究人員專門用一秊的時間對其與山峰、縫隙、太陽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實地觀測記錄,得到了第一手有一定說服力的寶貴資料。更有天文學家認爲,這個觀象臺除了觀測太陽外,還能觀測月亮和重要的恒星。總之,天文學家們認爲,陶寺觀象臺是中國4100秊前最早的觀象臺建築,這比此前公認的世界最早的觀象臺——英國巨石陣早近500秊。“觀象臺“遺跡的發現,證實了《尚書?堯典》上所說的帝堯時期“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的眞實歷史背景與社會現實。
                                                               ——石耀輝《陶寺:華夏文明產生的關鍵字》
這都說明我們的考古學家與天文學家們,在考證陶寺觀象臺是唐堯時代的觀象臺時,推理還是不夠嚴密的。只是看到了“夏至一尺六寸”的記錄,而沒有看到其它的節氣的制定與日晷的長度,古人已經計算的非常精確了的實際情況,就推測出:“依據日光影來推測一秊的二十個節氣”錯誤論斷,還是非常可惜的。同時,既然有十二道觀測縫隙,就是自然而然的代表十二個月,自然而然的一氣(月)兩節,上古時代的天文學家不可能有得出一秊十二個月只有二十個節氣的道理。
        因此,不管怎樣考古學家與天文學家們共同合作的結果,不僅證明了在觀象臺兼天壇進行天文觀測與歷史紀錄相吻合,同時也證明了夏朝以前就有了很完整的曆法,一般認爲顓頊時代就有了《顓頊暦》,而夏朝的曆法——《夏小正》無疑就是對於這樣的天文觀測得到的曆法的繼承。同時也證明了陶寺遺址“夏至一尺六寸”爲“地中”與《越王句踐世家》“止于陶,以爲此天下之中”的記錄也是不謀而合的。這就證明了陶寺遺址就是傳說中“陶唐氏”所居的“陶”,由此而再次證明了筆者的推測:陶寺遺址就是帝凹(堯)之都,其帝凹(堯)時代當時的地名就叫“陶”的正確性。



[ 本帖最后由 weiwencheng557 于 2011-4-19 23:36 编辑 ]
头像
weiwencheng557  初级会员   发表于:2011-04-19 23:37   只看该作者
发帖 133    精华:0   注册时间:2010-9-3    发短消息        
   
31楼

回复29楼 weiwencheng557  的帖子

歷史學術,何談敏感!
头像
weiwencheng557  初级会员   发表于:2011-04-19 23:41   只看该作者
发帖 133    精华:0   注册时间:2010-9-3    发短消息        
   
32楼

                           (三)筆者認爲“唐”爲邦國“陶”爲帝都
       陶寺遺址爲“陶”的故址,除了上文的科學推理之外,還是有歷史古籍記錄爲證的。而這些記錄證明:“唐”爲邦爲侯國之名,地域由侯國至邦國,而“陶”則爲帝凹(堯)的游宮變成了帝都——陶的遷都之所。這是因爲有以下幾方面的證據爲證的:
    首先,放勳爲被封爲唐侯始建古唐侯國。歷史記載放勛即唐堯,在未稱帝之前就出生於唐,因而被封于唐侯伯,而不是“始封于陶”。
    根據推算:在公元前2377秊農曆二月初二日,放勳即帝凹(堯)誕生於今唐縣堯山(即順平縣之伊祈山),伊祁爲姓。公元前2360秊,放勳即帝堯被封爲唐侯,治所陽邑(今固城,一說在長古城),亦稱唐,即現在的河北唐縣境內,稱古唐侯國。管轄地域爲古冀州,今山西河北的黃河以北地區。這在《夏書?五子之歌三》記載的很明顯:“維彼陶唐,率彼天常。在此冀方,今失其行。”冀方即《禹貢》所說的冀州。也就是說明“陶唐”就在古冀州的地方。如果“陶”是現在的山東定陶,則應該說:“陶”爲東夷,或者古兗州纔對。而不會只說:“在此冀方”。這一點讀者可以參考《禹貢所載隨山浚川圖》中的冀州的範圍,讀者就會清楚了。而後世的唐國,是指西周之後的萅秋時代唐國只是指現在山西境內的小唐國:“周成王封弟唐叔虞爲唐國。”這是有史料可查的:
       《漢志》,晉陽故《詩》唐國。《括地志》,故唐城,在晉陽縣北二裡。《城記》雲,堯築也。《詩經注解》曰:“唐國,本帝堯舊都,在禹貢冀州之域……周成王封弟唐叔虞爲唐國。”
    而根據《翼城縣誌?建置沿革》載:“翼在《禹貢》冀州之域。堯受封於此,號陶唐”。則“陶唐”就在翼城線範圍。《史記?晉世家》云:“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這裡的“河”指黃河,“汾”指汾河,翼城恰處於黃河、汾河以東。而這個後世的即西周以後的“唐國”,即小唐國,也就是指原來的唐堯爲都的“陶”的周圍地區而已,方圓不過百里之大。是無法與唐伯放勛的古唐侯國,即上古時代的夏朝時期的古冀州地區,包括今天的山西與河北的黃河以北地區相提並論的。
       後世的人們將“古唐侯國”即古冀州,即山西及河北一帶,乃至與唐堯爲帝統治的“唐邦”即今黃河中下游與長江流域大部份地區,與“小唐國”即今山西翼城縣一帶方圓百里諸侯小國相混,而不知其所云。
       例如《辭源》載:“唐指唐堯,即陶唐氏,或諸侯國名,今山西翼城縣西有古唐城。”這就是一個很典型解釋的例子。前面的“唐”即“唐堯”“陶唐氏”都是指古唐侯國,乃至唐邦。而翼城西的古唐城,就是指西周以後的諸侯國的“周成王封弟唐叔虞爲唐國”的小唐國,只不過是歷史上帝凹(堯)受到水災威脅就是遷都的陶即今陶寺遺址,只不過當時沒有遷都的意向,只是作爲游宮而已,怎奈水災經歷時間長達二十二秊之久,就只好以“陶”爲新都了。而今陶寺遺址——陶就在翼城附近而已。從之一點上來說,這個地方自古就爲古唐侯國的中心。因而西周時依舊爲唐國舊地,唐國被周成王滅之後,封給唐叔虞的也只是翼城附近的方圓百里的諸侯小國而已。遠沒有古唐侯國的廣闊地域,周成王封弟唐叔虞於此也是不得已而爲之的。這裡還有一段“桐旪封弟”典故爲證:
        成王與唐叔虞燕居,援桐旪以爲圭,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請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與虞戲也。”周公對日:“臣聞之,天子無戲言,天子言則史書之,工誦之,士稱之。”於是封叔虞于晉。
                                                   ——《呂氏春秋?重言》
成王他可沒有帝摯的大方,不會把古唐侯國的地盤——古冀州全封給唐叔虞,否則也許還會導致帝凹(堯)逼迫帝摯的歷史的重演。而後來唐叔虞被尊爲晉國的開國始祖,也正是西周的分封制最終導致後來邦國分裂的萅秋戰國時代。
       據《括地志》載:“故唐城在絳州翼城縣西二十里,即堯裔子所封者也。”故唐城爲今山西省翼城縣境西北崇山腳下的裡砦鎮,迄今爲止仍叫唐城村,恰在翼城縣西二十里。正如《翼城縣誌?古跡》所載:“古唐城:丹朱封唐侯時所都,在房陵之右,今名唐城村。在翼城縣西二十里,今有廟存焉”。而這個“故唐城”,其實就是西周時期的小唐國唐叔虞的國邑而已,頂天也就是堯之子丹朱曾經居住過的小城而已,而並非就是唐堯都城。因爲,今天的陶寺遺址纔是唐堯的由游宮,發展成爲遷移之後的都城——陶。
        根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晉陽本唐國,堯始都於此。”《史記?五帝本紀正義》記載:“唐國,帝堯之裔所封,漢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其南有晉水。”堯曾在太原盆地北端建唐城。專門記載中國古代名城的《都城記》說:“晉陽城北二里有唐城,堯所築。”唐城也稱唐國,以至於太原有了“唐”之古稱。故太原又稱“北唐”。現在,太原市清徐縣古村落名堯城村,仍有古遺跡堯廟。這裡就可能是最初的唐邦的都城。因而二者既是有區別的,同時又是有聯繫的。聯繫是山西爲唐侯國故地治,而西周唐叔虞的唐國在晉南的翼城西,面積狹小,多屬於古唐侯國地域,區別是古唐侯國還包括今河北地區,而西周的唐叔虞的唐國只是晉南地區。
        唐堯後因水患頻發,不得不離開汾水之濱的故都,遷都到陶,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鎮陶寺古城遺址。
        因此,放勛爲唐侯伯而首先被封于出生地——唐,即今以河北唐縣爲中心的古冀州,而不是剛開始就封于“陶”的。而“陶”也不是現在的山東定陶,而是現在的山西省襄汾縣陶寺鎮陶寺遺址。
        其次,放勛成爲帝堯建立唐邦之後遷都“陶”,即今陶寺古城遺址。
     帝堯元秊丙子,即公元前2359秊,唐堯的異母兄帝摯將帝位讓給放勛,開始稱堯帝即帝凹(堯)。至於其中的歷史原因究竟如何,是帝摯自願放棄還是放勛即帝凹(堯)利用計謀架空帝摯,繼而逼宮搶奪,歷史沒有說清楚,筆者也不便妄加推測,但願是自願禪讓。司馬遷在《史記》中以一句簡單的話語敘述了帝摯與帝凹(堯)之間的權力交接:
    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索隱古本作“不著”,音張慮反。俗本作“不善”。不善謂微弱,不著猶不著明。衛宏云:“摯立九秊而唐侯德盛,因禪位焉。”□正義帝王紀云:“帝摯之母於四人中班最在下,而摯於兄弟最長,得登帝位。封異母弟放勳爲唐侯。摯在位九秊,政微弱,而唐侯德盛,諸侯歸之,摯服其義,乃率群臣造唐而致禪。唐侯自知有天命,乃受帝禪,乃封摯於高辛。”今定州唐縣也。而弟放勛立,是爲帝堯。
               ——《〈史記?五帝本紀〉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
帝摯不善於管理邦國,於是不得不向帝凹堯禪位。於是放勛離開今河北唐縣進入今山西境內成爲帝凹(堯),由原來只領導古唐侯國——冀古州的唐侯伯,一躍成為領導整個聯邦——唐邦的領袖。而唐邦的都城就在黃河以東的漢代的河東郡郡治裏。這也是有史料可查的:
       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
                                                 ——《史記?貨殖列傳》
同時筆者認爲:三河就是指河內、河東、河南而言的,而“河內”就是至現在的河南省安陽地區而言的。
        帝凹(堯)遷都于陶,是由原來的唐地帝都——晉陽即今太原市清徐縣古村落名堯城村,由於受當時的世界性的大洪水的威脅,以及趁洪水作亂反叛的諸侯的威脅,使帝凹(堯)不得不進行了一次遷都工作,史稱“作游宮于陶”。只是歷史文獻沒有清楚地寫明爲什麽遷都的原因。也許剛開始並沒有打算遷都到陶的結果,只是暫時的作爲帝凹(堯)游宮而已。這一點在《今本〈竹書紀秊〉疏證》記載的比較清楚,無論是堯都于陶,即“作游宮于陶”,還是百秊之後葬于陶都記得比較清楚。請看:
        八十九秊,作游宮于陶。(《史記?貨殖列傳》:‘昔堯作游成陽。’如淳曰:‘作,起也。成陽,在定陶。’)九十秊,帝游居於陶。(《史記?五帝本紀》:‘堯立七十秊得舜,二十秊而老。’)……
        一百秊,帝陟于陶。(案《史記?五帝本紀》、《論衡?氣壽篇》、《帝王世紀》皆云:‘堯在位九十八秊。’然據《虞書》云:‘朕在位七十載。’此堯舉舜之歲。又云:‘詢事考言,乃言底可績,三載,汝陟帝位。’此舜攝政之歲。又云:‘二十有八載,帝乃殂落。’此堯崩之歲。前後得一百一秊。孔傳與王肅注以堯得舜試舜共在一秊,故堯在位百秊,此從之。)
                                         ——《今本〈竹書紀秊〉疏證》
這說明帝凹(堯)曾經在“八十九秊,作游宮于陶。”即公元前2268秊也就是在今陶寺遺址——陶建立了游宮,就是後世所說的行宮。而不是在今山東定陶。“九十秊,帝游居於陶。”即公元前2269秊開始帝堯居住於陶,說明只用一秊就建築完成了在陶完成了建立游宮的工作,入住于陶的游宮。而唐堯帝從開始居住在“陶”的游宮裏面起,纔始稱陶唐氏。“一百秊,帝陟于陶”,也就是帝凹(堯)成爲帝王一百秊之後,即即公元前2259秊死於陶。而今陶寺遺址不僅發掘出有了其古城遺址,而且也發現了M3015號墓爲帝凹(堯)墓。因而,陶寺遺址就是上古時代的“陶”的遺址是不容置疑的了。而這個時代與陶寺文化中期的秊代完全可以符合。即,陶寺文化被考古學家們根據14C測定分爲三個時期,一般認爲早期(公元前2,500秊~2,300秊)與中期(2,300秊~2,100秊)乃至晚期(2,100~2,000秊)。
       因此,陶,只是一個地名,也就是今陶寺古城遺址,剛開始是作爲唐堯帝的游宮,也就是在水災發生時的臨時的駐地,後來因爲水災很久以後還在氾濫,也就最後遷都于陶了。而從陶寺遺址的建城史看來,中期的初始時代爲帝凹(堯)統治,而後則是由虞舜帝統治。因而就是作爲帝凹(堯)的游宮開始,最終成爲帝凹(堯)的遷都的新都,然後由虞舜帝作爲帝都統治的。
         綜上所述,陶寺遺址就是上古歷史上的“陶”地的最准確的位置,也就是說:“陶寺遺址”爲“帝凹(堯)之都”或者叫做“帝凹堯游宮”——陶。也就是說上古歷史上的唐堯帝即帝凹(堯)建立的唐邦,在爆發世界性大洪水時,不得不遷都于“陶”即今陶寺遺址爲都城或者爲唐堯的游宮的。因此,帝凹(堯)之都陶寺遺址就是“陶”,而不是在“平陽”。舜也曾經在這裡以最高統治者的身份執政過一段時間,後來由於在陶寺遺址——陶,爆發了帝凹(堯)之子“帝朱”——丹朱羽翼豐滿之後由丹水起兵,討伐虞舜帝復仇,與開始了帝舜爭奪帝位的戰爭,結果唐堯之都或者唐堯游宮——陶,被徹底的破壞而最終成爲廢墟——陶寺遺址而被廢棄。虞舜秊老時,不得不遷都到陽城——今湖南省常德市澧縣城頭山遺址,最終將自己的遺骸埋葬于九嶷山中,成爲今天的舜陵。因而,陶寺文化中期無疑就是唐堯時期,而中晚期無疑就是虞舜統治開始的時代了。因此,陶寺遺址無疑是帝凹(堯)之都,或者是唐堯游宮——陶,而不是“平陽”,平陽是帝舜囚禁帝凹堯的所在。因爲一直以來“陶”建有祭祀帝凹(堯)的寺廟,就叫堯寺,而“陶”“堯”上古同音,最終變成了陶寺這個地名了。

[ 本帖最后由 weiwencheng557 于 2011-4-19 23:45 编辑 ]
头像
weiwencheng557  初级会员   发表于:2011-04-19 23:49   只看该作者
发帖 133    精华:0   注册时间:2010-9-3    发短消息        
   
33楼

           第三節?唐凹(堯)帝其人其事的歷史記載
        帝凹(堯)一直在近現代史學界被認爲是傳說中的歷史人物之一,而今通過考古學家的發掘,筆者發現的考古學家們所謂的“玉獸面”實際上是“帝凹(堯)玉頭銜”,從而揭開帝堯並非只是傳說中的人物,而是實實在在的眞實存在過的歷史偉人,由此爲上古歷史的考證解開了新的一頁。下面我們與讀者一起來看看這位偉人的生平事蹟。
                                           一、堯母慶都出生地——“斗維之野”的考證        
       關於“斗維之野”在哪裡?一直以來,爭論不休,看
了張愈先生的《“斗維之野”證明帝堯出生地在揚州附近》的文章,剛看覺得有些道理。但是細一琢磨,就與唐堯生活的古冀州即今山西省河北省未免太過遙遠了,覺得不妥,再細看,就更有問題了。先前筆者認爲在陜西鳳陽,最近查看了《春秋合成圖》之後,纔恍然大悟。原來所謂的“斗維之野”就是北斗七星維系的平原,就是現在的河南洛陽一帶。

       關於“斗維之野”最早見於《春秋合成圖》,據其原文記載:

堯母慶都,蓋大(亦寫作“天”)帝之女,生於斗維之野,在三河之南天地大雷電,有血流潤大石之中,生慶都。身形長丈,有似大帝,常有黃雲覆蓋之。食不饑。及年二十,寄伊長孺家,出觀三河之首,常若有神隨之者。有赤龍負圖出,慶都讀之,雲:赤受天運。下有圖人,衣赤衣,面光八彩,鬢須尺餘,長七尺二寸,銳上豐下,足履翼星,署曰赤帝起,成天下寶。奄然陰雨,赤龍與慶都合婚,有娠,龍消不見。既乳視貌,堯如圖表。及堯有知,慶都以圖與堯。

——《春秋合誠圖曰

這段話的白話意思就是:唐堯帝的母親慶都,大概是天帝的女兒,生在斗維之野,位置應當在三河的南面。天地大雷雨,有鮮血流淌滋潤在大石頭之中而生了慶都。身高超過一丈,相貌有點像天帝,她的頭上常常金黃色的雲氣覆蓋著。不吃飯也不會餓。等到秊齡到了二十歲,就以客人的身份住在伊祁長孺的家裡,使她成爲三河一帶最出名的美麗的姑娘。她的後面常常神仙跟隨保護。一天早晨,有一條赤色的龍背負著圖畫來到她的身旁,慶都讀了上面的文字,寫著:“赤受天運”也就是:赤子或者赤帝接受上天賜予的運氣。下面畫著有一人,穿著赤色的衣服,臉面光潔發出八色光彩,連鬢鬍鬚長有一尺多,身高長七尺二寸,銳利結實的上身,健壯有力下身,腳下踩著翼星宿。下面還寫著:“赤帝起來,成就天下寶器。”不一會,下起一陣陰雨,慶都感覺到與一條赤龍結合婚配了。有了身孕,赤龍也消失不見了。(等到慶都生下孩子)給孩子餵奶時看自己兒子的相貌,與龍負來的圖上所畫的人一樣。等到放勛即唐堯帝懂事之後,慶都就把圖交給了帝堯。

這說明“斗維之野”應當在“三河”的南面,也就是天下之中。

而後世的轉載是依據《宋書·符瑞志》中對於這段話的不忠實的轉載造成的,不僅敘述過於混亂,而且顛三倒四,有的地方無法理解,由此而產生的考證也就不足為憑了。請看《宋書·符瑞志》被轉載時的變化為:

母曰慶都,生於維之野,常有黃雲覆其上。及長,觀於三河,常有龍隨之。一旦,龍負圖而至,其文要曰:「亦受天佑。」眉八采,鬚髮長七尺二寸,面銳上豐下,足履翼宿。既而陰風四合,赤龍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堯於丹陵,其狀如圖。及長,身長十尺,有聖德,封于唐。夢攀天而上。高辛氏衰,天下歸之。(出《宋書·符瑞志》。)


           ——《今本竹書紀秊疏證·唐堯帝》


這段話的白話意思就是:唐堯帝的母親名叫慶都,生在與北斗星對應的維的地方,她的頭上常常覆蓋著金黃色的雲氣。等到她長大了,她是在三河一帶出了名的美麗的姑娘。(別人看到)她的後面常常有龍跟隨。一天早晨,有一條龍背著圖畫來到她的身旁,圖上的文字顯示說:“亦受天佑”,(你)也受到上天的庇佑。(圖上畫著有一個人)眉毛有八種顏色,鬍子與頭髮長七尺二寸,面容上面銳利下巴飽滿,腳下踩著翼(星)宿(見星宿圖圖)。不一會,刮起一陣陰風,四周什麽也看不見了,慶都感覺到與一條赤龍結合了。於是懷孕了十四個月,就將放勛即帝堯生在了丹陵,他的相貌與龍負來的圖上人是一樣的。(取名叫放勛)等到放勛即帝堯長大之後,身高十尺,有聖人之德,(被其父帝嚳)封于唐(今河北唐縣)。有一次放勛做夢,夢見自己攀登而登上了天。他的哥哥帝摯高辛氏衰微,天下就歸於了他。與原文有了很大的出入。原文的“生於斗維之野,在三河之南。”變成“生於斗維之野”就完事了。更使人們不知“三河”爲何處了。

根據《史記·天官書》記載:

北斗七星,所謂“旋、璣、玉衡以齊七政”。杓攜龍角,衡殷南斗,魁枕參首。用昏建者杓;杓,自華以西南。夜半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濟之閒。平旦建者魁;魁,海岱以東北也。斗為帝車,運于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系於斗。……

角、亢、氐,兗州。房、心,豫州。尾、箕,幽州。斗,江、湖。牽牛、婺女,楊州。虛、危,青州。營室至東壁,并州。奎、婁、胃,徐州。昴、畢,冀州。觜觿、參,益州。東井、輿鬼,雍州。柳、七星、張,三河。翼、軫,荊州。

                              ——《史記·天官書》

這說明“北斗七星”被稱爲“帝車”運行於天空的天頂中央。而“柳、七星、張,三河”之意,就是說“三河”的位置在於北斗七星與柳宿、張宿相對應的大地上區域內。而“三河”的位置,漢朝之前是在清楚不過的地方了。根據史料記載:

齊、晉、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晉阻三河,齊負東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興,更為伯主,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漢獨有三河、東郡、潁川、南陽,自江陵以西至蜀。

                                 ——《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

自華以南,氣下黑上赤。嵩高、三河之郊,氣正赤。

                                 ——《史記·天官書》

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

                                                ——《史記·貨殖列傳》

秦遂不改,至始皇滅六國,二世而亡。昔三代居三河,河洛出圖書,秦居渭陽,而渭水數赤,瑞異應德之效也。

                                                                                              ——《史記·五行志中之下》

其在天官,柳、七星、張則周之分野,漢之河南、雒陽、穀城、平陰、偃師、鞏、緱氏,皆其分也。今河南府之河南、雒陽、偃師,東至緱氏、鞏縣,南得伊闕也,北至於河。

                                                                                       ——《通典·古荊河州》卷第一百七十七



[ 本帖最后由 weiwencheng557 于 2011-4-20 00:02 编辑 ]
头像
weiwencheng557  初级会员   发表于:2011-04-20 00:03   只看该作者
发帖 133    精华:0   注册时间:2010-9-3    发短消息        
   
34楼

        http://club.history.sina.com.cn/slide.php?tid=4256173#p=3根據以上資料,說明“三河”就是應該在雍州與荊州冀州與豫州之間。根據筆者參考了《禹貢所載隨山浚川圖》(參閱第四章第二節二㈠)判斷,應該是就是漢代以前稱河東(今山西南部)、河內(河南黃河以北)、河南(黃河以南)爲三河地區,並曾經設置過三河郡。而這個地區即“三河以南”正是就是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最活躍的中心地帶——天下之中,是古代帝王競相定都之所。正好與“北斗帝車”旋轉運行的所謂“中央”正對的洛陽一帶。也就是所謂的“斗維之野”。這說明慶都就是出生在現在的“洛陽”地區。
       而張愈先生對于“斗維之野”的理解,認爲是“揚州”,並以此而可定為帝堯出生地就是揚州。這顯然是對於“斗維之野”所在的地方理解的有些出入了。請看張先生的原文:
       “斗維之野”釋義:“斗維”緣於《詩?大東》“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斗,西柄之揭”。箕與斗即箕宿與斗宿。“之野”即分野。分野是我國古代天文地理中的一個專門術語。……
揚州、高郵在南斗分野。分野是古代天文測地的一種術語,相當於現代測經度。《漢書?地理志》有恒星分野理論。古代星占術的基本依據是天文地理分野。即認為天上的星座分佈與地上的人群分佈是對應的。古代不同民族對星座的崇拜,又源於圖騰崇拜。《開元占經?分野略例》中說:“畢觜參,魏之分野”。即畢宿分野對應于魏國的領土。按分野理論,“張宿屬三河地區”(河東、河南、河內);“吳地,斗分野也。今之會稽、九江、丹陽、豫章、廬江、廣陵、六安,臨淮郡,盡吳分也。”(《漢書?地理志》)揚州古為廣陵屬吳,因此揚州分野為斗宿,而在唐堯時代高郵屬揚州。據康熙《高郵州志(卷之一)》“星野志”載:“紀斗牽牛吳分野。揚州吳地”。《西漢?地星志》有:“吳地斗分野”。《隋?地理志》雲:“揚州在天官南斗十二度”。(注:古人稱天上星座為天官)。康熙《高郵州志?星野志》有:“高郵在天官南斗十二度內”。
                                                                 ——張愈《“斗維之野”證明帝堯出生地在揚州附近》
這說明張先生顯然將“北斗”視為了“南斗”。如果,按照張先生的說法,則無法解釋“三河”,只能使之變成“三阿”了,即便是“三河”也將是一個小鎮了。於是“丹陵”也就不是“伊祁山”了,“唐”也不是唐縣,還得另找地方,否則,地域空間太過於廣大了。按照上古當時的交通狀況,還是相對比較困難的。因而筆者認爲張先生的說法還是值得商榷的。由張先生的這個觀點出發,解釋上面的那段與“斗維之野”有關的短文,就無法解釋清楚了。因而,筆者認爲,張先生的說法顯然無法成立。
        下面我們就看看《康熙字典》有關“斗”與“維”的解釋,讀者就更加會理解筆者對“斗維之野”解釋的合理性了。根據《康熙字典》解釋:
斗,〔古文〕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竝當口切,音陡。《說文》大升也。《羣經音辨》升十之也。《史記?李斯傳》平斗斛度量。《前漢?律歷志》斗者,聚升之量也。又宿名。《春秋?運斗樞》第一至第四爲魁,第五至第七爲杓,合爲斗。居隂播陽,故稱北斗。《易?豐卦》日中見斗。《疏》日中盛明之時,而斗星顯見。《詩?小雅》維北有斗。《疏》維此天上,其北則有斗星。《史記?天官書》北斗七星,所謂璿璣玉衡以齊七政也。《又》衡殷南斗。《註》南斗六星爲天廟,丞相大宰之位。……
        維,《廣韻》以追切。《集韻》《韻會》夷隹切,竝音惟。《說文》車蓋維也。又《博雅》係也。《詩?小雅》縶之維之。《傳》維,繫也。《公羊傳?昭二十四年》且夫牛馬維婁。《註》繫馬曰維,繫牛曰婁。又《詩?小雅》四方是維。《周禮?夏官?大司馬》以維邦國。《註》維,猶連結也。……又於恭切,音雍。《周禮?夏官?職方氏》其浸盧維。《釋文》盧音雷。維,於恭反。
故此,筆者認爲“斗維之野”的“維”就是“維繫”。“斗維”就是從北極星好現有一條為維繫北斗的繩索,使北斗七星圍繞著北極星旋轉爲天宮的範圍。而這個區域正對的大地,就是“斗維之野”,也就是天下之中,正好與天空中的紫微星——北極星正對的古都洛陽地區。而它周圍的地區正好是北斗星——帝車旋轉運行的範圍。故此古稱這一地區爲“斗維之野”,也就是現在的洛陽地區。這就是中國古代的哲學裏面所追求的“天人合一”。
          北斗星的組成:
         北斗星由七顆恒星即天樞、天璿、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組成。先民們把這七星聯繫起來,想像成為古代舀酒的斗形,天樞、天璿、天璣、天權組成斗身,古曰魁、斗魁;玉衡、開陽、搖光組成為斗柄,古曰杓。天璿、天樞相連成直線並延伸約五倍的距離,就可以找到北極星,構成北極星區。
       北斗七顆中國星名由斗口至斗柄連線順序為天樞、天璿、天璣、天權、玉衡、開陽和搖光。前四顆稱“斗魁”,有稱“璿璣”;後三顆稱“斗柄”,有稱“玉衡”。現代星名則命名為大熊座α、大熊座β、大熊座γ、大熊座δ、大熊座ε、大熊座ζ和大熊座η。通過斗口的兩顆星連線,朝斗口方向延長5倍可以找到北極星,這兩顆也稱作“指極星”。
                                                                                    ——百度百科《北斗星》
而張愈先生在其文章中沒有搞清楚“斗維之野”與“斗牛分野”的區別,將二者混為一談了。因而,“斗維之野”就是:北斗七星所維繫的平原山野。因此,“斗維之野”的“斗”,顯然指的是“北斗”,不是“南斗”。
        因爲,在上古時代就有“北斗”之稱了。請看:
                 北斗為我折中兮,太一為余聽之。——《楚辭?遠逝》
                 攬慧星以為旍兮,舉斗柄以為麾。——《楚辭?遠逰》
                 操余弧兮反淪降,援北斗兮酌桂漿。——《楚辭?東君》
這說明古代早已有北斗星之說了。而在《詩經?大東》詩句:
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維南有箕,載翕其舌。維北有斗,西柄之揭。
用白話文解釋爲:維繫南方的有箕宿,但是它不可以用來簸皮揚糠。維繫北方的有北斗星,但不願意用它來舀酒漿。維繫南方的有箕宿,是載著它開闔的舌頭。維繫北方的有北斗,是指向西方的斗柄的根本。
       如果讀者對與筆者對《詩經?大東》的這段詩文的解釋還有所懷疑的話,再看看《古代中國二十八星宿圖》中北斗星與斗宿與箕宿在天空中的位置就會更清楚了,請看,南斗即斗宿在西,而箕宿在其東。而相對來說,北斗星在箕宿的北面,而箕宿在北斗星的南面。因而,《詩經?大東》裏面的“斗”還是北斗星,而不是斗宿即南斗星。
       丹陵,爲河北保定市完縣。這是依據古人的考證而來的。原文如下:
       丹陵,即伊祁山,因其山形似丘陵,又似陵墓,其石赤色,故名。相传尧生于此,然迁史无明文。《旧志》载:帝喾妃庆都生尧于三河南伊祁山伊长孺之家,故以伊祁为氏。说本于皇甫谧《帝王世纪》。
                                                        ——《完縣新志》
       綜上所述,“斗維之野”中的“斗”,指的就是北斗星,而不是南斗星。“維”即“維繫”,而“之”就是“的“之意。野,就是“山野”或者“平原、原野”之意。“當在三河之南”爲今河南洛陽一帶。而“分野”就是二者的分界。所以,這兩句話是有明顯區別的。而張先生混為一談,因而,“斗維之野”顯然不是“斗牛分野”的“揚州吳地”,“斗維之野”應該是三河之南的今河南洛陽。也就是說“斗維之野”就是指北斗星為帝車所行使的天下之中的洛陽一帶。同時這樣解釋纔是合乎情理與天文地理詩詞歌賦乃至歷史文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