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以上資料,說明“三河”就是應該在雍州與荊州冀州與豫州之間。根據筆者參考了《禹貢所載隨山浚川圖》(參閱第四章第二節二㈠)判斷,應該是就是漢代以前稱河東(今山西南部)、河內(河南黃河以北)、河南(黃河以南)爲三河地區,並曾經設置過三河郡。而這個地區即“三河以南”正是就是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最活躍的中心地帶——天下之中,是古代帝王競相定都之所。正好與“北斗帝車”旋轉運行的所謂“中央”正對的洛陽一帶。也就是所謂的“斗維之野”。這說明慶都就是出生在現在的“洛陽”地區。
而張愈先生對于“斗維之野”的理解,認爲是“揚州”,並以此而可定為帝堯出生地就是揚州。這顯然是對於“斗維之野”所在的地方理解的有些出入了。請看張先生的原文:
“斗維之野”釋義:“斗維”緣於《詩?大東》“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斗,西柄之揭”。箕與斗即箕宿與斗宿。“之野”即分野。分野是我國古代天文地理中的一個專門術語。……
揚州、高郵在南斗分野。分野是古代天文測地的一種術語,相當於現代測經度。《漢書?地理志》有恒星分野理論。古代星占術的基本依據是天文地理分野。即認為天上的星座分佈與地上的人群分佈是對應的。古代不同民族對星座的崇拜,又源於圖騰崇拜。《開元占經?分野略例》中說:“畢觜參,魏之分野”。即畢宿分野對應于魏國的領土。按分野理論,“張宿屬三河地區”(河東、河南、河內);“吳地,斗分野也。今之會稽、九江、丹陽、豫章、廬江、廣陵、六安,臨淮郡,盡吳分也。”(《漢書?地理志》)揚州古為廣陵屬吳,因此揚州分野為斗宿,而在唐堯時代高郵屬揚州。據康熙《高郵州志(卷之一)》“星野志”載:“紀斗牽牛吳分野。揚州吳地”。《西漢?地星志》有:“吳地斗分野”。《隋?地理志》雲:“揚州在天官南斗十二度”。(注:古人稱天上星座為天官)。康熙《高郵州志?星野志》有:“高郵在天官南斗十二度內”。
——張愈《“斗維之野”證明帝堯出生地在揚州附近》
這說明張先生顯然將“北斗”視為了“南斗”。如果,按照張先生的說法,則無法解釋“三河”,只能使之變成“三阿”了,即便是“三河”也將是一個小鎮了。於是“丹陵”也就不是“伊祁山”了,“唐”也不是唐縣,還得另找地方,否則,地域空間太過於廣大了。按照上古當時的交通狀況,還是相對比較困難的。因而筆者認爲張先生的說法還是值得商榷的。由張先生的這個觀點出發,解釋上面的那段與“斗維之野”有關的短文,就無法解釋清楚了。因而,筆者認爲,張先生的說法顯然無法成立。
下面我們就看看《康熙字典》有關“斗”與“維”的解釋,讀者就更加會理解筆者對“斗維之野”解釋的合理性了。根據《康熙字典》解釋:
斗,〔古文〕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竝當口切,音陡。《說文》大升也。《羣經音辨》升十之也。《史記?李斯傳》平斗斛度量。《前漢?律歷志》斗者,聚升之量也。又宿名。《春秋?運斗樞》第一至第四爲魁,第五至第七爲杓,合爲斗。居隂播陽,故稱北斗。《易?豐卦》日中見斗。《疏》日中盛明之時,而斗星顯見。《詩?小雅》維北有斗。《疏》維此天上,其北則有斗星。《史記?天官書》北斗七星,所謂璿璣玉衡以齊七政也。《又》衡殷南斗。《註》南斗六星爲天廟,丞相大宰之位。……
維,《廣韻》以追切。《集韻》《韻會》夷隹切,竝音惟。《說文》車蓋維也。又《博雅》係也。《詩?小雅》縶之維之。《傳》維,繫也。《公羊傳?昭二十四年》且夫牛馬維婁。《註》繫馬曰維,繫牛曰婁。又《詩?小雅》四方是維。《周禮?夏官?大司馬》以維邦國。《註》維,猶連結也。……又於恭切,音雍。《周禮?夏官?職方氏》其浸盧維。《釋文》盧音雷。維,於恭反。
故此,筆者認爲“斗維之野”的“維”就是“維繫”。“斗維”就是從北極星好現有一條為維繫北斗的繩索,使北斗七星圍繞著北極星旋轉爲天宮的範圍。而這個區域正對的大地,就是“斗維之野”,也就是天下之中,正好與天空中的紫微星——北極星正對的古都洛陽地區。而它周圍的地區正好是北斗星——帝車旋轉運行的範圍。故此古稱這一地區爲“斗維之野”,也就是現在的洛陽地區。這就是中國古代的哲學裏面所追求的“天人合一”。
北斗星的組成:
北斗星由七顆恒星即天樞、天璿、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組成。先民們把這七星聯繫起來,想像成為古代舀酒的斗形,天樞、天璿、天璣、天權組成斗身,古曰魁、斗魁;玉衡、開陽、搖光組成為斗柄,古曰杓。天璿、天樞相連成直線並延伸約五倍的距離,就可以找到北極星,構成北極星區。
北斗七顆中國星名由斗口至斗柄連線順序為天樞、天璿、天璣、天權、玉衡、開陽和搖光。前四顆稱“斗魁”,有稱“璿璣”;後三顆稱“斗柄”,有稱“玉衡”。現代星名則命名為大熊座α、大熊座β、大熊座γ、大熊座δ、大熊座ε、大熊座ζ和大熊座η。通過斗口的兩顆星連線,朝斗口方向延長5倍可以找到北極星,這兩顆也稱作“指極星”。
——百度百科《北斗星》
而張愈先生在其文章中沒有搞清楚“斗維之野”與“斗牛分野”的區別,將二者混為一談了。因而,“斗維之野”就是:北斗七星所維繫的平原山野。因此,“斗維之野”的“斗”,顯然指的是“北斗”,不是“南斗”。
因爲,在上古時代就有“北斗”之稱了。請看:
北斗為我折中兮,太一為余聽之。——《楚辭?遠逝》
攬慧星以為旍兮,舉斗柄以為麾。——《楚辭?遠逰》
操余弧兮反淪降,援北斗兮酌桂漿。——《楚辭?東君》
這說明古代早已有北斗星之說了。而在《詩經?大東》詩句:
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維南有箕,載翕其舌。維北有斗,西柄之揭。
用白話文解釋爲:維繫南方的有箕宿,但是它不可以用來簸皮揚糠。維繫北方的有北斗星,但不願意用它來舀酒漿。維繫南方的有箕宿,是載著它開闔的舌頭。維繫北方的有北斗,是指向西方的斗柄的根本。
如果讀者對與筆者對《詩經?大東》的這段詩文的解釋還有所懷疑的話,再看看《古代中國二十八星宿圖》中北斗星與斗宿與箕宿在天空中的位置就會更清楚了,請看,南斗即斗宿在西,而箕宿在其東。而相對來說,北斗星在箕宿的北面,而箕宿在北斗星的南面。因而,《詩經?大東》裏面的“斗”還是北斗星,而不是斗宿即南斗星。
丹陵,爲河北保定市完縣。這是依據古人的考證而來的。原文如下:
丹陵,即伊祁山,因其山形似丘陵,又似陵墓,其石赤色,故名。相传尧生于此,然迁史无明文。《旧志》载:帝喾妃庆都生尧于三河南伊祁山伊长孺之家,故以伊祁为氏。说本于皇甫谧《帝王世纪》。
——《完縣新志》
綜上所述,“斗維之野”中的“斗”,指的就是北斗星,而不是南斗星。“維”即“維繫”,而“之”就是“的“之意。野,就是“山野”或者“平原、原野”之意。“當在三河之南”爲今河南洛陽一帶。而“分野”就是二者的分界。所以,這兩句話是有明顯區別的。而張先生混為一談,因而,“斗維之野”顯然不是“斗牛分野”的“揚州吳地”,“斗維之野”應該是三河之南的今河南洛陽。也就是說“斗維之野”就是指北斗星為帝車所行使的天下之中的洛陽一帶。同時這樣解釋纔是合乎情理與天文地理詩詞歌賦乃至歷史文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