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人的汉学素养正在衰退?

 小母羊ufo 2013-11-30

 之前笔者曾经写过日本人喜欢中国古典文学的文章,《三国志》等文学作品在日本很受欢迎,但是另一方面,日本人的汉字和汉学素养可能正在悄悄衰退。6月,一位71岁的男性向名古屋地方法院起诉NHK电视台,电视节目和节目名称使用外语太多,看起来费解,侵害了受宪法保护的公民的知情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其实NHK不是外语使用太多,而是片假名太多,也就是说,外来语按照读音用片假名来表示。

日语是由汉字、平假名、片假名三类构成的,说实话,从初学日语开始,笔者就觉得片假名最缺乏想像力,就等于是对外来语的简单标注。起诉人要求NHK“认真使用日语”,笔者以为这样的要求并不过份。日文中确实外来语的比例有增多的趋势。外来语怎样变成纯正的日语,日语怎样保持汉字、平假名、片假名的平衡,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年长的人对外来语比较生疏,媒体使用片假名太多,确实让年长者理解困难。

曾听在日本的杂志工作的友人谈起,杂志对文章中汉字、平假名、片假名所占比例,有明确的规定,以保持语言形式上的美观和内容上的通俗易懂。但是NHK是否有这样的规定就不得而知了。

二三十年前,外国电影翻译到日本,总是要译成颇有韵味的纯正日语,而现在几乎是用片假名来表示,显得乏味。还有,日本的会社名,用片假名用表示的也不少,如果是外资企业倒也情有可原,但是像小型不动产会社等日本企业也喜欢用片假名做社名,这就有点让人费解了,就像是追洋风。“三菱重工”、“三井住友”等这样纯日式会社招牌,是多么的深入人心,享誉世界。

越来越多地使用外来语,这意味着什么?是否说明日本人的汉学素养正在衰退?笔者以为,并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从欧美输入了无数的新生事物,包括语汇,明治时代的日本人把从欧美引进的词汇逐个改造成用汉字表示的日语,那时的日本知识界人士拥有丰富的汉学知识,江户时代“教养人”的评判标准就是是否拥有中国的古典素养。

所谓汉学,就是江户时代从中国传到日本的学问的总称。主要是指通过汉书学习中国古典思想、学习写汉诗文。明治初期的思想启蒙家西周为新语的创造做出了莫大的贡献。“艺术”、“理性”、“科学”、“技术”等哲学、科学领域的词汇都是他所首创的,并非直接使用外来语,而是用恰当的、有意境的汉字来表示,这些日语词汇让后人受益匪浅,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今天的日本人不再创造汉字新语了,日语存在失去平衡的危险。媒体热衷使用片假名,反映出一种社会心态——向欧美看齐,包括文化和社会心理都与源头——汉学渐行渐远。日本的高中虽然有古文课程,但是年轻人认为古文离现实太远了,难以亲近。

相信语言构造的变化所体现的社会心理对于理解中日关系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日本人总是佩服强者,膜拜强者的文化,因此过去崇拜汉学。战后68年,日本在经济上大幅跃进之后,日本人精神上更加“洋化”,与亚洲、与中国渐行渐远。这也许是近年中日关系总是磕磕碰碰的深层因素,所以因领土争端而引起的两国摩擦亦有长期化的趋势,所以中国人要学会了解日本人的精神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