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防范PM2.5的误区

 大闲人 2013-12-01

不戴口罩的人

东方早报身体周刊记者 罗燕倩   发表于2013-11-30 08:41B08-09版

 

  和那些热衷于采取各种手段防范PM2.5的人相比,专业的科研工作者反倒显得格外“豪放”,从不采取任何抵抗措施,任由那些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自由进入自己的肺,融入血液。在他们看来,如果达到标准的口罩能过滤PM2.5,那代价就是使用者呼吸时也会遭遇极大的阻力。

  

 

  11月初冬的上海,连续遭遇雾、霾天,空气糟到让人难以忍受。身为上海市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的一员,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王琳加强了几组数据的监测,淡定地做着日常工作。

  根本而言,科研工作者与可吸入颗粒物是一对死敌。然而王琳的办公室并没有摆上一两盆植物,也看不到任何一台空气净化设备,他出门更是从不戴口罩。

  和那些热衷于采取各种手段防范PM2.5的人相比,无论是吴兑还是王琳,这些个专业人士都显得格外“豪放”,从不采取任何抵抗措施,任由那些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自由进入自己的肺,融入血液。

  

“无惧”的研究者

  “我比其他人更清楚颗粒物的危害,但从目前人们所能采取的措施来看,只能算是困兽之斗,我们不可能不呼吸、不出门,我的生活还要继续,正所谓防不胜防。”11月20日上午,王琳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淡定地看着当日PM2.5数值不断攀升。

  吴兑也十分纳闷,连用于研究的高精度仪器都很难捕获的PM2.5,为何那些空气净化器厂商可以打出将其清理干净的旗号呢?而如果达到标准的口罩能过滤PM2.5,那代价就是使用者呼吸时也会遭遇极大的阻力。

  很多人自以为空气净化器的滤网或是口罩能有效阻截PM2.5,对此,王琳摇着头露出无奈的微笑。事实上,口罩只能拦下很粗、很大的颗粒,而对细小颗粒却不起作用。而一般空气净化器滤网上看到的灰尘也不可能完全是PM2.5,而是以室内灰尘为主,可能表面捕获了少量PM2.5颗粒物。

  “能够肉眼看到的大气颗粒物,粒径一般都在几十微米以上,而粒径等于或者小于10微米或者2.5微米的颗粒物,也就是‘PM10’、‘PM2.5’肉眼是无法看到的。”王琳解释道。

  王琳走上复旦大学第四教学楼的顶楼平台,这里摆放了价值2000多万元的仪器24小时监控着大气颗粒物的动向,从未停歇。收集完数据后,他将眼光投向远处,目光所及之处可以看到模糊的东方明珠的轮廓在灰雾中若隐若现,“今天的天气也就中度污染吧。”对于这个与之交手10多年的对手,王琳已可以通过目测来判断灰霾的轻重程度了。

  在面对PM2.5的时候,王琳更建议市民,要放下焦虑,无需恐惧。他指出,“特别是易感人群,可以密切关注天气和空气质量预报,当室外PM2.5污染较严重时,尽量避免进行户外活动。”

  

被忽视的室内污染

  当天临近中午,窗外空气中度污染,王琳打开窗户为办公室换气。眼下很多人将PM2.5的成因归咎于室外,诸如汽车尾气排放、工业污染等因素,事实上,人们在躲避室外PM2.5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室内也潜藏着它的身影。

  “若是一味地紧闭门窗,那也许将造成更严重的影响。”王琳坦言,其实,室内吸烟或是频繁工作的打印机都会产生大量可吸入微粒,人一天有超过80%的时间在室内度过,若是一味地把门窗紧闭,那室内受污染的空气对人造成的影响可能更甚于室外。

  工作中使用的激光打印机能够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王琳提醒,激光打印机工作时,在感光鼓吸附炭粉、热转单元加热定影、感光鼓清除炭粉的过程中,炭粉都有可能排放到空气中。炭粉的主要成分不是碳,而是由树脂和炭黑、电荷剂、磁粉等组成,经高温熔化到纸纤维中,树脂被氧化成带有刺激气味的气体,这就是大家所说的臭氧。这种气体会对人体黏膜造成刺激,容易提高哮喘发生率或是鼻子过敏,甚至有头晕、恶心、嗓子疼、眼睛疼、眼睛干涩等症状。

  而一些代用粉,大多采用炭黑作原料,多含有多环芳烃系列及二甲基硝胺等物质,它们分别为三、四号致癌物质,这些物质颗粒非常小,能通过呼吸被人体吸收,轻者会引发各种呼吸类炎症,重者可以诱发心血管疾病,致癌的几率比正常人高10%左右。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教授琳达莫里斯瓦曾在空气质量与健康实验室(ILAQH)内对62台激光打印机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有17台散发出大量微粒,污染比例将近30%。

  实验还发现空气中的微粒程度在打印机工作时比不工作时要高5倍,打印机在刚换了硒鼓,或打印图表或图像这样大量耗费炭粉的文件时,更容易散发出粉尘和微粒。

  此外,激光打印机在工作时由于高压静电场作用而产生大量的苯并芘、二甲基亚硝胺等有机废气,这些有机气体都是致病、致畸、致癌的三致物质。同时,在运转中的激光打印机还会释放少量的辐射波,低频电磁辐射很容易引起人们中枢神经失调。

  “所以大家要注意自己办公桌摆放的位置,千万别离打印机太近。”王琳建议,关闭窗户仍是防空气污染的主要措施之一,但可选择室外污染较低的时候引入一些新鲜的空气,感觉到空气相对流通了,便可关上窗户。

PM2.5误区

当前,很多人对PM2.5的认识还存在三大误区。

  看到天空阴霾,但公布的空气质量却是良?能见度不高,PM2.5的指数是否更高?在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王琳看来,当前,很多人对PM2.5的认识还存在三大误区。

  

误区一:PM2.5全部来自于人类的排放

  PM2.5究竟是什么呢?PM2.5是指空气动力学粒径小于2.5微米,分散在大气中呈固态或液态的颗粒状物质。这些小颗粒状物质能够影响大气能见度,产生大气光化学烟雾,加剧或减缓温室效应。它们虽然体积很小,但是组成复杂,易于聚集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影响和危害人体健康。

  “不少舆论认为大气颗粒物即是污染物,全部是人类在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产生的残留物。然而,全球环境科学研究共识表明,大气颗粒物是大气的自然组成部分,有相当部分来自‘自然源’,并非完全由人类活动造成。”王琳详细解释道,PM2.5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源和人类源两种。自然源主要有:火山喷发、沙尘暴、海洋飞沫、森林大火等;人类源主要是人类工业、农业、交通等活动造成的排放,其中又以燃烧化石燃料的排放量最大。

  虽然我国PM2.5浓度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类排放,但不能忽略天然源的影响。同时,PM2.5不仅全来自本地污染源,还能通过中长距离传输影响周边地区。如来自我国北部西北部沙漠、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沙尘,是我国中东部城市PM2.5的主要来源之一。

  

误区二:灰霾天就意味着PM2.5污染

  “人类用肉眼虽看不到2.5微米以下的细小物体,但颗粒物对可见光具有强烈的吸收和散射作用,这就影响了大气能见度。”王琳解释PM2.5可致灰霾天气原因。

  很多城市出现灰霾天,人们往往认为在这种天气下,PM2.5的指数一定会很高。但王琳认为,大气能见度降低、灰霾天气的形成和大气颗粒物污染之间有相关性,但不能画等号。大气能见度降低有很多原因,与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相对湿度以及化学组成等气象条件都有关系。有时,大气能见度虽然较低,但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却不一定高,这也是人们常怀疑空气质量报告不准确的原因。

  

误区三: 环保部门空气质量监测体系与公众体感差异

  此前,北京、上海等地环保部门发布的部分PM2.5数值与空气污染指数与美使(领)馆发布数据存在较大落差。不少公众结合自身体感也认为我官方数据存疑,甚至有网友调侃“我们的监测设备戴口罩了吗”?

  王琳认为,科学上来说,单独测量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数值不能准确、完整地反映其在大气中的真实状态,只是一个特定实验条件下的单一指标。比如PM2.5的数据在40到50微克/立方米的时候,完全有可能是蓝天白云,也完全有可能是灰霾天气。风和日丽时空气质量也未必好,稳定的气象条件往往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促使PM2.5指数升高。而特定风向也可能有助于污染颗粒的扩散,比如,农村地区秸秆燃烧产生的污染会被风吹到城市,造成城市空气污染加剧。

  另外,连续性降雨对减少PM2.5很有帮助,雨后的灰蒙天气多是由于雨雾、相对湿度加大引发颗粒物吸水后粒径增长而进而散光、消光引起的,并不意味着PM2.5的指数很高。王琳坦言,影响PM2.5指数高低的因素比较复杂,人们不能仅凭肉眼和直观感受来判断空气质量。(录入编辑:周子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