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他,读干净而温暖的雪——听王开岭读书报告

 daobao 2013-12-04

读他,读干净而温暖的雪

——听王开岭读书报告

徐飞

 

苏州教育大讲堂为这场报告会设计的屏幕背景与“王开岭”三个字相当吻合:大理石纹路的背景,有着山岭绵延的辽阔厚重。报告题目“阅读的力量——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的鲜红字样,在浅灰色的背景下喷薄而出,是一种血液的红色。“主讲人:王开岭”六个字,端庄高贵,散发着紫檀一样的气质,有一种温润的金属感和磁性的光芒。

20131123日,苏州教师发展中心的四楼会堂因为王开岭的声音而变得特别开阔辽远。明亮而不灼人的语言,如初冬薄暮的校园里树下一滩滩淡黄的枫叶,安静而迷人。

王开岭说,语文老师是天底下最幸福的职业,是和孩子一起读书的事业。他认为,语文老师应建立三个系统:语言系统,美学系统和价值观系统。一直以来,王开岭都是自觉的语言守卫者。他对语言的的功能与危害有着清醒的认识:“语言是这样一种器皿:既可托举思想与文化,亦能腌制卑污与罪恶;既可盛放道路和花卉,亦能蛰伏陷阱与坟墓;既能诉说光荣与梦想,亦可藏纳堕落与恐怖……”语言的遭遇能折射一个民族文化的骄傲与屈辱,因此,他呼唤,保护好自己的语言——检索并拒绝使用那些被污染的语言有多么重要!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必须从维护母语的纯洁、自由、独立和尊严开始!王开岭以语文“场外者”的呼吁,逼问我们语文“在场者”的自觉担当:我们语文老师在守卫母语方面做得如何?

王开岭是一个有着自己语言系统的人,这从他的文字与讲述中不难发现。而这样的语言系统与其说建立在他广博深邃的阅读上,勿宁说是建立在他恒定稳常的价值观系统的建立上。在时间的轴承上,他对既往的美好事物深深凝眸,并竭力用文字打捞出沉淀于时间之海的童年与古典。但他又不是一个虚无的怀旧主义者,他的回望不是为了单纯的悼念,而是向明天发出的一枝明亮的响箭。他用对过去的怀想,实现着对未来的开掘。

他说,语文课有多大,取决于语文老师有多大。此语信然!语文老师的课堂有多少内涵,取决于语文老师的生命有多少内涵。语文老师课堂的温度、宽度与厚度,取决于语文老师生命的温度、宽度与厚度。构建课堂、开发新课,就是构建生命、重塑自我。

王开岭报告的主体部分从阅读经典、阅读自然、阅读故乡三方面展开。

阅读经典。他不同意将名著视为经典,他认为,经典必须具有永恒的品质,很多著名作家都不是重要作家。真正善良的作家并不多,而安徒生、巴乌斯托夫斯基、茨威格、丰子恺等,是这不多的一群。他特别推荐茨威格,称茨威格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茨威格不仅有自己的语言系统,而且有自己的价值观系统,他的作品值得通读而且可以让读者完全放心、有益于身心健康。他特别推荐茨威格的《异端的权利》一书。

他推介的第二位作家是俄国的巴乌斯托夫斯基。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读《金蔷薇》,一次次被美和宗教般的氛围包围,心灵深处衍生出一片嫩绿。王开岭很喜欢巴乌斯托夫斯基在《似乎无足轻重》里描述的写作时的精神氛围:

不管别人怎么样,反正对我来说,感觉到有一座孤独的果园,感觉到村外有绵亘数十公里的寒林,林中有一个小湖泊(这样的夜里,湖边决不会有一个人影,只有星光跟百年前一样,跟千年前一样,倒映在水中),是有助于我写作的。可以说,那样的秋夜,我是真正幸福的人。

这种美好意境与明亮情绪,与王开岭的文字一样,在我的面前铺开了一层干净而温暖的雪。

王开岭推荐的第三位作家是丰子恺。王开岭对童心、童年有着如此强烈的喜爱。他说,一个人如果能把童年馈赠的东西披挂在身上,那么他就能成一个诗人或作家。他在自选集《精神明亮的人》的封面上题写了这样一句话:“让灵魂从婴儿做起,像童年那样,咬着铅笔,对世界报以纯真、好奇和汹涌的爱意……”

他这样评价丰子恺:

穿越浊世、历尽劫波的丰子恺,是顽强地将童年贯穿一生的人,是那种让你对“热爱生活”投赞成票的人。其身上,那种对万物的爱,那种对生活的肯定和修复态度,那种对美的义务,那种对灵魂的许愿,皆如此稳定,不依赖任何条件。儿童是他的画材,也是他的宗教;是他的儿女,也是他的导师;是他的作业,也是他的课本;是他心灵的糖果,也是他思想的字母。儿童的想象、儿童的游戏、儿童的爱憎、儿童的语言和逻辑、儿童的自由与任性……都让他深深痴迷。

王开岭的枕边常放丰子恺的画册,以酝酿一场美好的睡眠。他常想,这个国家的气质和日常生活,若染有一点丰子恺味道,该多好,该多好。

说起童心,我想起一部意大利影片:《美丽人生》。这也是王开岭喜爱并为之泪流满面的电影。很喜欢王开岭对这部影片生动有力的讲述:

一个犹太小男孩在5岁生日的前一天,和父亲一起被纳粹从家里带走。天真的孩子并不恐惧,只觉得好奇,在排队等候去集中营的火车时,父亲悄悄对之耳语:“我们正参加一个漫长而刺激的游戏,如果积满一千分,我们就会得第一名,奖品是一辆真正的坦克。”

当妈妈被押进女囚队伍带走时,父亲的解说是:“男人一边,女人一边,军人主持游戏,他们很严厉,装作很凶的样子……”

当德国军官前来训诫时,父亲冒充翻译,大声宣读“游戏纪律”:“如果你违反了三条规定中的任何一条,你的得分就会被扣光:一、如果你哭。二、如果你想要见妈妈。三、如果你饿了,想要吃点心。”一辆真正的坦克!成了小男孩梦牵魂绕的彩虹,成了抵御集中营残酷生活的唯一稻草。

为了一千分,儿子遵照父亲吩咐,忍住了饥饿,克服了对甜酱面包和妈妈的思念,躲过了毒气室……德军溃退前夜,父亲预感到了大屠杀的逼近,他紧紧拥抱儿子,指着一只可藏身的铁皮柜:“我们已经积满了940分,若你躲过今晚,就能得60分!最后60分!你必须藏好,不许说话不许动……不管多久,都要忍着,一直到外面没有人了,才能出去!”“记住,即使我很久没来,也不要动,直到……”

深夜,即将行刑的父亲被枪抵背,走过铁柜时,突然意识到儿子可能从缝隙里张望,马上甩开步子,作出滑稽而轻松的样子,甚至朝柜子扮鬼脸。

枪声。小男孩一动不动。

不知过了多久,一切归于沉寂。小男孩爬出来,阳光刺得他眯起眼,正当他对着空旷的院子茫然时,一阵巨响,他扭过头,一辆盟军坦克转过拐角,轰隆隆驶来。

“啊!真坦克!”小男孩尖叫着,年轻的坦克手跳出顶盖,笑着将其抱上车。坦克在欢呼的人群中行进,猛然,男孩发现了穿囚服的妈妈,他跳下车,边跑边喊:“妈妈妈妈,我们赢了!一千分!坦克!好开心啊……”

赢了!父亲赢了!

这是童年的高潮,这是人生的高潮,这是父爱的高潮。

这是用最伟大的谎言和最凄美的微笑构筑的美丽童话。

保卫童年,是人类义务,是每个时代和共同体的义务。

许多年以后,儿子说:“这是我的经历……这是父亲赐予我的恩典。”

这样的恩典,足够一个人用一辈子,足以抵御世上任一种残酷与寒冷,足够他美丽一生、微笑一生。

在阅读自然这部分,王开岭推荐了《诗经》这部经典。他认为《诗经》非常迷人,纵使中国古典文学只剩下一部《诗经》,那也不遗憾。《诗经》里共涉及200多种植物。翻开《诗经》,简直就走进了植物园与动物园。王开岭认为,人和动物发生的一切关系,最终还是会回到人群中来。用更好的方式对待动物其实是犒赏人类自己。

阅读故乡,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故乡正在逐渐消逝。这个时代不变的东西太少了,而等我们停下匆匆的脚步回头看时,却发现,身后那个熟悉的故乡已经不在了。我认为,王开岭词典里的“故乡”,不仅是某个地点、某处空间,更多的是一个时间性概念,与童年、古典相近的一个名词,与“现在”相望的一种精神生活,因为,王开岭是一个古典主义者。

两个半小时的报告结束了。回家的路上,心情温暖而明净。

 

 

 

 

 

一个人道主义者的教育宣言

——读王开岭散文集《精神明亮的人》

高万祥

一席人文教育的精神大餐,一本终极关怀的生命和哲学大书!

在理性高度、宗教情结和人文精神的背后,我读到了一种强烈的教育关怀。我一直以为,从本质上说,教育就是人文传承。什么是“人文”?词典的解说未必服众,教科书的定义也莫衷一是。在我眼里,“人文”就是“人心”。人的羞耻心、同情心、仁爱心、敬畏心、责任心、爱国心,如此等等,就是“人文”两字的全部内涵,也是“教育”的全部内涵和全部使命。在《精神明亮的人》一书中,我读到最多的便是“人心”二字。也许,人们都会说这是一本文化散文集,但我坚定地相信,这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一个人文学者的教育宣言!

印象最深最好,也给我精神震撼和灵魂洗礼的是对自然的敬畏。比如月亮、日出和星空。“几千年来,月亮以其温柔恬静的面容,悬挂于我们的人文视野中……作为最亲密、最宝贵的一个邻居,她像一位情侣,厮守着地球的浩瀚长夜。”“黑夜意味着偃息和孕育;而日出,则象征着一种诞生,一种升跃和伊始……‘按时看日出’,乃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星空,对地面行走的人来说,不仅是生理依赖,也是精神依赖;不仅是光线来源,也是诗意和梦想、神性与理性的来源。”还有树木和森林。“先人造这个字(‘树’),是为了告诫后人——凡‘木’必‘对’,不可伤之……”“森林,既是人类童话的策源地,也是童年最亲密的襁褓和摇篮。就诗意和童趣而言,再没有比森林更丰富的大仓库了。”“对大树漠不关心算什么人呢?只能算植物人罢。”读如此深情感性的文字,我马上想到了孔子,他的教育大纲上,写着“不学《诗》,无以言” 。如何学《诗》,老先生的答案是“多识草木虫鱼鸟兽之名”。我又想到了苏霍姆林斯基。在“蓝天下的学校”里,最令人羡慕的也正是自然和绿色教育。然而,让我们扼腕叹息、唏嘘不已的是问题的另一面。“月亮——这一被仰望了数千年的文化意象和精神图腾,正被‘月土地’这一尘埃概念所覆盖。”“荒野的消失,乃时代最大的恶果之一。损害的不仅是生态美学,更是人性价值和精神美学。”“20世纪,神被杀害,童话被杀害。最醒目的标志即人对大自然不再虔敬,不再怀有感激之心。”于我心有戚戚焉!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史怀哲认为,人类所有伦理的缺陷在于它们拘泥于人与人的关系,而忽视了人与自然的交往。所谓伦理,就是敬畏我自身和我之外的生命意志。感谢王开岭先生给教育带来了如此生动的警示。

给我带来感染和震撼的还有对童年的敬畏和捍卫。“每个人的身世中,都有一段称得上‘伟大’的时光,那就是他的童年……孩提的伟大在于,那是个怎么做梦都不过分的季节,那是个深信梦想可以成真的年代……对儿童成人化塑造,乃这个时代最蠢的表现之一。而童年真正的乐园——大自然的被杀害,是成人世界对童年犯下的最大罪过。”哦,保卫自然就是捍卫童年!“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生命印象——那些最早深深感动过心灵的细节!”哦,捍卫童年就是营造终身的精神家园!教育就是为了人的精神发展。但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捍卫和留住童年。因为人总是要长大的,而理想的教育应该使人的眼睛永远不要长大;人总是要变老的,而神圣的绿色的校园应该使人的心永远不会变老!

 

 

 

 

读书,最美好的生命举止

            ——与年轻朋友的通信(之一)

王开岭

你问到了“读书”对现代人尤其年轻人的意义,这正是我想说的。

在我看来,阅读,不仅是一项生活内容,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的知识构成、价值判断、审美习惯,多来自于阅读。我是上世纪60年代末生人,我的青春期没有互联网,我是在读书中长大的,它帮我完成了和历史上那些优秀人生的交往,有了书,你就不孤独,即有了全世界的旅行,即可领略全人类的精神地理和心灵风光。

在这个电子媒介时代,我尤其推崇纸质阅读。抚摸一本好书,目光和手指从纸页上滑过,你内心会静下来,这是个仪式,就像品茶,和一个美好的朋友对坐,氤氲袅袅,灵魂游弋,你会浸在一个弥漫着定力和静气的场中。而浏览网页,不会有这感觉,你只想着快速地掳取信息,一切在急迫中进行,这就不是饮茶了,是咕嘟嘟吞水。纸质阅读是有附加值的,它会养人。

读书不是查字典,不要老想着“有用”,其价值不是速效的,是缓释的,是一种浸润和渗透的营养,一个人的心性和气质哪儿来?就是这样熏陶出来的。古人说,“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过去不解,后来我懂了。一方水土一方人,“阅读”即一方水土,水土的效果取决于你的书籍质量和吸收能力。

你提到我那本阅读札记《跟随勇敢的心》,不错,正像自序所说,这是我深夜精神私奔、与大师对话的结果,也记载了我青春岁月的心路,当时我客居在一个小城,大运河边,很闭塞,很安静,我的家当是几纸箱书,那是我唯一的人生行李。在那儿,我度过了最重要的读书时光,那时候,感觉白天很小,夜晚很大,因为一亮灯,纸箱一打开,时空即变了,那时候的夜真长啊,星空下,一个青年走出很远很远,然后赶在天亮前回来……那是李白杜甫徐霞客的星空,那是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的星空,那是苏格拉底和伏尔泰的星空,那是法国大革命和“五月花号”的星空……

你问对我影响大的作家有哪些?我的好作家标准是什么?

我把优秀作家分成三类:一类可读其代表作,一类可读其选集,一类可读其全集。有位大学生去远方支教,一个荒凉空旷之地,来信问带什么书好,我想了想,说:若你只带一部书,那就带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吧,它的精神体魄能激励你变得强壮,它能像体能教练一样辅导你,让你美好而自足地面对世界,不再盲目求教或求助于他者。

就精神的端庄和美感而言,我推崇罗曼罗兰和茨威格,我称之为“人类作家”,亦即前面说的第三类。茨威格,是对我有贴身影响的作家(这种影响,某种程度上和“精神体质”有关,或者说,他是我的“过敏源”,我反应大),其文字有一种罕见的高尚的纹理,有一种抒情的诗意和温润感,他对热爱的事物有着毫不吝惜的赞美,尤其对女性,极尽体贴与呵护,很绅士、很君子,他是天然贵族,我欣赏他的心性和教养,我高度信任他的文字,这种感觉在别人身上很少获得。

读他们的时机越早越好,一旦你读了大量流行书和快餐书之后,即很难再领略其美感,因为你的口味被熏得太重了。

一个人,拿什么来为自己奠基,拿什么做“人之初”的精神功课,很重要。

我对年轻朋友说,趁青春,多读几部优秀长篇。据我的体会和观察,一个人30岁后,很可能无缘长篇小说了,不单少了闲暇,更重要的是没了心境,没了与之匹配的动力和好奇心,没了那种全神贯注、身心并赴、如饥似渴的状态。读长篇是大投入,需要一种生活节奏和内心节奏来配合,长篇是一种“慢”、一种“长途”,读它是一场漫长的精神徒步,要求你不功利、不急躁,体力和心力都充沛,需要你支付一份绝对信任……而30岁后,人似乎不愿再把自己交出去了,少了一种对事物的迷恋能力,疑心重,拒召唤,畏惧体积大的东西。

请一定别忘记诗歌!诗是会飞的,会把你带向神秘、自由和解放的语境,带向语言乌托邦。诗,表达着语言的最高理想和生命的最纯粹区域,其追求与音乐很像。和长篇一样,青春应是读诗的旺季,这时候的你,内心清澈、葱茏、轻盈,没有磐重的世故、杂芜的陈积和理性禁忌,你的精神体质与诗歌的灵魂是吻合的,美能轻易地诱惑你、俘虏你,你会心甘情愿跟她走。

诗是用来“读”的。和“看”不同,“读”是声音的仪表,是心灵的容颜,是一种爱情式的表白。“读”,把文字变成了情书,变成了光芒,变成了激动和颤栗……读诗者,往往是最热爱生活的那一群人,是灵魂端庄而优雅的人,是幸福感强烈而稳定的人,是血液藏着酒精和火焰的人。诗歌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向生命致敬和献辞的方式。这是一种古老的方式,也应成为一种年轻的方式。

不知为何,“读”书人似乎越来越少了,人的嘴唇变得懒惰而迟钝,变得嗫嚅不清、语无伦次。留住“读”的习性吧,别丢了,这是热情,是本领,是生命温度。

就文学而言,我觉得不妨多读两类东西:一是古典和经典,比如莎士比亚、安徒生、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康帕斯托乌夫斯基、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川端康成、卡夫卡、雨果、海明威、泰戈尔、马尔克斯……比如鲁迅、沈从文、萧红、丰子恺、汪曾祺、孙犁等。再者即当代作家的好作品,尤其本土作家,毕竟母语写作,而翻译作品,往往有美学和信息上的损失,这个名单太长,不列举了。

另外,我觉得一个人一定要读点儿哲学,精神构成中要有一点务虚和形而上的东西,它们最接近世界真相和生命核心,哲学提供的就是这个。

人世间,思想家很多,“生活家”很少。纯真意义上的生活,聚精会神的生活,超越阴暗和苦难的生活,不被时代之弊干扰的生活。

除了思想榜样,我们还要为自己积攒一些生活榜样,一些朴实而简美的情趣之人,一些“生活的专业户”,做我们的精神邻居。

丰子恺、王世襄,我非常喜爱的两位生活大师,是那种“长大成人却保持一颗童心”的人,是让你对“热爱生活”永远投赞成票的人,我称之为精神上的“和平主义者”和“绿色环保者”。我甚至开玩笑,多读他们,可防抑郁或自杀。

穿越浊世的丰子恺,是顽强地将童心葆养一生的人。他身上,那种对万物的爱,那种对生活的肯定和修复态度,那种对美的义务,是如此稳定,不依赖任何条件。儿童,是他的画材,也是他的宗教;是他的儿女,也是他的偶像;是他的作业,也是他的课本;是他心灵的糖果,也是他思想的字母。儿童的游戏、儿童的逻辑、儿童的爱憎、儿童的简易与自由……都让他深深痴迷。

我欣赏丰子恺和孩子建立起来的那种关系,更理解他对儿童被成人社会俘虏后的那份痛惜。初为人父,有报纸采访我的育儿想法,我说:对童年而言,美学意识的苏醒和启蒙,或许是最重要的,包括人格、情感、自然审美等。我担心的是,社会环境和你帮孩子搭建的心灵环境太不匹配,太厚黑和太唯美,太杂芜和太纯净。但我不后悔,因为孩子有一个合格的童年。童年即童年本身,它是独立的,有尊严的,它不能作为成人的预备期被牺牲掉。当年,自选集《精神明亮的人》出版时,我在封面上题写了这样一句话:“让灵魂从婴儿做起,像童年那样,咬着铅笔,对世界报以纯真、好奇和汹涌的爱意……”

枕边,我常放丰子恺的画册,以酝酿一场美好的睡眠。我常想,这个国家的气质和日常生活,若染有一点丰子恺味道,该多好,该多好。

大师已去,却把他的孩子献给了全世界:阿宝、软软、瞻瞻、阿韦……丰子恺作品,我最喜爱的,是50年代前的,之后的画,孩子们戴上了红领巾,脖子有点硬了。

罗曼罗兰有言:“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是我心目中的好作家标准,好的作品和人生,都实践着这一点。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并不想把我的价值观强加与你,包括我将要说的,皆非真理,只是选择,一个人的选择,或者说,一个人的真理。

一个人的真理,只有参考意义,没有信奉意义。更何况,对精神和心灵来说,真理并非最高的价值标准,只有在自然科学上,真理才是最高价值。

读书不为别的,是让书里的那些精神光线或美学营养,照亮我们,提升我们的心灵视力,滋养和愉悦我们的人生。有句话说得好,“你喜欢这些东西,说明你本身即属于这些东西”,除了意义,要尊重自己的喜欢或不喜欢。一本书,若既有意义又有意思,那最好了。

(本文为《王开岭作品?中学生典藏版》之“心灵美学卷”《当她十八岁的时候》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