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玉森运用经方治病(3)

 学中医书馆 2013-12-05

病案52: 徐某某,女,18岁,本校大学生。主诉:闭经3月余。在当地省人民医院就诊,经B超检查提示:双侧卵巢多囊样改变,右附件区囊肿,确诊为多囊卵巢综合症。西医给予地屈孕酮治疗,患者不想服用激素,便来我处就诊。

2010-06-02初诊:患者身高160cm,体重51kg,面色黄暗无光泽,汗少,怕冷,睡眠差身体困重,晨起喉咙有痰,食欲差易腹胀。月经初潮14岁,月经周期一直不固定,在一个多月或两个月,经期少则三四天,多可达一个星期,颜色基本正常,偶尔一两次夹有深红色血块,经前乳房无不适感,绝大多数经期会有痛经,且得温痛减,遇寒更甚。下肢皮肤干燥甚,便秘。舌淡苔白腻,有齿痕,脉沉滑。

处方:生麻黄10g,桂枝15g,厚朴10g,白芷6g,桔梗6g,制附片6g,姜半夏10g,茯苓10g,枳壳10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陈皮10g,干姜10g,苍术10g,炙甘草3g5剂,水煎服,一剂煎三袋,每日服2次。

2010-06-10二诊:身体困重减轻,面色稍好转,晨起喉咙痰减少,食欲可,月经未来,舌淡苔白腻,脉沉滑,其它无明显变化,原方将桂枝改为肉桂10g,续服15剂,水煎服,一剂煎三袋,每日服2次。

2010-07-25三诊:共服药22天,月经来潮。色、质、量均正常,而且痛经程度也比原先轻很多,面色好有光泽,体重也略减,现在48 kg。胃口大好,身体困重感,下肢肌肤甲错消失,且自觉睡眠良好,便秘减轻。 服药最明显的感觉是出汗量远大于先前,腹部均无明显不适感。 原方续服2月。

729:月经后三天各项性激素水平基本正常数值:PSH 3.9 LH 1.1PRL 4.22ESTRDL 84.50Testo 2.60

参考值:

PSH       4.6~8.6

LH        1.5~7.0

PRL       (无)

E2        23.0~80.7

P         0.64~3.81

T         0.35~2.60

SHBG      18.0~114.0(非妊娠)

DEHA-S04  0.5~10.6

服药后两次来月经,周期均为一个月,经期5-7左右,经色、质、量均属正常范围,但痛经仍然存在,程度逐渐减轻。畏寒较以前大减。现在继续治疗中,上方隔日服。

按语:患者经西医确诊为多囊卵巢综合症,黄煌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常用经方有:葛根汤合当归芍药散、防风通圣散、附子泻心汤合理中汤、五积散、当归芍药散方等。患者体型中等偏胖,面色暗黄无光泽,平时出汗少,怕冷,身体困重,晨起喉咙谈多,食欲差易腹胀,下肢皮肤甲错,舌苔白腻,脉滑沉,为寒湿体质,其表现出寒、食、气、血、痰五积所致,所以投五积散治疗。附子为大辛大热之物、具有回阳救逆,温补脾肾,散寒止痛作用。很多医家经验、小剂量附子具有振兴机体脏器功能的作用,加附子之意在于振兴激活机体各个减退或衰弱器官的功能,所以有捷效。

 


病案53:桂枝茯苓丸加大黄治疗痤疮

某女,25岁,20101月初诊。痤疮10年余。

体质描述:身高160CM,体重48KG,体瘦,面晦暗。

疾病史:患者在初中时月经初潮,后不久脸上出现座疮,即俗称的“青春痘”。当时因其同龄人大多有之,遂未感奇怪。但至大学,其座疮未消,亦有发展之趋势,因影响其面容,到医院就诊,内服血府逐瘀口服液,外用依诺沙星乳膏,同时还使用“迪豆”(祛痘保健洗面奶),虽能起效,但不能很好的控制,坚持月余,对其失去信心,再未服药。

初诊(2010.01.10):患者为女性,体型瘦弱,面色暗红,油光可鉴,口唇暗紫(尤为明显),舌紫苔薄,脉沉细,腹部肌肉坚紧,下腹部按压有抵抗感,小腿浮肿,皮肤干燥,有脱屑倾向。自述经常感觉面色潮热,胸闷胸痛,腰酸腰痛等症。月经量少,颜色暗红,有血块。常年便秘。

处方:桂枝15g,茯苓15g,赤芍15g,丹皮15g,桃仁15g,怀牛膝20g,制大黄10g7.嘱其不要食用辛辣之物,不要使用化妆品洗脸,用温水既可。一周后反馈,每日大便2-3次,月经量较之以往量大,颜色暗红,月经结束后腹部很舒服,小腿浮肿减轻,痤疮暂未发作。

二诊(2010.01.18):患者面色已改,精神甚佳,自述服药第三天腰酸腰痛症状明显好转,遂对中医重新拾回了信心。

处方:桂枝、茯苓、赤芍、丹皮、桃仁、制大黄,按比例1:1:1:1:1:0.5打粉,温水调服(每日2次,每次5g),兼服甘草锌颗粒(每日2次,每次1袋),月后停服。患者服用至今,效果明显,其对疗效非常满意。

按:《金匮要略》“妇人素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桂枝茯苓丸仲景是用来下死胎的方,现代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方。患者舌暗紫,脉沉细,舌脉相参,血瘀证明显,故使用桂枝茯苓丸活血祛瘀之功而获效。

 

病案54:荆芥连翘汤治疗慢性荨麻疹

某女,23岁,20105月初诊。慢性荨麻疹年余。

体质描述:身高165cm,体重55kg,体型匀称,面色潮红。

疾病史:患者病前体质正常,一年前偶得荨麻疹,去医院就诊,静脉滴注清开灵、地塞米松,口服扑尔敏,两日后病愈。但月余病发,抗过敏治疗后病愈。后经常反复,故包中常备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抗过敏口服药,饮食甚为小心,但无法控制疾病的反复,甚为烦恼。

初诊(2010.05.18):患者为女性,体型中等,面色潮红,有油光,眼结膜充血明显,唇红,舌红苔薄,脉沉弦,腹部肌肉坚紧,按之有抵抗感。患者有轻微疼痛感,周身皮肤干燥,时或脱屑。自述经常容易愤怒,面部时感潮热,甚或周身热感,冬季食用冷饮深感舒服,月经量中等,血块粘稠,纳佳,二便常。

处方:荆芥10g,连翘12g,生甘草3g,薄荷6g(后下),黄连3g,黄芩6g,黄柏6g,山栀子10g,生地10g,当归6g,川芎6g,赤芍10g,防风10g,枳实10g,柴胡10g,桔梗10g,白芷10g,薏苡仁15g15帖,每日一剂,分三次服。10日后反馈,服药期间荨麻疹未发作,周身热感较之以前改善。

二诊(2010.05.30):患者面色稍改,心情甚佳,自述服药期间情绪稳定,不易烦躁焦虑,且未感汤药苦口,饮用时感觉与喝冷饮差不多,口感较佳。

处方:原方续服15帖后停药。患者一直与我保持联系,停药至今荨麻疹未发,心情亦改善颇多,工作效率提高,对中医的疗效深信无疑。

按:荆芥连翘汤始载于《万病回春》卷五,主治肾经风热,两耳肿痛;或胆热移脑之鼻渊。日本一贯堂将其称为“解毒症体质调理方”。现代临床主要用于以红、肿、热、痛为特征的疾病,为现代临床的清热泻火方。患者内火甚旺,湿气尤甚,加之外感风邪,治疗应疏风、清热、利湿,故方取荆芥连翘汤,并加之薏苡仁以利水渗湿,终获良效。

 

 

病案55:许某,男,21岁,2010531日初诊。

主诉:腹泻、口腔溃疡两日。

现病史:患者于529日随家人青岛游玩,在吃海鲜和川菜后诱发口腔溃疡和腹泻,小便黄,头晕,咽干,咽痛,口渴欲饮水,口苦,自觉有轻微发烧,心烦。自己未服用任何药物。

既往史:经常复发口腔溃疡,每月2-3次,每次复发溃疡都持续一周有余,吃过多种药效果均不理想,总是反反复复得,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体制描述:身高172cm,体重58kg,体型偏瘦,唇红,面颊红,面色有油光。

刻下:唇红,舌红,苔厚腻稍黄,口腔内见多处溃疡,边缘红肿,咽喉充血,扁桃体二度肿大,脉弦滑而微数。

治疗过程:方用小柴胡汤合甘草泻心汤加味:炙甘草10g,姜半夏10g,黄连5g,黄芩10g,党参10g,生石膏20g,生地10g,黄柏10g,干姜5g,柴胡15g,红枣15g(掰),5剂,日两次。服用一剂药后头晕、口苦、发烧及烦躁感消失,大便稀溏好转,两剂后溃疡面疼痛明显好转,四剂后溃疡面完全愈合。

2010726再诊:(因其暑假在家,故以电话联系)因自己过生日,吃了大量烧烤并熬夜,再次诱发口腔溃疡,口腔内多处溃疡,疼痛难忍,大便粘腻不爽,小便黄,因对患者的体质情况比较清楚,故直接处方:炙甘草10g,姜半夏10g,黄连5g,黄芩10g,党参10g,生姜3大片,生地10g,生石膏20g,生大黄3g(后下),红枣20g(掰),5剂,嘱其服药期间清淡饮食,不要熬夜。后电话随访,患者言一剂后疼痛大减,大便舒畅,三剂后溃疡面愈合,服药期间无任何不适感,溃疡至今未发。嘱其平时少食辛辣之物,少熬夜,不然仍会复发。

按语:甘草泻心汤在古代为狐惑病的专方,黄煌老师则将其看成是黏膜的修复剂,主治从口腔到肛门整个消化黏膜的糜烂、溃疡为特征的疾病。口腔溃疡有热型和寒型之分,热型的可用甘草泻心汤、三黄泻心汤之类的来治疗,寒型的用附子理中汤之类的来治疗;此案中的患者属典型的火热型体质,一诊中患者因出现小柴胡汤证,故考虑将甘草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合方,关于加石膏和生地,是学习胡老的经验,他认为对于反复发作的热性的口腔溃疡,虽属热性,但因其反复发作可能会存在虚实夹杂之热。二诊中患者出现大便粘腻不爽,故加入大黄以加强泻热通便的作用。

 

病案56:小青龙汤化裁治疗咳嗽

程某,女,27岁。2010218日开始咳嗽,先后打点滴三次,口服头孢类抗生素、川贝枇杷止咳膏,未见大效,反而因工作劳累使得咳嗽迁延不愈。201047日,咳嗽仍剧烈,尤以傍晚、夜间、清晨为甚,咳嗽无痰,受冷空气后加重。或偶有粘痰色白或黄绿,不易咯出,口不渴,微恶寒(穿衣较常人为多),无汗出,咳甚则微汗出,二便常,舌淡红苔白滑,脉浮紧。

炙麻黄3g,杏仁8g,桂枝5g,白芍10g,细辛3g,干姜5g,五味子6g,生甘草5g,桔梗6g,当归10g,炙紫菀10g,三剂,日再服。第一剂药几乎全部呕吐出来,药太苦,难以下咽,无奈咳嗽难愈,不得不喝。第二剂、第三剂捏着鼻子喝下去后,未见再吐,药后电话回复我说,咳嗽已经好了50%,希望再喝一点巩固一下疗效。

2010410,诸证同上,惟咳嗽无痰,口不渴,余无不适。恰值经行第三天,自诉平时每月经期十二三日方尽,颇感痛苦,经量一般,第三四日较多,以后则淋漓难尽,色质较正常,无明显偏差。惟每日工作后有疲劳感,肩胛区和腰骶部酸胀。两病同治。

炙麻黄4g,杏仁10g,干姜6g,五味子6g,生甘草6g,当归10g,炙紫菀10g,川芎6g,丹参12g,川断15g,党参12g,金毛狗脊10g,三剂。

2010414,电话中自诉,夜间、傍晚、清晨已不再咳,偶尔于午后咳几下,但不剧烈,腰背酸胀感仍未减轻。问我是否还需要服药,我深知她吃中药之苦,回复说就这样吧,让它自己好吧!

2010416,行经结束。此次经期共九天。以后再调。

1为仿小青龙汤之意,去半夏加味而成。因患者无明显饮证,故去逐水之半夏,加以桔梗祛痰,紫菀止咳。至于当归,一则因为《神农本草经》言其“主咳逆上气”,二则经期将至。

2去苦味之细辛,改善口感,加补肾活血调经之品,寄希望于它经血早去早止。但这不是治本之法,仍当经前期补肾为主。

心得:小青龙汤治疗寒饮之症,是千古良方,偏于寒或偏于饮各有指证,需要仔细揣摩。用好干姜、细辛,口不渴饮是关键。麻黄平喘效佳,早知道可以一开始就多用些。用五味子止咳嗽,搭配得好一样不会恋邪,不必畏首畏尾。至于调经,通涩并用,不可过于偏执。

 

病案57:小柴胡颗粒退烧止咳

张某,女,21岁。患者经后第二天献血300毫升,第三天参加社团活动,劳累后汗出当风,是夜发热咳嗽,体温38℃,干咳无痰,口苦,咽干,头晕,无呕吐,纳差,舌红苔黄腻,中后部尤甚,脉弦滑,重按空虚。予仲景牌小柴胡颗粒两袋,温水顿服,避免劳累汗出受凉,多饮暖水。服下三小时后烧退,是夜安然无恙,翌日神清,不咳嗽不发热,其病若失。不听劝告,与同学春游爬山,劳累汗出受风,傍晚干咳,不发热,口苦,咽干异常,舌红苔黄腻,脉弦滑,重按无力。柴胡证仍在,续服小柴胡颗粒,三天咳嗽愈。

心得:药证合拍,即使是中成药收效亦速。“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经后血虚,再加上献血,正合“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的病机,故而中成药退烧也很迅速。此外,若感冒后期,症状迁延,以口苦、口干为主诉的话,小柴胡颗粒疗效也很不错,屡试不爽。

 

病案58:感冒服中药亲身经历

第一天:咽痛,红肿,口干,咳嗽无痰。

第二天:咽痛加剧,红肿,口干,咳嗽有黄痰,咳则胸痛。痛苦异常。于是就去医务室领了头孢拉定、银黄颗粒(银花、黄芩提取物)、复方甘草片。

第三天:咽痛红肿减轻,已不口干,仍咳嗽吐白痰,但咳时胸已不痛,停服上述诸药。傍晚,恶寒,头晕,喷嚏时作(半小时内达十几次),咳吐痰涎清晰如水,不夸张的说,半小时能达500毫升。突然腹微痛,立刻登厕,微泄,泄后痛失。不忍痛苦,于是搜了10g干姜、5g苏叶泡水十分钟,饮后诸证缓解。

第四天:白天咽已不痛,鼻塞,咳嗽吐白痰,口不干,余无不适。晚上恶寒,微汗出,咳嗽痰涎如水,鼻塞流清水鼻涕。后脑勺晕,舌淡苔薄白,脉浮略紧。桂枝汤证无疑,苦于没有药材,打电话向友人宽阳等人搜集药材,终于凑成桂枝20g,五味子10g,生甘草6g,生姜20g,小阿胶枣6枚,开水泡一分钟,微波炉里加热10分钟,一饮而尽。啜粥一小碗,汗出,休息约三小时后,化为热证,流少量黄涕,咳少量黄痰。安睡一夜。

第五天:晨起无任何不适,白天除了偶而咳嗽一两声外,诸证几乎消失殆尽。

心得:对照黄师的《中医十大类方》,本人系桂枝体质,体型偏瘦,纹理较细,肌表湿润,脉常浮,舌淡红,舌面润,苔薄白,平时易手足出汗,对寒冷疼痛刺激较敏感,易心动悸。平时感冒难见热证,加之素有咽疾,感冒时多咳嗽多痰,痰白多清晰如水,服用抗生素多无效。这则病案是在拜读黄师的《中医十大类方》后亲自试效出来的,由于药材不足,条件有限,没有配出经方原方,只是仿其意而已,经验不足,与同道共享,不足之处请不吝赐教。另外,咽痛是不是一定要用清热解毒药,值得玩味。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心得,浅陋之极,难登大雅之堂,请黄师赐教。谢谢。

 

 

病案59:五苓散治疗脑胶质瘤

张某,女,32岁。一年前开始常感头晕,头颈部不敢后转,转则眩晕欲倒,医院核磁检查显示:脑角质细胞瘤可能、脑疝、脑积水(因患者未带检查结果,故具体部位不明)。现患者头晕严重,不敢转动颈部或剧烈活动,日常工作受到影响,已辞去工作。患者形体偏胖,口略渴,喜饮热水,舌体淡胖苔薄,脉略数(90/分)。予五苓散汤剂:桂枝12g,生白术15g,茯苓15g,猪苓15g,泽泻18g,五剂。

一周后复诊:言服药后眩晕好转,要求继续服用,原方7剂。

三诊:眩晕基本消失,已开始新的工作。目前仍有口渴,汗出。上方加滑石30g,生甘草10g7剂。因药房无寒水石,故未用。目前仍在服药中。

按:患者的诊断为疑似脑胶质细胞瘤,到目前为止没有确诊,脑疝、脑积水是否和肿瘤有关也不确定,因为没有前后的检查对比。五苓散对于脑部的肿瘤、积液、脑疝等占位性病变能有什么效果也未知,但对于患者症状的改善是明显而迅速的。之所以选用五苓散,一是因为五苓散证比较明显,二是对病。三诊选择桂苓甘露饮,因为热像明显。黄煌先生有类似治验,此病用此方,主要是受黄老师医案的启发。但五苓散对于此类疾病长期疗效如何,尚需观察、总结。

 

病案60: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脘痛

赵某,女,52岁。长期心下及左胁下不适,心下部以痞硬感为主,胁下以疼痛感为主。医院检查,肠内有一绿豆大小息肉。患者形体中等偏胖,面色黄,虚浮貌,头颈部不由自主的微微晃动。因为照顾外孙,长期失眠、头晕,双腿乏力、困重,口干渴,大便偏稀,余无异常,脉缓,舌淡略胖。根据心下痞、腹泻,可处以半夏泻心汤。但患者虚浮貌,舌质淡胖,兼有胁痛,换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一试。

柴胡12g,桂枝10g,干姜10g,黄芩10g,生牡蛎20g,天花粉15g,当归10g,白芍12g,川芎10g,泽泻15g,生白术12g,茯苓12g,炙甘草6g,五副。

二诊:服上方头两副,心下痛有加剧之势,后三副,心下痞及胁痛、腹泻症状明显好转,睡眠亦转佳。效不更方,原方五副。

三诊:五副中药服后几无疗效,诸症又有反复。与半夏泻心汤加枳壳。

姜半夏15g,黄芩10g,干姜10g,黄连2g,枳壳10g,党参10g,炙甘草6g,大枣5g,五副。

四诊:上方服用后症状缓解,胁痛基本消除,略有心下痞,仍口干、失眠,腿酸酸困无力,由于患者来自外地,不便每日针刺,予双足三里瘢痕灸。处方:温胆汤合酸枣仁汤。

后电话联系,睡眠及腿酸困症状均好转。

 

病案61:甘草泻心汤治疗咽喉溃疡

宋某,男,38岁。多年来喉部及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生气、吸烟、食辛辣食物后加重。发作时饮食严重受限,饮温水咽喉亦有刀割感,发作期间只能以粥度日。由于长期反复炎症刺激,咽喉部增生严重,张口视之,两侧咽腭弓宽窄仅为常人一半,遍服各种抗生素,仅能缓解一时。此次因生气而咽部溃疡发作,坐卧不宁,饮食难下,经人介绍来诊。患者形体中等,面色略黄,语音不正常,似有痰在喉中,口干,咽痛,舌质淡红,舌体多裂痕,苔腻,脉略数,以有热象及病在咽喉而予小柴胡汤加石膏、连翘,五副。

二诊:咽部疼痛感好转,已能进食,上方续进五副。

三诊:服药后病情无进一步好转,但亦无退步,以口干渴、咽喉不利,予麦门冬汤。

麦冬70g,清半夏10g,党参10g,生甘草6g,大枣10g,五副。服药病情无明显变化,患者未来就诊。

两月后,患者溃疡再次发作,前来就诊,吸取前两次经验,予甘草泻心汤。

生甘草15g,炙甘草15g,姜半夏12g,黄芩10g,干姜10g,黄连3g,大枣10g,五副。复诊,服药后病情明显好转,已能正常进食,原方五剂。数日后,其妻与其岳母前来就诊,言其溃疡已愈,饮食无碍。

 

病案62:甲亢(败案)

赵某,女,24岁。06年患甲亢,服西药后病情得以有效控制,停药时已能正常生活。09年底经人介绍前来就诊,患者形体偏瘦,突眼症状不明显,颈部粗大,两颊浮红,身体乏困无力,稍动则心慌、烦躁,无法正常工作,舌淡嫩苔略腻,脉数而无力(105/分)。予附子理中汤。

附子6g,干姜15g,党参15g,炒白术15g,炙甘草15g,五剂。

二诊:服上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附子理中汤加量。

附子15g,干姜30g,党参30g,炒白术30g

三诊:服药后腹泻好转,精神略好,余无变化,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常规剂量,五剂。

四诊:服药后腹泻加重,感觉不如上五剂药效果好,复予附子理中汤。

附子30g,干姜60g,党参60g,炒白术60g,炙甘草60g,七剂。

五诊:服药后诸症好转,尤以烦躁改善明显,但仍乏力、心慌,上方再加量:附子60g,余药各120g,七剂。

六诊:症状进一步缓解,唯乏力,嗜睡,每日睡十几个小时仍感困倦,胃口亦好。处方不变,嘱其尽量吃睡,已复元气。此后,处方不变,连服用20余剂。

七诊:已是春节过后,患者情况稳定,医患双方俱感欣慰,嘱其一剂药吃两天。

八诊:病情反复,体力又感不济,心慌、烦躁加重,嘱其恢复之前服药方法,一天一剂。

九诊:病情仍继续倒退,渐退至服药前水平。适值南京归来,听从小崔意见,附子减量30,七剂。

十诊:病情仍无改善。此后,又先后用过丹栀逍遥散合生脉散14剂,白虎汤14剂,白虎苍术汤14剂,期间配合温灸、针刺、反射区按摩,均是略有缓解,旋又如故。患者无奈,又服西药。

 

病案63:五迟(败案):

秦某,16岁,自幼怕热、无汗,只有三颗牙齿(因为没有牙床,所以不能装假牙)。不能食硬物,周身无汗毛,体力差,大便干燥,能冬不能夏,每年夏天是患者最痛苦的季节。医院检查,患者骨龄比实际年龄小。患者远在四川,舌脉俱不知,观其外貌,较为典型的“解颅”外观。当时正在听史老师讲钱乙方,辨为六味地黄汤证,原方30剂。服后,稍有汗,20剂后,患者咳黄痰,质地稍硬。入夏以来,患者短气、胸闷,每日痛苦不堪,试服用藿香正气软胶囊配小柴胡颗粒,胸闷气短好转。鉴于季节原因,笔者决定到秋冬季节再用药。但除了六位地黄丸外,尚无其他好的思路。曾与家父探讨此案,父亲认为该加附桂,笔者也认为有一定道理,若患者年幼,可单用六味,现已二八,补阴之中,要略略生火。

按:两例病患,均感棘手,尤其秦某,系贫苦儿童,父母为其治病散尽家财而乏效。经方会议,高手聚首,笔者以败案请诸师友指点迷津,代患者致谢!

秦某面部特征:http://www./。笔者信箱:yqy19810122@yahoo.com.cn

 

附针灸医案:

1、杨某,女,28岁,头痛,颞侧为主,针腕踝针上5,痛立已。

2、房某,男,24岁,感冒,咽肿痛,针双侧天柱,痛立已。

3、曹某,男,30岁,坐骨神经痛,针对侧灵骨、大白,痛立已。第二日,略反复,复针,复已。

4、王某,女,头痛十余年,观其太阳穴静脉明显,点刺出血,约五十毫升,三日后复诊,头痛大减,几无发作,复针二次,头痛再无发作。

5、刘某,男,24岁,胸闷,舌青紫,脉结代,双侧厥阴俞点刺出血,三次后胸闷无,舌脉皆无异常。

6、李某,女,腰痛,欠身一分钟以上即酸痛难忍,双委中点刺出血,约一百毫升。试弯腰,五分钟无异常。

7、吴某,男,42岁,痛风病史,左脚心痛,试按右手对应点,痛立已。

8、周某,女,26岁,痛经,俯卧,按压十五椎,两分钟后,痛已。

9、史某,女,48岁,胃痛,筋缩穴附近寻找压痛,按压一分钟,痛已。

10、熊某,男,18岁,慢性肠炎,每日腹泻6-7次,食冷或吹空调后加重,予双侧足三里、中脘瘢痕灸,七壮。一周后化脓,腹泻基本消失,大便略干,每日一次。

11、王某,女,42岁,恶寒,不敢饮冷、腹泻,瘢痕灸中脘、关元、足三里,当夜不用厚被覆身亦不觉冷。

12、王某,女,46岁,高血压、头晕,瘢痕灸足三里、绝骨,当日眩晕即瘥。

13、朱某,女,45岁,后背及下肢怕冷,大椎、双侧足三里瘢痕灸,七壮,一次而愈。

14、丁某,男26岁,落枕,针上5,立已。又患麦粒肿,言每年必发,须静点抗生素数日方好。双侧后溪穴瘢痕灸,7壮,第二日,红肿大减。夜间食涮羊肉,次日眼部红肿大作,劝其手术,患者愿再一试,依旧灸后溪,配合耳尖放血,如此数日,肿痛渐效。

按:经方乃古方,用之得当,疗效神奇,与古方药对应的,还有古针法、古灸法。经方会议,附上针灸医案,是希望有兴趣者对艾灸特别是瘢痕灸法有所关注,瘢痕灸用之得当,可起沉苛。我正在努力学习,资质所限,希有心者同行,多摸索出一些经验。在此,向故去的王正龙先生致敬,没有王先生的言论,也许就没有我和小崔对瘢痕灸的实践。

 


病案64:张志刚,男,31岁,2009年7月10日就诊。

患者咽喉疼痛,严重时声音难出,曾在苏北人民医院、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院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服用中药、西药症状未见缓解。后又曾到复旦大学耳鼻喉医院诊治,检查未发现声带息肉等异常,考虑神经官能病变,后于我院针刺及中药治疗,效果不理想。

患者咽喉疼痛,检查: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无口干、口渴情况,晨起无咳嗽、咳痰等情况,饮食二便正常,面色偏白少华,舌红苔薄白。处方:生甘草20g,炙甘草20g,半夏20g,桂枝12g,2剂。食醋一小碗与药汁相混,少少含咽之。每日两次。

09.07.19(短信联系):患者718日开始服药,二剂药后病人原话:“我感觉这几天悬雍垂的疼有所减轻,因此就多讲了几句话,现在觉得引起喉结部位又有点疼,我用手去按喉结,又感觉不疼。”处方:生甘草30g,炙甘草30g,半夏20g,桂枝15g,玄参30g,3剂。食醋一小碗与药汁相混,少少含咽之。每日三次。服法同前。

09.07.25(短信联系):患者服药后稍微讲话后仍疼痛明显。处方:生甘草40g,炙甘草40g,半夏20g,桂枝15g,玄参35g,桔梗15g3剂。食醋一小碗与药汁相混,少少含咽之。每日三次。服法同前。

09.07.29(短信联系):“情况差不多,就是讲话吃力,不讲话就好点。”进一步询问情况:“痰少最多两口,吞咽无咽喉疼痛。”考虑其他原因,约定与病人见面处方。

09.08.01:患者面色显苍白,面容略显憔悴,连续讲话,咽喉隐痛可以耐受,这几日稍讲话即疼痛,故一直未敢长时间讲话。嘱咐其多讲话。讲话过程中有嗳气情况,较频繁,一直在饮水,悬雍垂略有充血,舌暗红苔白腻略干。剑突下常感觉时有疼痛。总觉气息不足,要常大叹气。手脚心常湿漉漉。

处方:附子10g,白人参10g,白术15g,细辛9g,麻黄6g,柴胡20g,炙甘草40g,生甘草40g,麦门冬30g,生姜9片,大米2匙,5剂,水煎分服,每日三次。

09.08.03短信告知:“停药这两天喉咙感觉好多了。”下午给我电话:“近1年来未打过电话!新方正在熬制!”

09.08.05-08.08:服药后咽喉疼痛较前明显,考虑附子过热,遂嘱其去附子,余药不变,服用3剂后,咽喉疼痛减轻。

09.08.08处方:生甘草40g,炙甘草40g,麦冬30g,桔梗15g,半夏20g,白人参12g,玄参15g,桂枝10g3剂,水煎分服,每日三次。

09.08.13:今日购药,服用后感觉味道又苦又甜难以下咽,近期状况一般,没有加重,讲话有一点微痛。

09.08.151840-2120):患者面色较81日略好些,但仍偏晄白,很健谈,一直未诉疼痛,喝水尚可。患者送来礼品表示感谢。结束了一年多笔记本传话的生活。

分析:此病人因咽喉疼痛长期求治,服用大量中西药物,并针刺治疗,效果乏然,平时靠笔记本传话,发短信沟通。我采用半夏散加减治疗,收效显著。由于长期未讲话,患者有惧怕心理,稍感不适即不再说话。服用8剂后与患者见面了解病情,当日下午一直在讲话,情况尚好,病人自己也感吃惊。后嘱咐患者多讲话,调整方剂,服用加附子药物后疼痛加剧,弃去附子后继服三剂,咽喉疼痛改善明显。815日结束治疗,患者共服药14剂,咽喉已无明显疼痛,随访未再出现咽喉疼痛情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