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南移民史(转载)

 茶香飘万里 2013-12-05
海南岛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岛屿。现有人口800多万,其中少数民族106万(黎族101万。苗族5万,回族0.54万)。汉族主要聚居省会海口,约50余万人,其余大多散布在环岛四周较平坦的地区,他们是秦汉以后由于饥荒、战乱、征剿戍边,流谪和经商贸易等影响而迁徙本岛的。

  黎苗二族,人数虽少,却散居在本岛的主要山区。回民入居则在宋代,现主要聚居在三亚市羊栏镇回新,回辉两个村里。

  海南岛历来是一座开放的岛屿,其人口结构来源于多民族、多区域,其社会历史由以汉族为主体的移民延续不断迁徙上岛,生活繁衍,融合同化,共同创造.本文按照历史上各民族或社会群体入岛的时间先后,考察和分析这些移民迁徙上岛的原因、过程、数量规模及其对海南社会历史发展的贡献。

  一、黎族,海南岛的最早移民

  黎族是最先来到海南岛的民族,也是海南岛最早的屠民。根据文献资料,考古发现,黎族与古代活动在广东西部、西南的百越人中的后裔俚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汉书。贾捐之传》记载:西汉时海南岛上的原住居民称为“骆越之人”。根据考古学者研究,这里的“骆越之人”是古百越人的一支。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认为。有史以来,最先定居于粤东境内者,实为今日僻处于海南岛之黎族,汉、唐时称‘里’或‘俚’者是也。”据此可断定黎族的先民是百越人中的后裔俚人。又据目前已发现的海南岛最早的文化遗迹——三亚落笔洞的“文化堆积层”来看,黎族的祖先均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距今七千年以上,相当子中原地区的殷周之际)从两广大陆不只一次地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岛北部。来自两广的黎族先民,继登上本岛北部海岸之后,沿各大河上溯岛内各地,辗转定居,艰难创业。

  根据黎族先民迁链的具体情况、居住地和分布概况等因素,可把黎族划分为侾、杞、本地、美孚和加茂黎等五个分支。
  1、侾黎。是由大陆渡海而来的一支,起先在今文昌、琼山、临高一带登陆,后来由子各种原因进入岛西南部,世代在那里繁衍,演变成今天的分布格局——现主要居住在西南部,包括乐东盆地、昌化江和宁远河谷地,三亚,陵水海滨狭长平原和低丘地带。
  2,杞黎。他们横绝琼州海峡或北部湾以后,在岛北部停留过一段时间,后经以上各县进入五指山腹地。现分布在五指山周围,各大河上游,以保亭琼中两县最为集中。
  3、本地黎。虽习惯上被认为是本岛最古老的居民,但其实不是土生土长的。所谓“本地”只是他们的自称。过去他们活动范围较广,曾从岛东、西和北部向五指山区收缩。现深处白沙县山区,为一完整支系,至今仍未分散,语言上与其他支系不同,难与通话。
  4、美孚黎。所谓“美孚”,黎语原意指“客生”。他们自认为非黎族.系由大陆过来的汉人。他们从大陆过来继而散布在昌化江流域大小河谷内。现分布在西部昌化江中游盆地,人数最少。
  5、加茂黎。因其自称“Sni”,即“赛”人。赛语呼“吃饭”为“德透”,故汉人取以为名,又因居住于保亭县加茂为中心区,故又称为“加茂黎”。他们经历了从岛北部、西北部向东南迁移的过程。今居岛东南部,以陵水、保亭相邻丘陵沙谷为居地,范围狭小。
  黎族各支系进入海南岛的先后顺序是:本地黎先进入海南岛,继是侾黎、杞黎,最后才是美孚黎。加茂黎不清楚。黎族先民进入本岛之后,群居洞穴,懂得用火,以简陋的打制石器作为生产工具,从事各种简单的生产活动,开始改变这里的原始面貌,揭开了以原始农业为起点的海南土地开发史的第一页,开创了海南区域人类的社会纪元。

  二、临高人,广西壮族移民
  临高人现居岛北部,以临高县为中心,包括儋县,澄迈、琼山和海口部分在内的大片地区,人口50多万。在秦汉之际他们从广东、广西渡海迁入海南岛,到达本岛的时间比黎族晚,应在黎族先人从北向南迁移以后,地盘才为他们所占领,最迟不晚于西汉辟郡之后。故黎人一贯称呼临高人为“客”,而临高人则从不称呼黎人为“客”。宋代的征夫,后来有一部分亦加入“临高人”行列。

  三、汉族,海南岛的主要移民
  自西汉至明、清时期,海南岛的大陆移民成份主要是汉族。根据其迁移的来源地和分布的地域范围可分为中原汉人、闽人、客家人和潮州人。

  四、苗族,广西苗兵的后裔
  海南岛的苗族,大约始于明嘉靖或万历年间,从广西凌云县和臣恩州陆续迁入或作为士兵被朝廷征调而来,落藉海南岛的。后来他们及其子孙亦留在岛上。嘉靖十六年(1537年)乐东黎族起义,地方官“奏调目兵八万(苗人),台汉达官军士僮敢死士十数万人征之,”苗人仅占目兵一部分。掘考证,他们初米时包括家属计约万余人,主要分布于崖州。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崖州罗话、抱由二峒爆发起义,又“调广西苗兵(山于瑶)防守,号为药弩手。后营讯废,子孙散放山谷,仍以苗名。”以后苗人流散白沙、陵水、万宁定安、儋县等深山穷谷之中,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当时,沿海平原地带和大小河流两岸,已多为汉族和黎族聚居地.就连中部山地也为汉族或黎族地主、山主所圈占。由于当时封建统治者对少数民族采取歧视政策,苗族被视为客体,被迫移上高山大岭流徙游居,少数在黎汉杂居地或黎境中落脚,但其聚居地多在偏僻之处。现以琼中,保亭两个黎族苗族自治县最为集中。苗人的入居,充实了海南民族集中分布区域,为山区土地开发作出了一定贡献。

  五、回族,海南岛的伊斯兰教徒
  历史上海南岛回族,主要分布于北部的海口市、西北部的儋县,东南部的万宁县、南部的三亚市、陵水县等地的沿海地区,其中以南部沿海地区最为集中,现主要聚居在三亚市羊栏镇的回新、回辉两个村,人口5千余人。
  回民八居海南岛,是分多层次、从不同口岸进入本岛的。

  六、结语
  综上所述,古代海南岛的移民历史可划为二个时期:第一阶段,新石器时代早期黎族先民首先移入岛内,成为最早的居民。随后在秦汉之际,临高人迁入岛北部定居生活至今。第二阶段,自西汉辟郡至五代时期,以中原移民为主,主要分布在岛西北和北部沿海若干州县治所。第三阶段,自宋至明清时期,闽、粤、桂来岛移民是这一时期主要移民来源。其规模最大,经元、明至清达到高峰。闽人得宋元航运之便,先人为主,移居岛东北部和东部沿海,以后深入内陆,成为这一带平原台地区的主要居民。粤东客家人和潮州人直到清代才比较多地移居本岛,分散在岛内各地,如
  儋县那大、南丰、兰洋、洛基、海头、临高和舍以及三亚、琼中思河等地。广西壮族移民除早期的“临高人”外,还包括后来加入“临高人”行列的宋代征夫。因此,本岛沿海及其内陆自然条件较优越地方,都先后被这些来自大陆不同地域的移民所占据,成为早期海南社会历史开发的主力军。与此同时,原居岛北黎族同胞被迫开始向南部山区转移,形成汉在外,黎在内,苗在山顶的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不同的民族分布层次。据抗战期间日本人在岛上调查统计资科,中原汉裔40万,占当时全岛人口235.1万的17%:闽人150万,占63.9%;客家人(包括临高人)20万,占8.5%:黎人20万,占8.5%,苗人5万,占2%,回民1千人,占0.1%。可见海南社会、历史、文化呈现多民族、多区域特征,不同民族在岛上生活繁衍、融合同化为今日海南人。他们入居岛内时间不同,分布地域不一,各有所长,但都同样为改变海南落后面貌,开发岛上资源作出了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