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南岛,有哪些族群和方言?

 dongchang 2020-02-19

1、黎族——古雒越人后裔,海南最大的少数民族

黎族先民,主要来源于岭南的百越民族,应该是以雒越人为主体,肯定也融入了当时活跃在岭南的西瓯、南越、南瓯等人群,语法受到他们的混和影响。如今,南越、西瓯、南瓯等古老的语言分别汇入到了汉语方言和壮侗语系族群中,以黎语的复杂性,肯定还有这些古老族群语言的残留。

总之,黎语在壮侗语系独成一支,但基础词汇和语法也与壮泰语支接近,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隔阂,后来不排除陆续有其它族群汇入,但黎族的基础语言在先秦时期已经基本形成。


黎族分侾、桤、润、美孚、赛五大方言支系,有些支系之间语言不通,可见他们来源的复杂,进岛时间也有先后,横跨数千年。其中居住白沙一带的润黎,环境相对闭塞,语言与风俗与其它支系有很大差异,被称为本地黎,可见他们登岛的时间更早,与岭南一些消失了的古老族群可能有更深的渊源。

最早,黎族人的生活范围遍及全岛,后来其它族群先后登岛,黎人渐渐退缩到海南岛中南部山区与台地,如今在昌江、白沙、琼中、保亭、五指山、乐东、东方、陵水、三亚等地广泛分布,其它如万宁、儋州、琼海、屯昌等邻近山区也有部分黎族乡村,他们维持着游耕状态,当然农田耕作也是他们的主要生产方式。 

如今,海南的黎族人口已将近130万人,是海南最大的少数民族。

2、临高语族群——与黎族近亲的古雒越后裔

海南还有另一支古雒越人分支,这就是临高语人群,他们与黎族近亲,因而也曾被称为熟黎;但是在公元前111年朝廷剿灭南越国,在海南划定二郡,典籍中记载的海南主要族群为骆越人和俚人,这骆越人应该就是临高人先人,而俚人就是黎族的先人了。

临高人的先祖可能生活在古雒越人的东缘,他们登岛时间相对晚,延续时间相对长,语言更接近壮侗语系中的壮泰语族;临高在海岛北部留下的痕迹也更为丰富,最早广泛分布在海岛北部的海口、文昌、定安、澄迈、屯昌、临高等地,黎族先民也就在这时开始慢慢南迁。

这琼北平地形同一个栖息驿站,从大陆南端来到海南的一个又一个族群,先期都会在这里栖足,然后往别处迁徙,直到数量庞大的闽南人群来到海南,以人数优势才得以在这肥沃地带扎根。临高语族群在后来登岛族群的扩张和挤压下,渐渐退缩到今天的临高县大部,儋州市东北,以及澄迈县以北地带,使用这一语言的人群如今有60余万人。

临高话与今天的壮族、傣族,还有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老挝的老族,都有着较近的血缘关系。但是长期与岭南汉族尤其闽南语族群交集密切,因而其语言混和了不少汉语,并且接受汉俗,如今他们已整体归入到汉民族中。

3、儋州话族群——迁入海南的早期岭南汉人后裔

儋州话,明显带有中原汉语与南越语的混和特征,可见他们最早的来源应该是西汉的古南越国,是南越人与汉人融合后,又遭到汉王朝剿抚,一部分来到海南,因而少部分保留了古粤语;平定岭南的伏波将军路博德、马援等,经常被他们提及。

直到隋朝成立崖州,州治设在广东高州一带,粤南与海南联系密切,大量粤语人群通过雷州半岛迁徙到海南,他们习惯近海生活,而当时沿海地带多被临高人占据,他们便沿着西海岸一路往南,选择儋州之地扎根,汇成儋州话人群,其语言可大致归入到汉语的粤方言中。

如今,这一人群分布在儋州市大部,以及昌江县西北的海尾、南罗,白沙县临近儋州的部分村落,这一人群如今已发展到100万上下,在海南方言中仅次于海南话和黎语,是海南第三大方言。


4、迈话族群——儋州话人群到崖州生根发芽

迈话,应该就是儋州话的分支。

儋州话人群大部分在儋州安居下来,但还有一部分人沿着西海岸继续南下,在今天的东方市、乐东县等地均有散落,最远迁徙到了今天的三亚市崖城一带,还有部分迁徙到了中部的琼中,他们的语言统称为迈话;而狭义的迈话,单指生活在三亚这一人群,位于崖城的拱北、城东、水南,部分迁徙到羊栏镇、妙林乡等地。

迈话与三亚的疍家话虽然同属粤方言,但族群来源有着很大区别,登岛时间要早得多。该人群与不同语言族群混居,让迈话混进了闽南语、客家语和军话成份,也混有少部分黎语和三亚回辉话,从而与儋州话也拉开了距离。

如今,在海南岛使用迈话的人数约为一万二千余人。

5、哥隆话——黎民族与其他族群的混和语言

哥隆话,是以黎话为基础语言,混和汉族数种方言的一种新型语言。

哥隆话人群分布在海南岛西部的墟镇或屯军之地,他们先是被周围的军话人群、闽南话人群,以及苗人分割,并与其它各族群混居通婚,形成了一种混合语言;他们的语言被称为哥隆话,海南其它地方类似的话也被称为村话。

哥隆话与黎语的同源词达到40%,但受到古代西南官话、儋州话和闽方言的极大影响,也保留了汉语大量的古音和古义;他们的居住地与黎区隔离,被军话和海南话人群包围,呈现出小地方的移民文化色彩,比黎人更注重教育。

如今,哥隆话人群主要集中在昌化江下游的东方市和昌江县境内,人口约6万多。

6、三亚回族——海上丝绸之路的泊来人群

回辉话,就是居住在三亚的回族语言。

三亚回族的来源与海南其他族群迥异,也与内陆回族迥异,而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很大关联;他们的早期先民生活在马来半岛以及柬埔寨南部,后来向东聚集到越南南部,约公元192年在此建立占婆国,东汉文献上称这个国家为林邑。

唐宋以降,占族人开始信奉伊斯兰教,随着穆斯林的迁徙,陆续有人来到海南,在各港口都有驻留,经商,有些世代居住下来;大约在明代,越南黎朝政权以及后来的阮朝政权大举兼并占婆国,大量占族人跨海避难,汇入到海南;明清之际海南回族最多达到20余万。

后来由于清朝数次教难,大量回族离开海南,也有一些被海南其它族群同化;残留的穆斯林,汇集到了三亚的羊栏镇,形成回新和回辉村,成为三亚回族。

羊栏镇,曾改为凤凰镇,现在统归为天涯区,其中的回辉社区、回新社区就是三亚回族的传统家园。回辉话以古占语为基础,属南岛语系的马来语族,同时混入了一些中东音,到海南后又夹杂不少黎语、汉语,成为海南极独特的语言。

三亚回族的生活习俗与伊斯兰教息息相关,这里清真寺的密度为中国之最;因为沿海,他们世代打渔为生,因而又保留很多沿海渔民的生活特征,如今三亚回族人群约为7000余。


7、海南苗族——响应中原王朝的征召而来的民族

 海南苗语,又称勉语,该语言其实属于苗瑶语族中的瑶语支,而非苗语支,所以他们的族名归属值得商榷。

海南苗族主要从广西征召而来,大约来自明代的嘉靖和万历年间,那年代对边境管控加强;而海南黎族在其它族群挤压下,发生频繁暴动。中央王朝本着以夷制夷方针,在黎族生活地区迁进了不少苗族;后来,更多苗瑶族人前来投奔亲戚,或谋生逃难,都汇入到了海南苗族中,当然也不乏其它族源的融入。

这就注定了苗族与黎族伴生的现象,海南苗族也曾被称作苗黎。由于人口稀少,山地的沟谷已由黎族占据,他们只能选择更高海拔地带,居住分散,不像其它语言族群汇聚成遍,他们散落在中南部各民族地区,呈孤岛状态。

由于缺少耕地,苗族大多在深山里过着游猎生活,多居住茅草屋,习惯刀耕火种;日常风俗与内陆苗族发生了很大区别,而与黎族越来越接近,包括服饰也有近似之处,色调以湛蓝为主调,传统婚姻以男子入赘形式为常见。

海南苗族注重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也占有重要地位。上世纪初,在海南琼中部分地区的苗族又受到基督教影响,上帝代替了诸神,凡遇不顺心的事都向上帝祈祷。蜡染、苗药,都是海南苗族的特产,他们的语言与广西省凌云县与思恩县的瑶族语言相差不大,如今海南苗族的人口大约为七八万。

8、军话族群——在海南诸地方语言中最接近官话的族群

唐宋以来,海南都有驻军,从大陆抽调不少壮丁戌守海岛。

到了明代,更加强了边备,大量民丁从西南汉族地区征调至海南,卫所制度就在这时候建立;尤其明末黎乱频繁,每次都要从外地调派军队平叛,最多一次有十万人,他们通行军话,不少留下来化身民籍,与土人结合;数百年发展,形成了今天的军话方言区。

海南军话主要是西南官话和当地语言的融合,是与普通话最接近的海南方言,大致分布在昌江、东方、乐东、三亚等沿海地带,儋州和临高也有分布;他们多居住在当时民族地区的中心城镇或临海地区,呈弧线带状分布;现在海南西南部很多带“所”的地名,都曾是屯军之地,多为军话族群的生活区。

海南各地军话都受地方方言影响,但基本相通,很多地区的军话与北方汉人交流时不存在语言障碍;如今,军话人群已接近12万。


9、疍家话族群——以船为家、远海漂流的渔民

疍家话,又称水上话,多为打渔为生,以船为家的渔民,他们很多人以前在岸上没有房子,被称为疍民。

传说疍人来源于河南澶水一带的古亶人,后来迁徙到内陆江河以及南方沿海,广泛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香港,以及东南亚的沿海地区和主要内河,因此疍家话不是单纯的某一种方言,在不同省份指代不同的方言,后来也多将在陆上房地、长期以船为家的人的人,统统归为疍民。

南海一带的疍家人,又相传为西汉灭南越国,大量越民被逼到海上,成为疍民,但以现在海南疍家话与粤语的渊源,应该不会那么早,大约为元明时期,广东阳江等地的渔民向四处漂流,其中一支在海南各河口聚集,形成今天的海南疍民。

如今,海南疍民分布在三亚河口、红沙,以及琼海的潭门,陵水的水口村等地。他们基本都已上岸居住,生活相对富庶;因为常年在海上漂流,与广东交流密切,疍家话基本保持了粤方言的原貌,属广东的地方方言。

海南现有疍民约4万人,身为渔民的疍人形成了独特的民俗,对海鲜的烹饪自有一套,咸水歌是他们出海打渔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歌调,在广东民歌的基础上形成。因为他们历来有远海打渔的习惯,南中国诸岛清末以来就出现在他们的海上指南——更路簿中,因而中国广阔海域的开拓有他们的一份功劳。

10、海南话——闽南人的大量涌入,汇成了海南岛基础方言

最后,就要讲到海南岛的基础方言——海南话。

海南话属汉语方言中的闽南方言分支,讲海南话的人口超过500万,是海南本地方言人口最多的族群,且还有300万左右的华侨以海南话为母语;海南话与雷州话、潮汕话,均为近亲语言。

闽南人自古就有人迁往海南,很多大姓的族谱可追溯到唐朝;但闽南人大规模进入海南则要追溯到南宋末年,南宋末帝被元军一路追杀逃入闽南,然后沿海岸线继续南下,几十万福建莆田人随之迁徙,在崖山海战后,这些遗民又陆续往南逃避元军残害,集中到雷州半岛一带, 其中大批人陆续进入海南,汇成了海南岛上最大一个族群。

由于海南岛特殊的地理位置,海南话受外界语言干扰较少,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语调得以保存,可谓古汉语的活化石;与闽南话对比,海南话明显掺进了粤方言、客家方言和官话,也借鉴了部分海南本地的黎话。

清代中叶以来,大量海南人到国外谋生,海南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变得频繁,风气为之一开,为中国的文化、思想、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