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李希贵:希望给中国教育带来点改变

 昵称503199 2013-12-08

李希贵:希望给中国教育带来点改变

 

传说,北京有所很“傲娇”的学校,这里的学生一个比一个“”,敢弹劾校长,敢票否老师,国外大使来访,居然也是老师靠边儿站,学生自己做主接待!这里没有讲桌、没有讲台、没有传统的办公室、运动会,这里的一切跟其他学校都不一样。

这一切,皆因这里有个“贵”爷爷。

1997年到2006年,李希贵在山东历任高密一中校长、市教委主任和潍坊市教育局局长。1999年,在高密县教委主任任上,李希贵实施过一项改革——他试图取消校长行政级别。但当时存在人事制度上的障碍,李希贵于是在脱不掉“黄马褂”的情况下,给校长戴上了“新帽子”,开始实行职级制,校长们的工资开始差异化。

时隔5年之后,李希贵升任市教委主任,时机成熟才终于进一步地完成了“取消行政级别”的改革。处理方式依然漂亮,以前校长的级别不取消,只是把门关上,新任的校长从此不再是一级官员。

“在一场变革里面我们的原则是鼓励先进,允许落后。当我们允许落后的时候这种抱怨就不会爆发,就不会变成一种力量,因为我们允许你落后,所以变革尽量是从前面带着走,而不要从后面推着,这是一个重要原则。”后来在一次交流会议上,李希贵提到。观察其改革路径,这一原则总能被巧妙贯彻。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Style

2006年,李希贵被任命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检测中心主任,仅仅过了一年,就辞官不做,进入北京十一学校,开始新的改革试验。

“离开一线,很多人认为我的想法太过理想化。但是如果中国有一批学校先试先行,去实践理想,对中国的教育一定会带来巨大的改变”。

离开教育部,李希贵“所图者大”,实际上他希望能够通过课程改革改变中国近百年来的学校形态。

“行政班主体的班级授课制进入中国一百多年,从工业化时代到信息化时代都没有变化,已经远远脱离社会发展的社会形态。它只能把不一样的学生变一样了,而社会需要的是不一样的孩子。”

在十一学校,符合一定条件的学生有申请不做作业、不听课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进度,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学习。大一统的教学方式在这里已经不受欢迎。

总的来看,这所学校的高三显得有点“散漫”,它难免紧张,但压力已明显减轻。许多中学害怕看到学生松懈的状态,会刻意营造一种“高压”的氛围,把这些标语贴在教室:“今日疯狂,明日辉煌”、“血狼精神,与我同在”。十一学校却在高三提出新的主张:“将自主学习进行到底”,“讲给别人听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它重新定义了“课堂”的含义,在《十一学校行动纲要》中指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学生的舞台,并非教师展示自我的地方;减少讲和听,增加说与做;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这些观点是全体教师讨论的结晶。

北京十一学校学生——他们是校园真正的主人

在十一学校,如果简单地用“学生”这一概念来称呼这群孩子,那是简单而片面的。走在校园里,你碰到的三三两两的学生,有的可能是校长助理,有的可能是学生会主席,有的可能是小记者,有的可能是出过两三本诗集的小诗人。十一学校的学生,大多都有自己的定位,大多顶着一个不大不小的光环。

这源于李希贵校长提出的“用有想法的教育培养有想法的学生”这一理念。

在这一理念指导之下,于是乎“学生管理学院”横空出世,学校团委把学生自我管理当做一门课程去研究、去开发。目前,十一学校管理学院设置的课程简直是五花八门:每周的升旗司仪、奥运志愿者、北京市田径比赛裁判员、晚自习管理员、学校绿地监督员等等,学校公布岗位招聘,学生自主选择。

这些岗位,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自己,发挥潜能的舞台。于是便出现了学校城市运动会的开闭幕式上,主席台上除了李校长其他全是学生的一幕。即使是外国大使来访,致辞、接待、采访的也全部是学生。校园里,到处是海报,到处活跃着学生自我管理的身影。

如校长贵爷所愿,学生“接管”了校园,大部分时候校长的权力被“架空”了。连美国大使、法国大使到学校访问也一律由学生出面,从接待、翻译、主持到回访都是学生自行组织。每当这种场合,“贵爷”能做的只是坐在台下不时鼓几下掌。

每周一与学生共进午餐

在每周一中午1130分到1230分这个时间段,要想找到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只有去学校食堂。因为这是他与学生共进午餐的时间。学校从今年4月实行“校长有约共进午餐”制度以来,已有240多名自愿申请的学生与李希贵校长共进午餐。

他通过校内的海报邀约学生共进午餐:“学习上的困惑、成长中的烦恼、学校建设中的意见和建议……请带着您的想法来!”

“从周一到周五,学校每天中午确定一位校级领导值班,与学生共进午餐。”北京十一学校团委书记刘艳萍说,“学生自愿报名,由一个学生社团按学生的报名顺序负责选定每周、每日赴约就餐的学生,每次与校长共进午餐的学生最多安排78人,学生来自23个班级,提前一周通知。”

学生非常看重与校长共进午餐的机会,因此我要尽量避免爽约行为。选周一就是因为这天各机关都在开会,别人对我的‘干扰’少一些。”李希贵校长特意解释说,“从今年4月到现在,只有这周因为教育部开会而与学生爽约,为此我特意打来电话向学生表示歉意。”

据了解,已有240多名学生与校长李希贵共进了午餐,最短的一个小时,最长的1小时40分种。在赴约的学生中,有些是带着自己的困惑,希望校长能够指点迷津,尤以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中的迷茫居多;有的是因为与父母或老师发生某些冲突或摩擦,希望从校长这里寻求帮助;有的则是带着给学校的建议或意见,比如改进学校图书馆图书种类;还有一些完全是为了能一见校长,与校长面对面吃一次饭是许多学生很好奇的事情。

在北京十一学校,学生想与校长沟通的途径很多。除了利用与校长共进午餐的时间外,他们还可以通过校长公布的手机发短信或打电话。

“这个学期成立的少年科学院,就是上个学期我到班级听课,同桌冯嘉荟提出来的。”李希贵校长说,“学生发来的短信我都会回复,如果短信说不清楚就给学生回电话,或者约到办公室来谈等。”

他说学校希望培养“有想法的人”,因此就努力想办法让学生的想法能够有更多表达的场所,而且尽最大可能让他们的想法得到激励,甚至创造条件让那些合理的、富有创意的想法在校园里变成现实。

对于李希贵校长进行的一系列改革,美国密西根州牛津学区教育局局长比尔惊叹:“你现在进行的改革,连美国很多学校都不敢,你怎么敢!?”,事实是,他确实敢,而且敢得惊天动地。他说“我们最终追求的是民主社会、民主生活。如果我们过程不民主,培养的孩子就不民主。如果这些孩子不民主,未来的社会就称不上民主社会。”在他心中,学生永远第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