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悟太极拳修炼

 太极拳养生 2013-12-08
  感悟“知规矩而守规矩”:不论哪种流派的太极拳,都将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作为理论指南。不论哪位大师著书立说,都是对王宗岳“太极拳论”的诠释和阐发。王宗岳宗师的“太极拳论”,是我们学习演练太极拳的理论和依据,是应当知道和遵守的“规矩”。
    我们遵守太极拳的“规矩”,要像学习书法一样,开始要一笔一划地写,规规矩矩地写。以学练24式简化太极拳套路为例:开始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练,身体从头到脚一个部位一个部位地按要求去做,要在角度、方位、步子的大小、手的高低诸方面,处处规范。且不仅外部动作要规范,更重要的是,要按“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松胯、劲断意不断”等内在“规矩”来规范要求自己。学习推手也是一样,以“不丢不顶、合己从人”等要领为宗旨,按照单推手、双推手、活步推手等十三种推手步骤去练。这就是“知规矩而守规矩”。照此修炼,则可达到王宗岳所指的“着熟”阶段。
    感悟“脱规矩而合规矩”:我的一个同学是位颇有成就的书法家,一天他拿出自己最得意的一幅作品让我看,有一大半字我不认识,他说这是李白的一首诗。我和他开玩笑:“要让我给你打分,可能是‘不及格”’。
    这位同学学的是柳体,他告诉我:“这幅字懂书法的老师都能看出我是学柳体的”。我想这大概就是“知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吧。
    好像是在1985年,吴式太极拳名家马岳梁和吴英华在太原表演。一位练的是吴式快拳,一位练的是吴式慢拳,他们的演练让我情不自禁地叫好。我旁边一位某太极拳协会常务理事(可能还是什么级别的裁判)很奇怪地问我:“这样的水平你还认为好,他们练得一点都不规范!”我问这位理事:“如果让你做裁判,你给多少分?”他说:“可能打7分吧”。我笑了笑,没再讲什么,因为我知道这位先生每天教人打太极拳都是像在写美术字,很规范,而且是数十年如一日,一成不变。
    马、吴二老演拳,看起来很随便,不懂的人看确实不像体院的运动员那样标准优美。但他们举手投足之间,无不合乎拳理;他们全身无一处不是太极。这就是“脱规矩而合规矩”。
    2004年,我在杭州为了教学录制了一套拳,学员们都讲:“这套拳动作规范、大气,大方”;2005年,我去杭州又录了同一套拳,动作又小又慢,有些动作只是象征性地动了动,与2004年判若两人,学员们看完后很不理解。杭州市吴山太极拳协会主席张幼泉老师告诉他们:“你们的老师是在‘里面’走了一趟拳”。学员们才若有所悟。我的恩师申子荣先生曾经讲过:我们练拳好像上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都是练的这一套拳架,名称没变,顺序没变,规矩没变,但内涵不同。

[page]


    我总结了一下,初学太极拳是在“打拳”,就是把拳架和推手动作记住,像写仿宋体一样,是在练“着熟”。熟练后就是“练拳”了,就像在写“行书”一样,这个阶段练拳,你可以根据你的体会而练,拳架可高可低、可大可小、可慢可快、可动可静,不必像刚开始一样把拳架打得规规矩矩。主要在“轻灵”、“松沉”和“虚实变化”、“阴阳转换”上下功夫。推手练功中也可自由发挥。但是对于太极拳“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松跨、劲断意不断、不丢不顶、舍己从人”的这些“规矩”,却有更高、更严的要求,对意念、气的体会要更深,这个阶段就是在“练”拳了。
    由“打拳”到“练拳”,这个过程就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渐悟”者,“渐渐体悟”是也,这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太极拳“懂劲”后,则为“走拳”了,也就是“用意念在里面练”,“外面”只是个形状,是在“里面”写草书。此时,“坐”在那里也在练拳,“躺”在那里也能“走”一趟拳,严格地讲这时是在“想”拳,此时“拳”已经被融合在日常生活中,无时不在拳中,这就是“神明”阶段了。这个阶段是初学者做不到的。
    从在广场集体“学”太极拳,到睡在那里“走”太极拳,经历了“知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的一条路。
    感悟“引进落空合击出”(编者:据人民体育出版社l991年版《太极拳谱》,王宗岳的《打手歌》全文是“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F-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粘连随不丢顶”):太极图,有黑白阴阳两“鱼”组成,“阴鱼”中的“鱼眼”为白色,寓意为“阴中有阳”;“阳鱼”中的“鱼眼”为黑色,寓意为“阳中有阴”。“阴阳”两易,不停地变动转换之。在太极拳推手中体现的也很明显。“引进落空合击出”,练太极拳的都知道。引进落空就是对方进攻我时不要御敌于国门之外,把他放进来,我用身体的某一部位接住对方,这时候如果全身全实则是顶,也就是全阳;如果全身都虚就是丢,也就是全阴;都不对。而应该像太极图中“阳中有阴”那一半,接的那一点就是图中阴的那一点,而全身其他地方则是阳的那大部分。这就是阳中有阴,不丢不顶。阳的部分是要松沉不是要你硬,而要有前进的意念。阴的部分也要松沉不是让你软,是要接他的面不接点也就是不接力,不但要有外动更要用里面化让他没有着力点而落空。
    “合击出”则是在引进落空对方不得机不得势时,我全身阴阳转换为太极图的另一半。接对方的那一点突然变阳,改为接点不接面。而全身松透变为阴,接的那一点再移点不移面改变对方的力点让他原来的力点落空,我就可粘住对方把对方松柔的发出去。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太极拳的虚实转换,也就是太极的阴阳转换,这种转换是在听、懂、化、拿、发的一刹间转换的,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没有任何思考的余地。太极拳推手练功,身体不可“全阳”,“全阳”为“顶”;身体不可“全阴”,“全阴”为“丢”。两者违背“规矩”,都是错误的。
    感悟“现代人创拳”:一些太极拳爱好者,自己的拳还未练好,却在那儿创什么“南山太极拳”、“北海太极拳”,自诩为大师,自封为掌门人,在那里自己制定“土政策”,他们忘却了王宗岳宗师“太极拳论”这一“根本大法”,不是按“太极拳论”等经典理论去指导学员,而是要求学员“手要多高、步要多大、转多少角度”,使学员多年如一日地重复着僵硬动作。他们把传统的太极拳误导为“马路太极操”,将传统太极拳搞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他们不懂得推手练功是对太极拳拳架正确与否的不断检验、印证和纠正,不懂得“推手练功”与“走架行功”,相辅相成,并行不悖,二者缺一不可,因而,他们不倡导推手,而是用“拳架没打好,推什么手”来搪塞学员。试想,如此练拳,何年何月何时,才能“着熟”、“懂劲”呢?
    现在有很多太极拳辅导员传授简化太极拳和42式竞赛套路,让更多的人学到太极拳,但简化太极拳和42式竞赛套路只是动作少了,而要求一点都不能简化,因为它也是太极拳,希望老师们充分认识这一点。你们对于太极拳的普及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对这些热心的老师给予尊重和深深的敬意。而对于一个真正喜欢钻研太极拳的人来说,绝不可仅仅局限于此。希望这些老师们认真学习研究古典经论,加强自身修炼,摒弃和废除自己制定的“土政策”,按照“太极拳论”去指导和要求学员,这样才有利于太极拳的健康发展。这样才会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陈、杨、吴、武、孙五大流派的太极拳,风格各异,但“规矩”要求,是统一的。我们希望各派太极拳整合统一到“太极拳论”这一大规矩上,这样才能使太极拳这一中华瑰宝更加鲜艳。  

感悟太极拳修炼 - 双丰收 - 双丰收博客小屋

申子荣

  作者简介:顾海平,1948年生,山西祁县人。l982年至今为祁县太极拳协会主席.祁县武术协会副主席。出生于武术世家,8岁起随其父顾椿学拳.14岁从师_2-"iJL拳名家范承德.1969年拜王新午高足申子荣为师.学习王新午传吴式太极拳老架、混元一气功、岳氏八翻手,深得其要。1983年挖掘整理了王新午传统太极拳的拳法、拳架、拳理,并创编了王新午48式竞赛套路和32路表演套路。多年来义务授艺,把王新午太极拳推广到京、江、浙、沪、辽等地.培养出大批太极拳人才。其传略被收入《当代中华武坛精英名录》、《中国民间武术家名典》和《中华太极人物志》等辞书中。

 

  

 

点击图片进入对应日志


“软件操作”模块代码复制处 - 海珠儿 - 海珠儿 blog

 
“软件操作”模块代码复制处 - 海珠儿 - 海珠儿 blog

 
“软件操作”模块代码复制处 - 海珠儿 - 海珠儿 blo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