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课:论气

 zjycy 2013-12-09
  主持人:欢迎大家来参加带教班二期课程……大家做一下自我介绍……各位学员一一介绍完毕。

  李老师:大家各地都有,有北京的有外地的朋友,有缘千里来相会是吧,我们这个带教班,十次算一期,就这么循环讲,只要有时间的话,我也尽量多讲,给大家带一带。这个过程其实跟书本上的那个知识呢,是两个层次的概念,书本上的知识主要是理论的,让大家有这么一个概念,这就是学以致用了,就是一个大夫,上了很多年学,跟着老师学了很多,之后你一定要独立,自己看病了,学了要会用。这个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中医具体化,就是你要去感受中医这个真东西。

  我一直跟学生讲,中医是个真实的境界,不是一个空洞的理论,这种境界,阴阳气血都是可以感受到的,再高级一些,修为比较好的老师他可能都能看到,阴阳五行也是可以看到的,有一定的形象,我们一般人可能做不到,但是我们可以触摸得到,至少可以感受得到,就是那种气感,这个是比较简单的。很多人说,自己没有气感,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实就是气的文化,象的文化,它是一种形象的思维,像现在科学是一种逻辑推理的思维,和我们传统文化是完全不一样的。

  传统文化一定是从气的角度,从象的角度,很形象地去看所有的问题,以前我经常给学生讲,中医所讲的问题,他看所有的事情,就像我们看电影一样,是一个动态的,形象的,连续的一个变化过程,都是很具体的形象,没有那些虚的,都是很真实的,只不过我们很多人把这个忽略了。

  很多人说自己没有气感,其实是你没有注意到,你看我们每天,做所有的事情,你的感觉,你仔细琢磨一下。比方说女同志喜欢买衣服,到商场去,看一眼,哎呦,这件衣服我喜欢,那你怎么就知道这件衣服你喜欢,你也没试,是不是呀,一眼就看上了,这就是那种气感,就是这个衣服的气场,跟你的气场相合,自然就把你吸引过去了。

  我们用药,有时候我开方子的时候,这个病,气感一来,这个药自动就出来了,没有一个推理的过程,自然药就出来了,因为我对药也比较熟了,你就会感觉,就是这味药,用上就肯定是有效的。

  前两天,那是谁呀,一下子想不起来了,我就随手开了几味药,效果还可以,手上还是脚上长小泡泡,水湿比较重一些。这种小方,当时就是灵光一现,就是当时那种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几味药就出来了,你现在让我开,我不一定能开出那个方子来。

  我记得还有一年,也是有一个小孩,好像是中耳炎,很小的一个孩子,然后用了很多药也不好,当时就给我发了一个舌象,我当时一看舌象就有一种感觉,嗯,这是一股郁热,一下脑子里就涌现两味药,薄荷、焦栀子,很自然就出来这么两味药,那就用这两味药试一试吧,很小的小孩,才几个月。用药不能太复杂了,就用了这两味,结果那个孩子很快就好了。那个家长就觉得就这么简单的两味药,把孩子折腾了好长时间的一个病,怎么治也治不好,很快就好了。

  其实这种小方,偶尔蹦出来这种小方,效果很好,每年都能有那么几个,当然我也没有记下来,都忘了。这种灵感,就是当你对气的感受非常熟悉的时候,自然而然就出来了。所以有时候我就在想,古人有些经方,或者时方,古代名医很多,看他们书的时候,偶尔会看到一个方子,感觉哎呀这个方子怎么这么好,有时候有这种感觉,似曾相识,跟古人心心相印,看古医书有时候有这种感觉,哎呀,这个病用这个方子,用得真好!要我开,我是不是也能开出这样的方子来,就有这种感觉,对古人的那种欣赏。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古人怎么把这个方子想出来的,是吧,他也不养小老鼠,他也不做科学实验,他怎么想出来的。

  你看古代那些名医,有的比他老师学的还好,有的甚至没有老师,你看黄元御,好像可考的资料,没有什么明确的哪个是他的老师,他说是自己悟出来的,他写的书里面的序言。

  所以我们学中医,很多人读了很多书,甚至也跟了很多老师,为什么,学的还是不地道,不够灵活。真正到学以致用的时候,真正看到病的时候,他有时候有点盲目,或者有点机械地套方,他不知道灵活地应变,这是最要命的。当然不是说中医没有规律,他有一个规律,但是呢,更多的是在这个规律之内,你要灵活地去把握病情,去制定一个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个东西最核心的,不是背多少方子,背多少药的功效,去跟多少老师,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你自己对中医的核心,就是气,对气有个直观的把握,你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能够直观地把握住气的所有变化,你对气的把握越精微细致,对气的调节达到出神入化,丝丝入扣,很精微的一个地步,那时候你再去用药的时候,古人讲的,说这个病啊,吃了这个方子,一剂知,二剂已,就是一般的人,吃一付就有感觉了,吃两付就好了。这个是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不是天方夜谭。

  为什么呢,因为古人讲的这种一剂知两剂已的病,一般都是急性病,是临时出现的一个病症,不像我们现在的这个慢性病。慢性病你是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去调理,你看临时的什么感冒呀,发烧呀,咳嗽呀,食积呀,等等吧,这种临时的时疫,外感,或者病机比较简单的,这个是很好处理的,只要你把握住这个气机,用药一拨,一转动,这个气机恢复运转,效果非常好,立竿见影,马上就好。

  以前甲型流感,也就是猪流感的时候,我们在网上公布了一个专门治疗甲型流感的方子,不知道现在网上能不能找到,应该可以,当时有一个网友反馈,他吃了那个方子两三分钟就退烧了,西医就觉得不可思议,怎么可能两三分钟退烧,实际上就是这样,因为他不是靠有效成分吸收,然后再运输到哪个地方才起效的,它是针对整个一气的,气的层面它的转动是一瞬间的,一瞬间就给你拨动了。

  我们会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候突然受到惊吓,吓出一身汗来,如果我们自己平时泡脚想泡出点汗来,得泡半天呀。那时候一瞬间,一惊,“哗”那汗就出来了,那就是一股外在的力量把你全身的气场都震动了,惊则气乱,气一散,汗跟着就出来了。

  中医的治病在气机的层面,它很快的。你看中药,要是研究有效成分,太复杂了,都是复方的,每一味药里面的成分都是无数,没法研究,但是它的气场是一定的。所以学中医,最根本的是你要对气场有一个很好的把握,这就是中医讲的气。很多学中医的人之所以一辈子也没入门,就是没有把握到气,有时候可能经验多一些,不见得对气真的入门了。

  这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旦你有气感,对气的把握入门了,你才可以说我是个中医大夫,或者说我对中医是了解的,才可以说这样的话。如果对这个没有入门,没有气感,你不知道怎么去调控气的运行,那你对中医还是个门外汉,哪怕你是博士学位都没有用。我有的同学都是博士了,孩子生病了赶紧抱去医院,那没办法呀,不是说人不聪明,学校里就没教这些东西。

  我大学毕业也不会看病,我也是在外面自己重新找老师,自己慢慢去琢磨,才走上这条路,也走了很多弯路。我很愿意跟大家一起,把一些经验分享一下,希望大家不要再走弯路。不管你是当大夫还是不当大夫,这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当大夫也好,自我养生也好,对气有个好体会,好的把握,不光是治病的问题,能够整个改变你的人生观,改变你认识世界的思维。再说就吹牛了哈,说大一点,可以改变你的命运,是不夸张的。

  所以我们中医讲的气,人活一口气,全身就是一团气在不停地周流,运转,这种运转无非就是升降出入,以脾胃为中枢,我们每天都要吃饭,以中土为枢轴,整个气都在流通。什么叫病呀,病就是气机流通出了问题,流通的不痛快了,或者虚或者实,虚就是气血不足了,实就是通路上有郁结了,或者瘀血啊,气滞啊,痰浊啊等等,各种郁结挡上了,总之一句话,周流的不圆融了,就会表现出一些问题。治病无非就是把这些障碍,实的给他通开,病气给他去掉,虚的给他补一补,让这个气重新很圆融地流通开,圆融无碍,全身的气就像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觉得身上有气。

  你看有病的人,象关节疼的人,天还没下雨,他先有感觉了,他有问题嘛,他有气感,这是一种感觉,所有的病痛的感觉,其实都是一种气感,所以病人对中医的感受,可能比一般的大夫感受还要深,因为他身上是有感觉的,他有病呀。没有病的人,对气的感觉,相对来说,因为你没什么问题呀,气是一个整体的感觉,它很圆融,没什么特别明显的感觉。那怎么才能体会气感呢,就是当你心很静的时候,才能慢慢体会那股气在全身很圆融的在动,尤其是节气的时候,冬至,夏至,大的节气,早晚,子午时,或者哪天你感冒的时候,或者哪天你累得比较虚的时候,那个时候,气感就更明显一些。如果你的心比较静,只要能静下来,也能感受到气。

  整个大自然的气场,中医讲天人合一,整个天地那股气,和人身这股气,它是一样的,是相通的。所以我们讲的天人合一,不是说你就是天,天就是你,你和天还是有区别的,有一些区别在里面,但是从气的层面,是一致的。就好比万物生长靠太阳,我们跟所有的生物在地球上,都在一个生物圈里,现在不是有生物圈,食物链的概念,就是互相连接到一块儿的,就是从现在科学的角度来理解天人合一,就是所有的生物,它都是相互关联的,而最本质的关联,是在气的层面,都是同一股气,互相影响。

  我们看乡下的农民呀,他对气的概念,可能不会说,但感受比我们更清楚,他就知道,什么地方能长什么树呀,能长什么菜,能长什么草,什么地方长不了,他很清楚。为什么呀,因为不同的气场,适合不同的植物生长。

  药也一样,什么叫道地药材啊,特定的地方有一股气场,这个地方长出来的药,就代表这个地方的一股气场,那么这股气就有某些特殊的作用,这股气偏升偏散呀,偏寒偏热呀,他有不同。所以同一个植物,换个地方它的气就不一样,最适合它长的地方,你就不用去管他,扔到那里就长。所以所谓的道地药材,就是天然的,这个地方有这么一股气,自然就有相应的植物长出来,这个植物就是这种气的化身,你可以这么理解。

  所以为什么冬虫夏草一定长在青海呀,是吧,橘子一定长在南方呀,人参为什么长在东北呀,他一定是当地那个气场,跟这个植物是相合的,完美的结合,这个植物它的气场刚好和当地的天地之气完全相应,植物就是天地之气的化身,从大的层面来讲,中药就是天地之间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生气,长出不同的药物。人身上也是这样,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毛发,头发、胡子、腋毛、眉毛呀,这也是对应不同的气,跟五脏六腑的气相对应,是一样的,所以人身也是一个小天地。

  所以,治病的本质,是让人身周流的气场,和天地的气场变化协调同步,因为天地的气场是大的气场,人身是小的气场,所以古人就知道,人不能逆天啊,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人都是白天工作晚上睡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古人的生活规律,你要每天我就白天睡觉,晚上我夜猫子,起来熬夜,你试试,别人活八十估计你四十都活不到,肯定是这样。你跟天地的规律反着来,你是抵抗不了天地这股气的,所以治病,最核心的目的,就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达到你人身这个气的周流,跟天地整个气机的周流,相合相同步,非常的和谐,圆融无碍,这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所以黄元御讲的一气周流,就是通过药物来调整人体气机的流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当然,药物只能在气机的层面帮助你实现这个目的,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是你的心态,心态也得和天地同步。我忘了道德经还是哪个经典讲的,天地无私,天地是没有什么私心的,你看太阳照着大地,它不是哪个地方照那个地方不照,它都照。你要不出这个屋子,太阳照不着你,不是太阳有偏心不照你,你不出去是吧,你只要在这个地球上,没有乌云挡着,阳光是普照大地,万物一视同仁,没有私心,所以天地是没有私心的。正因为它没有私心,所以它该升升该降降,变化是连续的很自然的。所以天地之大德曰生,它这种品格,非常博大无私这种胸怀,长养万物,你就各凭本性吧,想怎么生长就怎么生长,只要适合你生长,你就随便去生长,这就是整个天地的一个本性。

  人也是这样,为什么现在病多了,就是欲望私心太多,老去琢磨,这样的话,心不放松,纠结在一块儿,或者说负担比较重,老去琢磨一些事儿,心情不放松,整个气机受影响。一个人不高兴的时候,眉头是皱着的,不是展的,气机是郁结的。所以要想身体整个一气有个很好的流通,心情是很重要的。心性要很平和,淡泊,不要有太多的执著。

  所以我们在临床上看过这么多病,身体上的问题相对来说不是太大的问题,气机流通方面的问题都好调,最难调的是心性的问题。比如很多人好生气,有的人就想不开,有的人就容易着急。这种心性上的偏颇,导致气机流通的不正常,你只去调气机,心性不给调的话,治好了过一段时间又犯了,又成那样了,所以治病最高的境界是治心。中医讲的治未病的思想,可能就是从治心的角度去讲,就是让你调心,心性平和,那个时候就是内经讲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什么叫正气,浩然正气,正气就是人体的阳气,阳主动,主散啊,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阳气自然地散布周身,抵抗力就很强。

  假设把人体的阳气比喻成一个灯泡,房子里放一个灯泡,一下子把整个屋子照亮了,你要是只想干一件事儿,那就盯着它不放了,那这个灯泡就成手电筒了,照不到的地方就是暗的,暗的地方,没有光的地方,气机流通就出现问题了,没有阳气,也容易出现问题,出现郁结,你照的地方没准儿时间久了就烧焦了,也出问题。所以最健康的状态就是一个屋子一个灯泡,没有什么挡着的,整个屋子都亮亮的,人体呀这是最健康的。

  但是一般人,心里肯定都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就好比说,你这个灯泡,给遮挡上,总有照不到的地方,所以调心性,我们看的越多,接触的越多,你就发现心性的调节对一个人来讲,尤其重要。

  所以有的时候很多人呢,看病,本性难移,你跟他讲吧,他也能意识到,但是他很难改,只能劝,并不是说你说句话就听了,即便听得进去,他也需要一段时间去调整,本性确实是比较难于改变的,何况有些人还听不进去,还是只图这一时之快,只图这一时的缓解,你还是给我开点药让我好受点,其他的再说。

  至少在我们用药方面,黄元御的理论还是比较好,还是从比较长远的,追求天人合一这个境界,不是单纯地去解决问题,解决症状。如果症状不是很着急,不是特别严重,一般来说我还是从治本的角度去用药,就是去流通气机,没有说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睡不着觉治失眠啊,这种对症用药很少。经常有病人给我讲,吃了药效果不错啊,胃口也好了,失眠也没了,什么什么好转了,我就跟他说,你看我这个方子也没有治失眠的药,也没有治头痛脚痛的药,说明你还是比较听话,这样你给病人一讲,他就有一个概念,就知道这个病不是头疼就一定用头疼的药,也许不需要,你只要把气机流通,就调好了,所有的病自然迎刃而解。所有的病,根源无非就是气血流通不好。

  所以在带教课里,通过一些临床实例,慢慢去感受气机,感受整体气机,它的偏颇在哪里,根源在哪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