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季,一丛丛长在水田里的植株,宽阔的箭头叶尖渐
渐枯黄,这意味着茨菰成熟了。
水生植物茨菰的吃法有多样,煎、炸、炒、烩、煲汤,但茨菰与肉搭配着烧无疑堪称经典,在儿时,在饭桌上看到一碗茨菰烧肉也是幸福的事。
[美味寻访]
茨菰
本报记者陆季惠摄影 王亭川
这个时候,在甪直江湾村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挖采茨菰的场景,一丛丛植株叶子已经枯黄,甚至发蔫儿,但埋藏在淤泥里的茨菰都老老实实呆着呢。
茨菰长在水田里,尽管挖采的时候田里的水看似已干涸,但要是不留神一脚踩下去,保准儿满腿是黑泥,所以挖采的村民们进入茨菰田里大都要穿着齐膝的雨靴。采访时,张大婶正在茨菰田里,她先用镰刀割断露在泥上的植株底部,然后撅着腰将双手插入被割倒的茨菰根部,翻出一团黑泥,翻泥摸索轻捏,直到把烂泥中的茨菰翻出来为止,要是没有就将黑泥往前一拖,摊开在地上,看看有没有“漏网之鱼”,然后双手再插入泥里。翻出的黑泥里经常能看到已经外露的茨菰纤长的匍匐茎,这些擀面杖一样粗的茎的末端,长着膨大的球茎,顶着微翘的尖,像发芽的蛋。一株茨菰有十几个小球茎,就像母亲慈爱地照顾着一群孩子,因此也称为慈姑。
一个个茨菰裹着泥出世,即刻被丢到田边地上同样糊满泥的盆里,一眨眼功夫,张大婶袖套下露出的胳膊上已经沾满了黑泥,“挖茨菰还必须得用手伸下去捧,要是用铁锹之类的工具,一记下去完全不像手那样有感觉,茨菰上的芽头很嫩,不小心就碰坏了。刚下田的时候冷,开始干活了浑身都热了。”张大婶说。几个小时后,盆里裹着湿泥的茨菰被晒出一层干燥的泥壳。
产量高,采收期长
江湾村书记王全龙告诉记者,茨菰也是水八仙中的一种,在江湾村种植较为普遍的一种水生植物,算上村民在外承包的水田,茨菰的种植面积一共有4000亩。而之所以茨菰如此受种植户们的青睐,一方面因为苏州的土壤适宜种植,另一方面,茨菰的产量高、经济效益好,而且采收期长。
茨菰亩产有3000斤左右,批发价为2元左右,市场零售价为3~4元,这样算下来,种植一亩茨菰村民可以入账七八千元。茨菰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采收期长,一般11月份开始零星采收,一直持续到来年3月份,“大冬天零下几度,埋在泥里的茨菰也冻不坏,即使种得多一点,也可以慢慢采收,不担心烂在地里。”王全龙说。
王全龙介绍,采收出土的茨菰则需要尽快找到销路,茨菰堆放在一起,芽头断了影响外观也不易保存;而市民们从市场上买回茨菰后,一般保存一周左右都无妨,否则就需要冷藏在冰箱内。
营养价值高
茨菰是水生作物又称白地栗,燕尾草、薯菇,茨菰食用价值很高,含有大量的淀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茨菰的口感细腻、绵实、味道似山药,民间将它烧肉,炒肉片,炒咸菜,剥去裙衣后剁烂做成茨菰丸。
茨菰荤素均可入伍,用来煎、炸、炒、烩、煲汤等等,名目繁多;但在家庭中,茨菰往往与肉搭配一起烧,茨菰烧肉既让肉不那么油腻,也让茨菰沾上了肉味,所以茨菰也有了嫌贫爱富的说法。王全龙说,苏州人一般用茨菰切片来炒菜,或者切块与肉红烧,是做菜用,而外地也有将茨菰煮熟了当成干粮来吃。
除了食用价值,茨菰还有药用价值:《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中都记载着茨菰对人体机能有调节作用。茨菰性寒,对需要败火者不啻是一味良药。
[食谱]
茨菰红烧肉
1、将五花肉放入冷水锅,开火,至水开,目的是去除五花肉的血污,然后将肉切成大块或大片
2、大葱切葱段、姜切姜片,八角、桂皮、香叶用清水冲洗一下,茨菰去皮,切成大块,洗净,备用
3、炒锅烧热,倒入植物油,油温6成热时,放入姜、葱,煸香,同时加入八角、桂皮、酱油、料酒以及焯好水的肉,加水煮1小时左右
4、将切好块的茨菰倒入锅内,煮半小时左右
5、加入适量的盐和鸡精调味,出锅。
茨菰炒大蒜
1、将大蒜和茨菰洗净,大蒜切段,茨
菰切片
2、热锅冷油,待油烧至六七成热时加入茨菰片煸炒,再加入大蒜根部煸炒
3、片刻后加入大蒜叶,放盐,加少许水,继续煸炒至大蒜变色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