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到了新团队,没有事情做才是最难最难的--兼毕业生赠言

 猴小妹小姐 2013-12-10

到了新团队,没有事情做才是最难最难的--兼毕业生赠言 精选

已有 15406 次阅读 2012-5-21 20:02 |个人分类:观察感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实验室, 团队,份内事, 份外事,毕业赠言

到了新团队,没有事情做才是最难最难的-兼毕业生赠言(唐常杰

    最近,科学网上有以学生名义发表的博文,抱怨指导教师安排了太多的份外事,引发了热议。

   份内事 vs.份外事 询问了周围的朋友和同事,学生参与的属于论文之外的事,大约有下列几类:

   (1)实验室内、论文之外的事务,如到财务处报账、让师兄辅导师弟学习实验室的ABC、主办学术会议时,做会务志愿者,或分配学生接站送人、修改科研报告、起草合同、以合作者身份起草专利报告、检查修改基金申请书、老师开会请学生代一次实验课、做实验室清洁、购买电脑耗材,送修打印机,参加校院分配的公益活动任务,....

   这类事中,难事易事,总是实验室的事;重要次要、都是团队之要;学校中的大多数中小团队,没有专职秘书,成员A不做,就由成员B来作,或者,最后由指导教师做。如果有一个介于0和1之间的、称为”份外度“的模糊量FW,相对“份外度”与学生的主人翁感相关,如果主人翁感强,团队的事是团队人的份内事,研究生适当参与这一类事,不算太过“份”,如果能较均匀地分散给学生做,负担也不会太大。

   (2)实验室内的突发或偶发事务,例如,有一次我们实验室被盗,若干学生参与处理,有的去报案、有的做笔录、有的做善后事宜,有的去联系买锁修门等,(参见博文 小小突发事件和研究生责任感历练)。这类事情发生得不多,”份外度”也不大,积极参与,是一种锻炼。

   (3) 低频低度份外事 老师搬家,请了搬家公司,又请学生帮忙招呼协调,这类事情,有一定的“份外度”,但频率不高;一位同学生病了,短期中,师生轮流去照应,这类事情也不至于不愉快,病床旁的思考和交流有时也会产生灵感(参见博文辐射、服碘、补盐、空袭和卷积)。

  (4)高“份外度”事务 少数老师请学生替老师、或老师的家人报医疗保险费,由于报账繁琐,让学生来回签章,颇受蹉跎,这类事情的“份外度”比较大;又如长期分派学生为老师接送孩子上学放学,久作必不愉快,学生抱怨有理,老师有失厚道,类似的繁事可能还有一些,请博友们补充;

  (5)其它......

   孤立点是怎样炼成的 一位学术新兵到了一个新团队,如果总是抱怨实验室内的“份外事”分配多了(主要指第一类),久而久之,人们就减少其任务、或者完全不给他分配“杂”事,有项目不请他合作,有合作论文的题目也不麻烦他参与;即使某一天,他心情高兴,主动要求作点什么,别人也可能说,不麻烦了;慢慢地,就练成了孤立点,即聚类技术中的outlier。

   随和者易融人 如果一位新来者比较随和,不是每次耕耘都精算回报,请他合作的人一定多,也许他比较累,他也不会因此而发达,但是他快乐。年轻人精力充沛,累了,睡一觉,早上醒来,又是一个生龙活虎的“我”。囤集在商业上或许是一种可行策略,但如果囤集的是精力和智力,发达指数并不大。统计表明,在强调合作的现代科学领域,独做的科研、独著的论文,如果作者不是牛人,争取承认或发表时比较困难。事实上,在审稿中也常发现,独著论文中出现错漏的概率大一些;如果年纪轻轻,就混到了无人合作的地步,不愉快的事情会多一些,学习科研的困难会大一些;

   所以,到了新团队,事情多只算小困难,没有事情做才是最难最难的。

   学院正在作毕业赠言小册子,要我写一页,时间较紧,一时想不出新的,把去前年的毕业生赠言找出来,手写了一页,字写得不好,心意是真诚的。

   “一祝迅速融入新团队”的表达类似于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其中,第一个C是“合作”,随和的人亲和力大,较易融入进新团队,而太计较、太惜力、防卫心理太强的人,就像表面张力太强的油滴,很难融进水里;而“二祝”中的“积微者速成”是《荀子.强国篇》中的论点,曲线积分公式中的s表示积分路线,如果路线曲线的参数方程为:

      x=f(t),    y=g(t);

则 ds=((f')2+(g')2)1/2)dt, 从而可转化为时间上的积累,但表达为曲线积分,更能突出人生中路线选择也是很重要的,在短的路径上积分不一定最简单、积分值不一定最高。


 醒事的表现
    变化1 :关心别人了,包括关心父母、关心同学、尊敬和关心老师。
    变化2 : 长眼力了,以前在家里在实验室看不见事 :现在看得见可做该做的事了。以前有两个凡是,凡未布置的不做,凡可将就的就将就。例如:地脏了,他看不见;桌子凌乱了,刨一个窝,还可玩电子游戏,实验室里工作台脏乱,推一推,还可用笔记本电脑,实验室饮水机没水了,忍一忍,也懒得打个电话呼唤送水 。
    省事后,两个“凡是”有新内容了,凡需做且能做的主动做, 凡早晚都要做的事情,尽量早作;地脏了,不用人喊,知道扫地,,早上到实验室,看见饮水机没水,不张扬地就把水加了。
    变化3: 与人相处随和了,善于与人合作了,研二的小华,已发了论文,作为第一作者,与几位同学合作得挺愉快;以前与人合作,先要精算投入产出,现在他能反思:“以前真是不懂事,不知道换位思考,不知道合作的规矩和责权利”。
  变化4 不睡懒觉,早早起来锻炼;原来一头乱发,看起就懒懒散散,现在朝气勃勃了。
  曾在网上看见一种成功秘籍,“40岁前不睡懒觉 ,包成功”,觉得颇有道理。为了严谨,觉得应该先妥善定义“成功”,成功是多元化的。科研上做出成绩是成功,当个好教师是成功,办个好企业是成功,…,在这个意义上,“40岁前不睡懒觉 ,一定成功”是可信的。
  变化5 :办事风格变化了,从Z型风格 变为 A型风格 ,( 注意,办事风格与人的性格不是同一个概念) 。
  所谓A型风格,或 First Person,有下列表现:有了灵感,立刻记下来马上作;案无隔夜公文;工作上早做计划,学习上“晴带雨伞”;坐飞机提前N小时到机场 ; 面试 提前N分钟到场,......
  所谓Z型风格,或 Last person,有下列表现:工作学习上账多不愁;昨天好像有了个灵感,今天怎么也想不起来了,随它去吧;论文截止期的前五天,才开工撰写,连夜加班;到截止期还有一小时了,才匆忙投稿; 坐飞机,还有31分钟起飞,才跑步进场;面试那一天也要睡懒觉,迟到三分钟到场;随团旅行时,司机按喇叭催,才千呼万唤始出来。
  从Z型风格—A型风格,真是个不容易的转变。

 

  用不等式来描述人生的分段。数据挖掘中,有一种方法称为对比模式,可以借助不等式分类。例如,描述人的生理年龄,可以引入了“药膳比”YS,
    YS= 吃药的费用:膳食费用
把生理老年阈值记为t,通常从真实数据中挖掘出t,其数值与地区有关。

 设某地的生理老年阈值t=2 ,则当某人的YS>t=2 时,医药费超膳食费的两倍,(在一定的置信度上)可断言,此人生理年龄进入老年了。

 

 类似地,为了描述研究生一年级的转型,我们引入一个新概念“研学比”YXB
               YXB = 研究用时:学习用时
   研究学比有一定描述精度,例如

      研学比<0.3,是本科生;

      研学比 在区间[0.7,1.6]中,是硕士一年级;

      ......

 研学比随年级升高迅速升高。


   研一是人生重大转型期 上述研学比说明,研究生一年级最大的特点是由学习者向研究者过度。今天特意讲“小华醒事”的故事,目的是想说,研究生一年级,是人生中的重大转型期,是作出某些改变的契机。

  如果某位学生作出了小华的五个或其中一部分转变, 父母、老师和同学一定会在刮目相看之后惊叹,几天不见,进步若此,前途不可限量!
    祝研一同学转型成功。

 (本文的“小华醒事”的故事大约占 PPT篇幅的1/10,其余部分见附件中的PP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