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0f486b0101tcm8.html帝乡雷泽http://epaper./JNRB/html/2013-11/15/content_32938.htm




泗水县东境与平邑县接壤处,有一片广阔的低洼地带,方圆达二三十里,面积68平方公里。上古时代这里曾是一个碧波荡漾的巨大天然湖泊,周围环绕着草木丛生的沼泽湿地。据当地传说及史籍记载,这里就是赫赫有名的古雷泽的遗址。雷泽南畔立有明代石碑,题曰“雷泽湖”。此地东近蒙山,西临泗水,北拱泰岱,南望凫峄,山环水抱,风水宜人,地灵人杰,向称“帝里”,上古时代先后走出了三皇之首的先帝伏羲和五帝之一的虞舜,成为华夏民族和华夏文化的发祥之地。虽然经历了数千年风雨的淘洗,叠积了厚重的历史尘埃,二帝在此生长活动的遗迹仍然处处可见。《太平御览》引《诗含神雾》说:“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易·系辞传》疏、《潜夫论·五德志》等典籍亦同此说。华胥所居之华胥国,就在雷泽西北十几公里处的古华渚,历久讹变为黄沟。当地又有华胥山,讹为黄粟山,俗称黄山寨。又有华村,即汉代所置泰山郡华县的旧治。其地自古建有伏羲庙、女娲庙。华渚、雷泽近在咫尺,此处即为华胥履大迹生伏羲的雷泽,是言之有据的。
伏羲氏族久居于此,以族名地,许多与伏羲有关的地名保留至今。雷泽, 又名服泽、伏泽,服伏同音,皆因伏羲而起。清泗人王子襄《泗志钩沉》 云:“泗水东七十里伏山,亦作服、负、浮、包,亦名浮丘……所居有泽,因名莱泽,音特作雷泽”。伏山在雷泽北,俗名关山,雷泽南有萯首山,即陪首山;又名伏首、负首、服首,俗名普救山。山麓起伏而北,至雷泽西滨,一支东北与伏山相接;一支转折西南行为负尾山,即陪尾山,山西麓有泉林,泗水之源也。凡上所列伏、服、负、浮、萯、包、陪、普诸字,皆由伏字一音之转。以伏字命名的山名、泽名、地名如此多而集中绝非偶然,实则为伏羲一族发迹并久居此地的力证。
伏羲风姓,雷泽一带古为风、莱二族共居之地,因此有不少以风字命名的地名保留至今。雷泽东南方有扶犁山,亦名抛犁山,又有浮来山,亦名包来山。其扶犁、抛犁、浮来、包来等名称皆为风莱二字之音转,古代扶、抛、浮、包皆读重唇,与风字同音。
伏羲以下几千年,其风姓后裔曾长期居住繁衍于雷泽及泗水上游地区。《伏羲庙残碑》有文:“东迁少典君于颛顼,以奉伏羲之祀”。据《春秋·左传》记载,至春秋时期,伏羲的风姓后裔任、宿、须句、颛臾四国,仍在奉太昊伏羲之祀。已故考古学家王献唐先生认为,颛顼即颛臾,“伏羲奉祀四国,颛臾在费县西北,与泗水东南相接,即伏山、雷泽一带,地为伏羲旧壤,故以本地之族裔奉其明祀,立国为颛臾。”位于雷泽湖东十几公里处的平邑县城东颛臾村,即为古颛臾国旧址,如今遗迹尚存。可见雷泽就在古颛臾邦域之内,确为伏羲发迹之故壤。泗水城西原有风后岭,岭上有风后庙。风后即伏羲族风姓后裔成为国君者,居于县西之岭,因称风后岭。族人立庙奉祀风后,故有风后庙。据清末王子襄《泗志钩沉》所述,似当时风后岭附近尚有封姓(即风姓)族人,直至元末之乱,庙毁废封,居民歼尽,风后才改为丰后,后又改为酆后。
雷泽一带不仅存在伏羲族人生活繁衍的众多古迹,而且散布着舜帝发迹的大量遗迹。雷泽南有历山,即舜所耕之处。《孟子》 言:“舜生诸冯,迁於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诸冯就在历山之南的诸冯村,清末改名为凤凰庄。一说即今平邑县铜石镇浚河两岸的南诸冯、北诸冯、诸冯铺。宋司马贞《史记·索隐》记:“舜母握登,于姚墟生舜,因姓姚氏,姚墟又作陶墟”。郦道元《水经注》载:“泗水出卞县故城东南,陶墟西北……杜预曰:鲁国卞县东南有桃墟。世谓之陶墟,舜所陶处也,井曰舜井”。可见,舜的出生地陶墟(姚墟)就是位于卞县故城东南部的雷泽历山地区,诸冯村恰好位于陶墟之内。
从舜帝先祖的地望分析,王氏《泗志钩沉》说:“颛顼封其庶子穷蝉於姑幕,徙封少典氏于颛臾”,“姑幕传子敬康,至孙勾望浸衰,帝乃封白马于其地,而以一都之地徙封勾望于郚”。勾望即舜的曾祖父。颛臾、姑幕、郚三地皆距雷泽不远,位于姚墟附近。由此可知,舜生于雷泽附近的陶墟(姚墟)是可信的。再从舜早期活动的地域看,《史记》 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寿丘在曲阜,负夏亦称负瑕在兖州。可见舜早年耕、稼、渔、陶、作什器、就时等活动,就来往于距雷泽几十公里之内的兖州以东一线。由于舜德高望重,且以孝闻,深得民心,影响日远,后被尧帝发现,“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
在雷泽历山周围,遗留有众多有关舜的历史遗迹。元代《舜帝庙碑》载:“出泗水县治,溯朝阳而行,八十里之遥,有山曰历山,世传为舜帝所耕之地,其旁九男之渚,二女之台,遗迹者甚多,山之东有祠,有石刻,金大安元年重修也”。明嘉靖十年《重修舜帝庙记碑》文:“泗邑东南七十里有历山,乃故圣君大舜耕稼之地也”。又有明碑记:“泗邑东去封内七十里,有历山,山之左有民舍千余家,自古为集。村依山名焉,为先帝大舜耕、陶、渔之处也”。《史记》载:舜耕历山,“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从文革时期于历山村东舜帝庙西沟的出土文物及沟两侧所裸露的古建筑痕迹中,可以辨认得出,历山确是古代一座规模较大的城邑。2010年,山东省考古队对历山遗址进行了部分考古发掘,面积达2.1万平方米,发掘出沟1条,墓葬3座,建筑基址3处,出土有陶罐、瓷盘、瓷碗、铜簪、铁锄等物品。历山村东有舜帝庙村,该村西北有舜帝庙一座,占地十余亩,殿宇遗址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60米。庙宇庄严肃穆,气势恢弘,庙内古碑众多,松柏参天,奉祀舜帝及娥皇、女英。前有舜桥、舜井,可惜毁于文革期间。1999年,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金代大安元年(1209年)重修庙碑,文曰:“创建久远不可考”。《费邑古迹考》 亦言“立庙于斯,其由来远矣”。雷泽湖西缘亦有舜井一口,俗称驸马井,所在村庄就叫驸马井村。因舜娶尧二女为尧女婿,井名由此而得。我于去年曾前往探访,见井已废弃,井旁石碑倒地,井沿石壁因磨损日久留下深深的沟槽,井旁有新立的泗水县文物保护石碑。倒地石碑上有乾隆四十五年的“重修石井碑记”,碑文记载井为驸马所建,并记述了舜的姚姓后裔主持修井的事迹:“我驸马井旧有石井一座,创造不知始自何代,因名驸马井,是知驸马为之于前者也。有本里姚君讳之兰者,曾君讳尚文者,不忍坐视。慨然有志重修,……于是有驸马为之于前而美斯,后有姚君为之于后而盛斯传美,是为记”。
王献唐先生生前曾亲临雷泽历山一带实地考察,采取“以地名证之,氏族证之,乐歌证之,母族证之,庙祀证之,族裔证之,官司证之,凡数十余事”,通过历史学、考古学、文字学、音韵学、民俗学、姓氏学等多学科的深入综合研究后得出结论:“舜为泗水之人,已成定谳。《世纪》诸书冀州之说,可不攻自破矣。以舜为泗人,而泗有历山、雷泽诸处,知史籍所载重华耕渔之地,皆确然不诬。更知所载伏羲居处之雷泽诸地,亦确然不诬。当羲皇之前,已有各地之名,伏羲生长于此,居住于彼,族人相传,史籍各就生长之地分别纪之。其后帝舜亦生长于此,而耕渔于彼,史籍亦各就生长耕渔之地分别纪之。二帝同为泗水之人”。至于各地的多处雷泽历山,有的有山无泽,有的有泽无山,有的虽有山有泽但地在东夷之外,有的虽处东夷地区但地势低洼,与二帝所处洪水泛滥时代情势不合。凡此与二帝发迹之史实皆不相符,足见二帝发迹之处只能是泗水雷泽历山,其余都是二帝走出雷泽,自东徂西,进入中原之后,族迁名随之地。
雷泽历山远眺
今日湖区莽莽沃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