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察:运用意识之根本智能气功的运用意识和修养意识,摒弃了门户之见,继承了传统气功所有优秀的运用修养意识的方法和诀窍。把古代的心性之学和东西方唯心主义引领到了唯物主义的科学殿堂。修炼智能气功,不需要特殊的素质,也不需要难以捉摸的“悟性”,只要有基本的文化基础,肯学肯相信智能气功理论,人人能够修炼智能气功。庞老师把古人的心性禅机用科学的语言阐述出来,成为了智能气功普通运用意识的一部分。 古人的门派之见和特殊要求,固然有不合理的一面,但是相对简单易行。而我们学了那么多,做起来反而莫衷一是。运用意识有三大法门:虚静模式、导引模式和意守模式。虚静模式我们没有单独练它,但它却是所有模式的根本,哪个运用意识的方法,最终也要达到虚静上去(不是顽空)。导引模式和意守模式,方法多达几十种,其中也包括呼吸法的运用意识。智能气功不是宗教,要在社会中修养,又需要生活中的运用意识和在社会中的修养。在众多的方法中挑选一个坚持练习,也可以。但是哪个是运用意识修养意识的根本呢?找到根本内容则可以一贯到底,万法归一。 运用意识和修养意识的根本方法:体察 下面分析为什么体察能成为统帅所有方法的根本。 虚静模式。庞老师在讲坛经时说过一句话:无事莫让心空,有事莫让心乱。虚静了,怎么又不能“空”呢?空就成了顽空。庞老师把人们最难懂的禅学用通俗语言讲出来了,就是体察意元体,体察到意元体的本来面目了就是禅。怎么进入到本来面目呢?还是体察,体察念头,通过体察念头到体察意元体的空性,就是禅。当然这不是肉身成佛见性了,仅仅是入门,后面还有功夫。道家的自然法门,其实也是这个。什么是自然呢?当然是让“心”自然啦。心自然还是不自然也需要体察。古人为了避免修行人把“心”理解成有形有像的具体物,因此就不说明白,让你“悟”。悟就玄乎了,也许悟对也许悟偏。 导引模式。导引就是引动,包括形体、气机、呼吸、意识。引动就完了吗?那跑步也是引动形体,怎么就不是气功?关键还有个“体察”意识。不论引动什么,时刻不离体察。 意守模式。意守就是体察。守窍,有气则成窍无气则渺茫。怎么知道有气的?体察到,怎么知道渺茫的?还是体察到的。意守哪里就是体察哪里。意守体外对象和不具体的对象呢?其实就是体察那个意识状态,而不是用感知功能去感知体外对象,(说的深点,感知功能其实也是体察,体察有功夫了就出感知功能)。 在生活中修炼,随便找个功夫练也可以。例如松腰期间最好是把意识放在腰部。意守某部位也是练功了。其实真正的在生活中练功不是这个,不是把功法搬到生活中这么简单。庞老师在集训会讲到某些人一说练功就往那里“一呆”,一呆其实就是在练某个具体的功法。老师反对这么“一呆”,就是反对把具体功法搬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就是想怎么生活,怎么贯彻智能功的理念,如何用智能功的理论去做事。做好事,做智能气功的事,做智能功人应该做的事,是否就对了?老师也反对“因事废理”。在生活中做事也不对练功也不对,怎么对呢?保持灵明就对了。我们谁都不傻呀,还怎么灵明呢?彻悟了就灵明了?灵明其实就是省察,时时刻刻体察到自己的内心状态就是灵明在躬。体察自己有没有情绪,是否中和,再往上就是体察自己是否偏执,自我是否常惺惺着。 无事的时候,同时也不方便练具体功法的时候,体察什么都对。体察身体动作气机,内心感受,意识状态……大地山河虚空混元气……。都对。这里要说明的是,体察也有过火的时候。不论体察具体的身体气机还是不具体的虚空意元体,都会出现入静的状态,把该除去的杂念除掉了,而需要产生的念头也除掉了。追求体察佳境也是“执空”,需要除大杂念的时候把正念一提,除掉之后马上恢复平静。这时候,有念无念正念邪念统统体察,不能只盯住无念状态,强化无念虚静。真正的虚静是功夫,是长期修炼的自然结果,不是“我要虚静”。 补充一点体察身体和具体动作。前面把这种方法打击了一下,说在做事的时候不能这样。其实还真有这样修炼的,就是“临济天下,曹洞一隅”的曹洞宗。他们就讲观照,走路就体察“走,走”,喝水就体察“喝,喝”,想问题就体察“我想,我想”。体察意念是禅,体察虚空是禅,体察其他的也是禅,少林寺练武也是禅,只要心在体察,什么都是禅,呵呵。 智能气功讲自我,从意识方面讲自我就是自我意识,从生命方面讲自我就是自我的生命状态。自我是建立在生命基础上的意元体及其参照系的整体。临济禅体察意识,曹洞禅体察生命活动,用“自我”理论就把两家完美整合到了一起。无论体察意识还是身体(不是肉体),都是在体察自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