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风格小议

 聽雨軒sjh 2013-12-11


  自文人介入印章领域以来,篆刻艺术的变革无疑是巨大的。其风格流派纷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这门只有方寸天地古老而独特的艺术。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中国当代篆刻艺术更有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究其根本原因,则是由于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开启了印人的新思路。从战国时期字形变化多端、疏密自然的玺印文字,秦汉南北朝时期呈方折之势、雄浑博大的摹印、缪篆文字到唐宋时期的九叠文和楷书印,这些都是当时的贯用文字。它们的入印,也都代表了各自时期印章的风格。其实这些也就是我要说的“篆法、章法、刀法”这“三要素”中“篆法”在篆刻家印风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自明清以降,金石学、文字学的复兴更加推进了篆书艺术的发展,篆刻艺术则更是如鱼得水。文人治印除推崇“印宗秦汉”外,更提倡“印从书出”,注重个人风格的形成。纵观历代有成就的篆刻大家,几乎都在书法艺术上有着很深的造诣,无不具备自家面貌的书体(这里主要指篆书)。元代赵孟頫以其擅长的“铁线篆”入印,创出了圆劲和婉的印风,一直影响到晚清乃至近代,被后人称之为“元朱文”;清代邓石如参用小篆、汉碑额笔意入印,形成了流转生动、婀娜多姿的“邓派”;其后的吴让之更是将篆书熔古法于一炉,以婉转自然、书印一体的面貌将“邓派”发扬光大;“古印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赵之谦广收博取,以权量诏版、镜铭瓦当、泉币文字相互融会,印外求印,更进一步拓展了篆刻艺术的表现手法,为篆刻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吴昌硕精研石鼓文,把汉砖、石刻的残破浑朴和古封泥边框的变化有机地结合,形成了古拙雄浑、气势磅礴的“南吴”印风;黄牧甫则以三代吉金文字入印,方圆相参,以光洁的刀味表现金文的高古意趣,创出了后人所称的“黟山派”;齐白石志力天发神谶碑、三公山碑,其印风更是与其书法(篆书)风格统一,开创出了劲健豪放、雄强姿肆的“北齐”风格……

  当代具有代表性的篆刻家们也不例外。海上韩天衡篆书宗法汉碑额,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印面,浑然天成,自成面目。其追随者几乎大江南北,印坛一时“韩流”滚滚;京华王镛取法民间书风,吸收汉砖、汉瓦文字,用刀如用笔,刀笔互见,形成了古朴、博大而具精微的印风;从闽南到京城定居的石开,则以秦诏版、古陶文字结合,并把书法中的“飞白”运用到篆刻之中,更是独树一帜。
  以上所举数家,他们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都是很深的。他们的书风对他们的印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他们的印风都与其书风(篆书)有着明显的关联,而由于每家篆书风貌的不同,各自篆刻的风格就有了明显的差异。篆刻家们把书风与印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拓宽创作视野,不断地在篆刻创作中实践着,故能开创出精彩纷呈、风格多样的自家风格。
  当然,刻印必尽不同于刻碑。刻碑是以同一种近乎于匠气的用刀,将他人的某一种或多种书体的文字完完全全地在石碑上表现出来;刻印则是将作者独特风格的篆法和和谐统一的分朱布白,由篆刻家以其娴熟精湛的用刀,并注入其审美内涵,在方寸之间尽情发挥。
  时下于一些大赛、大展或诸报端所见,不少印人过于求变求新,而忽略了篆刻最基本的艺术规律,印不宗其秦汉,亦不究其明清诸贤,急功近利,提刀便刻,一时间锯齿残片,鼠头狐尾,青花碎瓷一片狼藉。看似大刀阔斧,实则支离破碎,传统文化精神荡然无存。追拟之作,初看有些某家某派之势,细读则貌似神离,未知其门。虽拼凑出了某家某派的篆法结构,却对篆刻大家门的用刀功力与善于的配篆兴叹不如。其实,创始者印风的形成无一不是以秦汉为宗兼涉及明清诸家,并形成系统而独特的篆法结字和娴熟的刀法技巧,经过长时期的精研及成功失败,失败成功的磨练所确立。
诚然,以上提出了“篆法”对篆刻风格形成的重要性,但并无贬低章法、刀法的重要之意。只是拙以为要形成个人独特的印风,“篆法”――即篆刻家自身的篆书风格不可小视。正如韩天衡先生所说:此为患难兄弟,拥抱则成功在望,排斥则失败无疑。

2 0 0 8年6月 于 成 都 直 心 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