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间王”元琛的斗富故事

 jone8863 2013-12-11

“河间王”元琛的斗富故事

 

 

西晋石崇和王恺斗富的故事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两人一个用蜡烛当柴烧,一个用糖水洗锅,其奢侈程度令人咋舌。然而,到了北魏孝明帝,此一争豪比奢之事再次上演,只不过故事的主角换成了封地在河间的“河间王”元琛。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国力大大增强。但与此同时,许多王公贵族却学得豪奢之风,竞相攀比享受,本文提到的这位元琛正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据史书记载,元琛乃孝文帝之族弟,齐郡王之子,因“幼时敏慧”而得孝文帝宠爱。时河间王元若早亡无子,孝文帝遂将元琛过继给元若。这位元琛虽因贪纵屡遭处分,但因生于王侯之家,还是通过袭爵获得了“河间王”的尊位。也许是大环境影响,抑或是官来得容易,钱来得轻松,总之这位“世家子弟”滋生了强烈的奢侈、斗富欲望。

他先是用名贵的柏木造了一座“文柏堂”,堪比皇家的“徽音殿”,又给家里的井镶上玉石,用金子打造水罐,用五色丝织成井绳,甚至连喂马用的槽子也用纯银打造,“以金为锁环”。他还在后园建起一座迎风馆,窗上青钱连环成图,玉石雕成凤凰衔着响铃,金龙嘴里吐着穗子,而结着果子的枝条则伸进屋檐,在楼上即可伸手摘食。元琛经常请同宗之人到府上参观,炫耀他搜罗的一百多口金瓶、银瓮等宝贝。高阳王元雍不甘示弱,购买僮仆六千人,歌妓五百人,自称“大魏第一富贵王”。章武王元融见元琛如此豪奢,不禁“为之叹惋”,竟然愤恨成疾,“还家,卧三日不能起”。在斗富比赛中胜出的元琛更加得意洋洋,声称:晋朝石崇不过平民百姓,尚能戴着饰有雉翎的帽子,穿着狐腋拼成的大衣,在鸡蛋、薪木上雕画图形,“况我大魏天王,不为华侈”,“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

关于元琛斗富,古典名著《洛阳伽蓝记》中的记载更为离奇:元琛家中歌妓达三百人,“尽皆国色”,其中有个名为朝云的歌妓,擅吹(音chí,一种竹制乐器),还能挥扇作舞,唱陇上民歌。元琛任秦州刺史时,羌族叛乱,多次讨伐,不能降服。后来元琛让朝云扮成老妇,到羌人叛乱之地,“吹篪而乞(讨)”。羌人听到熟悉的乐曲,竟感动得泪流满面,感慨道:“何必要背井离乡,躲在深山为寇呢?”于是,相率归降,当地人遂称“快马健儿,不如老妪吹篪!”此事虽可信度不高,但从一个侧面衬托出元琛已富至“无奇不有”。

古往今来,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一条不变的规律。元氏贵族斗富的结果,无非是民众更加穷苦,社会更加动乱。元琛曾任定州刺史,魏灵太后评论他“只差没把中山宫搬回家,这样的人怎么用?”元琛、元融先后因贪财被杀,北魏政权也因穷奢极侈而迅速衰落,只用了四十年就从兴盛走向灭亡。对此,清人纳兰性德以一首《咏史》评论道:“纳兰性德自幼勤于修文习武,18岁中举,22岁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扈从于康熙身边,31岁时因寒疾而死。辑有《全唐诗选》和《词韵正略》。词集《侧帽集》问世,时年仅24岁。另有《饮水词》、《通志堂集》。擅书法,精于书画鉴赏。纳兰性德品性淡泊,视功名权势如敝屣,视相府长子、御前侍卫的地位为难以解脱的束缚。纳兰性德在清初词坛上独树一帜,词风格近李煜,有清李后主之称。所写词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直指本心。金龙玉凤埒高阳,富贵从夸章武王王谢风流君不见,世家原自重文章。”可见,物质享受的无度与攀比,只会损及事业、伤及自身;而精神上的追求,即使不必如文章“流传千古”,也是永无止境的平静与幸福。【纳兰性德自幼勤于修文习武,18岁中举,22岁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扈从于康熙身边,31岁时因寒疾而死。辑有《全唐诗选》和《词韵正略》。词集《侧帽集》问世,时年仅24岁。另有《饮水词》、《通志堂集》。擅书法,精于书画鉴赏。纳兰性德品性淡泊,视功名权势如敝屣,视相府长子、御前侍卫的地位为难以解脱的束缚。纳兰性德在清初词坛上独树一帜,词风格近李煜,有清李后主之称。所写词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直指本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