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对联在教学中的意义与应用

 随园天一馆 2013-12-11
GL汉语言文学专业   赵承云

【论文摘要】: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民族民俗传统文艺样式。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对联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培植兴趣、激发情感是前提,掌握特点、把握手法是基础;体味探究、多样历练是途径;提高能力、适情应用是旨归。 对联因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深受人们喜爱。对联的构成要素离不开语文的基本内涵,即汉语的音、形、义以及文学性等等。将对联的赏析引入语文教学,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副对联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似、平仄相对,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极有韵致。在古代,对联不仅是启蒙教学教程,也是成年人以文会友、科考、抒情以至斗智的重要手段。现代语文教学中若能引入对联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字词的妙用,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特别是近几年,中招考试对对联的考察已在许多地区进行尝试,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联教学己不容忽视。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语文教学不单是一门技术,而是同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近至语言、文学,远至书法、音乐、建筑艺术等,都对语文教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联艺术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文学的远亲,属于一门独立的艺术类别。上至朝堂的君主大臣、文人雅士,下至工商农兵,不同阶层,都有它很多的爱好者、追随者。从名胜古迹到宗庙祠堂到寻常百姓家,都能见到它的身影。有不少古代对联故事和对联作品流传下来,给中华传统文化增添了一片亮丽风景。更有大家为之作著,如清代大学者梁章钜著《楹联丛话》,蔚为大观。近代武侠小说家梁羽生作《名联谈趣》,妙趣横生.更有甚者,有人将历代相传的绝妙对联故事和对联作品编成电视连续剧《联林珍奇》并播放,雅俗共赏,家喻户晓。近年来,对联也频频出现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元宵联欢晚会上。
    
总之,对联艺术雅俗共赏,生生不息。正因为如此,将对联艺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不失为一种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关键词】对联  语文教学  历史教学 传统文化 

       2004年高考开始,对联重新进入语文考试的范围,这一年的15套高考语文试题中,有七套设有对联题;2005年,又有一些省份设置了对联题,并且进行了相应的变化,增加了难度;接下来在各个省市的中考语文试题中,对联成为语文综合能力测试的主要题型……面对这种趋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古老而陌生的文学形式——对联。
 
一、对联的历史
   
对联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3000年前,中国先民就已使用对偶句了。商周两汉以来诗人的对偶句及魏晋南北朝以来辞赋中的骈俪句,为后来对联的产生在文字上做了原始积累。汉语词义和汉字字形的特点决定了使用汉语、书写汉字的文人对于对偶的修辞手法情有独钟。盛唐以后形成的格律诗、律赋,对偶严格精密,对偶句已经是诗文的组成部分,它们的独立性在渐渐加强。 对联就是由格律诗的对偶句和骈赋的俪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因此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开始把联语写在桃木板上。跟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则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宋代以后,中国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北宋诗人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过年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从此,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进入清代,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 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二、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对联被誉为“诗中之诗”。它作为我国独特的语言文学艺术形式和基础教育教学形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然而,随着清末学塾教育的消亡,对联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方式也消失了。现行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开掘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更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并强调:“语文课程不仅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组织和开掘学生感兴趣的资源,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悟,让丰厚的语文内涵彰显出来,从而实现学生与语言文化的互动联系,真正体现学习资源的价值和地位,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好载体。

对联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就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对联知识虽然在教科书中没有系统讲解甚至没有要求,但是对联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今天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艺术。更重要的是,对联题直接指向的是对考生语文素养的考查,从对联中可以显见出考生语文素养的高下。国学大师陈寅恪的曾经说过,对联不仅能够体现汉语文的特性,而且具有四条检测功能:他从四个方面予以说明:一.“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知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二.“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三.“对对子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四.“对子可以测验思想条理”。(《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简而言之,对联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应当再次得到积极的利用和开发。

一)、对联教学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灵魂――人文性

    当代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就说过:“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

文化底蕴的薄弱是当今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现今的语文学习中常常是不经意间就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质和量的积累,对传统文学样式的运用意识就更淡薄了。语文教学的“中国特色”,被我们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对联作为我国传统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的文学遗产,是一种凝缩了的艺术。它的独特之处是与我国特有的文字形式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它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让人在品味的过程中,体会到对联文辞的精炼和民族文化与精神的深邃。

二).对联教学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工具性

对联除了作为传统文学艺术形式之外,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传统教学方式,古之人对于对联教学是相当重视的。张志公先生在他的《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一文中说:“属对(即对联),古已有之,到了近体诗(律诗、绝句)时期,成了一种格律,诗里的某两句必须成对。属对这种语文教学方法的形成,显然和近体诗有渊源关系,然而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作诗的范围,发展成一种教学手段了。”文史学家周劭先生曾说过:“在中国文学各种有韵之文的体裁中,如骈文、诗词、赋铭,都要以对联为基础。所以过去的读书人,无不以对对子为基本功,这门基本功练好了,才能进入各种体裁的领域中。”更为巧合的是,对联训练的思维方式和过程,跟现代语言学教学理论不谋而合。“人类学习说话,是从独词句开始到双词句,语言的基本奥秘已经开始渗入这个思维过程中,独词句体现词和事物的联系,特别是词指称整类事物的概括性,双词句体现造句的原理,进而掌握表示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的虚词。

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恰好是该理论的绝佳例证,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满怀深情地写到:“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给我读的书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加上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学者钱剑夫先生回忆自己小学“对课”的经历:“每日放学时由国文教师出对,能对出者先归。一年级一字,如天对地,马对牛之类;二年级二字,如天高对地厚,白马对黄牛之类;三年级三字;四年级四字……”可以说,对联训练的过程,就是思维训练和表达训练的过程。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

三)、对联教学体现了师生平等的主体地位和主体关系

对联教学虽然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它却不受其漫长的历史所影响,体现了现代教育的要求,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师生当堂的对联训练,使得枯燥呆板的课堂充满生气,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促进教师角色的变化,即师生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创造性的情景之下,因而教学充满人文关怀,面对词与词组构成的挑战,教师和学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即思维的起点上。在更多情况下,教师的思维敏捷程度以及发散程度都未必高于学生,特别到了师生互相提问的环节,对联的答案已经超出预先的设定,更多的体现的是开放性和探究性,这样就更加体现师生的平等的主体关系,课堂的教学更加的开放,包容,充满激励,师生之间进行智慧的交流和精神与情感的沟通。这种课堂氛围,是无法刻意营造的,它不是教师个人知识权威的体现,也不是学生的被动表现,而真正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

四)、对联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培养

1.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的求知欲是强烈的,特别是对于自己所感兴趣的知识,但是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往往与题目设计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有密切的关系,问题的挑战性越强,引起探求和解决的要求也就越强。对联是词的组合,一般都短小精悍,并且是日常所用或者是课文中常见词语,这样的特点就使其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创造的空间。对联中包含有大量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内容,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个性,美德,心态,风俗等等,对学生性的确激发乃至心灵的触动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恰如其分地运用对联,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妙用,使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如在教授《鸿门宴》时,我运用了这样一副对联的导入课文:“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我先将这副对联投影到大屏幕上,然后问学生这副对联说的是谁。当学生回答出说的是樊哙时,我又结合课文解释这副对联丰富的内涵,(鲁肃不如樊哙,文不如武;狄清怎比萧何,武不如文)学生发出一阵感叹,深感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趁热打铁简介《鸿门宴》文章背景。这样导入,既自然生动,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创造力

   对联是在一定的限制中求得表达的语言形式,就像戴着枷锁跳舞 ,要想表达的贴切深入有感染力,必须要有较强的概括能力和创造力,怎样才能从成千上万个词语中选择出最恰当的词,还要把它们迅速有机的串联起来,成为一句或是一段有意义,有感情,有顺

序,有趣味的话。通过对联训练,学生从语言最细微的基础开始起步,学会炼字,筛选词语,写出优美句子,再到篇章,都是一个有序的渐进的过程,由此可见,对联是学生思维写作训练的利器。“钱钟书说:“撮合语言,配成眷属。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

    对联创作同时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思维和语言的训练,是一个充满尝试和知识内化迁移的过程,也是知情统一的知识获得过程。而动态的探究过程才更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在对知识积累加工的同时,能让学生自主体验情感,在方寸间发现感受词汇内在的丰富内涵与背景,使学生的创造力真正体现和发挥。

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运用对联训练学生的这些方面的能力。如我在分析《杨修之死》一文后,让学生用对联的形式评价杨修,学生概括为:“一张巧嘴,道破天机:两片薄唇,召来横祸”这副对联高度地概括了杨修之死的原因,而且对文章的主旨起到了一个升华的作用。又如学生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内容概括为:“百草乐园,自然熏陶;三味书屋,文明教化。”可谓一目了然。这种做法,比只串讲课文字词,不分析其内容主旨,多了一层能力训练,使教学内容更充实、到位。再如在复习古诗文时,我设计了“东临碣石观沧海”,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出“西望星汉射天狼” “西望夜朗寄愁心”等下联,而且都出自学过的古诗文(分别出自曹操《观沧海》,苏轼《江城子》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等),此类对联集句用典,十分自然,浑然一体。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对联除去作为语言思维练习之外,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方面,也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是《新课标》中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是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不可缺少的因素。

    对联不但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文字的艺术,是与绘画书法等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紧密结合的。对联外形整齐,节奏和谐,具有绘画美、节奏美、建筑美等特点。尤其是很多对联构思精巧,意境深远,能够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我国人民自古就有写对联的习惯,例如我们最熟悉的春联“春回大地,福满人间”,“人勤物阜,国泰民安”等等;另外更多的是历史上的很多仁人志士把对联当成自己明志的载体,将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乃至全副身心,满腔热忱全部展示出来,使其成为不朽的杰作,流芳百世。例如明朝东林党人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幅对联已经成为爱国主义的象征。而蒲松龄的“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通过歌颂项羽、勾践以自勉,表明自己奋发的态度和不羁的个性。

    在教学中我经常选择那些内涵深刻,内容丰富,构思巧妙的对联,介绍给学生,并进行评价和鉴赏;另外还让学生自选对联,写鉴赏文章,然后互相交流,进而能够自主进行创作学生们徜徉在高雅的文艺创作和欣赏的海洋中,所获良多,对于我个人教学研究来讲,受益匪浅。

三、对联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一般比较短小,精警深遂,并能包含深刻的思想内容,同时又具有律诗对仗的艺术美,读来铿锵有力,易于记忆。对联既可明心言志,又可咏物抒怀,可歌可泣,文白相间,雅俗共赏,历来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不少对联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为背景材料,在学习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对联,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增进对历史的理解和增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赞颂正面人物形象,讴歌历史英雄的对联
 1.
在成都南郊的武侯祠,有不少名联,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清朝人赵藩撰写的一副对联:
   
能功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而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与一般浮泛的议论和颂扬相比,这副对联提出了两个很有启发性的问题,称赞了诸葛亮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正确策略和他的审时度势,施政宽严得宜。
2
、孙中山挽宋教仁联:
   
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
   
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孙中山先生高度评价了宋教仁为追求民权民主共和而死的英雄业绩,称赞他不愧为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家和坚强的民主斗士。
 3
、黄兴挽黄花冈七十二烈士联: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悲看秋雨湿黄花。
      1910年,革命党人在广州发动了反清起义,但因寡不敌众而失败。此联表达了死难烈士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和国内同胞对烈士的深切缅怀。
4.
、广东著名文人何淡如挽冯如联:
    殉社会者则甚易,殉工艺者则尤难,一霎坠飞机,青冢那堪埋伟士;
    论事之成固可嘉,论事之败亦可喜,千秋留实名,黄花又见泣秋风。
    冯如是我国第一位飞机制造家、飞行家,他殚精竭虑,积极从事飞机的研制工作,于1912825日在广州上空飞行表演时不幸遇难。此联表达了人们对冯如不幸失事罹难的惋惜和悼念,高度赞扬了冯如为国争光,钻研科技,勇于献身的英雄事迹。事成可嘉事败可喜的观点是对事之成败辩证关系的正确认识,说明失败是成功之母。

5、鲁迅先生挽瞿秋白联: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
      
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
     1935
618日,瞿秋白同志在福建长汀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鲁迅先生悲痛愤慨地书写了这副挽联,赞颂瞿秋白同志无比坚定的革命意志和顶天立地、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
6
、鲁迅自题联: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上联横眉眼,下联俯首心。形象生动、对比鲜明地表达了鲁迅先生的强烈爱憎,以及作者对敌人和对人民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立意高远,寓意深刻,确是做人修身的座右铭。
(二)、讽刺反面人物,揭露丑恶现象的对联

1、明末大臣洪承畴,福建南安人,素以忠节自命,特意在厅堂正,亲撰一联:
        
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

后来他兵败被俘,屈膝降清失节。时人于是在他的这副对联末尾分别加上二字,一变而成为: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添上两个虚字,使联语蕴含着无限讥讽鄙弃之意,跃然纸上。

2、近代民主革命家章太炎在慈禧太后七十岁生日撰写了一副

讽刺联: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时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上联描写慈禧太后为了个人贪欲享乐,不顾人民的死活,大兴土木。下联描写她每庆祝一次生日,国家就进一步遭殃:割琉球、割台湾、割东三省……卖国求荣。全联寥寥六十二字,把清朝统治者辱国虐民的嘴脸揭露得淋漓尽致。这则联语笔力悍健,气势磅礴。上下联末句,更以一人有庆,万寿无疆颠倒用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深刻的讽刺。

3、康有为后来成为保皇派的主要代表,顽固地反对资产阶级革命,极力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太炎有讽刺康有为一联:
   
国之将亡必有;
   
老而不死是为。
这是一副构思独特的歇后语联。上联的歇后语是妖孽(《礼记》云:国家将亡,必有妖孽),下联的歇后语是。隐去的部分正是作者讽刺对方的要害所在,同时联尾又嵌有为二字,实在妙不可言。
4
19144月,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湖南王闿运给袁的总统府撰一联云: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上下联分别嵌入民国何分南北,总统不是东西,辛辣地讽刺了这个历史的败类。
5
、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帝制,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彻底失败,最终一命呜呼,四川有人给他写了一副挽联: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该联上下联字数故意不相等,人们看后,不禁哑然失笑,有人说:上联袁世凯三个字,怎能对得起中国人民四个字呢?写挽联的人笑了说:袁世凯就是对不起中国人民嘛!
(三)、名胜古迹方面的对联
 1
、郭沫若同志有题蒲松龄故居联,联云: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龄,清代著名文学家,一生仕途不利,致力于教书和写作,其代表作为《聊斋志异》,通过花妖狐魅的故事,讽刺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不平,在文学史上素负盛名,楹联肯定了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并指出了蒲松龄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2
、赵朴初先生在杭州岳庙的题联: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年抬望眼;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该联用岳飞墓前的精忠老柏树和岳飞诗词的原句抬望眼收拾山河壮志驾长车等典故,既歌颂了民族英雄岳飞,又歌颂新长征大业,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3
19245月,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在广州筹办黄埔军校。周恩来、叶剑英,恽代英、肖楚女、聂荣臻等同志在军校工作。头几期的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和军事骨干力量。当时黄埔军校大门上有一副对联:
      
升官发财,请走别路;
      
贪生怕死,莫入此门。
     1927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叛变革命,军校性质起了变化,成了反动军官升官发财的南捷径。有人巧妙地将上面的对联改为:
      
升官发财,莫走别路;
   
贪生怕死,请入此门。
   
二字一对换,准确地表现了军校性质的根本变化。

4. 董必武同志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他是一大代表之一,为中国革命立下不朽的功勋。几十年后,董老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题了一联:
      
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
      
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此联回忆党的历史,歌颂了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讴歌了一大的历史功绩,热情赞颂革命事业。
     “
诗言志,画寄情。对联寓情于其中,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样式,它有着鲜明的感情色彩和时代特征,我们可用对联来抨击反动人物和丑恶现象,又可用对联来歌颂英雄形象和人间正气。更重要的是,许多的对联记录丰富的历史知识与历史评价,这也是我们学习、了解历史的一种重要知识载体。

四、对联中提高自身素质及修养

(一)、在对联中琢磨声律

由于兴趣,经常在网上各联室和联群里玩对联。刚开始只是看的多,即使对了,也是自以为是。后来才明白原来对联不仅重在对仗和意境,还讲究平仄,有严格的声律要求。对联声律之是指汉字的声调,即平仄四声,即规律、格律;对联的声律,即对联中各字间声调安排搭配的格律标准。汉语的声律美是其特有的优点,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它。刘勰在他的名著《文心雕龙》的《声律》篇中写道:左碍而寻右,末滞而讨前,则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矣。是以声画妍蚩、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这就是说要用声韵变换的手段,以保证文学作品的音乐美。而其中自然要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也就是要讲声律。对联创作中的声律问题自然也有明确具体的声律标准。我在玩对联过程中,很注意遵循字,意,律的严谨,收集了一些我个人的联。

1、淡看风月,谁人于春深处拈花弹指
冷观烟云,独我在雁别时对酒拂弦  

2、当书月由来,红尘世事风中独晓夜凄凉,笔下窗旁案上
       
为问花何在,天上人间梦里自怜暮早生,眉梢眼角鬓边

3、竹影破窗忙蘸墨
兰香入室好吟诗  

4、几抹斜阳垂碧柳    词牌对
       
一帘烟雨梦江南   
     
5、溪烟落照重门外   
         
暮笛悠扬碧柳中  

6、岩上苍松,伸出龙头望明月
         
湖边翠柳,展开玉臂舒黛眉

7、寂寞上云端,欲拈斗作棋,划天为界,邀约仙人争一局
          
悠闲于洞府,且撷枝当笔,掬溪研磨,陶然山水书几宣

这些联无一不遵循对联的平仄要求来对工整的。我在教学当中也教学生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对联作业。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准确地判断词性。

(二)、自创成联

鉴于对联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教学中的普及,以及其中蕴涵的中国文化底蕴,教学中灵活运用一些名联,做一些对联练习,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是我在课余自创的一部分的成联。

*日月
   傍水笙歌,引半弯清凉月
   依山舞袖,收一抹淡斜阳
   *如此亲情
   七步中,豆梗相煎,弟兄反目   (曹家兄弟)
   黄泉下,前嫌互弃,母子连心   (郑伯母子)

*两种美人
    看她眼角眉稍,风情未解
    怜我书中榻下,学识难足
    *祝福
    捧一把五彩石,绚丽人生,缤纷世界
    采几束七色花,祝福你我,祈祷未来
    *夜
    孤灯佐酒
    冷月勾魂
    *功名
    文章似江海  书中天地大    
    功业如岳山  史里名声长   

*
    飞得红云归梦里
    卷携乱絮入尘中
    *诗词
    一池淡墨书风月
    几阕洪幅挂壁楼
    *职业
    站三尺讲台,落一发白霜,盼千秋大业
    教几班学子,沾两手红墨,拂满袖清风
    *父寿
    五福华辰新岁月
    三迁慈训大文章

*
    燕到碧桃树上     
    莺歌绿柳门前
    *音乐
    曲是曲也,曲尽人情,愈曲愈妙
    歌其歌乎,歌出世事,越歌越欢
    *英雄美人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琥珀杯,游子殇,昨夜凉...
    *风花雪月

北雁南飞,双翅东西分上下   
春花秋落,一年冬夏盼轮回  
*挽马季
 1、一代笑星留晚照
    万家欢乐逝清屏
 2、老马一生音容笑貌垂千古    
    英名半世清誉遗风慰九州    

(三)、学写诗钟

诗钟是具有一定格律的七言对偶句,或者说是只有两句的格律诗,形成上介于诗(七律)与联之间。主要有分咏与嵌字(又称“折枝诗”)两大类。

诗钟的意义大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诗钟采用七律颔、颈联的对偶句式,学作诗钟必先掌握声律、对仗等韵文知识,这等于间接地学做格律诗与对联。前辈文人学作格律诗大多从诗钟入门,因它只有两句,初学者易于掌握。因此,诗钟是学习格律诗的阶梯。

二、诗钟有分咏、嵌字两大类,前者易稳难工、后者易工难稳。因篇幅小,所以对平仄、对仗、嵌字、炼句等方面要求更严。因此,习作诗钟对于提高文学素养、思维能力、文字驾驭能力以及诗句鉴赏能力都是极好的锻炼。前人常将诗钟作为写作之余的炼笔。

三、诗钟虽寥寥十四字,但同样能言志、抒情、说理、论事、状物,言简意赅,前辈诗人流传下来的许多佳句便是明证。再者,诗钟又具有对联的实用性。如园林名胜、节日庆典等,都可运用诗钟模式撰写联句(常见七言联句式大都与诗钟相同)。

随着对对联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我已不仅仅满足于只玩联的基础,经常请教一些这方面的行家,学会了自创诗钟,自成一格。

1.一至七唱   月/灯

 [灯]影长凝幽静处
 [月]光总问暗香时      一唱

 心[灯]一盏胸中挂
 秋[月]半轮梦里明      二唱

 
阑干[]醉三更梦
 
楼阁[]清几度秋      三唱

 
引袖拂[]青玉案
 
停琴伫[]木兰花      四唱

 
村井幽情[]惹起
 
杏花古意[]姗来      五唱

 
几波湘水怜[]
 
一管箫音入[]      六唱

 
七星独秀花桥[]
 
叠彩孤舟芦笛[]      七唱(此联全由桂林景点组成)

 
2. 一至七唱   桂/林

 
[桂]子飘香清肺腑
 
[]荫夹道悦宾朋       鹤顶格

 
[]虬枝欺鬼斧
 
[]洞府仗神工       燕颔格

 
喜斟[]洒延嘉客
 
笑饮[]泉涤俗襟       鸢肩格

 
森然八[]甲天下
 
宛尔千[]隐洞中       蜂腰格

 
吟诗共醉[]花洒
 
览胜同披[]壑风       鹤膝格

 
此地常招折[]
 
今朝独有植[]       凫胫格

 
拿云有志攀丹[]
 
射月无弓挂绿[]       雁足格
 

对联作为一门独特的文学艺术,在古代的启蒙教育中,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是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群众性的民族传统艺术,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教学当中,都有广泛的运用前景。我相信,在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对联这朵奇葩定能在语文教学这块花园中更繁茂,更艳丽!

本文的写作目的并非是想刻意拔高对联教学的地位。我认为在现行的《新课标》的良好背景下,能够重新拾起传统文化的瑰宝,并且结合新的时代特点,继承和发扬有中国特色的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点,这就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幸福。谨以此文共勉,期待语文教学春天的来临……

 

主要参考文献:

1.《古今名联点评 》:唐子畏  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对联写作指导》:尹贤  著,花城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古今获奖佳联》:蒙智扉  黄太茂 主编,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4.《对联纵横谈》:余德泉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5.《对联格律.对联谱》:余德泉  著,岳麓书社,2000年版。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