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汉语言文学专业 赵承云 【论文摘要】: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民族民俗传统文艺样式。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对联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培植兴趣、激发情感是前提,掌握特点、把握手法是基础;体味探究、多样历练是途径;提高能力、适情应用是旨归。 对联因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深受人们喜爱。对联的构成要素离不开语文的基本内涵,即汉语的音、形、义以及文学性等等。将对联的赏析引入语文教学,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副对联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似、平仄相对,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极有韵致。在古代,对联不仅是启蒙教学教程,也是成年人以文会友、科考、抒情以至斗智的重要手段。现代语文教学中若能引入对联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字词的妙用,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特别是近几年,中招考试对对联的考察已在许多地区进行尝试,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联教学己不容忽视。 从2004年高考开始,对联重新进入语文考试的范围,这一年的15套高考语文试题中,有七套设有对联题;2005年,又有一些省份设置了对联题,并且进行了相应的变化,增加了难度;接下来在各个省市的中考语文试题中,对联成为语文综合能力测试的主要题型……面对这种趋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古老而陌生的文学形式——对联。 对联被誉为“诗中之诗”。它作为我国独特的语言文学艺术形式和基础教育教学形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然而,随着清末学塾教育的消亡,对联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方式也消失了。现行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开掘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更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并强调:“语文课程不仅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组织和开掘学生感兴趣的资源,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悟,让丰厚的语文内涵彰显出来,从而实现学生与语言文化的互动联系,真正体现学习资源的价值和地位,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好载体。 对联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就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对联知识虽然在教科书中没有系统讲解甚至没有要求,但是对联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今天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艺术。更重要的是,对联题直接指向的是对考生语文素养的考查,从对联中可以显见出考生语文素养的高下。国学大师陈寅恪的曾经说过,对联不仅能够体现汉语文的特性,而且具有四条检测功能:他从四个方面予以说明:一.“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知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二.“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三.“对对子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四.“对子可以测验思想条理”。(《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简而言之,对联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应当再次得到积极的利用和开发。 (一)、对联教学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灵魂――人文性 当代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就说过:“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 文化底蕴的薄弱是当今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现今的语文学习中常常是不经意间就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质和量的积累,对传统文学样式的运用意识就更淡薄了。语文教学的“中国特色”,被我们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对联作为我国传统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的文学遗产,是一种凝缩了的艺术。它的独特之处是与我国特有的文字形式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它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让人在品味的过程中,体会到对联文辞的精炼和民族文化与精神的深邃。 (二).对联教学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工具性 对联除了作为传统文学艺术形式之外,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传统教学方式,古之人对于对联教学是相当重视的。张志公先生在他的《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一文中说:“属对(即对联),古已有之,到了近体诗(律诗、绝句)时期,成了一种格律,诗里的某两句必须成对。属对这种语文教学方法的形成,显然和近体诗有渊源关系,然而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作诗的范围,发展成一种教学手段了。”文史学家周劭先生曾说过:“在中国文学各种有韵之文的体裁中,如骈文、诗词、赋铭,都要以对联为基础。所以过去的读书人,无不以对对子为基本功,这门基本功练好了,才能进入各种体裁的领域中。”更为巧合的是,对联训练的思维方式和过程,跟现代语言学教学理论不谋而合。“人类学习说话,是从独词句开始到双词句,语言的基本奥秘已经开始渗入这个思维过程中,独词句体现词和事物的联系,特别是词指称整类事物的概括性,双词句体现造句的原理,进而掌握表示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的虚词。” 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恰好是该理论的绝佳例证,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满怀深情地写到:“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给我读的书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加上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学者钱剑夫先生回忆自己小学“对课”的经历:“每日放学时由国文教师出对,能对出者先归。一年级一字,如天对地,马对牛之类;二年级二字,如天高对地厚,白马对黄牛之类;三年级三字;四年级四字……”可以说,对联训练的过程,就是思维训练和表达训练的过程。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 (三)、对联教学体现了师生平等的主体地位和主体关系 对联教学虽然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它却不受其漫长的历史所影响,体现了现代教育的要求,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师生当堂的对联训练,使得枯燥呆板的课堂充满生气,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促进教师角色的变化,即师生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创造性的情景之下,因而教学充满人文关怀,面对词与词组构成的挑战,教师和学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即思维的起点上。在更多情况下,教师的思维敏捷程度以及发散程度都未必高于学生,特别到了师生互相提问的环节,对联的答案已经超出预先的设定,更多的体现的是开放性和探究性,这样就更加体现师生的平等的主体关系,课堂的教学更加的开放,包容,充满激励,师生之间进行智慧的交流和精神与情感的沟通。这种课堂氛围,是无法刻意营造的,它不是教师个人知识权威的体现,也不是学生的被动表现,而真正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 (四)、对联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培养 1.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的求知欲是强烈的,特别是对于自己所感兴趣的知识,但是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往往与题目设计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有密切的关系,问题的挑战性越强,引起探求和解决的要求也就越强。对联是词的组合,一般都短小精悍,并且是日常所用或者是课文中常见词语,这样的特点就使其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创造的空间。对联中包含有大量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内容,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个性,美德,心态,风俗等等,对学生性的确激发乃至心灵的触动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恰如其分地运用对联,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妙用,使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如在教授《鸿门宴》时,我运用了这样一副对联的导入课文:“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我先将这副对联投影到大屏幕上,然后问学生这副对联说的是谁。当学生回答出说的是樊哙时,我又结合课文解释这副对联丰富的内涵,(鲁肃不如樊哙,文不如武;狄清怎比萧何,武不如文)学生发出一阵感叹,深感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趁热打铁简介《鸿门宴》文章背景。这样导入,既自然生动,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创造力 对联是在一定的限制中求得表达的语言形式,就像戴着枷锁跳舞 ,要想表达的贴切深入有感染力,必须要有较强的概括能力和创造力,怎样才能从成千上万个词语中选择出最恰当的词,还要把它们迅速有机的串联起来,成为一句或是一段有意义,有感情,有顺 序,有趣味的话。通过对联训练,学生从语言最细微的基础开始起步,学会炼字,筛选词语,写出优美句子,再到篇章,都是一个有序的渐进的过程,由此可见,对联是学生思维写作训练的利器。“钱钟书说:“撮合语言,配成眷属。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 对联创作同时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思维和语言的训练,是一个充满尝试和知识内化迁移的过程,也是知情统一的知识获得过程。而动态的探究过程才更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在对知识积累加工的同时,能让学生自主体验情感,在方寸间发现感受词汇内在的丰富内涵与背景,使学生的创造力真正体现和发挥。 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运用对联训练学生的这些方面的能力。如我在分析《杨修之死》一文后,让学生用对联的形式评价杨修,学生概括为:“一张巧嘴,道破天机:两片薄唇,召来横祸”这副对联高度地概括了杨修之死的原因,而且对文章的主旨起到了一个升华的作用。又如学生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内容概括为:“百草乐园,自然熏陶;三味书屋,文明教化。”可谓一目了然。这种做法,比只串讲课文字词,不分析其内容主旨,多了一层能力训练,使教学内容更充实、到位。再如在复习古诗文时,我设计了“东临碣石观沧海”,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出“西望星汉射天狼” “西望夜朗寄愁心”等下联,而且都出自学过的古诗文(分别出自曹操《观沧海》,苏轼《江城子》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等),此类对联集句用典,十分自然,浑然一体。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对联除去作为语言思维练习之外,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方面,也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是《新课标》中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是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不可缺少的因素。 对联不但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文字的艺术,是与绘画书法等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紧密结合的。对联外形整齐,节奏和谐,具有绘画美、节奏美、建筑美等特点。尤其是很多对联构思精巧,意境深远,能够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我国人民自古就有写对联的习惯,例如我们最熟悉的春联“春回大地,福满人间”,“人勤物阜,国泰民安”等等;另外更多的是历史上的很多仁人志士把对联当成自己明志的载体,将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乃至全副身心,满腔热忱全部展示出来,使其成为不朽的杰作,流芳百世。例如明朝东林党人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幅对联已经成为爱国主义的象征。而蒲松龄的“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通过歌颂项羽、勾践以自勉,表明自己奋发的态度和不羁的个性。 在教学中我经常选择那些内涵深刻,内容丰富,构思巧妙的对联,介绍给学生,并进行评价和鉴赏;另外还让学生自选对联,写鉴赏文章,然后互相交流,进而能够自主进行创作学生们徜徉在高雅的文艺创作和欣赏的海洋中,所获良多,对于我个人教学研究来讲,受益匪浅。 三、对联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一般比较短小,精警深遂,并能包含深刻的思想内容,同时又具有律诗对仗的艺术美,读来铿锵有力,易于记忆。对联既可明心言志,又可咏物抒怀,可歌可泣,文白相间,雅俗共赏,历来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不少对联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为背景材料,在学习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对联,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增进对历史的理解和增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赞颂正面人物形象,讴歌历史英雄的对联 5、鲁迅先生挽瞿秋白联: 1、明末大臣洪承畴,福建南安人,素以忠节自命,特意在厅堂正,亲撰一联: 后来他兵败被俘,屈膝降清失节。时人于是在他的这副对联末尾分别加上“矣”、“乎”二字,一变而成为: 添上两个虚字,使联语蕴含着无限讥讽鄙弃之意,跃然纸上。 2、近代民主革命家章太炎在慈禧太后七十岁生日撰写了一副 讽刺联: 3、康有为后来成为保皇派的主要代表,顽固地反对资产阶级革命,极力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太炎有讽刺康有为一联: 4. 董必武同志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他是“一大”代表之一,为中国革命立下不朽的功勋。几十年后,董老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题了一联: 四、对联中提高自身素质及修养 (一)、在对联中琢磨声律 由于兴趣,经常在网上各联室和联群里玩对联。刚开始只是看的多,即使对了,也是自以为是。后来才明白原来对联不仅重在对仗和意境,还讲究平仄,有严格的声律要求。对联声律之“声”是指汉字的声调,即平仄四声,“律”即规律、格律;对联的声律,即对联中各字间声调安排搭配的格律标准。汉语的声律美是其特有的优点,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它。刘勰在他的名著《文心雕龙》的《声律》篇中写道:“左碍而寻右,末滞而讨前,则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矣。是以声画妍蚩、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这就是说要用声韵变换的手段,以保证文学作品的音乐美。而其中自然要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也就是要讲声律。对联创作中的声律问题自然也有明确具体的声律标准。我在玩对联过程中,很注意遵循字,意,律的严谨,收集了一些我个人的联。 1、淡看风月,谁人于春深处拈花弹指 2、当书月由来,红尘世事风中独晓夜凄凉,笔下窗旁案上 3、竹影破窗忙蘸墨 4、几抹斜阳垂碧柳 词牌对 6、岩上苍松,伸出龙头望明月 7、寂寞上云端,欲拈斗作棋,划天为界,邀约仙人争一局 这些联无一不遵循对联的平仄要求来对工整的。我在教学当中也教学生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对联作业。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准确地判断词性。 (二)、自创成联 鉴于对联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教学中的普及,以及其中蕴涵的中国文化底蕴,教学中灵活运用一些名联,做一些对联练习,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是我在课余自创的一部分的成联。 *日月 *两种美人 *酒 *春 北雁南飞,双翅东西分上下 (三)、学写诗钟 诗钟是具有一定格律的七言对偶句,或者说是只有两句的格律诗,形成上介于诗(七律)与联之间。主要有分咏与嵌字(又称“折枝诗”)两大类。 诗钟的意义大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诗钟采用七律颔、颈联的对偶句式,学作诗钟必先掌握声律、对仗等韵文知识,这等于间接地学做格律诗与对联。前辈文人学作格律诗大多从诗钟入门,因它只有两句,初学者易于掌握。因此,诗钟是学习格律诗的阶梯。 二、诗钟有分咏、嵌字两大类,前者易稳难工、后者易工难稳。因篇幅小,所以对平仄、对仗、嵌字、炼句等方面要求更严。因此,习作诗钟对于提高文学素养、思维能力、文字驾驭能力以及诗句鉴赏能力都是极好的锻炼。前人常将诗钟作为写作之余的炼笔。 三、诗钟虽寥寥十四字,但同样能言志、抒情、说理、论事、状物,言简意赅,前辈诗人流传下来的许多佳句便是明证。再者,诗钟又具有对联的实用性。如园林名胜、节日庆典等,都可运用诗钟模式撰写联句(常见七言联句式大都与诗钟相同)。 随着对对联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我已不仅仅满足于只玩联的基础,经常请教一些这方面的行家,学会了自创诗钟,自成一格。 1.一至七唱 月/灯 对联作为一门独特的文学艺术,在古代的启蒙教育中,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是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群众性的民族传统艺术,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教学当中,都有广泛的运用前景。我相信,在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对联这朵奇葩定能在语文教学这块花园中更繁茂,更艳丽! 本文的写作目的并非是想刻意拔高对联教学的地位。我认为在现行的《新课标》的良好背景下,能够重新拾起传统文化的瑰宝,并且结合新的时代特点,继承和发扬有中国特色的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点,这就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幸福。谨以此文共勉,期待语文教学春天的来临……
主要参考文献: 1.《古今名联点评 》:唐子畏 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对联写作指导》:尹贤 著,花城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古今获奖佳联》:蒙智扉 黄太茂 主编,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4.《对联纵横谈》:余德泉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5.《对联格律.对联谱》:余德泉 著,岳麓书社,2000年版。 |
|
来自: 随园天一馆 > 《文摘史料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