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典诗十八 基础第十三讲讲义

 月牙儿s 2022-11-25 发布于山西

今天开始,咱们来了解最后一项大内容——对仗。 

对仗知识学完,第一阶段就正式结束,大家就学会“马走日,象走田,车走直路,炮翻山”之类的走子规则了,咱们也就不是幼儿园基础班了,该去学如何写诗如何“布局中局残局”了 

律诗呢,第一讲我们就谈到了,七律八句五十六个字,共四联。 

五律八句40个字,共四联。

一二句首联,三四句颌联,五六句颈联,最后两句尾联。 

律诗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绝大多数唐律用起承转合法

与我们前面练习的七绝起承转合来比较,来对应,大家注意了,七绝首句起,七律首联起;七绝第三句转,七律颈联转。

七律的承是哪两句,叫什么联?七律的结又是哪两句,叫什么联?(七律的承句是颔联,结句是尾联)

同理,五律一样。

请大家认真记住上面这个东东,律诗的第一个特点—起承转合明显

律诗的第二个主要特点呢,就是咱们要学的对仗。

律与绝句不同,绝句可以不对仗,但不管是七律五律还是长律,对仗是必须要有的,而且有比较严格的规定,什么规定呢? 

就是说你首联尾联我不管你对仗不对仗,但中间的联必须对仗!!!

说完这些,对本周将要布置的作业也就作了个初步解释与说明。 

请大家注意,写作业时,你三与四句,五与六句对仗不工没关系,因为刚开始学呀,还有好几个星期才能学完呀,大家有意识试着对就行,这个本周还不作具体要求。

必须提要求的是,大家作业时务必注意四联的起承转合,尽可能交待明白,力争脉络清楚语言清通。 

对仗嘛,说难不难,没有平仄难。说易不易,因为对联已经脱胎于律诗,单独成了一门学科,也是很博大精深的。

我们写诗对仗,在弄明白一些基本知识与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后,没有单独学对联那么高的要求,所以大家不要有畏难情绪,相信大家知识词汇等积累到一定程度,对仗起来易于反掌的。

对仗与对联对偶的区别后面要谈。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总体来了解下对仗的大概面貌。 

要讲对仗,还得从我们大家普遍使用的汉字说起对仗与对联对偶的区别后面要谈。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总体来了解下对仗的大概面貌。 

要讲对仗,还得从我们大家普遍使用的汉字说起 

这里先对同学们提一个建议,我建议我们每人手里都有一本《说文解字》,或者至少也下载好《汉典》软件,上面就有《说文解字》。

闲适之时翻阅一下。既可供我们查阅,又可供我们消闲欣赏。日积月累,我们会在无形中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底蕴。 

我们读书认字,我们写诗作文,最基本的是我们要认识汉字,要会使用汉字。 

祖国历史上,所有的鸿篇巨作,所有思想的火花,大都是由汉字承载而来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用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文学表现的最基本的单元,就是我们认识的这个方块字。 

同样,我们写诗填词成联,更是让文字起舞,让文字生风,让文字构建起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不熟悉这具体的一个个文字,是做不好任何文章的,包括诗词曲联。 

我们今天要说的对仗的话题,正是由汉字具体构造及特性所决定的。这是我们中华文化所独有的语言艺术,其他所有汉语系之外的语言,都不具有这样的创造文字之美的功能。感谢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这么丰厚的文化遗产对仗。

    讲究对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大至帝皇宫殿、陵寝,小至平民百姓门户、摆设,仕女束装,都讲究个左右对称。古代仪仗,像现在戏剧舞台上跑龙套似的,都是左右两两相对的,所以叫对仗。这是对仗二字的出处。

文学上也不例外,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所以早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出现对偶句 

例如《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楚辞》说:"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九歌.湘君》)。散文中也常有对偶,如《易经》中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

晋魏以后对偶影响扩张,将以前骈散交错的文章,发展为通篇骈四俪六的骈体文。也就从这个时期开始,诗歌中对偶从不工整到逐渐工整,从随意使用到逐渐规范化。初唐以后,格律定型时期,严格的对偶也就是对仗就成为格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仗是一种形成文字整齐美的修辞手段,也是构成格律形式、呈现格律气氛的重要因素

学习对仗,我们先来理解汉字所构成的美学内涵。 

什么叫“美”?各人有各的说法吧,因为审美的视角各人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有一点认识我想是共同的——那就是稳定之美 

稳定之美,是所有美学概念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概念。比如我们学习绘画的构图时知道,有各种各样的构图方法,但是构图最基本的原则讲究的是——均衡与对称、对比和视点。 

不论你是如何设计的画面,左边笔墨重了,右边就得补偿,或者用留白,或者用其他景物来填补。必须达到一种总体的平衡感。 

所以,后面咱们讲对仗时,会提到各种各样的对仗方式,什么正对反对流水对之类,

还有大家可能听说过的,楹联中常见的什么“回文格”“拆合格”“镶名格”“拟人格”“叠字格”“顶真格”等等这类的 

在认识这些具体的对仗形式之前,必须对“对仗”本身的意义有所认识。 

不然,死记硬背去记一些形式上的东西,不仅不好记,而且记了也没用,不了解其内在本质,你也不知道如何去使用啊。即使勉强用上了,也不能恰当地用它表现出应有的美学效果。前面罗嗦这么多,就是为了从对仗的根本上先有所理解。 

    对比和视点

说诗词曲联考究的是文学的基本功,一点也不错。除了我们前期说的声韵问题,最基本的,还是文学上最基本的知识——词性。哪些是名词?哪些是动词?还有哪些是形容词、副词、连词、数词量词等等。

对于对仗,词性尤其显得重要。上下联词性要一致,这是对仗的基本要求。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同类词性要在相同的位置同类相对。这也是前面所说的取得“平衡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上下联在形式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对称。体现在文字上,就要上下对应词的词性要一致

严格的说,词性一致,词类也要一致的。但是若这样,不论是对诗还联,都限制的过于死板了,所以,我们现在对对仗词性相对的理解,一般是只要求词性一致,词类就不做过多要求。 

况且,若强行要求词类一致,其死板的特点是容易“合掌”,变化太小,难以出新。至于什么叫“合掌”以后会重点说。词性,词的结构呢,下周再探讨。

前面也介绍过,在古时,儿童的启蒙教育,“对仗”是必须要先学习的课程之一。比如《声律启蒙》、《训蒙骈句》、《笠翁对韵》、《声律发蒙》、《对属发蒙》、《对类》等等。

《笠翁对韵》我们早读每天都在读,认真跟读的同学不难发现,里面都是整齐的对仗句,无形中就提前学习了对仗,还有很多典故,受益匪浅哦。至于不早读的同学只能扼腕嗟叹了,你们错失了一个好的学习机会,希望大家以后多参与群里的课外学习,错过时间的,来了要学会爬楼,楼上很多好吃的呢。不加餐注定长势不好,主食有限,副食补充,建议多多主动觅食,不能总叫老师喂哈。

这类的教材,大致都是从少到多,由浅入深,从一字对一字,发展到十几个字的对句为止。这是古时儿童学习的必读书,必须要滚瓜烂熟的背下来。从小就对“对仗”的概念耳熟能详,脱口就来。

如果大家对这个真滚瓜烂熟了,你吟诗做文以及应答对联,你张口就来,别人看你是奇才,其实嘛就那么回事,多读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哈。

大家还注意到没有,这类声律启蒙类的教材,都是按《平水韵》的平声部来分章节的,一东二冬三江等等。

这样,对诗词所专用的属韵--平水韵,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和熟悉了,而无须象今天我们面临的这么大的困难,面对诗韵头都大了,甚至还在为新韵旧韵而做无谓的争执呢。 

面对皎洁的明月,我们同样会做浪漫的想象,我们也同样会感受到“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时明月照古人”,同一样的感受,并没有什么古今之分的。 

强行人为地割裂历史,其实是很愚蠢的事。同样,关于词性的划分,有人说了这是现代语言学的产物,古时是没有这些所谓名词啊,动词啊,主谓语啊这类的文学术语的。 

所以,写古典诗词可以不必拘泥于词性。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现代的这些词汇是哪来的?

看以往的那些优秀作品,哪一个不是文笔精湛?其实,词性的正确搭配正是写好句子的基础。 

前面说的这些东东和我们讲对仗有关系吗?关系非常之大,有了前面所铺述的关于均衡的审美观的认识,有了对词性的本质上的理解,对仗,对我们来说就不是什么难的事了。

说到对仗,这词性及其平仄声律其实仅仅是最基础的部分。

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文字的熟练把握能力,对各种知识底蕴的丰厚程度。

这样,不管是“正对”还是“反对”什么的,我们都能从容应对。不然,即使你知道了诸多格式,你没有足够的思路发挥,没有足够的词汇储备,你仍然是雾里看花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缸里没货,再怎么能耐也做不出好的饭菜。

这个就需要多阅读来增加知识的筹备


有人说,对仗,其实就是找对象,如果你是男的,就要找女的,这女的样貌各不相同,但是你首先得识别出她是女的,然后再看和你相处是否合的来。

男找男,那就合掌了,不可以的;老少配差距太大,大家看着别扭;年龄相当,才符合大众口味。对象对象,也是一种对仗哦,展开想象,让自己的思路灵动起来。

好了,今天都谈点虚的,目的只是想高起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已之见,请供参考。至于为什么这样说,具体怎样学好对仗,请听后几回分解!!

对仗的主要要求,简单的说关键就十二个字“平仄相对,句法相同,词性一致” 

请看下面的例子:

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4、花径不曾缘客扫,逢门今始为君开。

5、明仆安排新暖阁,呼童蔚贴就汉农。

6、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再看一首五律,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活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的第三、四两句,是相连的两个句子,颌联,第三句是颌联的上分句(俗称第二联出句),第四句是颌联的下分句(俗称第二联对句),又是必须形成对仗的两个句子。 

在这两句中,"绿"对"青","树"对 "山","村"对"郭"(城郭),"边"对"外","合"对"斜"。

大家看颈联---第五、六两句,也必须是对仗句,其平仄,句法结构,词性,大家自己分析一下就很明了,不细说了。

今天就学习到这吧,下课!


作业:

以“冬雪”为题 试做五律一首,不限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