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止血类中草药介绍

 又一本 2013-12-12

1: 长于止血的中草药有:
    平性的有:血余炭 仙鹤草 棕榈 蒲黄
    温性的有:艾叶 三七参
    寒性的有:地榆 白茅根 白及 槐花 侧柏叶 大蓟 茜草
2 :  棕榈、大蓟、茜草煅炭用长于止血,侧柏叶煅炭用止血作用略差,醋艾炭长于温经止血。
3 :  止血特点:凉血止血,性涩者收敛止血,化瘀止血,温经止血。
4:   寒性的药除白及收敛止血外,其他均凉血止血,或兼有收敛之功。
艾叶温经止血,三七化瘀止血。
仙鹤草、棕榈收敛止血。
5:   可用于治疗痈疮肿毒的有:仙鹤草 地榆 茜草 大蓟 白及。
6 :  这些长于止血的中草药各自的特点介绍:
白及 味涩质粘腻,善入肺经可敛气平喘渗痰。
白茅根 止吐血,长于治疗上焦出血症,大剂量煎剂内服可解酒毒,清热利尿消水肿兼治肺热咳嗽解烦渴。
地榆 止痢血,长于治疗下焦出血症;可医烫伤,大面积则不宜外敷,因为容易导致肝炎;
槐花 可疗肠风;清肝泻火,能治头晕目赤。
侧柏叶 生乌发,可疗血热脱发。
茜草 能治疗骨节风热痹痛。
大蓟 可治疗一切出血症,药效显著;脾胃虚寒者勿用。
仙鹤草 治疗滴虫性阴道炎和滴虫性肠炎效果很好;可用于治疗脱力劳伤;止泻疗疟疾。
蒲黄 味清香可入气分,故可导淤结治疗一切气血凝积之痛。此药有收缩子宫之力,所以孕妇勿用,但对于产后子宫收缩不良所导致的出血症有很好的疗效。   
三七 止血之神药,上中下焦凡血有外越者均可奏效,一味独用亦可,与补血补气之药同用效果更好。
艾叶 温经散寒,可治疗风湿痹证;具有温里之功,可疗腹冷痛并壮子宫;可散一切沉疴痼疾郁结之症,如咳嗽气喘,瘰疬结核,瘫痪痹证等。用法有:内服,外洗和灸法。
血余炭 就是头发灰,鼻出血者吹之立止,也可治疗其他的出血症;除可止血外还有利尿之功。






中药炒炭止血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药炒炭用于临床止血是我国医药学的一大特色,在历代中医用药中占有重要地位。中药炒炭主要包括炒炭和煅炭两种。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止血出者,燔(烧)发安其(创伤)”的记载。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中记载了“枳实,王不留行,桑根皮……烧灰存性,勿令灰过”。到了金、元时期,炭药品种已十分丰富,葛可久在《十药神书》中介绍用十灰散治疗肺病吐血,疗效显著,对炭药应用于止血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的医药学家根据中医的五行生克规律,提出“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见黑则止”之说,认为红属火,黑属水,水能克火,从而形成最初的炭药止血理论。

    随着现代医药学水平不断进步和中药现代化研究不断深入,中医药学家对中药炒炭的止血作用有了不同的认识,即不是所有药物在炒炭后的止血作用都被加强,有些药物在炒炭后的止血作用会不升反降。本文对炭药止血的现代研究作一概述。

    1 炒炭止血作用的历史回顾

    中医炭药在临床用于止血可分为以下几种:1)收敛止血(用于出血量多且不止者。必须结合病理表现用药,避免因见血止血而导致产生瘀血。通常采用侧柏炭、棕桐炭、茜根炭、藕节炭、血余炭等)。2)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出血。中医认为血得热则行,血凉则自能归经。常用水牛角、赤芍药、玄参等配伍牡丹皮炭、生地黄炭)。3)祛瘀止血(用于体内瘀血积蓄导致行血不畅、血出不止者。常用三七、蒲黄、血竭等配伍不同类型的炭药,从而达到理气活血、祛寒行瘀、破血逐瘀、行血止血等多种治疗目的)。4)补血止血(常配伍熟地黄炭、白芍药炭、当归炭等)。

    在历史上,中医对中药炒炭提出过“炒炭存性”的基本要求,其目的:一是去其燥性和烈性,使药性缓和;二是防止焦化及有效成分丧失,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三是破坏部分非止血成分,避免对止血作用的不利影响。“炒炭”是药物在炒制后使其止血作用得以增强,“存性”是药物在炒炭后的治疗作用得以保留,“炒炭存性”可以说是较早地对炭药提出的质量要求。可见,古人对炭药的作用已有相当的认识,没有将炭药仅局限于止血作用,而是在增强其止血作用的基础上拓展了炭药的用途。

    2 炒炭止血作用的现代研究概况

    2.1 增强中药炒炭止血作用的研究

    药理学研究发现,一些药物在炒炭后止血作用的确得到了增强。

    瞿燕等报道,艾叶经过炒炭后的醋制品与生品比较,艾叶仅在低剂量时能缩短小鼠凝血时间,对小鼠出血时间则元明显影响,而醋制艾叶炭不仅不同剂量都能显著缩短小鼠凝血时间,还能有效降低小鼠出血时间。传统中医认为艾叶“或炒黑,或揉熟,能温暖下元……生者能散,熟者能守”,该研究结果与传统中医临床应用原则相符。

    宋劲诗对白茅根炒炭进行研究后发现,白茅根炭品和生品虽均能缩短小鼠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和血浆复钙时间。但炭品与生品之间具有显著差异:两者水煎液浓度低于1g/mL时都能显著降低大鼠血小板聚集率,浓度高于1g/mL时生品水煎液出现抑制趋势而炭品水煎液对血小板凝聚有明显提高。说明白茅根炭品具有更强的止血、凝血作用。

    朱诗塔等报道,在掌叶大黄的4种炮制品中,大黄炭的止血作用最显著。他们认为,大黄经炒炭,结合蒽醌大量减少,而鞣质仅部分被破坏,从而增强了止血作用。

    赵钦祥等对生侧柏叶炮制品研究后发现,生侧柏叶的炒炭品和煅炭品不仅具有体外强烈的促凝血作用,且口服后体内也表现出明显的止血作用。由此说明生侧柏叶炒炭止血的传统理论是有科学根据的。

    董翠弘等经研究后发现,荆芥不同程度的炒炭品与生品相比显示出良好的止血作用,特别是炒至内部呈焦褐色和黑褐色的荆芥炭(2号,3号)能显著缩短小鼠出血和凝血时间,且荆芥炭2、3号比内部呈黄褐色的荆芥炭1号明显缩短出血、凝血时间;经鞣质含量测定,3个炭品中鞣质含量明显提高,其中炭品2、3号鞣质含量明显高于炭品1号,炭品2、3号之间无显著差异。由此说明,荆芥炒炭的止血作用与鞣质含量有关,且性状应为内部呈焦褐色或黑褐色。

    张振凌等对茜草炭研究后发现,茜草炭中大叶茜草素等成分含量降低,有效成分产生和增加,经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的1,3二羟基蒽醌具有明显缩短小鼠凝血时间的作用。据此认为,1,3二羟基蒽醌是茜草炭的主要凝血成分之一,其含量可作为茜草炭的质量控制指标。

    上述药物炒炭后止血作用加强,其原因包括:1)中药炒炭时在高温下产生的可溶性钙离子增多,从而促进了血液凝固,缩短了血液凝固时间;2)生成了一定数量的具有吸附、收敛作用的炭素,加速了血液凝固;3)某些药物经炒炭后,鞣质含量增加,它能促进血管收缩,降低血管通透性,从而使凝血时间缩短。

    2.2 减弱中药炒炭止血作用的研究

    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古人在炭药使用方面有一定的盲目性,曾经在历史上出现过几百种炭药,随着不断实践检验,不少品种已被淘汰。目前,全国各地所用炭药的制备过程和使用方法仍较多沿用历史习惯,但实验研究发现有些药物经炒炭后止血作用反而降低。

    鞠成国等报道,狗脊经砂烫炮制后,与对照品地榆炭比较,砂烫狗脊提取液能显著延长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表明砂烫狗脊的止血作用较弱,但有较强的活血作用。

    朱悦等以云南白药作为阳性对照品,比较芡叶生品、芡叶炭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发现芡叶生品和炭品都能缩短小鼠凝血时间,芡叶炭缩短小鼠凝血时间的作用并未增强。

    彭智聪等报道,花蕊石具有止血作用,能明显缩短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并能显著增加外周血小板数目,但是炮制后花蕊石并无显著止血作用。

    齐玉歌通过药理实验发现,蒲黄经炒制后并没有生蒲黄具有的止血作用,反而表现出一定的活血功效。由于生蒲黄的止血作用是通过增加体内凝血酶而实现,其有效成分为多种黄酮类化合物,蒲黄经炒制后黄酮类成分被破坏,因此炒蒲黄不能起到止血作用。

    此外,栀子、黄芩、黄连、黄柏等生药炮制后因它们具有止血作用的有效成分被破坏,虽然在制成炭品后有一定的吸附能力而具有收敛、止血作用,但这种吸附产生的止血作用远不及生品稳定和持久。可见,具有止血作用的生药经炮制后止血效果有可能会下降。

    3 中药炒炭时影响止血作用的化学成分变化

    周现军报道,炒炭时随着锅底温度上升,大黄所含蒽醌中的番泻苷A含量下降程度最高。大黄生品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的作用,炒炭后收涩能力增强,能止血止泻,而番泻苷A为大黄中的主要泻下成分,因此,番泻苷A含量降低与大黄炒炭后产生的止血止泻作用有关。

    茜草生品具有凉血活血作用。药理实验证明,茜草蒽醌能明显降低小鼠血清凝血素含量。张振凌等发现,炒炭时随着温度上升,茜草的总蒽醌含量随之下降,而蒽醌含量下降导致其降低血清凝血素作用减弱,凝血作用随之增强。这与茜草炒炭用于增强止血效果的传统用途相一致。

    杨梓懿等报道,虎杖经炒炭后,其水浸出物和醇浸出物中的游离蒽醌、总蒽醌含量都有明显下降,而鞣质含量却有增加,含量提高了59.26%。

    陈美燕报道,槐米经炒炭后,鞣质含量增加不止1倍。刘卫萍对槐米炭品水溶液测定后发现,鞣质含量大幅提高。

    鞣质是一类具有收敛止血作用的成分,根据传统用药经验,槐米、虎杖等药物经炒炭能产生涩性,增强收敛止血作用。由此说明,这些药物经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强与鞣质含量增加有关。

    4 结语

    炭药止血是中医药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先辈们的探索和实践,已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和应用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性,古人对炭药作用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和片面性,通过现代方法对多种炭药在化学及药理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药物炒炭后表现出不同的止血作用。

    随着中药现代化研究日益深入,对炭药止血理论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为了能更正确地运用炮制技术,更有效地控制炒炭后的饮片质量,更合理地利用药材资源,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必须进一步加强现代临床实践与传统中医理论的结合,利用现代科学手段,研究并总结炭药止血作用机理、化学成分变化,对炭药止血理论不断加以充实、完善,才能开辟传统中医药使用的新局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