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当我们站在帝陵脚下,一眼望去,松柏团簇,绿草如茵。有谁能想到,在我们的脚下竟然掩埋着一个宏大的艺术宫殿---历史文明和现代科技之光正在这里交相辉映。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太岁头上动土”。将这句成语稍作改动用来形容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在选址问题上的重大抉择,可谓是“万岁脚下动土”。
众所周知,当博物馆建设项目一经确立,选址就成为至关重大的首要问题。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博物馆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更与周边整体历史与自然环境能否和谐共生息息相关。一般来说,遗址类的博物馆和保护展示建筑的选址由于受到遗址本身不可移动属性的限制而往往少有余地。但是,对于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来说,依然面临着重大选择。
考古发掘和勘探资料表明,已知汉阳陵陵园内有大小不等的外藏坑190余个,它们主要分布在帝陵陵园、后陵陵园、陵园南区、陵园北区以及两座贵妃陪葬墓周边。而经过正式考古发掘的主要是陵园南区和帝陵东侧的部分外藏坑。从出土文物判断,围绕帝陵的81个外藏坑在众多外藏坑中地位和等级最高,极有可能象征着当时西汉王朝中央官署的“九卿”机构。1998年考古工作者对位于帝陵东侧、司马道以北编号为DK12-21的10个外藏坑进行了科学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包括文吏、武士、男女侍从、宦者等各种身份的陶俑,各类陶塑家畜,原大或缩小为三分之一的木车马,各种质地的生活器具和兵器以及粮食、肉类、纺织品等生活消费品,可谓种类齐全,洋洋大观。尤其是坑内出土的“宗正之印”、“太官之印”、“永巷丞印”等有文字的印章、封泥,足以证实这里代表当时的“宗正”和“少府”所在。这一重要发现对于西汉帝王陵寝制度以及西汉中央官署机构的设置与职掌研究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而保持并展现遗址的原真状态又避免发掘现场的暴露现状,不仅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遗址的保护问题,而且也有利于专家长期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工作。此外,直逼两千多年前西汉王朝中枢机构和宫廷生活的现场感受也必将大大增强它的观赏效果。于是,经过国家文物局多次组织的权威专家论证,一个大胆的选址决定作出,即在DK12-21的10个外藏坑原址上建设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这一次,人们真的要在“万岁脚下动土”了。
毫无疑问,对于整个陵园遗址来说,帝陵封土及其周围环境是最为重要和敏感的保护范围,选址于此,让文物工作者和建筑设计单位不得不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由于紧邻帝陵封土,如何保持帝王陵园原有的自然与历史环境风貌?基础深开挖过程中如何防止陵体的坍塌和位移,并消除陵体对于建筑物形成的水平侧压力?遗址区占地面积较大,10个俑坑长短不一,最长者达93米,如何保持遗址区的整体气势,避免建筑结构对遗址区的分割?如何克服在陵体一侧和外藏坑遗址上施工所受到的各种限制因素……也许这个项目太富有挑战性,反倒激发了设计者的创新激情。几度寒暑,春去冬来,所有参与设计的人员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对方案进行了无数次的筛选、修改和完善。为了达到践行我国和国际古迹遗址保护的准则并切实保护好遗址本体及其环境风貌的共同目的,力争创造出一个遗址保护与展示完美结合的典范,经过不断磋商,建筑设计师和文物保护工作者在方案的关键环节选择上终于达成共识:即对陵体和俑坑进行必要的加固和支护;采用大跨度预应力梁门式跨内吊装方案;建设一座全地下保护展示厅,而建筑顶部则覆土植草种树,恢复陵园原有的历史环境风貌和自然景观。
《汉阳陵博物馆》
塑衣式彩绘陶俑
南阙门是帝陵陵城四门中的南门,也叫朱雀门,由两组对称相连的“三出阙”建筑组成,是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帝陵陵阙建筑遗址。南阙门遗址保护展示厅外观是一座仿汉式阙门建筑,既完整地保护了现存的遗址,又将汉代帝王才可享用的三出阙高台建筑雄伟高大的风貌。
尚未开发的 藏坑
在近2000平方米的展厅内,丰富的图片资料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阙楼建筑发展演变的历史
铠甲武士俑
陶俑面庞圆润,神态自然,目视前方,两足并拢作站立状。俑体表面有纺织品痕迹,应为战袍腐朽后所留。纺织品痕迹之外有铠甲痕迹,甲片连接方式与秦代相同,亦为上片压下片,左片压右片,以便于身体活动自如。从铠甲残留痕迹判断,陶俑原穿有皮质铠甲,因深埋地下,年代久远,致使铠甲腐朽。
着衣式武士俑为陶质,高约62厘米。颜面、体表涂橙红色,有如真肤色;头发、须眉、瞳仁,均显墨黑。原本穿有丝或麻质衣物,安装有木质胳膊,但因深埋地下,年代久远,衣物及胳膊都已腐朽,出土时便以裸体断臂的姿态面世。
西汉的生活用具,按质地可分为金、银、铜、铁、陶、玉、骨、角及漆器等。汉阳陵出土的大多为陶制器具,这是因为文、景时期主张节俭薄葬,其随葬品多用陶器的缘故。这些生活用具按照功能可分为盛水及盥洗器、炊具及餐具、盛酒及饮酒器具等。当时的盛水及盥洗器有瓮、盆、罐、盂、鉴、盘、匜等。炊具及餐具有鼎、釜、鍪、甑、案、盒、魁、勺著等。酒器主要有壶、钟、钫、尊、爵、觯、耳杯等。
彩绘陶塑动物俑: 包括陶牛、陶羊、陶猪、陶狗、陶鸡。陶羊有绵羊、山羊之分;陶狗有家犬、狼犬之分。陶牛身长71厘米、高39厘米,灰陶质,局部有橙红色彩绘,身躯壮硕,四腿强健,其木质的犄角和尾巴已朽,仅留有圆孔。陶绵羊身长36厘米、高44厘米,灰陶质,有的涂褐红色彩绘,身躯肥胖,四肢细长,神态安详,呈现出一副温顺可爱之态。陶山羊身长39厘米、高29厘米,灰陶质,局部保留有白色、褐红色彩绘痕迹,扁圆身躯,胡须下垂,小尾上翘,头上的木质犄角已朽,留有插角的两个圆孔。陶猪身长44厘米,高24厘米,灰陶质,着白色彩绘,身躯肥大,四肢矮壮,大腹下垂,长嘴大耳。陶猪塑造细腻,形神兼备,憨态可掬,其木质尾巴已朽,仅在尾根留有一圆孔。陶狼犬长33厘米,高19厘米,家犬长30厘米,高20厘米,均为灰陶质,着白色或褐红色彩绘。狼犬双目虎视前方,长尾下垂。家犬四肢粗短,尾巴上卷。陶公鸡长16厘米、高14厘米,母鸡长14厘米,高12厘米,均为灰陶质,通体彩绘,色彩鲜艳。这些动物作为提供给墓主的肉食品,既折射出皇室生活的奢华,也反映出西汉社会家畜饲养业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