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站在“传统精华”的高度上

 云海575 2013-12-13

  在大力倡导新课改的今天,一提及传统教学方式便有人持反对态度。特别是在公开课的评价上,有人认为,只要是用传统教学法讲的课就是失败的课,全盘予以否定。其实,这种对传统教学方式一棍子打死的方式是片面的。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不是凭空而生,它是在历史上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土壤上创生的,是继承传统教学的精华并进一步发展而来的。一些传统的教法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中仍能熠熠生辉。

  启发式教学法在我国自古有之。孟子曾用比喻阐述启发式教学法:“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意思是说,君子教导别人,就像射手拉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姿势,这样,才能启发和诱导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当代著名教育家霍懋征对启发式教学也情有独钟,她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察言观色,善于听取学生的发言,当学生想知而不知,想说而又说不出时,教师及时点拨,学生才会恍然大悟,这就叫启发。由此可知,从古至今,启发式一直是为师者欣赏的理想教学方法之一。

  当前,讨论式、辩论式教学法已成为教师日常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法。其实,《论语》中提到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起予者,商也”等都有此意,就是说教学应注重创建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讨论与切磋中学习。宋代的“会讲”,类似今天的学术讨论会,那时进行学术交流和争论是极其普遍的现象。今天我们课堂上的小组交流讨论与合作学习,多数也是属于辩论式的学习方式。

  现在一些学校采用的集中识字、识写分开的教学法,也是在吸收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国古代学生初入蒙馆,识字、写字是分开进行的,先识字,后写字,互不掣肘。识、写分开符合汉字的特点和语言发展的规律,也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吻合,这种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也可以为我们今天的教学所借鉴。

  我国历史上的教育家无一不重视多读多背。“多读”不仅指读书的数量多,读书的遍数多,而且提倡采用多种方法读书。朱熹提倡“熟读精思”,倡导“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王明阳则要求学生反复“背书诵书”、“诵书讲书”,把书读得“精熟”。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名言也无不在强调多读多背的重要性。实践证明,多读、多背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积累知识与提高语言能力的有效方法。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极其丰富,对传统教学经验正确的态度应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弃传统之糟粕,取传统之精华。只有站在“传统精华”的高度上,才能探索出新的语文教学之路。(作者朱传义,单位系黑龙江省宁安市卧龙学校)

  《中国教育报》2013年12月11日第10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