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易经》乃西方《化学》之源

 杂货店伙计 2013-12-14

 

中国《易经》乃西方《化学》之源;

 

易学西游千年后,归来不识自家门;

 

雷元星使数典忘祖的专教授们汗颜;

 

中华文明以易学为核心;

 

今天的化学来源于古代的易学;

 

《周易》科学是中华文明的主髓;

 

化学是研究物质变化的科学,易学是研究物质变易的学问;

 

______从雷元星先生《文明的起点》看中西化学体系之异同。

 

                                 ――莫昌嘉

 

有人说,科学是从西方抱来的婴儿,中国从西方抱进Science不到两百年,哪有什么自己的科学血统呢?一百零九个化学元素名称是从西方Chemistry中译来的,哪有什么中国的化学体系可言?一句话说穿,根本没有什么“中华科学传统”,中华文化的母体不可能孕育任何科学的婴儿。而今持如此高论者,虽非满朝文武,却也侧耳可闻其声也。当读完雷元星先生《文明的起点》之后,本人才深为这些数典忘祖的专教授们汗颜。

     

诚然,若追溯西方天文、几何、数学、物理等科学体系的源头,我们可以看到西欧→古罗马→古希腊→古埃及这样一种历史脉络。可要追溯西方化学思想体系的源头,其历史箭头并未指向古罗马,而是直接拐向了东方,它从西欧→土耳其→沙特(古大食)→波斯(古安息今伊朗)一直到了古代的中国,中国古代的易学便是西方化学的前身。

     

从华夏鼻祖伏羲画卦,到西周初年《周易》成书,再经孔子“韦编三绝”,至东汉魏伯阳写《周易参同契》,中华民族在制陶、冶炼、丹药等化学实践基础上,率先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公元7世纪后,中国的炼丹理论通过丝绸之路传到阿拉伯世界,催生了中亚西亚各国的炼金术。公元8~10世纪,阿拉伯化学家贾伯(H.i.Jabir,721~815)、拉泽(Razis,860~933)、阿卜·西那(Abu.A.i.Sina,980~1037)等人先后吸收和发展了中国的炼丹理论,著有《东方水银》《炉火术》《哲人石》《医典》等化学典籍。这些化学书籍虽然用阿拉伯文写成,但就其内容和术语来看,到处都带有《周易参同契》的痕迹,其中阿卜·西那的名字,就有“中国之子”的含义。

     

公元11世纪之后,阿拉伯的炼金术著作被译成拉丁文。英国的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1214~1294)、德国的马格努斯(A.Magnus,1193~1282)、法国的吕律(R.Lully,1235~1315)都先后著有《炼金术原理》《炼金术》《太上妙术》等书,这些欧洲早期的化学著作无不间接带有中国《周易》与《周易参同契》的思想烙印。

     

历史走进公元18世纪,中国人第一次听西洋传教士们讲Chemistry的时候,皆以为是在听“上帝的福音”。孰不知这上帝的老师竟是咱们中国人,是中国的魏伯阳、孔子、文王、伏羲。正可谓:“易学西游千年后,归来不识自家门”。

     

化学发展史同人类与天花病斗争的过程相似,中国人在唐朝时就发明了“人痘接种术”,该方法慢慢传到了欧洲,又被英国人改造成为“牛痘接种术”。满清王朝覆灭后,中国人又从西方人那里学种牛痘,不再采用老祖先发明的鼻腔种人痘之法,原因是牛痘比人痘更安全方便。只因为这个过程比较短,人们还没有忘记西方牛痘与中国人痘的传承关系。

     

21世纪的钟声敲响之即,一个叫雷元星的书生忽觉得易学与化学的体态相貌相像,进而分析了它们的“DNA片段”,对其作了一番“亲子鉴定”,写了一些关于《周易》方面的文章,从而确认西洋化学与中国易学一脉相承、同宗同源。尽管易学出国归来之时,脖子上挂了条化学领带,可它骨脉里流动的还是中国易学的精髓。

     

下面,本人就根据雷元星先生《文明的起点》一书,对易学与化学再进行一番“基因对照”,直接找出两者的同异,看看以易学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到底能不能孕育一个科学婴儿,生出一个化学宝宝来。

     

一、西方化学主要采用数学的方法与分析的语言,来表述物质的化合与分解;易学采用了图形方法与文学描述的语言,来表达道、易的契合与变易。而它们研究的对象与范围都是物质的化学变化,其研究领域是一致的。

     

二、现代化学的立论基础是“原子分子论”,它是在19世纪初由道尔顿(J.Dalton,1766~1844)、吕萨克(J.L.Gay Lussac,1778~1850)、阿佛加德罗(A.Avogadro,1776~1856)等人建立起来的。而古代易学的立论基础是六十四卦与洛书,通过阴阳爻与黑白点的不同数量与排列来描述不同原子、分子的构成。虽然前者主要是数学表达,数学里面有图形;后者是直接的图形表达,但图形里面有数学。两者都旨在讲清物质元素的构成,所说内容是相同的。

     

三、化学是直接用英文字母来表示不同的元素,如氢写成H,氧写成O。而易学则用阳爻与阴爻表示,如乾(氢)为,泰(氧)为等。虽然符号不同,但所表示的都是地球上的化学元素。

     

四、化学以碳原子量12为基准,直接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元素的原子量,其量值可取到小数点后三位。而易学则可能是以乾(氢)为基准,用“伏羲六十四卦图”上的黑块来换算原子量,换算出来的都是正整数。两种原子量的值相差不大,都能进行正常的质量换算。

     

五、现代化学以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表达不同元素的周期率,依据不同元素的原子量排表。古代易学用“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中的方阵来表达元素周期,主要是依据不同元素的理化性质来排列方阵。但就排列位置与次序而言,两者是完全一致的,并无实质性差异。

     

六、现代化学把碳和氧的化合物CO2称为二氧化碳,把水H2O称为一氧化二氢等等。而古代易学则可能把CO2称为“二泰化需”或“二虎扑食”,把水称为“一泰化二乾”或“双龙抱虎”,虽然这些称呼完全不同,但指的都是相同的化合物。

     

七、现代化学体系分为三大块,一是基础化学或称为无机化学,二是核化学或放射化学,三是生物化学或链化学。古代易学体系也分为三大块,一是周易,讲化学基础理论,二是归藏易,讲放射性元素,三是连山易,讲有机化学与大分子化合物。虽然叫法不同,但划分的依据与范围大同小异。

     

八、现代化学是从研究燃烧现象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燃素”到原子、分子的认识过程。古代易学虽然没提“燃素”理论,但从《考工记》到《火记》所载资料看,易学也是从炉火实践中总结与发展起来的。从发展源头上看,两者都从“赴烫蹈火”的实践中来。

     

九、现代化学理论主要应用于冶金、化工、印染、医药等领域,古代易学主要应用于冶陶、炼金、丹药、酿造等领域。虽然生产出来的化工产品不完全相同,但其理论原理则是基本一致的。

     

十、现代化学同宇宙学、地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认识天地万物的基础理论。古代易学也一直渗透在天文、堪舆(古地理)、医学、格物学等学科之中,虽然两者名称不同,而对相关学科的影响都是一致的。

     

总之,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变化的科学,包括物质的化合与分解等,而易学是研究物质变易的学问,包括物质的参伍、中和、契合,“化”与“易”都是指物质的化学变化与变易,化则变易,易则变化,两者并无二义。

     

由此可以看出,今天的化学本来就源自于古代的易学,化学这个科学宝宝是从易学肚子里出来的。没有中国《周易参同契》,就没有阿拉伯世界的炼金术,没有阿拉伯的“中国之子”,就没有欧洲的Chemistry(化学)。因此,科学不仅不是从西方抱来的,而是我们中华文明自己孕育的。不能因为科学取了个Science(赛因斯)的洋名,就突然来个“六亲不认”,这本身就不太赛因斯吧?

     

我们先不去管“自伏羲以来三十余万岁”(《列子》)一句是否有据可考,就文字记载的五千年文明史看,以《周易》为标志的科学从来就是中华文明的主髓。即使秦始皇焚书坑儒,也明文规定不烧易简。虽然孔子私编的《周易》没补买秦国的书号,但它仍广泛流传于官府民间。

      

历史不知犯了什么毛病,当今的中国人开始避讳“易”字,“元、亨、利、贞”等“四旧”一夜间消失不说,人们皆视“爻”、“卦”等字为不祥之物,生怕沾上之后惹来祸端。许多易学爱好者三缄其口,论“易”以目,这真是中华文明古国的咄咄怪事。或许《周易》会被“伪科学家”拿来占卦算命,不提为好。那电脑里的算命软件与洋迷信又同科学何干?其奈电脑何?

     

中国人应继承中华科学传统,必须理直气壮地研究《周易》,研究中国古代的化学成就。只有继承,才谈得上发扬。继承先民的科学成果,发扬先哲的科学精神。为此,我建议专家、学者们读读雷元星先生《文明的起点》一书,相信大家会从中得到启发,为中华科技文明在21世纪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莫昌嘉,化学思想家、教育家,著有《化学的捷径》《化学新思想》等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