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泉州人的性格

 茶香飘万里 2013-12-14
  谈及一座城市,必然说到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他们的精神风貌、他们的性格气质等等。我这几十年来接触过许多海内外朋友,他们觉得泉州这座城市非常有特色,传统文化气息和现代文化气息交融在一起,既传统又开放,既有古典的东西又带有现代元素。

  海内外朋友来到泉州都有一种亲切感、温馨感,感到泉州人很热情好客,但是又说不清楚泉州人的性格要怎么概括,有时候我们泉州人被外地人问得都说不出来。有一次我和泉州南音乐团去北京,到中国音乐学院演出,演出结束后,中国音乐学院的教授请我们吃宵夜,大家坐着漫谈。其中海内外著名的琵琶大师、中国音乐学院刘德海教授坐在我旁边,他说:“陈先生,我到过许多城市,包括到过你们福建的许多城市,但就是到了泉州感觉就不一样,你们泉州人的性格让人感觉特别热情、豪爽,非常有亲和力。”他问我能不能简要说一说泉州人的性格特点?当时这个话题启发了我的思考,作为闽南人、作为泉州人,在历史上为什么能够创造出“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现代为什么能够成为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开放地区?这些成绩并非是偶然的因素,应该有内在的精神气质在发挥作用。所以当时我思考了一下,和刘德海先生说了泉州人性格的三个板块。

  第一个板块,泉州人的祖先是千百年前中原的移民,所以虽然经过历代传承,但泉州人的血液中依然保留着中原地区粗犷、豪放、热情的气质,血液中充溢着黄河长江般奔放的豪情,才会形成泉州人“爱拼才会赢”的特质,这就和中原地带“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相吻合,具备血性男子汉的气慨。

  第二个板块,中原先民千百年前迁移到闽南地区生活,而江南乃灵秀之地,文化气息浓厚,所以泉州人又具有江南人聪明、机灵、细致以及幽默风趣的特点。很多泉州人在海内外开拓事业取得成功,正是因为泉州人善于在生活实践中积累智慧才干,有非常灵活机智、务实进取的发展谋略。

  第三个板块,因为宋元时代泉州曾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形成了泉州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宽容性。外部世界什么东西进来泉州,泉州人能够都吞吐自如,适合的东西可以吸纳,不适合的东西加以扬弃,就是能够“择善而从”。泉州人视野开阔、胸怀也开阔,有一种很大的包容性,所以泉州能够成为多种文化的荟萃之地,成为多种宗教共生共荣之地。

  我说了泉州人性格这三种板块,中国音乐学院的几位教授非常赞同:“真的如同是你说的这样,你们泉州人的性格特别可爱!”

  几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有关泉州人性格的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其中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闽南文化是闽南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吸纳了融汇古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的精华,闪耀着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芒,所以闽南文化如同流经其间的晋江、鹭江、九龙江,滋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闽南人,赋予了海内外闽南人以聪明灵性和拼搏精神。泉州人的性格明显包含着中原文化、古越文化和海洋文化这三大要素的熏陶,泉州人根在中原,血液中流淌着黄河长江的波涛,保持着粗犷豪放的阳刚之气。泉州人长期生活在江南,性格中具有江南人的聪明灵巧,机智灵活,幽默风趣。泉州是古代东方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所以泉州人在长期对外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中,形成了胸襟豁达,视野开阔,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品性。”

  在第一个板块提到泉州人保留着中原地区重情尚义、侠肝义胆的精神,我觉得可以通过一些事例来体现。比如泉州市区的关帝庙,应该是闽南地区香火最鼎盛的一个,关帝庙供奉的是关公,而关羽的一大精神品格就是“大义参天”,义薄云天。庙里的香火非常旺盛,海内外的很多泉州人一年四季都会来关帝庙进香朝拜,有时候人山人海,挤都挤不进去。这显然体现了海内外泉州人重情尚义的表现。

  我们泉州人、闽南人的性格当然具备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优秀品质,比如勤劳勇敢、百折不挠、爱国爱乡等等,但作为泉州人更具有一种地域文化形成的独特品质。比如说泉州人的热情豪爽,经常可以通过生活细节来体现。比如说,有一年我去西安出差,当时在餐馆吃饭要先排队买券,我看到前面排着几十个人,就和一个朋友说:“哎哟,这都要等到鳖生蛋了!”“鳖生蛋”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我的意思是说,那么多人排队,我们两人要吃上面汤恐怕还要等很久,就好像是鳖生蛋一样。没想到这句闽南话一说出去,旁边有一位年轻人就拍拍我的肩膀说:“你是咱家乡人吧,不用等不用等了,咱们一起吃吧。”原来他已经点了一桌菜正和朋友一起吃,听到我们说的闽南话,觉得很亲切,就邀请我们一起吃,异乡遇到故乡人,大家都十分高兴,我们也不用等“鳖生蛋”了。另外,闽南人还有“穷厝不穷路”的说法,有的闽南人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但是很有热情义气。有时我们看见在酒店柜台前,两三个年轻人扭在一起,以为他们在吵架或打架,了解后才知道原来是为了抢着买单付账,一定要自己买单才觉得好一些,这种现象在别的地方就不常出现。

  还有很多民间故事传说,也表现了闽南人的聪明机智和幽默风趣,它是借助故事来表现内心的理想追求。有这样一则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清源山下有一座书馆,传说是在唐朝福建观察使兴建的,当时“开闽学之先”的欧阳詹曾经在这里读书。欧阳詹是我们福建省在全国科举考试第一个中进士的,所以叫做“开闽学之先”。书院后来比较衰落了,后来又有一位韩学士来到这个书馆。韩学士就是唐朝著名诗人韩偓。当时他受到排斥,先被贬为亳州司马,再后来就“避乱入闽”,来到泉州。王审知把他安顿在南安丰州的招贤院吟诗作赋。一天傍晚,韩偓在清源山游览乐而忘返,路过书馆便进去投宿。书馆的看门人庄三劝他不要投宿,说书馆到了半夜有鬼作祟。原来这里有位秀才参加科举屡考不中非常失意,便在这里创建书院广招弟子。一次老先生想出一个对子“十五团圆呼半月”,每月十五是月圆之日,诗句里却说是半圆,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众弟子都对不出下句,被先生留下各打二十大板。有的学生家长责问老师:“老师都想不出来,怎么让学生想?”老先生被家长这么一激,自己对不出下联还责打学生,觉得汗颜,竟然上吊自尽了。从此每到半夜,书馆便会发出一阵阵的怪叫声“十五团圆呼半月”,使人听后毛骨悚然。韩偓不信鬼神,坚持留宿。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从厅堂的神龛里发出老先生吟哦的声音:“十五团圆呼半月”,要是一般人,半夜三更听到怕是要吓昏过去的,韩偓嘴上说不怕,这时听到了古怪的声音也是瑟瑟发抖,一慌张摔得四脚朝天。他抬头一看,天空是满天的星斗,我们说“北斗七星”是由七粒孤星汇聚在一起,七颗星为什么叫做“孤星”呢?他一下子就得到灵感了,翻身站起来疾步来到神龛前,双手一拱:“老先生,您可以安息了,我已经对出下联了,您的上联是‘十五团圆呼半月’,我就给您对‘七星汇聚称孤星’。”“妙!绝!”随着喊声,从神龛后面走出一人,正是庄三。原来老先生的遗愿,一定要找到一个有胆有识的人来对出下联,他才能安息,所以庄三就装神弄鬼,考验来往客人的胆识和智慧,寻觅有胆有识有才的贤人。这个民间故事,正是利用这句对联反映了闽南人民的聪明机智。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就故事,就是知名文人“吟诗退窃贼”的故事,也表现了闽南人的人生智慧,也就是怎么样来应变处理眼前发生的事情。相传在唐朝德宗皇帝的时候,有一个知名的宰相叫姜公辅,他劝谏皇帝要节俭却得罪了皇帝,被贬为泉州别驾。他来到泉州丰州九日山延福寺一带,建了一个草堂小院,平时就邀请文朋诗友饮酒品茶、吟诗作对,生活倒也悠然自得。一个秋夜,姜公辅已关门熄灯上床安歇,突然就听到开启门户的轻微声响。“莫非是小偷摸进门来?如果大声喊叫求救,说不定小偷恼羞成怒,自己文弱之躯,不是小偷的对手。”情急之下,姜公辅翻过身子慢慢的坐起来,稍微沉思了一下吟了两句诗:“秋雨如丝夜纷纷,梁上君子潜入门”,姜公辅没有直接的喊抓贼,而是吟诗告诉小偷说你进来了我知道了,但又说得那么文雅。小偷一听有人在吟诗,而且是针对他的,大吃一惊,赶快躲在衣柜后面。一会儿吟诗声又起:“腹中诗书有万卷,柜中金银无分文”,这就等于传递信息给小偷,我是一个被贬到这里的穷官、清官,家里面空荡荡的没有值钱的东西,我满肚子的诗书你又拿不走。小偷暗道不妙:“看来,这个当过宰相的人是个穷官,没什么油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当小偷轻手轻脚的猫到门边准备溜出去的时候,听见姜公辅吟了一句“出门休惊花尾狗”,小偷一怔,探头朝门外一瞧,果然有只花尾狗蹲在门边,小偷只好另找出路,悄悄摸到围墙下打算翻墙出去,姜公辅接着说“越墙莫损菊花盆”,小偷放眼一看,墙上果然有有一盆菊花,老先生是提醒小偷你出去可以,但不要把我的花盆弄坏了。小偷借着夜色观察地形,准备找一个缺口翻墙离去,结果腿才刚搭上墙,屋内又传出姜公辅的两句诗,像是讽刺,也像为小偷送别:“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雨帘赶豪门。意思是说天气很冷啊,我来不及披衣服去送你,那你要趁着雨还小的时候去找有钱人家,不要来搅我了。

  我在几十年前读过这些泉州民间传说故事,觉得十分生动有趣,至今记忆犹新。刚才说的这些生活中的小故事,从中可以看到我们泉州人性格中既有和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一脉相承,也带有闽南地方文化的某种特色。所以今天为了让泉州这座文化古城更加繁荣发展,我们需要弘扬闽南文化精华,提升泉州人的精神品格,才能将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富饶美丽。这也是海内外的闽南乡亲对泉州这座城市的希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