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pine:按脊疗法的短期疼痛缓解作用明显

 瑶远的天空 2013-12-15

传统的?推拿手法治疗一些脊柱疾患有独到之处,这已被无数临床实践所证实。手法治疗是通过治疗者手的力量和技巧,作用于机体的损伤部位,通过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而达到治疗目的,而脊柱推拿则是按脊疗法(Chiropractic)的主要治疗手段。

按脊疗法是通过手法整复脊柱骨关节的各种不同类型微细病理性错位,解除软组织压迫和神经刺激,恢复正常的骨关节位置,从而达到治疗与脊柱有关的各种疾病的目的。按脊疗法是由Daniel David Palmer于1895年创立。

作为一门非药物、非手术的强调以身体内在恢复力治愈自身疾病的医疗学科,按脊疗法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它强调结构(主要是脊柱)和功能(神经系统的协调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一关系如何影响健康的维护和恢复。

按脊治疗的主要病症95%为肌肉骨骼疼痛。在治疗颈腰痛方面,其疗效不亚于理疗和手术,应用流行于欧美等国。尽管按脊疗法广泛用于脊椎疼痛的治疗,但关于其治疗作用的随机对照研究却并不多见。为了进一步评价按脊疗法治疗脊柱疼痛的短期疗效并探讨按脊疗法的预测因素,加拿大学者Bruce F. Walker等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该研究结果已在近期的Spine杂志上发表。

在该研究中,研究者选取脊柱(包括颈椎、胸椎、腰椎)疼痛的183例成人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患者接受按脊疗法进行治疗,共有92例患者;另一组患者采用假的按脊疗法进行治疗即对照组,共有91例患者。在该研究中患者不知道自己的分组情况,而评价治疗效果的人员也不清楚患者的分组情况,即采用所谓的“双盲法”。

主要的评价指标包括疼痛强度(分级0-10)与功能评分(0-40的功能评价指数),次要评价指标包括整体的变化、最小可接受的疗效值、治疗满意度。主要评价指标的的治疗效果采用线性混合模型进行估算,而采用逻辑回归分析以确定两组患者之间各次要评价指标的差异以及明确患者治疗满意度的预测因素。


图1.研究对象纳入流程图
表1.患者基线时的人口统计学资料与临床特征

该研究结果显示,接受按脊疗法治疗的患者其疼痛、身体功能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整体情况改善的患者比例以及治疗满意的患者比例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按脊疗法组中整体情况改善的患者占48%,对照组这一比例只有24%;按脊疗法组中治疗满意的患者占78%,对照组这一比例为56%。

两组患者中达到最小可接受疗效值患者的比例分别为29%与34%,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患者对自己治疗分组的知晓情况、疼痛强度改善程度达到最小值均与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密切相关。

表2.两组患者曾采用过的治疗方式类型

表3.背部各区域行松动与推拿治疗的频次

表4.两组患者之间临床比较结果的意向-治疗分析结果

表5.治疗满意度的预测因素分析结果

该研究结果表明,接受按脊治疗患者的疼痛和生理功能改善要好于无治疗组,但治疗后疼痛改善的程度并没有达到有显著临床意义的最低标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