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偶 感

 望不了 2013-12-16

吃过中饭之后,如同往常一样,拉上窗帘,免得中午刺眼的阳光直射办公室,坐在电脑前进入了“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开始远程培训学习,其实除了截止到1010日“双十节”的书面作业没有完成之外,本次“有效学习指导”的其他考核内容均已完成了,在线学习时间远远超过规定的学时数,只是想反复听几遍专家的讲座,从中得到一些感悟罢了。

而近日拜读同事美文,诸如柯连芬老师的《诗韵、诗意、诗境、诗情——听朱晓红的古诗教学<</SPAN>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柯贯虹老师的《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和谢旭芝老师转载的《孩子成长的10个方面不能靠老师》、《一位母亲的教女名言》两篇文章……足以引起我这个清闲之人的一些思考,且不说如今的家长十分+高度重视子女的培养,从孩子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脚踏实地地来关注和重视了,从分班、到四处打听教师的诸多信息,让孩子学这个特长班,学那个兴趣班,还得去这个教师学语文,到那个教师那里去补习数学,还有英语什么的……目的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至于什么减轻学生负担那是学校和老师的“官方之事”。而作为家庭和父母那可不行,必须放弃休息时间和节假日,来一个全面加独特的“加班再加负”,甚至不惜血本让小小年纪的孩子离开父母、离开亲情和家庭的温馨,远渡重“洋”去接受自己心目中的“最好学校”,进行私营化、军事化,外带一点“魔鬼式”管理的学校去就读,只有这样自己的子女才能上进,才能成才,也才能光宗耀祖,这多有面子啊!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才倍加关心,本无可厚非。但细细想来,一个人的成长有自身的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的,其中遗传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生长环境、早期培养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不是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吗?尊重并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是正道。作为家庭和父母来说,我个人以为必须高度重视子女的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而对智力因素方面应该让学校按教育规律去做,让教师按照教育教学原则和规律去做,这样分工负责,各司其责,才真正有助于孩子的成长。而现在更多的父母,没有遵循人的成长规律来正确面对。这正如孩子成长的10个方面不能靠老师,而应该是家庭和父母理应担当的内容;也没有按照那位智慧的母亲在教育女儿成才的时候,所感悟到的50句至理名言去努力。现在似乎这些都能了学校、老师的职责范畴了,让学校里的老师担当起了家庭和父母的职责来了,无形中分散了老师的教育教学时间和精力,还有那么一点理所当然的味道哦!但是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成长一定不能丢弃快乐活泼、勤于思考、安静专注、独立自信和勤劳善良六方面性格的培养。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以至于将来,这对人的成长是尤为重要的。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着偏离的趋向,我们的教学偏离了基本的教学规律和原则。就拿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吧,长期以来没有走出“少、慢、差、费、累”的怪圈。这是为什么呢?柯贯虹老师转载的文章,从宏观上给我们打开了阅读教学的思路:给足时间,让读书有保障;只给快乐,让读书能轻松;激发兴趣,让读书成享受;教给方法,让读书能点金;给予激励,让读书有热情。而其中的微观具体操作上则有很大的文章可圈可点,可以探索研究,甚至更加需要教育部门尽力改变“一重三轻”,即重智、轻德、轻体、轻劳的局面,让学校真正改变“四多四少”,即补课多活动少,作业多休息少,理论多实践少,关门办学多社会实践少的状况,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需要为学校松绑,给教师减负。让学校真正成为师生的学园+乐园。就阅读教学来说,我深感必须传承并弘扬传统阅读教学之法,来一个彻底的“返璞归真”:其一,是将大量的阅读内容纳入课程体系,进入到语文课堂,实现“读书破万卷”之功效;其二,是坚决改变语文教学方式,尤其是摒弃“词语破碎处,万物不复在”的所谓“讲解法”,减少烦琐讲解和低效率教学行为,为保障阅读腾出时间和空间。其实,这是所有语文教师都知道了这两条“常识”,可实现起来真的不容易,似乎这已经习惯了。现在课堂上,教师不讲解就没有引导,放手让学生去读书,教师就变成了“懒老师”。倘若老师的这种“懒”,能为学生找对读书的方法,为阅读教学找到一种策略,这种“懒”岂不是大好事一件吗?

曾记得我五岁入小学之时,正赶上“文革”的开始,所谓的书包就是一个“语录包”,没那么沉,更不重,后来有了“三算”,每天上学除了一个小书包外,还得带一个算盘进学校的哦。在我的印象中,从来就没有什么家庭作业,更没有什么《基础训练册》之类的哦;也没有什么考试,因为 “只要思想好,白卷也是红的”(不是赞同这样的做法,知识依旧是不可或缺的),直到771月高中毕业也一直没有过。于是,放牛便成了每天自己必须付出的“童工”,每天还能得到“三分工”的报酬呢。俗话说:放马落得骑,放牛落得嬉,放猪、放羊饿肚皮。放牛的时间太长,也很无聊,总不能老嬉呗。就找来了一些书来读,不管是什么书,即使是“禁书”,也“偷偷”地看,这些书主要是采用“借”的方式,就这样我在四、五年级的时候,读了不少的书,记得其中有《青春之歌》、《三家巷》、《苦斗》,还有巴金《家、春、秋》呢,鲁迅的书也读了,但是读得不怎么懂……但不管怎么说还是读了点书的哦,也有了一点长进。在高中毕业之后,便回生产队开拖拉机了,这个也是在学校学的哦,一开就是两年半,在1977年恢复高考也随着大军参加了考试,可是考试是什么玩意?没经历过,心惊胆战,怎么走出考场,回到家的至今也想不起来了。第二年再次参加考试,便被入取了,于是同生产队里的人就说:我是从牛背上走出去的读书人!时至今日,忘不了学校让我学会了做人和求知,老师让我学会读书。我深切地体会到:读书,自己去读书,大量的读书,才能成长,才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采得百花酿出蜜”吧!

改革课堂教学,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采取“不拘泥与教材,不拘泥于课堂,不拘泥于学校”的大语文观,注意发挥“一主两翼”,即课堂教学为主体,课外阅读和综合实践为两翼为辅助的作用,积极开展有利于大量阅读的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努力构建书香校园和文化精神家园。现在在碧小的楼梯间建有“自读书屋”这样的做法真的很好,但需要加以引导,使其能发挥出作用来,效益来就更好了。

 二〇一三年九月十二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