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军人如何抵抗睡眠的扰乱与丧失

 gutuchanyu 2013-12-16

军人如何抵抗睡眠的扰乱与丧失  

|字号 订阅

 军人如何抵抗睡眠的扰乱与丧失 - 砺剑雄风 - 砺剑雄风

  在战争的条件下,连续作战、夜战、跨时区作战、战时应激等,均可造成机体睡眠觉醒节律的紊乱,导致睡眠扰乱与丧失,引发脑疲劳、抑郁、注意及记忆等认知功能降低,从而影响部队作战能力。例如,二战中参加诺曼底登陆战的英、美空降部队经过48小时的连续作战,由于丧失睡眠和极度的体力消耗,根本无法战斗。即使在面对面对抗程度不高的海湾战争中,美军在100小时的连续地面作战行动中同样也受到了睡眠剥夺的困扰。1998年我国长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我军20余万名官兵参与抗洪抢险。他们背沙袋、修堤坝,日夜与洪水搏斗,也出现了睡眠不足的问题,使官兵们的身心功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面对未来战争,美军提出连续作战8~13天、英军提出连续作战10天、俄军提出不分昼夜的作战思想,对军人抗疲劳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睡眠剥夺可诱发心理疲劳,心理疲劳更加速了躯体疲劳。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高、精、尖装备的广泛使用,对大脑认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种能力最容易受到睡眠剥夺的损害。因此,抵抗睡眠扰乱与丧失,是保障战时军人心理健康和部队作战能力的一个重要问题。

  怎样抵抗睡眠的扰乱与丧失呢?

  一、讲究睡眠卫生

  1预防性睡眠和恢复性睡眠。在连续工作或进行其他易于干扰睡眠节律的军事作业(如长途奔袭)之前,进行不少于4小时的睡眠,可至少保持24小时工作能力。对于24~48小时的全部睡眠剥夺者,则给予8~10小时的自由睡眠,就足以使其恢复原有的工作能力;给予4~6小时的睡眠,也可使睡眠剥夺48小时后的工作能力由50%提高到70%以上。对于72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睡眠剥夺者,则需要给予12~20小时的睡眠,才足以恢复脑力工作至正常水平;由于广泛的个体差异及心理恢复的需要,一般要求部队进行2~3天的全面休整才能保证指战员机体功能的完全恢复。

  2小睡。小睡也称短睡,时间较短,可以从几分钟到4~5小时,可以是连续性的,也可以是断续性的。在部分睡眠剥夺状态下,所允许的睡眠实质上就是小睡。

  小睡是非常有效的。研究表明,如果希望长时间的保持军事作业能力,每天必须保证4.5~5.5小时的连续性睡眠。在实战条件下,如做不到这一点,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灵活确定睡眠时间的长短。英军所做的现场研究结果认为,4段1小时睡眠同1段4小时的睡眠同样有效。

  目前认为,小睡的时间愈长,工作能力恢复也就愈大,并且醒后的迟钝现象就愈短。尤其是在生理节律的两个低谷期(3~6点与14~17点)进行小睡,产生的恢复能力更大,对工作能力的改善更有效。连续性的小睡,较同量的断续性小睡恢复力更大。与年轻人相比,恢复同样水平的能力,岁数较大的人需要更多、更长时间的小睡。

  3自我调节。正如催眠师可以使人立即入睡一样,自我催眠可迅速转换意识状态进入睡眠。自我暗示可以催眠,又可实现生物钟控制。在未来战争条件下,军事人员需要有一定的要放松则放松、要睡眠则睡眠的能力。军事指挥和作战人员若能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自我催眠、定时睡眠的技巧,对于预防战时睡眠扰乱与丧失,提高作战效率将大有裨益。

  4实行工作轮换制。在连续工作中,可以适时地转换工作类型,如脑、体力工作的转换,静止与运动工作状态的转换,视觉工作与其他感官工作的转换,高、低脑力负荷工作的转换等。这种转换可以使大脑的信息得以重新组合,大脑的唤醒阈进行调整,使部分脑细胞交替地得到休息,对维持工作能力有一定的作用。

  二、药物对抗睡眠剥夺

  1镇静催眠药。镇静催眠就是在进行长时间的连续工作或作战任务之前,以某种药物促进睡眠,即进行预防性睡眠。尤其是对那些由于环境应激影响造成的入睡困难或非节律性时间入睡困难,采用服药的方法能有效地促进入眠。如美空军在越南作战中曾小范围地使用了司可巴比妥,在对利比亚的空袭作战前,飞行员也使用了这种药物进行预防性睡眠。目前报道的已使用的药物有司可巴比妥、乙醇、苯二氮卓类、褪黑激素、左旋色氨酸等,公认的较好的镇静剂是苯二氮卓类。

  苯二氮卓类有高效及短作用期特点,满足了军事上短而有效的催眠作用要求。其中,短效药物3-羟基安定和三唑安定最受重视。服用3-羟基安定药后30~60分钟开始生效,半衰期约为10小时;三唑安定服用后15~30分钟生效,半衰期约2.5小时。它们对学习、写作、反应等均无太大的影响。

  褪黑激素是松果体分泌的一种激素。它在体内浓度一般是夜高晨低,可影响机体生物钟,使用它可以改变机体的节律,从而减轻连续工作、跨子午线飞行所造成的节律改变和睡眠丧失的影响;司可巴比妥是短效催眠药,显效快,约25分钟,但半衰期长(19~34小时),副作用较大;色氨酸是5-羟色氨的前体,后者在睡眠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服用色氨酸可促进睡眠,无明显副作用。

  2中枢兴奋药。对维持大脑觉醒并保持工作效率的药物研究,一直是军事及社会医学所重视的领域。美空军对利比亚的长达10余小时的飞行奔袭中,飞行员就是服用了右旋苯丙胺,显示出强有效性。目前报道的药物有:苯丙胺类、咖啡因、酪氨酸、苯异妥英、哌醋甲酯等,主要集中在前三种药物的研究上。

  (1)苯丙胺类:包括苯丙胺、右旋苯丙胺、右旋甲基苯丙胺等。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主要应用的是右旋苯丙胺。它可有效地对抗睡眠剥夺的不良影响,并呈剂量相关性。每次20毫克的剂量最为有效,服用一次可以使认知能力保持10~12小时;5毫克或10毫克每4小时服用一次,可以保持飞行员正常的警觉及操纵复杂人-机系统的能力,并且不产生明显的副作用。但是长期使用此药也会对心血管产生不良影响,并可干扰睡眠,造成精神紊乱、成瘾等。

  (2)2-[(二苯甲基)-亚硫酰基]乙酰胺:它是一种中枢性受体激活剂,可刺激中枢维持48~72小时的警觉兴奋状态,副作用极小,且不影响兴奋后的正常睡眠节律,不产生耐药性。目前的研究已证明它可以减轻中枢疲劳,增强注意力的集中,改善情绪及认知功能。法军在海湾战争中曾用此药保持飞行员连续空袭作战的能力。

  (3)咖啡因:它可以产生中枢兴奋作用。它可以有效地提高警觉及反应能力,维持工作效率。服用15~45分钟开始生效,半衰期为5~6小时。咖啡因的一次性使用,比少量多次使用,更为有效。于晚上11点半服用250~400毫克咖啡因,可以很好地维持一夜工作能力,且不影响白天的睡眠,但可以产生易怒、利尿、肌肉震颤、心悸等副作用。若服用量大于600毫克,甚至可出现咖啡因病态,即焦虑、睡眠干扰、心理不适等不良反应。

  3.药物快速复醒。用不同的药物和不同的药物剂量所进行的研究表明,睡眠诱导作用与作业效能的损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到目前为止,药物在诱导睡眠时,都将损害作业效能。为了克服这一问题,研究人员调整了睡眠管理策略,即用催眠药诱发睡眠,然后在睡眠即将结束或者出现紧急情况时用一种拮抗性药物来完全恢复觉醒与作战能力。研究人员将此称为睡眠诱导与快速复醒系统。已证实可以用前面提到的三唑安定或者用其他药物来诱导睡眠,而后用一种拮抗性药物--氟马西尼来恢复清醒和作业效能。氟马西尼不属于兴奋剂类,单用时对觉醒与作业效能没有影响,但可特异地阻断催眠药的作用。目前已着手研究其供野战时用的剂量和给药时间。

  三、训练对抗睡眠剥夺

  1过量学习。又称超量学习,是指一种连续进行大负荷的学习训练,以使工作技能在反应速度和精度上远远超过一般要求的学习过程。它可使人在特殊环境下(包括睡眠剥夺状态),对某些工作呈自动反应状态,保证了较高的工作可靠性、自动性及反应能力。

  2交叉学习。指个人不仅要掌握本职工作的主要技能,也要学习掌握尽可能多的其他工作技能。这不仅是为了应付紧急工作时需要,也是保证工作轮换的需要、减少战时减员的需要,也可使指战员在连续工作中,进行相互检查、监督,以免因能力下降导致的工作失误。

  3心理训练。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放松的心理训练,可以使机体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适应环境的需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维持大脑较高的兴奋性。发展心理训练将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此外,还可以进行体力训练,以增强生理心理承受能力,可采用噪声、振动、冷刺激等工作背景。给予高蛋白质、少碳水化合物的膳食等,也可以部分消除睡眠剥夺的不良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