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家书》启示:志识恒,勤大谦!

 兰之道 2013-12-18

目前,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普遍呈现出高智商、低情商、缺乏社会公德等问题,经常穿越个人道德底线,不受法律约束,为了一己私欲,让自己成为他人的地狱,诸如马加爵、药家鑫、李一帆、李天一等重大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因此大学生做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弟子规》中有“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只有先学会修身爱人守信仁德,之后才是学习文化知识,曾国藩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堪称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楷模,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亲仁”(向有仁德的人学习)对于没有信仰的大学生来说,曾国藩可以作为他们的行为指南,曾国藩可以作为他们的个人榜样,通过曾国藩千封家书中的修身养性、教子持家、交友与处世等来约束自身言行,确立自己的行为准则,以此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宝贵的人力资源!

一、《曾国藩家书》对当代大学生修身的启示

1、读书有志有识有恒

《曾国藩家书》中提到“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对于90后的大学生群体有深远的教育意义。人要有志气,才不敢下流,才有奋发有为的动力,才会不断努力的读书学习;做为大学生,只有多积累知识,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涉猎的知识面广,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才知道自己应该在那个领域专研有所建树;恒心,是这一代人最缺乏的品质,做事虎头蛇尾,三分钟热血。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往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正是抱着“有志”“、有识”、“有恒”的态度,曾国藩才能在求学路上孜孜不倦,公务再忙也要按时温书,甚至于在他饱受“癣疾”之苦,仍以“无一日不读书”而感到欣慰不已。

曾国藩是在读书的体验中,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想,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读书,如何通过读书让大学生树立一个崇高的精神信仰,用这个精神信仰来规范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曾国藩的道德教育思想都是来源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前提与根基。因此,用传统文化来规范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既是很现成的也是能够产生良好成效的事情。

2、修身有勤有大有谦

《曾国藩家书》中提到“古人修身治人之道,不外乎勤、大、谦。勤若文王之不遑,大若舜禹之不与,谦若汉文之不胜”,勤劳是用来克服惰性的,谦虚是用来克服骄傲的,一个人如果既勤劳又谦虚,则必然心胸宽大。如果当代大学生能够向周文王学习勤劳,有舜禹一样的胸怀,像汉文帝一样谦虚,这样的人在修身方面一定是高人一筹的,其综合道德素质也一定能够成为周围人的楷模。

道德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懒惰和缺乏意志力是90后大学生的缺点,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每天迁善改过,谨言慎行,立志有恒,这样即使是资质平平的人也能成就一番大业,曾国藩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曾国藩看来,与人交接时要为人谦逊,对人恭敬。人若胜我,则见贤思齐;人不若我,则见不贤而内自省矣,切不可洋洋得意,趾高气扬。现代社会是一个高扬个性,崇尚自我的社会,在探索未知的世界时,需要有崇尚理性的批判精神,但同时也要有人们相互合作,取长补短的谦逊品格。缺乏批判精神不可能有知识创新,而失去谦虚的品格,同样也不能成就学问。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高扬个性,奋发进取的竞争性品德是不可或缺的,但与人为善,为人谦逊、宽容、敬恕的和谐品格也是不可或缺的。

3、吉凶悔吝抱残守缺

《曾国藩家书》中提到“是故既吉矣,则由吝以趋于凶;既凶矣,则由悔以趋于吉”,《易经》中关于吉凶悔吝有过深刻的解释,“悔、吝”指小过失,人犯了小过失,总是担忧而有小顾虑。悔,指内心忧虑而思补过;吝,指找借口,口头上说改过但无实际行动,其实并无悔改之意,随后继续犯错,最终坠入凶。当今大学生在感情、学习、生活中总是出现乐极生悲的现象,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因为骄傲而转变为特困生,感情失败的女同学选择轻生逃避痛苦,优秀学生竞争中遇挫折而抑郁,所以说君子应当有“悔”,常常思过而弥补,这样凶便会成吉,当面对利益得失的时候,不要时时求全,认为党员、干部、奖学金所有的荣誉和奖励都属于自己,全者既得,而吝与凶便会随之而来,这是《易经》中变易的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为人处世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二、《曾国藩家书》对当代大学生立德的启示

1、戒惰戒傲困知勉行

曾国藩十分反对子弟们因身处官宦之家而有骄矜之气,反复告诫他们不要“骄惰”,不可“傲气”凌人。他不但教导兄弟要懂得不可傲气凌人,而且要求他们身体力行。他常常叮嘱子弟们不要招摇过市,强行干预地方事务,不要和衙门的人往来过密,要盛时常作衰时想,要有畏祸之心,建议诸弟共同遵守,其中就有一条告诫诸弟要谦虚,不可骄傲: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舆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

曾国藩也阐述了家庭承担着教育子女的主要责任,《曾国藩家书》中提到“子弟之骄,又多由于父兄达官者,得运乘时,幸致显宦,遂自忘其本领之低,学识之陋,自骄自满,以致子弟效其骄而不觉”,习惯养成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都主要由父母在家庭中对孩子的耳濡目染来完成,在这里,父亲作为一家之长就责无旁贷了。为父者应该更加重视子女的品质教育,尤其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参照成年人的言行养成良好的品行和素质。

曾国藩一生成就许多事业,其中遇到的挫折不在少数,他能坚定其志,不改其方向,是其拥有过人的坚忍毅力,此毅力来自于“困知勉行”的作为、“畏天知命”的态度。曾国藩教育子弟要志当存高远,以天下为己任,以圣贤为榜样,在道德上不断提升自我,以求实现理想道德人格。正是在这种自强自立精神的教导下,他的兄弟子女们都能发奋图强。曾国藩勉子自立自强的思想在今天其积极意义也是无庸置疑的。当今的一些家长对于子女的成才比较看重,但对于子女的自立自强精神方面的教育不足,扫除这一误区的办法是将自强自立的精神和素质的培养贯彻到现代家庭教育中来,使我们的青年一代真正成为有独立意识、自立精神的个体。

2、圣贤立德不忮不求

嫉贤妒能、贪名贪利是为人处世的大忌,对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具有极大的损害作用,为此,曾国藩特地告诫子弟们要革除此弊,要不忮不求:余生平略涉儒先之书,见圣贤教人修身,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不求为重。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求者,贪利贪名,怀土怀惠;忮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欲心地干净,宜于此二者痛下功夫,并愿子孙世世代代戒之。

面对90后的独生子女群体,都是家中的小皇帝,以自我为中心,不甘人下,所有的愿望会被家人全部满足,然而走入大学后,由于身边人的差别,如学习成绩好坏、是否是学生干部和党员、生活状况等差异,难免会产生嫉妒心理,便然而你越不服你就越产生抵触情绪,较量情感充斥你的大脑,相继而来的一个重大的损失,感觉佼佼者的光环永远套在别人的身上;当别人能超过自己不可怕,就怕一直重复着掩耳盗铃的故事,虽然你没沉默,但你在爆发过程种选择的方式是一种极端的,于人于己都是不利的,放下内心的包袱,不是羡慕嫉妒恨,而是赞扬欣赏超越,这才是健康的大学生心理,只有这样的心态才能正确的面对社会,面对人生。

3、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曾国藩在给胞弟曾国荃的信中写道:“细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约有四端:曰慎独则心泰,曰主敬则身强,曰求仁则人悦,曰习劳则神钦。慎重独处,则心胸安然;庄严恭敬,则身体强健;追求仁义,则众人爱戴;习劳意诚,则神灵钦敬,这就是曾氏“日课四条”。

曾国藩认为,自我修养,最难的是养心。心里既然知道自己有善有恶,却不能尽力去恶为善,就是自己欺骗自己。养心必须寡欲,寡欲必须慎独。在无人独处的时候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检束,则自我反省时不会感到内疚,就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然不会有不合于道义的行为而导致心神不安。

“敬”对人们最切近的功效,在于使人保持健康的身体。人若庄敬,身体就越来越强;人若贪图安逸放肆,身体会越来越差。这都是自然的反应。即使是年老多病人,一旦遇到重大活动或关键时刻,也会觉得精、气、神为之一振,这足以证明“敬”能够使人身体强壮。

曾国藩认为每个人都梦想自己成就事业而光宗耀祖,如果能够推己及人,帮助别人也成就事业、能够显达,推仁于百姓和世间万物、救济苍生,天下还有谁能不拥戴你呢?追求仁义,本身须心存仁义滋养天性,视百姓为同胞,视万物为朋友,公而无私,人们自然爱戴。

在曾国藩看来,无论是治家还是治军,都离不开“勤”,而事业有成应具备勤这一德行。曾国藩认为一人勤可以成事,一家勤可以兴家,一国勤***有所依,勤不仅是人具备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态度,更是一个人走向成功所必须具备的要素。因为拥有勤这一德行准则的人不仅容易增长智慧和才识,更容易培养出坚忍的品格。

三、《曾国藩家书》对当代大学生处世的启示

1、爱之以德习劳守朴

曾国藩经常教育子弟要仁以为己任,在他给父亲的家书中关于兄弟间有爱曾提到:父亲寄谕来京,先责男教书不尽责、待弟不友爱之罪,后责弟少年无知之罪,弟当翻然改悟。男教训不先,鞠爱不切,不胜战栗之至,伏望父母亲俯赐惩责。兄弟间的矛盾首先请父母批评,然后是自责,其次是让弟弟自悟,他认为仁爱之心首先要在家庭中实施,而孝悌则是家庭中仁爱精神的集中体现。在现代家庭教育中,我们应进行仁爱精神教育,使大多数人的朴素仁爱美德升华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奉献精神。如果社会大部分成员能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睦相处,并能将爱推于他人,推于社会,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变得和谐美好,从而为“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而奠定基础。

曾国藩认为兄长应创造条件,发挥教育者应有的作用,教育好子弟;他以为兄弟之间应该和睦相处,爱之以德而非爱之以姑息,教之以勤俭,劝之以习劳守朴,爱兄弟以德也;丰衣美食,俯仰如意,爱兄弟姑息也。姑息之爱,使兄弟惰肢体,长娇气,将来丧德亏行。除此之外,受教育者如何排除外界干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奋自立自强。这里,曾国藩在认识到环境对育人的重要性,以及养成习劳守朴的生活习惯,发挥教与学的主体作用。

2、勤劳节俭坚忍推诚

曾国藩曾谆谆告诫子弟要勤劳节俭。在曾国藩看来, 身勤则强,佚则病。家勤则兴,懒则衰。国勤则治,怠则乱。军勤则胜,惰则败。故为培养出一种勤奋的学风和勤劳的家风,他曾给家人立下规矩:家中男丁,要闻鸡起舞,操习技术,磨练筋骨;家中妇人,则是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纺绩烹饪,日日不惰。在强调子弟须勤劳奋发的同时,曾国藩还指出节俭之德的重要。因为勤劳与节俭是紧密相连的,勤则有所创造,俭则有所节制。

曾国藩关于勤劳节俭的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从现实角度来看,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较大的提高,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了,但从整体上讲,我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综合国力还不强,若是不顾国情而大肆消费,大学生上学不比学习,只比讲排场,摆阔气,比富斗奢,甚至无度挥霍,必然给社会发展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带来负面作用!

另外,曾国藩奉行诚信思想,戎马倥偬里以诚信待将士,宦海沉浮中以血诚表忠意,世事变迁中以真诚待朋友,点点滴滴处严格用孝信教子弟。诚者不知欺,他在创建湘军的过程中,曾国藩始终坚持忠信原则,为广大将士树立了榜样;曾国藩在兵士和将领的鉴选上,提出的首要标准是“拙诚”;曾国藩主张军人要讲“血诚”,就是要用生命和鲜血去换取忠诚。

当今大学生受社会环境多元性和网络环境开放性的影响,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往往较弱,出现了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如不爱护公共财物,在公共场合行为举止不当,考试违纪作弊,助学贷款拖欠等现象。因此,学校教育应和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自我教育中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3、国之大义守死持之

曾国藩一生当中的清誉因天津教案一事而誉毁津门,朝廷内外骂声一片,外界将其评为汉奸、卖***,而他自己也认为外惭清议,内疚神明。他明知会因此事身败名裂,却挺身而出,丝毫不退缩。曾国藩在家书中提到:余令道府拿犯已获十一人,或可以平洋人之气。必见讥于清议,招谤亦听之耳,如再要挟不已,余惟守死持之,断不再软一步。这种为了国家利益舍小家保大家的思想对当代大学生自私自利的普遍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天津教案是一起典型的群体事件:同治九年,民间传说天津的法国望海教堂拐骗小孩,拐骗小孩的王三是教堂指使他干的,愤怒的百姓烧毁教堂、育婴堂、法国领事馆、讲书堂、杀死领事、修女、牧师,打死法国人九名,俄国人三名,比利时人两名,英国、美国人各一名,无名尸体十具,流浪儿童死亡若干。烧毁法国教堂一座,毁坏法国领事馆一处,育婴堂一处,洋行一处,英国讲书堂四处,美国讲书堂两处。然而,事实的真相与流传并不一样:流浪乞丐和流浪孤儿望海大教堂、育婴堂收留,吃住在那里,有饭吃有衣穿,还教他们识字唱歌。王三说迷药是自己制作的,迷拐小孩的目的是为了把小孩卖给别人做儿子,赚几个钱用,与教堂无关。同时,项五、张顺等地痞无赖趁火打劫,抢走洋人项链戒指,杀死三人并投入河中。                                                  

天津教案这一群体事件对当代大学生更是起到惊醒的作用:大学生群体单纯天真,很容易被社会上的各种利益集团所利用,比如在钓鱼岛问题中日关系紧张,广大民众和大学生自发组织了游行,而游行的性质很快便发生了变化,不明真相的人群砸了中国人生产的日本汽车,砸穿了自己同胞的头颅,就像天津教案中不明真相的百姓一样,被谣言所蛊惑,无辜被人利用,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做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相信党和政府,一定能够妥善处理好国家的重大决策,大学生做好学生的天职,不要参加抗议、游行示威,好好学习就是最大的爱国。

四、结语

曾国藩的道德教育思想来源于中国儒家文化,历史已经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因此,加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用传统文化重构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观,让大学生树立一个崇高的理想信仰,用信仰来规范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在自我教育中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