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浅谈曾国藩家教思想的现代意义

 aj6688 2016-05-11
   曾国藩从湖南山村起步,一步一步一个脚印,由一个穷秀才跻身于作为近代史上最有名的人物,直至成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大清圣哲”,无人能出其右。曾国藩是清朝官吏到蒋介石都崇奉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而其家庭教育思想,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在其去世后一百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充分肯定的,时至今日对现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仍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曾国藩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为:以八本为经,以八宝为纬,八德、三致祥、三不信、四字要诀穿插其中,经纬相连,脉络相通,形成一套治家教子的完整可师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集大成者,无可争议地成为千千万万后来者学习的榜样。尤其是他的教育理念、家教思想以及作为湖湘文化的集大成者,不仅承接孔子、孟子、朱熹一代又一代儒家大师的思想,而且身体力行,其家族传承到今天已八代,100多年来未见有纨绔子弟,全球共有260多位教授专家,长盛不衰的书香门第对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治家八本即: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家训八宝即: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修身八德:勤 、俭、刚、明、忠、恕、谦、浑
   
    三致祥即: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三不信即:不信僧巫,不信地仙,不信医药;
   
    四字诀即:勤俭孝友(勤劳俭朴持家,孝敬父母长辈,友好兄弟姐妹,团结左右邻居)。
   
    二、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1、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起源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起源于高祖元吉公。元吉公终生以勤劳致富,常常告诫子孙:“勤俭立身”,“耕读保家”。其曾祖父竞希一生克勤克俭。祖父星冈公“年轻时游逛懒惰,但却能“幡然悔悟”,后来一直天未明就起来做事,农活做得特别好。由于他本人“早年失学,壮而引为深耻”决心让其子孙读书,猎取功名,因而对子弟督促管理的很严。曾玉屏治家极严,他创立了一些家规,要求家人必须遵守,即家训“八宝”: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曾国藩对其祖父非常崇拜。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困苦于学,历经17次至43岁才中了个秀才,转而发愤教督诸子,把光大门第的希望寄托在曾国藩兄弟身上。
   
    曾国藩把家训“八宝”归结为“早扫考宝书蔬鱼猪”。早扫,就是早起和扫除;考就是祭祀祖先;宝就是睦邻,要做到邻里之间“患难相顾”;书,指读书明理;蔬、鱼、猪也就是种菜、养鱼、养猪。他把此作为家训的内容之一,教育诸弟子侄,并希望世世代代守之。
   
    2、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1)注重品德培养:
   
    曾国藩非常注意人格修炼,人格修炼对他事业很有帮助。他将祖传家训 “书、蔬、鱼、猪、早、扫、考、宝”顺序调整为“早、扫、考、宝、书、蔬、鱼、猪”。就体现其重视品德培养,德为先。他严格要求自己,给自己订出了“不晚起,勤打扫,好收拾”的戒条,也要求家中子弟皆以“贪睡,晚起”为戒,以“早起,洒扫”互勉。他严格要求子弟,主要是防止子弟们好逸恶劳,染上纨绔习气。
   
    (2)、注重名利观教育
   
    曾国藩教育子女不求其做官发财,甚至也不求其早日成名,只求子女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深刻阐明了“读书为做人”,“做人须读书”这样一个平实的道理。他的这一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一些过于追名逐利的父母不失为一个良方。让其受到深刻教育。
   
    (3)、注重能力培养
   
    曾国藩不愿子孙为大官,也并非伪托之词,而实有更深层次的考虑。世家子弟往往“由骄而奢而佚,以至于无恶不作”而成为千夫所指、万人唾骂的高衙内式的败家子。只有教育子弟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才能成为高素质、有才干的人。进可以入科场,做大官,干大事;退可以安身立命,勤于耕读,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其次是注重对家中女子的教育,曾国藩要求诸女学洗衣,学煮饭烧菜。“新妇初来,宜教之入厨作羹,勤于纺绩”。他让女儿和儿媳每年给他做一双鞋,以考查她们的女工。第三,他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对封建社会的官僚、地主为子孙后代筹建安乐窝的举措极为鄙视,认为“若子弟不贤不才,虽多积银积钱积谷积产积衣积书,总是枉然”。所以他“不多置良田美宅,亦不在多蓄书籍字画,在乎能自树子孙多读书,无骄矜习气。”曾国藩的这种重视子弟能力、素质的教育,要求子弟先读书明理、务实事,不搞特殊化的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是不多见的,尤其是在高层统治集团中更是少见。
   
    (4)传授读书做学问方法
   
    曾国藩利用自己好学的行为勉励儿子说:“余在军中不废学问,读书写字未甚间断,惜年老眼蒙,无甚长进。尔今未弱冠,一刻千金,切不可浪掷光阴。
   
    曾国藩教育子女读书做学问要讲究方法。咸丰八年七月二十一日给儿子的信中写道:“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他在给诸弟的家书中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他说:“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做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曾国藩的为学思想,对那些浮躁、急功近利者具有启示意义。
   
    (5)勤劳俭朴教育
   
    曾国藩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日夜给儿子写信:“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他说:“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勤劳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由此我想到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勤俭朴素的生活习惯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
   
    (6)言传身教
   
    曾国藩是个严于律己的人。他祟尚俭朴,多年居官饮食起居仍然保持“寒素家风”,虽然贵为宰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他勤奋工作,每日自晨至晚不稍歇息,主要公文都亲自批拟,很少让别人代笔。到了晚年右目失明,仍然批阅公文,写作诗文日记,所写日记直至临死前一日停止,可谓勤奋有恒。曾国藩严格要求自己,为子女做出榜样,并且教子有方,“爱之以其道”,使得自己的家庭教育取得了成功,直至今日仍然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父母,只要同样注意教子有方,“爱之以其道”,是否应该做得更好些呢?
   
    三、曾国藩家教思想的影响
   
    曾国藩家教思想,虽然深深打上封建思想的烙印,但谁也不能否定他在教育子女方面获得的成功,谁也不能否定其对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人们的影响。
   
    影响之一:对家庭的影响。同是清末“高干子弟”,曾纪泽、曾纪鸿没有变成“衙内”和大少爷。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学而通英文,成为清末著名爱国外交家;曾纪鸿不幸早死,研究古算学也已取得相当成就。不仅曾国藩的儿子个个成才,曾家的孙辈还出了曾国钧这样才华横溢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宝荪、曾约农这样有影响的教育家和学者。据有关调查统计,当今曾国藩的后代遍布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且多为科技、教育文化工作者,有的还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影响之二:对社会的影响。曾国藩的治家思想和方法,从清末到民国,从富家到贫民,从官僚士大夫到普通民众,都曾把曾氏家训奉为至宝。至今仍在人们的心目中留有一定的痕迹。当今部队将军已有少将以上100多位来曾国藩故里指导工作,湖南大学、湖南师大、广州师大等把曾国藩故里作为大学生实践基地,中央各部委的领导很多是曾国藩迷,台湾、香港、新加坡、美国、日本游客络绎不断。
   
    影响之三:对其故里的影响。曾国藩故里双峰县民风淳朴,尊师重教,是湖南省著名的状元之乡、名人之乡、女杰之乡、书画之乡,有两院院士曾昭抡、刘耕陶、刘芸、谢和平、邓启东。每年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多人,学子崇尚文明、吃苦耐劳。其中在海外留学的博士、专家、科研人员五百多人。三十年来,双峰县的教育长盛不衰,先后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湖南省办学条件改善先进单位,特别是关心下一代工作,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历任离退休的县委书记、县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担任县关工委的主要领导,县、镇、村三级建立关心下一代网络,把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摆在首位,全县筹集的关心下一代基金已达1360万元。县关工委每年拿出100万的资金扶贫奖优,评选优秀家长和青少年思想道德标兵。
   
    曾国藩家教思想,既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得到了发展,并赋予了新的内容,取得了实际的效果。虽然带有他那个阶级的烙印,但其中很多家教特色如戒奢、骄、惰,守勤、俭、朴等,至今仍闪闪发光。我们应该通过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具有合理性的精华,在弘扬中华文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扬光大。
   
    四、曾国藩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1、运用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指导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影响孩子的第一社会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起蒙老师。曾国藩作为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非常注重封建统治者自身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这从他对家教的重视可以看出,其家教理论在他的一整套理论中占有着重要地位。
   
    他认为,当时官僚世家子弟的通病是骄与奢,而骄是病根,如果流于骄奢,家业势必中落,丧失已有财势地位。为了“保持家运蒸蒸日上”,就必须力戒骄奢,“医治”骄奢的良方即谦与勤。在其“家书”、“家训”中,他一再叮嘱、训诫其家人子弟以习勤为第一义,谦谨为第二义。为了戒骄奢,他立了八字家风,一再要求子弟千万勿忘这八字家风。官居二品,系政务、军务于一身的曾国藩能够如此忙里偷闲,时时不忘对家中子弟进行教育,这不能不使今天的家长反思自身。在现代的三口之家中,父母对孩子物质上有求必应,行为上百依百顺,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照顾好孩子的吃穿健康,至于教育,那是学校的事,与自己无关,只重视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教育。在家庭中,启蒙教育重于知识传授,内容胜于形式,而父母无疑是孩子的首任老师。作为家长读一点中国许伟大人物都推崇的曾国藩家书,用以指导孩子,有效搞好家庭教育,十分必要,且行之有效。
   
    2、运用曾国藩教育思想及中国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含
   
    曾国藩家教思想,既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得到了发展和升华,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取得了实际可行的效果。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学校教育也不失为很好的德育教育案例,他教育子女的学习方法仍的其现实意义。曾国藩故里荷叶镇中心学校校长朱天步通过学习曾国藩家书、家训提倡学校工作要“三早”:即“计划早作一步,上班早到一步,工作早干一步”,结合曾国藩家训“八宝”联系学校实际,号召教师实践“早、扫、体、宝、书”(早:三早“计划早作一步,上班早到一步,工作早干一步”,扫:搞好学校环境卫生,体、坚持锻炼身体,宝、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搞好学校工作,书、读书,建立书香型校园。)
   
    用曾国藩曾孙两位教育家曾宝荪、曾约农名字中一字命名的学校宝农学校,是建校以来,坚持用曾国藩的治家、治学思想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含,如:出曾国藩治家治学文化长廊、精选曾国藩名言作为教室布置内容。使学校教育中的养成教育、道德教育、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教育增添了许多实际内容,避免了空洞说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研读曾国藩家书、家训有其现实意义。
   
    3、运用曾国藩教育思想指导社会教育
   
    曾国藩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大家,他的家训也被称为“千古第一家训”。曾因在《百家讲坛》主讲《风雨张居正》一炮而红的学术小生郦波曾告诉记者,在古代,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主流教育,而曾国藩家训又非常独特,它不仅在家庭教育层面上有其特点,在社会教育层面上也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和可操作性。
   
    对此最近引起广泛社会讨论的药家鑫案件,郦波认为,其根源在于教育的缺失,他说,“素质教育的根本内涵是人格教育。就像药家鑫,钢琴十级,在某种技能上他可能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但他对于生命的漠视与无情说明他的人格是有问题的,更谈不上具备什么素质。药家鑫案件的根源,在于具有普适性的社会教育的缺失,而100多年前《曾国藩家训》中的社会教育思想恰恰成为我们这个社会迫切需要的东西。我相信,多读读曾国藩,就能少出几个药家鑫。”
   
    作为一个无与伦比的“成功人士”,曾国藩又是如何教育“富二代”的呢?郦波举例说,咸丰六年,曾国藩给年仅九岁的小儿子曾纪鸿写了封信。他先夸奖九岁的孩子懂事了,然后就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这就是提出了做君子的理想,而且他对君子的定义就是要会勤俭节约。所以他最后叮嘱这个才九岁的儿子说:“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郦波说:“现在有所谓的‘富二代’的问题,其实怎么教育‘富二代’,答案很简单,看看曾国藩家书,答案早就有了,就是那些‘富一代’们,不论你怎么富,也得让你的二代们穷着过。现在即使是普通收入家庭也希望能把自己的孩子当‘富二代’养,药家鑫算不上‘富二代’,案发时却是在开着私家车送女朋友返回途中,条件并不差。中国的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但他们不明白的是,他们应当给的不是物质,而是情感和精神上的影响。”
   
    总之,百年以来,人们对曾国藩的评价,从“勋高柱石”、“古今完人”到“汉奸刽子手”,隔若天渊,判如冰炭。这些评价,从不同的时代要求和不同的政治目的出发,各有各的理由;但无论何人,都不能不承认曾氏的学问和能力。毛泽东一九一七年八月二十三日致黎锦熙信中,亦极力推崇曾国藩为有“大本大源”之人:
   
    “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惟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时虞倾圮。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曾国藩确有学问和能力,而且他的学问和能力并没有“一世而亡”。他体孔孟思想,用禹墨精神,操儒学以办实事,玩《庄子》以寄闲情,由封建文化培养见识,从传统道德汲取力量。虽然他是满清王朝的“忠臣”,是旧秩序和旧的正统思想的忠实扞卫者,他的政治立场和思想体系在今天不能不受到批判,但他教子获得成功却是一个历史事实,无法抹杀,也无须抹杀。而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有效实践曾国藩教育思想有其现实意义。
   
    附:作者:朱天旭:男,48岁,中共党员,荷叶镇宝农学校教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