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52、面颊部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符某,女,74岁,本镇人,2009年7月24日诊。 主诉:右侧面颊部及口腔舌体疼痛难忍一月余。 患者于一月前右侧面部、口腔、舌体患“带状疱疹”,经笔者治疗一周局部疱疹结痂,但疼痛持续而转诊于县医院治疗一月余,终因疼痛不止又来我处求诊。 查:患者右侧面颊部有黄豆大疤痕数处,并感口腔、舌体,右侧面颊疼痛日夜不休,疼痛剧烈,不能忍受,影响睡眠及饮食。伴见精神萎靡不振,口淡不渴,舌质淡红,脉虚数。 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辩证:疱疹日久,正气损伤,阳气不振,经络阻滞不通。 治以温阳止痛,方选四逆汤化裁。 制附片12g,干姜15g,炙甘草15g,桂枝15g,人参10g。1剂。 共煎1小时,小量频服,以观动静。 二诊:上方服完后,精神明显好转,但疼痛无改善,此病重药轻也。 制附子(先煎2小时)30g,干姜30g,炙甘草15g,桂枝30g,人参(另煎兑服)15g。水煎2次,分3次服, 1剂/日。 三诊:疼痛明显减轻。此药已中病,宜守方再进,继用上方,隔日1剂,共治月余,痊愈。(余传广医案) 案53、胁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殷某,女,102岁,本村人,2010年7月30日诊。 主诉:左胁部针刺样疼痛不能忍受3月余。 患者4月份左胁部患“带状疱疹”经余诊治,服药3天中断治疗。后又经多处治疗(方药不祥)疼痛不能缓解,于7月份复诊于余。 查:左胁乳房部遗留有疱疹疤痕,局部皮肤不能触摸,并有针刺样疼痛不能忍受,影响睡眠。诊见患者语音低微,面色黄暗,口不渴,舌质淡而青暗,脉微细。 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辩证:少阴阳虚,经脉阻滞。 治法:温阳止痛。 方选四逆汤加减。 制附子(先煎2小时)20g,干姜15g,炙甘草12g,党参30g,元胡15g,油桂(打碎后下)10g。3剂,水煎服。 8月3号二诊:服药3剂,疼痛明显减轻。前方稍事化裁,继续治疗。 制附子(先煎2小时)30g,干姜20g,炙甘草30g,人参(另煎兑服)30g,蜈蚣2条。2剂,水煎服。 8月7号三诊:疼痛已微,但患者诉面部及四肢微肿,此甘草用量过大,致钠水潴留使然。原方减甘草为12g,再加桂枝30g,茯苓30g。继续服至月余痊愈。(余传广医案) 案54、前臂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余某,女,86岁,2012年3月30日诊。 主诉:左上肢及前臂疼痛一个月。 一月前患左上肢及前臂疼痛,经余诊为“带状疱疹”后住本镇医院,经输液及口服西药等疱疹消失,但疼痛不见减轻,随转入我所诊治。 刻诊:左上肢及前臂遗留有疱疹疤痕,局部皮肤触摸不得,疼痛剧烈而无休止,且放射至手掌麻痛。诊见患者面色黄暗,精神疲惫,二便尚调,食纳可,口不渴,舌淡红,脉沉弱。 诊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辩证:肾阳不振,脉络阻滞。 方选四逆汤化裁。 制附子(先煎2小时)20g,干姜20g,炙甘草20g,人参15g,油桂(打碎后下)20g。 3剂,每剂水煎2次,混合后分3次温服。 4日后复诊:疼痛大减,嘱再服本方,前后共服9剂,痊愈。 按:该三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均为高龄患者,病机均属阳气虚弱。前贤对疼痛的辩证概括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一般临床医家均倾象于毒瘀经络,使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笔者认为:祖国医学文献中,对使用温阳法治疗该类疼痛报道甚少,余诊治第一例时分析患者发病已月余,反复应用清热解毒利湿之剂,实已无热可清,无湿可利。虽经反复辩证为阳虚疼痛,但初选四逆还是畴躇再三,用量过小,见效较慢。例2虽敢放胆将四逆用大量,但患者终为百岁老人,病程较长,阳虚较甚,恢复也缓,用药月余方愈。例3病程较短,笔者也积累了用温阳法治疗本病的经验,用药量大而力专,故取效迅捷。通过上三例的治疗也充分印证了《内经》“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的道理。 (余传广医案)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余泽运的伤寒论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