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虢国到郭氏

 诸城郭氏图书馆 2013-12-18
     “虢”字出现于甲骨文,康殷《文字源流浅说》释:虢的象形字“右是一只虎,左为兵器戈”,意为“从手……以戈猎虎”,“徒手搏虎之意”。寓意人勇猛无畏,有擒获猛虎之勇气。后来,“虢”又在金文、《左传》中出现,古文字多是象形字或会意字,属于表意文字,许慎称:“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即出,日月是也。”文字本身既象一件物又象一幅画,是件成形的艺术品。那时言写 字,倒不如说是画字,经过金文、小篆、隶书演变后,文字脱离了图画形态,其形体、线条、规范化初臻完善。到楷书和行书后,笔画进一步规范和线条化,这时才算真正意义的写字,才能象江河喷薄之豪放,笔走龙蛇之神威,酣畅淋漓地挥毫泼墨,才诞生了王羲之、颜真卿之辈的书法大师。
   “虢”当时是一个字,又象是一幅画,很容易让人看成一种图腾。原始人将崇拜的植物、动物作图腾,构想出它们与祖先的亲缘关系,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从中获得超人的勇气和力量,于是图腾的观念便产生了。《史记·殷本纪》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秦本纪》有“玄鸟陨卵……生子大业”,玄鸟便成为它们的图腾。虢国时已进入青铜文明时代,虢人的图腾,有着更加现实、更加直观的意义。“虢”字有虎的形象,虎既有凶悍勇猛的一面,又有温和柔顺的一面。   《穆天子传》有“里圃田之路,七萃之士搏虎而献之,王命为柙,畜之东虞”的记载。说的是东虢人擒获老虎,献于天子,关在柙中,进行蓄养的事。“虎牢”其名,即为虎的牢笼之意。
   虢人将虎视为族人的图腾,将图腾画在旗帜上,可以产生凝聚力和想象力。图腾给军队激励和鼓舞,使他们冲锋陷阵,勇往直前直至胜利。图腾成为族群的标志或徽号。
   徽标的召唤力是巨大的,在枪林箭雨的战场上,看见绣有徽标的旗帜摇动,瞬间便战马嘶奔,轮毂飞转,全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勇往直前,出现“剑戟撞击,人吼马叫”的格斗场面。春秋时战车博弈是残酷的,屈原《国殇》有“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带长剑兮挟秦弓,身首离兮心不惩。”因战争的场面非常残酷,即便象“城濮之战”、“鞍之战”之类大战,胜负成败仅是几天甚或几个时辰的事。《左传·成公二年》记载了“鞍战”的实况,其白话文是:“癸酉这天,晋与齐在鞍地列阵,张侯给郤克御车。齐侯说:‘我消灭他们再吃早饭!’不给马披甲就冲上阵来。郤克被箭射伤了,血流到鞋子上,但战鼓的声音没有停息。他对张侯说:‘我受伤啦!’张侯说:‘交战开始,箭就射穿了我的手和肘,我折断箭杆继续驾车,左边的车轮都染成了红色,哪里敢说受伤的话?军队的耳朵和眼睛,都盯着旗帜和战鼓,前进后退都紧随着它,怎能以受伤贻误军机大事呢?我们穿上甲胄,就是准备来送死的!’于是左手拉着马缰,右手继续击鼓,马向前飞奔,大军随着冲锋,齐军大败。”
   武王伐纣的雄狮中有一支劲旅,称为“三千虎贲军”,它的首领就是虢叔。当时有无“虎图腾”尚且不知,但在虢国墓却发现了真实的虎图腾。在墓室展厅里有一个兽首形玉佩,一只虎图腾徽标醒人眼目,这是2001#国君墓出土的玉佩。在其它众多的玉器上,也常有虎图腾徽标闪现。在众多的青铜器上,虎纹饰线条清晰,虎形象活灵活现。古代君王是龙的传人。作为股肱之臣的虢仲、虢叔,率领着周王的雄师劲旅征战,选择仅次于龙的虎图腾作徽标,也算是符合情理。

                                                                       两虢合治

   《左传·僖公五年》有“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意思是虢仲、虢叔都是文王的兄弟。在随文王“伐犬戎”、“伐密须”、“败耆国”、“灭崇国”的征战中,他们能征善战,足智多谋,成就了封国的功绩。尽管是武王还是成王所封尚有争议,但两虢的封国地位及周初的封国时间都毋庸置疑。
东虢封在虎牢,虎牢是洛阳东大门。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称:“虎牢之险,天下之枢”。《国语·郑语》有“济洛河颖之间乎,是其子男之国,虢、郐为大……。”平王东迁,受冲击最大的就是虢、郐。《史记·郑世家》记载着东迁前夕王室的情况:“幽王以褒姒故,王室治多邪……于是(司徒)桓公问太史伯:‘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太史伯曰:‘独洛之东土,河济之南可居……其地近虢、郐。今公为司徒,民皆爱公,公请诚居之。’于是卒言王,东徒其民洛东,而虢郐果献十邑”。这里的意思是,在骊山动乱之前,郑桓公已请示幽王,威逼虢、郐献出十邑,提前将子民迁徙洛东。这样,使原本不大的子男国虢、郐更加狭小。其间,郑桓公又施诡计,《汉书·地理志》注释载:“桓公为周司徒,……故谋于史伯而寄帑(钱库),贿于虢、郐之间,幽王既败,二年灭郐,四年灭虢。”其意思是,郑桓公还以“寄钱库”贿赂虢、郐,在得到十邑的二年后和四年后,郑国就灭掉郐、虢,夺取了它们的全部国土。郑国如此气势凌人,是因郑桓公与幽王一起被杀于骊山之下,其子郑武公改换门庭,投靠于平王门下,辅平王东迁成为新贵,受到了王室的厚宠。
   尽管东虢遭受威逼并灭国,可西虢仍然受到倚重。西虢原封在雍(宝鸡),应邵《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称:“雍,壅也。四面有山,壅塞为固也。”加之益门、大散关等天险,雍成为周的西大门。今本《竹书纪年》载:“幽王七年,虢石父灭焦。”此时西虢迁徙到陕邑地区。
    西虢东迁前后,虢公石父、虢公忌父、虢公林父、虢公丑相继担任王室卿士,仅《左传》一书中,虢公奉命讨伐叛逆,竟达八次之多。除史籍外,出土青铜器也有类似的记载。虢季子白盘有:“周宣王12年,王命子白帅师搏伐猃狁,于洛之阳,折首五百,执讯五十”的记载。无其簋铭文有:“周厉王13年,王亲征淮夷,命卿士虢仲为将,征服东夷、南夷二十六国,大胜而归”的记载。
    东虢在平王四年灭国后,虢叔后人虢序率子民西迁阳曲,《路史·国名记》有:“夏阳,序之封,晋灭之。今陕州之平陆。”这时,虢仲、虢叔兄弟的后裔,在分离270年后又相聚一起,在陕邑的黄河两岸建立新的虢国。

                                                                    灭虢问责

    公元前655年,虢国被北方大国晋国所灭。虢国被灭不否认有内部的原因,虢公丑也确有科学与迷信的两重性格,但因其奉王命出兵征伐,因其在莘地求神祭神,就妄断虢国亡于穷兵黩武,亡于奢侈迷信,也未免太过偏狭。
    在周初,天子讨伐叛逆称“伐”,诸侯互相攻击称“攻”,后来天子失去德行,统称“春秋无义战”。晋灭虢的战争,虽然无正义与非正义之说,但其中的是非曲直应以分辨。
    《周礼》为周朝的立国之本,曲沃“以庶夺嫡”是僭越行为。虢公与曲沃无仇无恨,出兵晋国是为了维护王室尊严。此类事情经常出现,不能轻言是干涉内政。
     在虢公丑当政阶段,奉王命讨伐和抵御外辱就有多起:周惠王九年,虢公两次讨伐以庶犯嫡的曲沃政权;惠王13年,虢仲奉命讨樊皮,执樊仲皮归于京师;惠王17年,虢公败犬戎于渭汭;惠王19年,虢公败戎于桑田。”
     虢公丑对王室鞠躬尽瘁,对子民忠于职守。在国灭前三年,还在桑田打败入侵的犬戎,捍卫了自己的国土。虢公之勇,是血性之勇,道义之勇。研究历史要自持主见,不应人云亦云,人蜚我蜚。不应是灭国之君就将一切罪过扣在他的头上,更不应妄言虢公丑是奢侈迷信,穷兵黩武。
    《史记·晋世家》载:“曲沃武公伐晋侯缗,灭之。尽以其宝器贿献于周釐王,周釐王命曲沃武公为诸侯。”司马迁用“贿献”而非“贡献”一词,表明了史家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立场。曲沃武公以行贿手段使釐王任命为诸侯,揭示了其不法行为及周釐王的贪婪嘴脸。武公与周釐王也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青史留名的行贿与受贿者。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曲沃武公给周釐王行贿后,任命他为晋侯的诏书竟是虢公去宣布的。《左传·庄公十六年》载:“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军为诸侯。”既然虢公忠心耿耿为王室卖命,人们不禁要问,周惠王22年(公元前655年),《左传·僖公五年》载:“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晋军围上阳达四个月之久,这时候,经常驱使虢公的周惠王在干啥?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载:“有神降于莘,惠王问内史过曰:‘是何故也?’对曰:‘国之将兴,明神降之,监其得也;国之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王曰:‘若如何?’对曰:‘以其物享焉,其至之日,亦其物也!’”对话的意思是,国将兴,明神要查看它的德行;国将亡,明神要查看它的罪行。王问:该怎么办呢?对曰:用相应的礼品去祭祀神灵。原来,周惠王也怕神灵查看它的罪行。这种“兴也于神,亡也于神”的奇谈怪论,纯属史家的蛊惑之词,其中无任何道理可言。就在人们庄严虔诚地祭拜神灵之际,随国政治家季梁却发出“民,神之主也”的戒言,告诫“人”才是神的主宰者。其实,惠王父亲就是那个收受贿赂的周釐王。这时的周天子,早将先祖的“稼穑”、“籍田”之事抛之脑后,以致出现了骄横霸道的厉王和骄奢淫逸的幽王等败类。虢公因王室利益得罪晋国,而王室却没去帮虢国解围,需要你时就驱使你,不需要你时就一脚踢开,这是十足的利己主义。在上阳被围后,周惠王既未出兵,也没有表示任何谴责。
    《吴越春秋》载:“筑城以卫君,修郭以守民。”虢国子民尽管有城郭两层护卫,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虢公丑突围出奔京师,晋国将虢国子民迁徙今汾阳与孝义境内,置县瓜衍。此后,晋献公将虢地封给其妻弟小戎子射,称为虢射。

                                                                 由虢国到郭氏

     春秋时期,社会剧烈地动荡分化,随着贵族世袭特权的崩溃,奴隶从桎梏下解放出来。在获得人身解放的同时,也获得了人格的解放空间,多数子民开始有了姓氏。虢人迁徙瓜衍,正是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那时候奴隶农奴是资本,子民百工是财富,地域开拓要靠奴隶,城邑建设要靠百工。《史记·郑世家》有“东徒其民洛东”,《路史·国名记》有“序迁子民阳曲”等记载。为了争夺“卫士五百家”,赵氏族人赵鞅与赵稷,竟然兵戎相见,血战四年。晋国既已灭虢,自然不能舍弃虢国子民,便迁徙他们到晋的北部去戍边。
    《史记·扁鹊列传》索隐缚玄说:“……虢后改成郭,春秋有郭公,盖郭太子也。”扁鹊是春秋晚期人,其距灭虢已百二十年。张淮银、李增劳《说“虢”》认为:“虢改郭当在晋灭虢后,此时一部分虢人逃出,将国名之虢改为姓氏之郭,应是顺理成章之事。”
     在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进程中,有的族群兴旺发达,有的则销声匿迹,这与族群的产生及成长环境有关。郭氏源于一个诸侯国民的改姓,作为一个国姓族,自然形成一个大族群,对后世也会有较大的影响。在虢国旧址三门峡,有“郭村、郭家坡、郭家沟、郭家寨、郭寺园头”等村庄。郭寺园头距上阳遗址仅三公里,尽管这里已无一户郭姓,但文物局前局长许永生认为:该村应为“郭氏源头”讹传而来。在老局长提议下,现已改为“郭氏源头村”。在三门峡南部的卢氏,有虢山、郭村、虢台遗址。虢公丑出奔京师后,被安置到与虢国有婚缘关系的苏国,苏国在温县一带,至今仍有虢亭遗址。
    赵简子开拓晋阳后,郭氏很快与赵氏结缘。从赵简子师东郭,到赵王迁与郭开、郭纵,郭氏进入了赵国核心圈,垄断了赵国的冶铁业……。这种关系一直绵延了二百余年。除了因虢为郭的人群外,还有单脉传承的郭氏,晋献公的大夫郭偃,是《左传》最早出现的郭氏。《韩非子·内储说上》的南郭,《左传·成公二年》齐的使者南郭,都是战国及以前的郭氏。到了汉朝,郭嘉、郭淮、郭泰、郭璞,郭氏已成为知名度很高的重量级人物。到了唐朝,出了汾阳王郭子仪,其家族“一门四世为将,一女五朝恩宠①”,郭氏发展到鼎盛时期。
     金代著名文学家元好问,为将军郭瑁撰写了碑文,《元遗山卷》第二十八《广武将军郭君墓表》有:“唐以来,忠武王之子孙散居汾晋间,不见于谱系而得之传承,君盖基苗裔也!”这里也道出郭氏苗裔散居汾晋地域的事实。
在汉字粗浅分类的古代,县与悬、田与陈、红与工、虢与郭,这些毫不相干的字成为通假字,现已无法理喻和释疑。虢、郭为通假字,同一地名还见于两个版本,《左传·昭公元年》作“虢地”,《谷梁传·昭公元年》作“郭地”。唐人林宝《元和姓篡》载:“周文王季弟虢叔,受封于虢,或曰郭公。”《公羊传》直言说:“虢谓之郭,声之转也”。
     从三门峡到汾阳,从虢仲虢叔到郭子仪,一条崇虎尚武基因的血脉在流淌,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在传承。“虢”作为一个古文字,它已存在三千余年。它曾以徽标的力量,鼓励军队奋勇向前。又以图腾的形式,催发了虢人的心灵和勇气,使虢国的科举水平遥遥领先于华夏各国。如今,它又成为勇敢与智慧,勤奋与拼搏的象征。

   ①指郭子仪孙女,升平公主的女儿,宪宗的懿安皇后。她是穆宗的母亲,敬宗、文宗、武宗的祖母。历宪、穆、敬、文、武五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