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是上古时期闽越族人主要聚居地之一,它西邻荆楚,北接吴越,很早就已“南楚与闽中、越杂俗”。秦、汉之后,中原人口南迁,尤其“自五代离乱,江北士大夫、豪商巨贾多逃难于此,故备五方之俗”。因此,在这块山川秀丽的土地上,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闽北文化具有独创性、多元性、神秘性、群休性和辐射性。 1、闽越文化在闽北,现在还遗存着闽越文化的重要历史人文景观,即武夷山的架壑船棺和2000多年前闽越人建造的城村古汉城遗址。近年来对城村古汉城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证明了那里曾是闽越族人一座规模宏大的“王城”。虽然,我们从史志中还寻找不出有关闽越文化的详细文字记载,但闽越文化的遗风,却已溶在了闽北的民俗文化之中,他们有的以蛇为本部落图腾,有的以鸟为本部落图腾。一些地方,还建有蛇王庙,每年有定期的庙会,给人们披上神秘的面纱。 2、吴楚文化闽北在地理上与吴越和荆楚毗邻,先秦时由于战争和其他因素,闽北与这些地方已经“杂俗”。秦、汉以后,中原文化进入闽北,吴、越文化也继续向闽北传播并“沉积”在这里,有的成为基本固定的民俗文化形式传承至今,有的则发生变异,在其原有的形式上产生了新的内涵。例如楚地最流行的端午划龙舟民俗活动,其本意为纪念在端午这一天投江的楚国大诗人屈原。但在邵武市,划龙舟却有另外的涵义:他们在划龙舟前,先要由许多年纪大的“僧妈”在河边诵经,龙舟分别以三国人物命名并漆成相应颜色,如刘备、黄忠为黄龙、关羽为赤龙、张飞为黑龙, “僧妈”诵完经后,这些以刘、关、张等人物命名的龙舟才开始竞划。 太平天国起义军攻克建阳县时,建阳城的父老乡亲举行隆重的仪式欢迎太平军入城,在他们自制的欢迎乐曲《长坂坡》中,就有一段是《茉莉花》调,产生了独创基调。 3、宗教文化宗教的进入闽北,历史相当悠久。据《武夷山志》载:尧时彭祖带着大儿子彭武和二儿子彭夷来到武夷山修炼,武夷山也由此得名。闽北宗教文化集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之大成,朱熹是与孔子并称为儒学思想的代表者,他通过创立学院,授徒讲学,著书立说,培养人才,重新树立起中华民族传统的主体意识--儒家思想的正宗地位。体现闽文化的多元性、群休性和辐射性。 闽北向称“福建文化走廊”,她不仅以沟通福建与中原文化的走廊而昭著,而且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历程中也占有一席之地。闽北地处山区,地形复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区文化,开门见山,反应灵敏;宗教的多元性,产生了信仰的兼容性,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他们独创山区文化,接受朱子理学教育,产生了安贫乐道心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