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

 老沈阅览 2016-09-13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

          李昊    2016/09/13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

  说起武夷山,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风景名胜区、旅游目的地。而实际上武夷山市同样历史悠久。这座旧称崇安的城市,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回顾武夷山市几千年的城市发展史,就会发现这座城市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也几经起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城市体系格局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4000年城市发展简史

 

4000年前:古闽越文化中心

   早在4000多年前,当地就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并形成了偏居中国一隅的“古闽越”文化,以及其后的“闽越族”文化。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如今也遍布全市。武夷山所在的闽北地区,是古闽越人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闽越文化是武夷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分布于武夷山绝壁上的武夷悬棺葬俗被认为是形成闽越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闽越族人生活在从武夷山区到闽江两岸这一地区,武夷山是其文化中心。 

汉代:闽越王城

   闽越国(福建和浙南地区)是西汉初期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维持近一个世纪。闽越王城,建于武夷山市城村地区,是闽越国的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当时的闽越国是汉代时东南一带势力最强的国家,而闽越王城,也是东南一带规模最大的城市。 

闽越王城遗址

闽越王城遗址

 

秦汉以来:道教文化重镇

   秦汉时起, 武夷山已成为道教文化的传播重地。武夷山的道教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出生在当地的先秦道家人物彭祖。唐代兴建的武夷宫是历代的福建道教中心,也是历代以来我国著名的道教胜地。在北宋南宋时期,武夷山成为道教符篆派神霄宗的发祥地,还是内丹派南宗的祖庭,在中国道教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唐:闽北禅都,禅茶文化中心

   到了唐朝,佛教禅宗大师扣冰古佛创建瑞岩寺,并以茶道启示禅法。扣冰古佛在闽、浙、赣一带影响极大。当时各佛教圣地均对其有供奉。在那之后,武夷山高僧、名士迭出,对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禅茶一味,武夷山以此成为闽北地区的禅茶文化中心。 

宋:朱子理学的中心

   武夷山是朱子理学的摇篮,是世界研究朱子理学乃至东方文化的基地。南宋理学家朱熹在此讲学,武夷山因而被称为“道南理窟”。朱子理学在这里孕育、形成、传播、发展。朱熹在武夷山创办紫阳书院、考亭书院等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书院。朱熹在当地的许多门人弟子及其后人纷纷成为理学家,代代相传,形成最有影响的学派。这也使使武夷山成为理学名山。朱子理学是孔子以后儒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也是在两汉儒学渐趋衰落之后的一次重要复兴。武夷山则作为当时全国朱子理学的中心,对其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清:中蒙俄茶叶之路的起点、重要国际贸易中心

   自明末清初始持续到20世纪初,一条连接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的长达上万公里的,以茶叶为主的国际贸易通道形成并持续,被称为“茶叶之路”。在“茶叶之路”上,武夷山是茶叶原产地,国际贸易通道的起点和重要的交易中心。 

1930年代:闽北苏区“红色首府”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武夷山成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武夷山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早期革命根据地之一,曾以这里为中心扩展为闽北革命根据地,并先后划归闽浙赣苏区和中央苏区。1931年9月,闽北分区党政军机关从武夷山市洋庄的坑口迁到大安。当时闽北苏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绩,闽北苏区成为受到赞扬的“方志敏式的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夷山也因此成为闽北苏区“红色首府”。 

改革开放后:知名旅游城市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武夷山市的旅游产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后,武夷山市旅游业开始快速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知名的旅游城市。1979年, 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武夷山自然保护区, 并把它列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1982年, 国务院把武夷山列入全国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1989年武夷山撤县建市,诞生了福建省第一座以名山命名的新兴旅游城市。1999年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地,不断向国际性旅游城市发展。 

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发展动因

 

武夷山区域地位演变历史示意图

武夷山区域地位演变历史示意图

   如果对武夷山城市地位、区域职能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历史阶段城市有着不同的演变动因。这些不同的历史因素造成了城市从起源、兴盛,再到衰落、复兴的周期性循环发展之路。 

城市起源

   武夷山的城市最早起源于闽越文明。闽越文明是我国重要的古文化之一,武夷山作为城市最早起源于古越人在此的集聚。在随后闽越国的发展历程中,闽越王城作为闽越国的中心城市,城市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农业、工业发达,文化繁荣,迎来城市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城市兴盛

   在唐宋期间,随着中原文化重心的南移,武夷以山水灵异、隽秀的环境特质吸引了诸多文人雅士、高僧名儒,成为儒、释、道文化格局的一个重心。魏晋以后, 儒、释、道三教不断融汇,中国社会文化基本保持着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格局。武夷山是少有的汇聚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宗教文化圣地,在全国的文化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城市衰落

   蒙元征服中原后,采取文化高压政策,武夷山的宗教受到压制。加上元朝统治者信奉喇嘛教,使北传佛教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武夷山的宗教活动自此进入低谷阶段。明朝建立后,对宗教活动也有一定程度的限制。频繁的动荡和战乱也使城市发展周期性进入低谷。战乱时期,地方经济衰退,军队经常驻扎于庙宇之内,宗教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宗教文化和城市发展均进入萧条阶段。 

城市复兴

   明末清初,随着武夷山创制乌龙茶和中国至俄罗斯茶叶之路的开通,武夷山成为茶叶贸易中心城市,下梅成为重要的茶叶集散地。太平天国运动后陆路的茶叶之路迅速衰败,但依托五口通商的福州港,赤石和星村茶市再次通过水运集散成为国际性茶叶交易地和集散中心,直至抗日战争爆发。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对外开放,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武夷山迎来新的城市复兴。 

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几点经验

   从武夷山市的历史兴衰中,可以总结出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几点经验。

  首先可以看出,区位与交通条件的变化对城市职能具有重要影响。纵观武夷山这座城市的发展史,宗教、文化和茶叶贸易是武夷山城市区域地位和职能演变的主线。城市的发展依托于本地优越的资源环境条件。在短期内,除去政治、军事因素,区位和交通条件的变动会对城市区域地位和职能造成根本性影响。因此在城市发展中,应把握住时代机遇,抓住政策优惠,利用区域、交通等发展条件的改善,实现城市区域地位和职能的跨越式提升。

  其次,山水风光是文化型中小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优越的自然条件、灵秀的山水风光在历史上便是城市吸引外界资源的核心竞争力。在古代,山水风光是吸引文人雅士、名儒高僧集聚的重要因素,对于文化和宗教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在现代社会,优美的山水环境则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核心要素。因此,应在城市建设中继承发扬传统山水城市格局,维系城市的独特风貌,保持核心竞争力。

  再次,城市发展的文脉延续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文化作为软实力,尤其会成为城市的资本,帮助城市从竞争中脱颖而出。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和文化名城,武夷山的城市文脉象征着城市的独特地域文化特质,是城市发展的文化根基,形成了城市的可识别性。在城市发展中应紧密依托本地资源,强调产业根植性。在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的同时注重尊重城市的本土文脉,留存历史传统,传承城市记忆。

  城市需要特色产业作为主打品牌,但也需要促进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从古到今,无论是农业生产的第一产业,食品加工的第二产业,还是宗教文化、商业贸易、政治交往的第三产业,产业是城市发展振兴的核心动力,是一个城市地位提升的底牌。在一定时期内,城市需要特色化发展,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

  但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始终单一的产业、单一的产品,将为城市发展带来巨大风险。从武夷山的例子就可以看出,无论是文化还是茶产业,如果仅依靠一种特色产业,城市就很容易在历史的波动中产生危机并衰败。而作为比照,同样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泉州,在如今则通过安踏、特步、匹克等泉州品牌的民营经济,重新使经济振兴,让城市地位的提升。因此,从长期来看,城市需要注意新兴产业、续接产业的培育,“不要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

  曾经有人为武夷山市提出宣传口号“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这座如今不足十万人的小城市,在历史上曾经是各类宗教、文化和茶叶贸易的中心,如今则以旅游城市的形象参与城市竞争。这座城市发展的历史浓缩了太多的故事。我国有着许许多多的中小规模的历史文化名城,每座城市都可以从武夷山市的发展史中多少看到自身的影子,并得到一些启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