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今名方荟萃3

 学中医书馆 2013-12-20

葱豉汤

【来源】《孟诜方》
【原料】连须葱白30克 淡豆豉10克 生姜3片 黄酒30克
【制作】将葱白、淡豆豉、生姜加水500克,煎沸再加黄酒煎煮。
【用法】热服,服后盖被取汗。
【功效】解表和中。


【来源】《肘后方》卷二。
【异名】葱白豉汤(《类证活人书》卷十九)。
【组成】葱白3枚 豉6克
【用法】用水300毫升,煮取100毫升,顿服取汗。
【功用】通阳发汗。
【主治】外感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者。
【加减】服药后未出汗,加葛根6克,升麻9克,如仍不汗,更加麻黄6克。



【葱豉汤】   
配方: 葱白2根,豆豉10克。
制法: 用水500毫升,入豆豉煮沸2~3分钟,之后加入葱白、调料出锅。
功效: 解表散寒。
用法: 趁热服用,服后盖被取汗。

庆泩堂 发表于 2008-9-15 18:08

止嗽散

止嗽散为心悟方,白前百部桔甘襄,
陈皮紫菀配荆芥,统治诸般咳嗽良。

来源:《医学心悟》。

药物: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甘草(炒)十二两陈皮(水洗去白)一斤

用法:共研细末,每服9克,食后,临卧时开水调服,初感风寒者,用生姜汤调下。

功效:调肺下气,止嗽化痰。

适应症:诸般咳嗽,不论新久。

禁忌:阴虚肺燥以致咳嗽或咯血者忌用。

【方论】方中紫菀、百部、白前止咳化痰;桔梗、橘红(?方中为陈皮-软件作者注)宣肺理气;荆芥祛风解表;甘草调和诸药。七味相配,共奏止嗽化痰,宣肺解表之功。
方义:本方是程钟龄氏所创订的一张经验方,对于多种咳嗽都有良效。方中桔梗苦辛微温,能宣通肺气,泻火散寒,治痰壅喘促,鼻塞咽痛。荆芥辛苦而温,芳香而散,散风湿,清头目,利咽喉,善治伤风头痛咳嗽。紫菀辛温润肺,苦温下气,补虚调中,消痰止渴,治寒热结气,咳逆上气。百部甘苦微温,能润肺,治肺热咳呛。白前辛甘微寒,长于下痰止嗽,治肺气盛实之咳嗽。陈皮调中快膈,导滞消痰。甘草炒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所以-程氏说:“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但阴虚肺燥之虚损咳嗽,则非其所宜,这在临症时须加辨别。

近人聂云台氏用本方诸药各30克,研末(均生用,不炒),另加生萝卜子60克(研)批杷叶(去毛,包)30克煎汤,滤去渣取汁,再加生萝卜汁60克,共和调药粉为丸(酌加炼蜜更好),每丸如弹子大,约重8克,每服1粒,小儿减半,早晚各一次,开水化服。这对各种咳嗽奏效更好,诚如聂氏所说:“从此用无不效,风寒痰热皆宜。”编者曾多次制用,收效颇为满意,病者亦称道不置。这是在程氏制方的基础上有了改进,值得推广应用。

止嗽散

【来源】《儒门事亲》卷十五。
【组成】半夏45克(汤洗七次) 枯白矾120克
【用法】上二味,共研为末,生姜打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30丸,空腹时用温酒送下。
【主治】咳嗽痰多。
按: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止嗽丸"。


止嗽散
【来源】《医学心悟》卷三。
【组成】桔梗(炒) 荆芥 紫菀(蒸) 百部(蒸) 白前(蒸)各1千克 甘草(炒)360克 陈皮(水洗,去白)500克
【用法】共为末。每服9克,食后及临卧用开水调下,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
【功用】止嗽化痰,宣肺解表。
【主治】诸般咳嗽。

庆泩堂 发表于 2008-9-15 18:08

藿香正气散

来 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 名:藿香正气散(和解之剂)

总 结:外感内伤                              

【组成】
   藿香去土,三两    白芷一两      
   紫苏一两          茯苓去皮,一两   
   半夏曲二两      白术二两
   厚朴去粗皮,姜汁炙,二两   
   苦桔梗二两       甘草炙,二两半
【用法】
   原方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汗出,衣被盖,再煎并服。

                              

主 治:(1)治外感风寒,内伤饮食,憎寒壮热,头痛呕逆,胸膈满闷,欬嗽气喘。? ?

(2)及伤冷伤湿,疟疾中暑,霍乱吐泻。                  

(1)凡感岚瘴不正之气者,宜增减用之。                  

加 减:伤食重者,加消食药。                        

归 经:手太阴足阳明药也                           

方 义:(1)藿香辛温,理气和中,辟恶止呕,兼治表里为君。            

(2)苏、芷、桔梗散寒利膈,佐之以发表邪。               

(3)厚朴、大腹,行水消满。                        

(4)半夏、橘皮,散逆除痰,佐之以疏里滞。               

(5)甘、术、苓,益脾去湿,以辅正气为臣、使也。            

(6)正气通畅,则邪逆自除矣。                     

变化方:本方合三味春薷饮,名藿薷汤,治伏暑吐泻转筋。            

又附方:一方加木瓜。                              

煎服法:每服五钱,加姜、枣煎。                        

   

(5)甘、术、苓,益脾去湿,以辅正气为臣、使也。            

(6)正气通畅,则邪逆自除矣。                     

变化方:本方合三味春薷饮,名藿薷汤,治伏暑吐泻转筋。            

又附方:一方加木瓜。                              

煎服法:每服五钱,加姜、枣煎。                        

来 源:局方


藿香正气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组成】大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去皮)各30克 半夏曲 白术 陈皮(去白) 厚朴(去粗皮,姜汁炙) 苦桔梗各60克 藿香(去土)90克 甘草(炙)75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同煎至100毫升,热服。如欲出汗,覆盖衣被。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等。
【方论】方中藿香芳香化温,和中止呕,并能发散风寒,紫苏、白芷辛香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兼可芳香化浊;厚朴、陈皮、半夏曲行气燥湿,和中消滞;白术、茯苓健脾去湿;大腹皮行气利温;桔梗宜肺利膈;生姜、大枣、甘草调合脾胃,且和药性。诸药合用,共成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


藿香正气散五加减法
58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连腹胀,大便不爽,一加减正气散主之。
    再按此条与上第五十六条,同为三焦受邪,彼以分消开窍为急务,此以升降中焦为定法,各因见证之不同也。
一加减正气散方:霍香梗二钱、厚朴二钱、杏仁二钱茯苓皮二钱、广皮一钱、神曲一钱五分、麦芽一钱五分绵茵陈二钱、大腹皮一钱。水五杯,煮取二杯,再服。
方论
    正气散本苦辛温兼甘法,今加减之,乃苦辛微寒法也。
    去原方之紫苏、白芷,无须发表也。
    去甘桔,此证以中焦为扼要,不必提上焦也。
      以藿香化浊,厚朴、广皮、茯苓、大腹泻湿满。
    加杏仁利肺与大肠之气,神曲、麦芽升降脾胃之气,茵陈宣湿郁而动生发之气。
    藿香但用梗,取其走中不走外也。
    茯苓但用皮,以诸皮皆凉泻湿热独胜也。
59湿郁三焦,闷便溏,身痛舌白,脉象模糊,二加减正气散主之。
    上条中焦病重,故以升降中焦为要。
    此条闷便溏,中焦证也。身痛舌白,脉象模糊,则经络证矣。
    故加防己急走经络中湿郁。
    以便溏不比大便不爽,故加通草、薏仁利小便,所以实大便也。
    大豆黄卷从湿热蒸变而成,能化蕴酿之湿热,而蒸变脾胃之气也。
二加减正气散方苦辛淡法。
藿香梗三钱、广皮二钱、厚朴二钱、茯苓皮三钱、木防己三钱、大豆黄卷二钱、川通草一钱五分薏苡仁三钱。水八杯,煮三杯,三次服。
60秽湿着,舌黄闷,气机不宣,久则酿热,三加减正气散主之。
    前两法一以升降为主,一以急宣经隧为主。
    此则以舌黄之故,预知其内已伏热,久必化热,而身亦热矣。
    故加杏仁利肺气,气化则湿热俱化。
    滑石辛淡而凉,清湿中之热,合藿香所以宣气机之不宣也。
三加减正气散方苦辛寒法。
藿香三钱连梗叶、茯苓皮三钱、厚朴二钱、广皮一钱五分杏仁三钱、滑石五钱。水五杯,煮二杯,再服。
61秽湿着,邪阻气分,舌白滑,脉右缓,四加减正气散主之。
    以右脉见缓之故,知气分之湿阻。
    故加草果、查肉、神曲,急运坤阳,使足太阴之地气,不上蒸手太阴之天气也。
四加减正气散方苦辛温法。
藿香梗三钱、厚朴二钱、茯苓三钱、广皮一钱五分、草果一钱查肉五钱炒、神曲二钱。水五杯,煮二杯,渣再煮一杯,三次服。
62秽湿着,闷便泄,五加减正气散主之。
    秽湿而致闷,故用正气散之香开;便泄而知脾胃俱伤,故加大腹运脾气,谷芽升胃气也。
    以上二条,应入前寒湿类中,以同为加减正气散法,欲观者知化裁古方之妙,故列於此。
五加减正气散方苦辛温法。
藿香梗二钱、广皮一钱五分、茯苓块三钱、厚朴二钱大腹皮一钱五分、谷芽二钱、苍术一钱。水五杯,煮二杯,日再服。
    按今人以藿香正气散统治四时感冒,试问四时只一气行令乎?抑各司一气,且有兼气乎?况受气之身躯脏腑,又各有不等乎?历观前五法,均用正气散,而加法各有不同,亦可知用药非丝丝入扣,不能中病,彼泛论四时不正之气,与统治一切诸病之方,皆未望见轩岐之堂室者也。乌可云医乎?

庆泩堂 发表于 2008-9-15 18:09

二陈汤

□ 方剂名称: 二陈汤

□ 药物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 橘红各五钱(各15g)白茯苓三钱(9g) 甘草炙,一钱半(4.5g) 生姜七片,乌梅一个

□ 用法: 上药呚咀,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 功效: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 主治: 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 病症分析: 湿痰为病,犯肺致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停胃令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阻于胸膈,气机不畅,则感痞闷不舒;留注肌肉,则肢体困重;阻遏清阳,则头目眩晕;痰浊凌心,则为心悸。

◇ 临床应用及研究:1. 辨证要点 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咳嗽,呕恶,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 本方加减化裁,可用于多种痰证。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熄风;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3.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热者。 4. 使用注意 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忌用本方。


二陈汤

【来源】《万病回春》卷三。
【组成】陈皮 半夏(姜汁炒) 茯苓(去皮) 白术 (去芦) 苍术(米泔制) 砂仁 山药(炒) 车前 木通 厚朴(姜汁炒) 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药锉为一剂。用生姜3片,乌梅1个,灯草1团,水煎,温服。
【主治】痰湿中阻,泄泻或多或少,脉象沉滑者。
【加减】泄泻不止,加肉蔻,诃子,去厚朴。


二陈汤

【来源】《万病回春》卷四。
【组成】陈皮 半夏(姜汁炒) 茯苓 枳壳(麸炒) 牛膝(去芦) 猪苓 木通 山桅 麦门冬(去心) 车前子 黄柏(酒炒)各等分 甘草减半
【用法】上药锉为一剂。用灯草1团,水煎,空腹时服。
【主治】痰气闭塞,小便不通。


二陈汤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 橘红各150克 白茯苓90克 甘草(炙)45克
【用法】上药为粗散。每服12克,用水150毫升,生姜7片,乌梅1个,同煎至90毫升,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痰湿内阻,脾胃不和,胸腕痞闷,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咳嗽痰多。

庆泩堂 发表于 2008-9-15 20:26

四逆散

【方名】 四逆散
【出处】 《伤寒论》
【分类】 和解剂-调和肝脾
【组成】 柴胡(6克) 枳实(6克) 芍药(6克) 炙甘草(6克)
【方诀】
【功用】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 1.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2.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本方常用于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附件炎、输卵管阻塞、急性乳腺炎等属肝胆气郁,肝脾(或胆胃)不和者。)
【用法】 水煎服。
【禁忌】 斟酌。
【加减】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腹中痛者,加附子;泄利下重者,加薤白。
【方论】本方为疏肝解郁,调和肝脾的祖方。方中柴胡既可疏解肝郁,又可升清阳以使郁热外透,用为君药;芍药养血敛阴,与柴胡相配,一升一敛,使郁热透解而不伤阴,为臣药;佐以枳实行气散结,以增强疏畅气机之效;炙甘草缓急和中,又能调和诸药为使。
【方解】 四逆者,乃手足不温也。其证缘于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得疏泄,导致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见手足不温。此种“四逆”与阳衰阴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质区别。正如李中梓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故治宜透邪解郁,调畅气机为法。方中取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为君药。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为臣,与柴胡合用,以补养肝血,条达肝气,可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佐以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加强舒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与白芍相配,又能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综合四药,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效,使邪去郁解,气血调畅,清阳得伸,四逆自愈。原方用白饮(米汤)和服,亦取中气和则阴阳之气自相顺接之意。由于本方有疏肝理脾之功,所以后世常以本方加减治疗肝脾气郁所致胁肋脘腹疼痛诸症。
【化裁】 若咳者,加五味子、干姜以温肺散寒止咳;悸者,加桂枝以温心阳;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小便;腹中痛者,加炮附子以散里寒;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以通阳散结;气郁甚者,加香附、郁金以理气解郁;有热者,加栀子以清内热。
【附方】 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纪》引《医学统旨》方)、枳实芍药散(《金匮要略》)
【附注】 本方原治阳郁厥逆证,后世多用作疏肝理脾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手足不温,或胁肋、脘腹疼痛,脉弦为辨证要点。
[临床应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病、胰腺炎、急性胃炎、急性阑尾炎、肋间神经痛等属于肝郁脾滞者。
方剂比较:
本方与小柴胡汤同为和解剂,同用柴胡、甘草。但小柴胡汤用柴胡配黄芩,解表清热作用较强;四逆散则柴胡配枳实,升清降浊,疏肝理脾作用较著。故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四逆散则为调和肝脾的基础方。
【文献】 方论吴谦,等《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7录李中梓:“按少阴用药,有阴阳之分。如阴寒而四逆者,非姜、附不能疗。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故以柴胡凉表,芍药清中。此本肝胆之剂而少阴用之者,为水木同源也。以枳实利七冲之门,以甘草和三焦之气,气机宣通,而四逆可痊矣。”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庆泩堂 发表于 2008-9-15 20:27

四物汤

【组成】当归(10克) 川芎(8克) 白芍(12克) 熟地(12克)

【功用】补血调血。

【主治】冲任虚损。月水不调,脐腹疼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时发疼痛。妊娠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

【用法】现代服法:作汤剂,水煎服。一剂煎三次,早、午、晚空腹时服。

【禁忌】斟酌。

类别:补益类

【来源】《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异名】地髓汤(《圣济总录》卷一六四)、大川芎汤(《鸡峰普济方》卷十六)。

【组成】白芍药 川当归 熟地黄 川芎各等分

【用法】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热服。

【功用】补血和血,调经化瘀。

【主治】冲任虚损,月经不调,脐腹亏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时发疼痛;妊娠将理失宜,胎动不安,腹痛血下;及产后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跌打损伤,腹内积有瘀血。

【方论】本方是治疗营血亏虚,血行不畅的常用方剂。方中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为君;熟地黄滋阴补血为臣;白芍药养血柔肝和营为佐;川芎活血行气,畅通气血为使。四味合用,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养血活血,可使营血调和。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禁忌】对于阴虚发热,以及血崩气脱之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