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龙为古人想像中的祥瑞,是中华民族肇始的化身。五千年前的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和东北红山文化已经开始出现龙的形象,并把龙作为崇拜的图腾,此次“国家宝藏展”展出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蜷体玉龙正说明了这一点。 而凤崇拜则起源于南方的鸟图腾,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纹牙雕中看出端倪。但是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凤往往和龙连体出现,虽然在古朴神秘的青铜器上已经隐隐约约出现了凤的风姿。凤开始独立展示自己的风采开创于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凤。 玉凤长13.6厘米,厚仅为0.7厘米,玉料为黄褐色新疆玉。玉凤作亭立回首欲飞状,弯弯的身躯像C字形,呈现出无限的曲线美和动态美。尖尖的喙像鸡,圆圆的眼睛盯着远方,似乎在寻找和期待;高高的凤冠三朵并连,点出了凤的特征。与夸张的长尾相比显得短小的双翅微微张开,翅上以剔地阴纹饰翎。尾翎根部凸饰三道等距线纹,犹如遮掩美丽玉躯的内衣。舒张的长尾自然弯曲,尾翎有分有合,素洁无纹,更使凤体丰满迷人。上端两侧对外凸出的穿孔圆钮表明玉凤是可供佩挂的高贵饰品。 商代玉雕,特别是扁平玉雕,其雕琢技艺及艺术造型特点在玉凤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首先,外轮廓呈圆弧状,除了璧、环等为完整的同心圆外,其余多为同心圆的一部分,即外缘凸张,内缘凹曲,两条圆弧正好为同心圆的两段圆弧被两条向心的斜线所切割,从而形成大致如扇面形的玉坯。殷人在这些扇面形玉坯上根据对不同动物生态动作的仔细观察雕刻出如凤鸟、鹦鹉、苍鹰等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其次,雕刻出的动物或人像绝大多数采用正侧面剪影的手法,抓住所要描绘对象的主要特征,用熟练而准确的外轮廓线勾勒出生动的艺术形象。商朝的玉雕大师不是在精雕细琢玉凤的整个形态及其羽毛,而是抓住凤的主要特征,重点刻画凤冠及凤尾。修长的凤尾突出了凤的主要特征,虽然从比例上讲不怎么协调,却是极其成功的艺术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最后,殷代玉雕细部都是靠刻线和穿孔来表现,力求轮廓和细部的有机融合,从而形成和谐完美的艺术风格。玉凤的线条十分简练,但就是这寥寥几笔,加上得体的穿孔,展现了一只充满朝气的玉凤。 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在一篇专门谈论龙凤的文章中这样说道:“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和殷民族……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简狄食玄鸟(即凤)卵而生契,契为殷商始祖。殷商崇信玄鸟,故而商代的青铜器上铸刻了很多变化无穷的凤纹图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