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水重庆对其区域文化的影响

文化一词,虽然已经广泛流传于民众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但文化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却至今都没有公认的权威解释。于是乎,学界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说各的,求同者鲜而存异者众。其中相对比较主流的说法就有,认为文化应当分为三个档次,其一是狭义的文化,谓之理论知识的初知,二是中义的文化,谓之社会和人文学科,三是广义的文化,对于前两者,学界争议尚少些,至于第三种者则分歧较大。笔者曾听过一次莫怀戚的讲座,莫教授讲道,他在1989年的南京国际文化会议中对广议文化进行了概括,谓之人类后天的创造性形为,以及它的会积、沉淀,和对人类自身的反作用。当时这个概括以多种文字记录了下来,但很显然这个概括也没有得到一致认同,否则就不会有今天的争议了。学界至今给出的一种比较主流的说法是,广义文化是指,群体习惯。但细想这个概括也并不十分确然。所谓的群休习惯,亦包含着先天性的许多生理习惯,可生理习惯实在不是什么文化。所以,还有人把文化只分为两个档次,一是狭义的文化,即文学、思想、学术和教育。二是广义的文化,即人类物质和精神的总和。相比起来,这个广义的文化和莫教授的定义有着相似之处。但是莫怀戚教授提的反作用,笔者以为是多余的。人在后天的生存中,必然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这种外界影响中就有着前人的创造性积累,所以,只要是人类后天的创造性形为,都会反作用于人类本身。同时,所谓的人类物质,也是指人类创造性形为的果实。至此,笔者以为,广义的文化就是指人类后天的创造性形为,以及这种形为的沉淀和积累。
论清文化的具体含义之后,便自然地要想到文化的产生。文化离不开人,而人又离不开自然。所有的人,在呱呱坠地以后,就受着外界的影响。而这样的影响,包含的东西便很多很多了。外界,我们又称为环境,环境又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人类发展之初,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大,因为彼时的人对改造自然的能力还很弱,一些今天认为很小的自然变化都可能危及人类的生存。只是慢慢人类强大了,所以面对环境的变化才会感到有所适从。这在很早以前就有古语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而一方水土就是指的最朴素的地理环境。到今天,有人否认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可见实在是受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和改变能力增强的影响而将其本末倒置了。诚然,随着人类的强大,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确实在减小,人文环境的影响在增加。但由一方水土养育起来的一方人,其人文环境都是由自然环境而影响形成的,那么究其根本,人们所受的影响又何尝不是自然环境呢?中国古人曾总结出,读书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字之书,一种是无字之书,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由此一点,也佐证着无字之书(即山川自然)对一个人影响的重要性。
因此,到今天就有着专门的一门课叫文化地理。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地理对于文化的影响的一门学问。地理有其大,也有其小。小的地理自然影响着一个小的区域的文化,比如一个县,一个市,有它自己的区域文化。大的地理有如一个省,甚至一个国家也有着它的区域文化。孔子讲,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可见山和水对于人也有着不同的影响。笔者于是想到,那么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山水城的重庆,山与水的浑然天成又到底对重庆文化有着什么影响呢?重庆文化又是如何在山与水之间进行取舍调节而形成稳定的呢?
如今说到重庆,就自然想到重庆的火锅,还有重庆人的豪放和耿直。如前所述,火锅则自然是重庆文化积累的物质产物,而豪放和耿直则是纯精神上的沉淀。其实说到重庆文化,尤其是我们讨论的广义文化,此二三点远远无法概括重庆的文化表征。重庆文化,在精神沉淀方面除了重庆性格,还应该有重庆的艺术、历史、军事、经济等等。在物质方面,除了火锅,还有建筑、日常工具、文化用品等等。所以要讨论起重庆文化来,恐怕一本书都尚不足,因此本文仅以抛砖引玉的方式对重庆文化的形成做一浅析。
重庆性格,有人总结为码头文化,就好比对之北京的衙门文化,上海的职员文化一样。关于重庆性格的描述和总结,本土作家莫怀戚的一本《重庆性格之白沙码头》可谓以文学的形式已将之刻画得淋漓尽致。重庆人,性格开朗、豁达、甚至说是肆无忌惮。重庆人重义气、轻原则、耿直得酣畅淋漓。重庆的女孩大方、率真、不藏匿、出落直白而惊人,没有江南水乡般的婉约多愁。其实这些性格表征无一不与着重庆这个山水之城的地理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说重庆性格是码头文化虽然笔者不完全赞同,但也点出了许多要害。重庆境内以嘉陵江和长江贯穿。有江自然有船,而后有码头。于是文化的兴起就与之联系。码头是一个公共场所,人流众多,所以就有了帮派,帮派最讲义气,然而轻原则,以江湖道义最为要紧。在重庆码头就有着“袍哥屋头从不拉稀摆袋”这样的话。这里的袍哥就是码头的帮派分子。还有,码头险滩多纤夫,这些船工纤夫们干的是体力活儿,整天过的是与浪击与船搏的日子,性情也自然嚣张而豪放,同时他们也多居住在山上,爬坡上坎,有着山一样的厚重和塌实。重庆有水,但重庆的水不是江南水乡那样的涓涓细流而是大江东去般的壮阔,所以重庆女生不像江南水乡那样柔情似水,而更多的是开朗和大方。有人说重庆人火爆,其实不准确,应该是热情。这和重庆的天气多少有些相关,在重庆街头,三伏天吃火锅加夜啤酒往往代表着他们的生活特点。爽快、激情,嬉笑怒骂、哥们儿义气,一切都在如火如椒的热辣之中。重庆人看中超,大喊“雄起”,其声震天,这也是重庆性格的一大体现,活力四射、热血沸腾。他们喊“雄起”,就像川江上的船工喊号子一样,其中不泛关联。重庆人生活在山中,却一点也不狭隘,更不像夜朗一样自大。重庆人最有包容心和接纳力、胸襟开阔、热情好客,这一点可能源自码头的接纳特征,春晚曾有一幅对联:“塘沽港笑纳万国风,朝天门喜迎天下客”把天津和重庆两大直辖市联起来,联出了核心的文化。朝天门有着大港应有的包容力和迎客心。重庆人有爱心,这或许传承了纤夫拉船一样助人为乐的精神。在重庆问路,极少遭到白眼,指路人往往热心得让人吃惊。
由山城、水城、火城这个独特的地理环境所影响而成的重庆性格热情、豪爽、有爱心、重义气、耿直、豁达而且率直。但重庆文化除了在性格上有如上表征外,更在歌舞上表现了独特而优秀的一面。追溯重庆文化的历史,一直可以到三千年前的巴文化。因为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了他们一种顽强、坚韧和骠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当时巴人的军队参加周武王讨伐商(殷)纣王战争,总是一边唱着进军的歌谣,一边跳着冲锋的舞蹈,勇往直前,古代典籍上说的“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指的就是巴人的歌舞。所以,巴人的能歌善舞实际是从战歌战舞开始的。巴人优秀的歌舞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进入宫廷,而在汉代则成为了宫廷的宴舞,由此可见其地位。巴人尚歌舞,正是在山与水的调和影响下而逐渐发达完善的。山有山歌,水有水调,战场上鼓舞士气的歌和船夫拉船的交相辉映,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巴人的脾气和抒发情感的方式。也正是巴人的这种歌舞文化不断传承,所以才使得重庆的歌舞文化成为全国的一朵奇葩。由曹禺先生的话剧《原野》改编的《金子》代表了中国戏曲创作的领先水平,已被中国文化部确定为中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资助剧目。并获得中国舞台艺术的最高奖文华大奖等二十余项奖励同时入选中央戏剧学院教材。歌,也同时是音乐的一部分,因此重庆的音乐文化亦非常发达。其中最为著名的作曲家就有曾经的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号称
“人民音乐家”的施光南先生。他所创作的,如《祝酒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月光下的凤尾竹》、《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等著名的曲子曾传遍大江南北,且经久不衰。施光南先生五岁就会作曲,十二岁时,其作品就在音乐会上大受欢迎,可谓音乐“神童”。无独有偶,除了施光南先生,重庆音乐界还有一位钢琴“神童”,他就是众所周知的李云迪。在2000年的被誉为全世界最高钢琴大赛的肖邦国际钢琴大赛中他终于打破了肖邦钢琴大赛自1985年以来,15年之间没有人获得第一名金奖的记录。肖邦钢琴大赛每五年举办一次,分为六个奖项。它的特别之处不仅在于它的权威性,更在于它的宁缺毋滥。从第一名到第六名,如果评委认为没有人有资格获得第一名,那么第一名就悬空,如此推之,任何一名都有可能悬空。所以纵然在进入的决赛之后,表现较之其他选手都好也并不一定很得到第一名金奖。而从1985年到2000年15年间两届肖邦钢琴大奖都只有第二名,第一名金奖的位置两届悬空。终于,2000年来自中国重庆的李云迪打破了沉寂,获得殊荣。同时,年仅18岁的他也成为了肖邦国际钢琴大赛成立73年来最年轻的金奖得主。2000年李云迪成为了世界的焦点,被誉为钢琴王子,世界钢琴大师。他是首位登上美国财经权威报章《华尔街日报》及有日本「时代杂志」之称的《AERA》封面故事的中国钢琴家;他是首位被杜莎夫人蜡像馆挑选为名人蜡像的中国钢琴家;他更是首位与柏林爱乐乐团及日藉大师小泽征师录音的中国钢琴家。重庆有此两位成就卓然的音乐家,并非偶然,而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般真实的文化写照。除了他们,还有重庆铜梁的著名作曲家刘雪庵。雪庵先生创作的《长城谣》、《中华儿女》等等曲目已成为中国的经典音乐。同时,他也是历史剧《屈原》全部插曲的创作者,其主旋律的创作者为施光南。时至今日,铜梁县已修建好了雪庵公园,表示对音乐家刘雪庵先生的纪念。
说到铜梁,就还应该谈到铜梁的龙灯艺术。铜梁是中华龙灯艺术之乡,铜梁龙集舞蹈与音乐为一体,并用扎龙艺术将龙塑造成磅礴有力的龙身形象,还杂有二十四节气等等民间风俗与艺术。铜梁龙作为重庆歌舞文化中的一部分为重庆文化增添了许多色彩。铜梁龙曾出舞国庆35周年庆典,1999年世纪大阅兵,以及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多次的中外文化交流庆典。铜梁龙以其威武的气势和精湛的表演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并成为国家级名片,推向世界。
正是由于重庆大山大川的地理环境养育着这么一批厚重、顽强、勇猛、朴素、自然的人民,才有了由战舞慢慢演变而成的如今璀璨的重庆歌舞文化。
除了上述比较传统的歌舞之外,重庆还有着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就是川江号子。之所以叫川江号子,是因为重庆直辖以前,贯穿重庆境内的长江又是同属四川。自古以来,重庆境内的三峡便以其峻险秀美而闻名于世。早在郦道元的《水经注》里就有这样的描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由此可见三峡之险。然而,正是由于险,所以三峡又才美。从古至今吸引着许许多多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李白写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杜甫写过“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等等等等。有了三峡的奇、险,也就有了三峡的纤夫们。船遇到不可或不易渡地的地方就需要纤夫。这些纤夫有些是岸上的,有些是船上的。这些纤夫拉纤的时候为了便于组织,便有自己的号子,这就是船工号子了。船工号子的起源主要是些简短的语气词,但发展到后来就有了编成歌词的号子歌。于是川江号子就形成了。1987年7月,在法国阿维尼翁艺术节组织的“世界大河歌会”上,作为川江号子的带头人陈帮贵把万千长江船工用血和汗凝成的嘹亮歌声洒向舞台时,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和民歌手都惊呆了。陈帮贵自然夺得了冠军。在船工的口中,号子就是长江的魂。2006年5月20日,川江号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江的水湍急地奔腾着,也正是这样湍急的水孕育出了像川江号子这样富有激情与活力而又原生态的号子歌曲。一条长江始终影响着重庆文化,引导着重庆文化的延伸和发展。
到过重庆的人,一定对重庆的夜景记忆深刻。山城夜景而今已成为全国闻名的一道风景了。那么重庆夜景为何如此迷人呢?原因就在于重庆的建筑。重庆是山城,所以高低错落,房屋都是依山傍水而建。这样的建筑也就有了一种立体感,而这样的立体感如果说在白天看来也无什么奇特秀美之处的话,晚上就完全不一样了。夜晚的灯光亮起,整个城市就像是一座空中楼阁,那种立体感再加上长江嘉陵江的衬托,顿时显得秀美无比。位于沙区的重庆大学,一直以来其建筑系都是名列全国前茅的。重庆建筑中因水而建的吊脚楼也十分别致。高高的木桩破水而出支撑着一座座古朴的木屋,沿江而看就像一条长长的绸带,美不胜收。重庆建筑的文明离不开重庆山水的地理特貌和重庆人民的智慧。重庆人民由古代巴文化流传而来,大山大水培养了勇猛、顽强的巴人性格,巴人善战,于是重庆人也是自古战场上的善将。远在南宋末年,1259年蒙古大军围攻合川钓鱼城,当时蒙哥率兵四万,号十万,而守城的不过数千人。结果就是这样的以少敌强,已征服欧亚非40余国的蒙古大军苦战5月而终不可得,并且蒙哥战死。也正是因为蒙哥战死才导致远征大军纷纷回国争夺皇位,所以西方人一直认为是钓鱼城拯救了他们,钓鱼城因此被誉为“东方麦加”“上帝折鞭于此”。重庆人善战,还涌现出了近代刘伯承、聂荣臻两位元帅、陆军中将郭汝槐、革命烈女江姐等等名士。无论是古代的巴,还是宋末抗蒙,抑或近代作为抗日大后方的重庆都不断地抒写着重庆人骁勇善战的光辉一面。
说重庆文化,还有饮食是无论如何都不可错过的。重庆饮食,又以火锅最为闻名,同时重庆小吃也深受各方食客们的好评。笔者曾问过许多到过重庆的朋友,众说一辞的都是在赞叹重庆的小吃花样之多,味道之好。至今位于解放碑八一路的重庆小吃街每日吸引食客之众,让人惊叹。重庆小吃品类甚繁,不一而足。比较闻名的就有牛肉面、老麻抄手、磁器口陈麻花、酸辣粉、沾水豆花、串串香、羊肉串、油醪糟、山城小汤园、合川桃片、江津米花糖、花糕、凉糍耙等等。要说重庆小吃的发源,自然也离不开重庆的山水。有山有水的地方,首先必定物产丰富,不像内蒙的草原,到处是牛羊,也不像新疆,水果麦面,占据一半。重庆的山水盛产食物,同时重庆人民爬坡上坎,涉水渡船,于是对饮食尤其看重,因此而发展出来的小吃、菜肴也自然丰富多彩。特别是长江上的船工们、纤夫们,整天干的是体力活儿,所以对食的要求就很高。必须有荤,有味儿,多吃多有力。火锅也正是如此发展而来的。熟悉重庆主城的都知道,重庆八九十七道门,其中有一道就是临江门,但很少有人知道,以前的临江门外是一个杀牛场。那是民国时期,重庆城内有许多外国教士,他们酷爱吃牛肉,所以就从贵州一带运来许多黄牛,其宰杀的地点就是临江门。那些教士们喜欢吃牛肉,但不喜欢吃牛的内脏,所以牛肚之类的就很便宜。这一样一来,就给外面江上的船工提供了好机会。船工们喜欢吃荤,又遇到这么便宜的牛肚,于是就大量买来吃。而吃法,就正是现在火锅的雏形——把毛肚放在锅里烫着吃。所以,毛肚也自然成为了重庆火锅的“镇锅之宝”,没有任何一家火锅店没有毛肚这一道菜。吃重庆火锅如果不吃毛肚也无法体会到火锅的精髓。但一开始,火锅的佐料也并不像现在这么齐全,只是有些盐、姜、蒜之类的普通佐料,甚至连辣椒有时也没有。彼时的火锅也登不得大雅之堂。直到30年代,慢慢的就有商家瞄到了这个商机,于是把火锅进行了改进,一方面烫的材料大大增加,另一方面锅里也有了牛油、花椒、辣椒、葱子、八角等等佐料。火锅的形式也改成了把锅放在桌子中央,一桌人一桌人地吃。而真正使重庆火锅出名则应该是陪都时期,彼时许多名人贵族移至重庆,特别是许多文人墨客,突然发现重庆的火锅这么一种饮食方式,试之才觉爽快之极。所以,就有许多文人竟相传播,慢慢的重庆火锅就成了重庆饮食的一大特色和名片。今天的重庆火锅已经成为重庆的名片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进行着不断的宣传与推广。重庆的著名火锅,如德庄、秦妈、小天鹅、苏大姐等等连锁店已经遍布全国。重庆火锅也早已家喻户晓。
重庆火锅不仅因为其发明而彰显着重庆山水对于文化的影响,同时它也彰显着重庆人民的个性。重庆火锅一定麻辣,而麻辣也正是重庆性格之一。重庆火锅是在沸水里取食,吃得是挥汗如雨,酣畅淋漓,所以这也正如重庆性格的耿直洒脱、爽快直接、热情奔放和快意恩愁。重庆人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绝不拉稀摆袋(就是绝不绕弯子地拒绝)。重庆人民就像火锅里的菜一样,一直都是热气腾腾,热情豪迈。重庆人民热情而有爱心,凝聚而又耿介,就像是一桌火锅一样,始终有着中间那个热情腾腾的锅把大家吸引在一起。重庆人的江湖也如火锅一样麻辣。讲义气,重感情。而今的重庆人又由火锅而发展出来了干锅、汤锅和串串,但它们的核心却又都是热气腾腾地一锅煮的脾气。这一锅里煮的不仅仅是菜,更是重庆人民的锁事闲情,有不快的一锅煮了烟消云散,有感情的煮了日益亲密,因此每一个重庆人民心中都有一口锅,这口锅里容纳了他们太多太多的文化。
一座美丽的山城,一座美丽的水城,在这里她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重庆。也正是这美丽的山与水养育着美丽的重庆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