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中医的困惑和反思

 庐州闲人图书馆 2013-12-22

中医,作为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医学,在西医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挤压下,显得日益萎缩和没落。好中医难找,神医更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慢性病患者为治病苦苦寻找一名好中医而不得。笔者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出于自我保健和养生的目的,这几年陆续浏览了一些中医书籍和网上的资料。随着对中医的了解的增加,我的困惑也随之加深。我坚决反对方舟子之类彻底否定中医的极端做法,深信中医不仅能治病,而且能治很多西医无法治愈的疑难病症。在今天年轻人群亚健康群体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懂得一些中医知识更有莫大的好处。同时在世界面临各种癌症和新型冠状病毒威胁的时候,中医则愈发显得重要和不可或缺。

   在对中医一无所知的时候,我对中医理论体系的严密完整性笃信不疑,深信那是博大精深。然而现在我不再对其完整性深信不疑,而是认为很有可能有重大理论缺陷。作为一个外行,对中医理论提出质疑让行家看来未免可笑和不自量力。但是我的质疑是希望中医理论能够与时俱进,日益完善和发展,更好的造福于人民,而非恶意的诋毁和攻击。我希望我的质疑能引起学术界的百家争鸣,促进中医领域的百花齐放。我,一介小民,人微言轻,仅是个人的良好愿望而已。

    我对中医理论体系的严密完整性质疑源于以下几个因素:

   (1)首先中医讲究阴阳平衡,看病首先辩阴阳。哪个中医说他分不清一个人是阴虚还是阳虚,肯定跟你急眼。什么是阴虚什么是阳虚随便拿一本中医书都可以跟你罗列几条症状。然而一个可悲的现实是:同是当代中国著名中医大家的老中医,对阴虚还是阳虚的人群体征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看法。山西著名老中医李可认为中国病人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阳虚,尤其中老年人。从保健的角度应该服用金匮肾气丸。而另有不少老中医则认为很多病人都是阴性体质,尤其中老年人。从保健的角度应该服用六味地黄丸。而我则认为李可老中医讲的更靠谱。阴虚阳虚教科书上就那么几条,而真正的阳虚体征,就我自身的体验和收集的资料证明远非那么简单。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判断上的对立?中医讲究辨证施治,证辩不对,又如何施治?现在一些人一旦口舌生疮,喉咙肿痛,牙疼等,医生就说是阴虚火旺,往往给你开清热退火的药。到底是阴虚火旺,还是虚阳浮越,很多中医往往搞不清楚。这种情况大面积的出现,对此我只能怀疑中医理论有重大缺陷。否则不应出现这种低层次的对立。

    上海著名国医大师颜德馨非常推崇元代神医朱丹溪,山西国医大师李可则对朱丹溪甚为藐视,认为其滋阴降火的理论害人不浅,非常推崇火神派的郑钦安的医术。不可否认,无论朱丹溪或是郑钦安,作为一代宗师,都治愈过成千上万的危重病人,都是中医高手,都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奉为中医的圣典,何以他们赖以成名的理论为何如此水火不容呢?我只能从反证法推论中医理论有重大缺陷,某些方面没有阐述清楚导致后人理解出现分歧所致。

    (2)中国现在已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各种慢性病、老年病将成为中医防病治病的重点。上海著名国医大师颜德馨提出“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观点,创造“衡法”治疗新途径,受到学术界的推崇。他通过采用活血化瘀药物,在治疗老年病和疑难杂症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而山西国医大师李可根据人体生命依赖阳气,采用温补肾阳的方法抢救了成千上万危重病人,开创了中医救治危急重症的里程碑。他们都为中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他们都偏重于特定的治疗思路。毫无疑问,阳气和瘀血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但是在治疗各种慢性病和疑难杂症方面,如何将温补肾阳和活血化瘀有效的结合起来是中医经典理论的一个缺憾。因此很难说中医博大精深,只能说博、大、深。至于说到精,只能是某个人在某一很窄的领域做到深。常言“一招鲜,吃遍天。”在中医里,能做到某一方面的精就很不容易了,就能救人无数,誉满天下。

    (3)很多名医在救治危急重病时下重药,起死回生,救人于生死之间。李可老中医树立了一个榜样。他救人时有时附子剂量高达500克以上,细辛用量120克。要知道15克附子可以毒死一头牛。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担当,如果没有一心为病人的理念,断不敢下如此重药。北京某社区医院的金大夫,白芍用量高达300克以上,以致别人送她“白芍先生”的称呼。虽然她的治疗思路我没有完全看懂,但我感觉是以活血、养肺阴、健脾胃为主基调来培育人的元气,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她很少大量使用活血化瘀和温补肾阳的药物,但是她的一套治疗方法在治疗各种慢性病和疑难杂症方面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所以我认为她是在探索一条新路,理念跟别的中医不太一样。我在这里提到的几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两个问题:1. 中医的奇效全在于辩证思路和药材剂量,而这些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书籍里没有得到科学而准确的论述。我们不能责怪先贤,抱守残缺;我们只能努力探索。我们不能盲目崇拜,我们理应开拓创新。2. 中医临床某种大剂量药物的使用,会使其作用机理发生变化,达到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重用白芍可活血;重用白术可通便等等。这些《黄帝内经》等经典里面可能也没有详细而完整的阐述,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与此同时,中国药典是否也应该根据近代药性的变化和临床应用的进步作相应的调整和修订?

    (4)中医讲究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比如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脾不好,会影响到肺,肺不好,会影响到肾,环环相扣。肺主皮毛,皮肤有问题,都跟肺有莫大的关系。痤疮之所以难治,就是跟一个人的脾和肺的健康状态相关,必须从调理脾胃和肺入手,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然而纵观现在的中医治疗方法,就我所了解的情况看,同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背道而驰。很多中医,包括知名的专家不管病人的体质是否虚寒,有否有肺阳虚,脾阳虚的症状,一律采用大量的凉性药物去清肺热,清血热。结果痘痘没治好,身体更差了。现在的年轻人活动少,经常在空调房里,吃冷饮、熬夜,大部分是虚寒体质,再让他们吃大量的寒凉药物,实在是有害无益。在这里说到血热,它的确切症状有哪些,又有几个中医说的明白?现代人的体质,身体局部的热和整体的寒是个什么关系?如何清局部的热而又不给寒性体质雪上加霜,恐怕是中医面临的一个难题。

    (5)胃病难治,恐怕是人们的一个共识。引起胃病的因素很多:饮食不节、多食生冷、情志影响。还有肝气犯胃、肾寒引起的胃寒等等。如果不能准确的判断引起胃病的主因,药不对症,自然难治愈。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一说是胃病,就随便给你开些胃药,到底是该养胃阴?还是升胃阳?是该疏肝理气?还是用四逆汤温补肾阳?现在医院的医生有多少能说的清楚?中医经典里面是否把胃病的发病机理阐述清楚了?如何治疗说透了?如果把脾、肝、肾与胃的关系都说清楚了,胃病还那么难治吗?西医讲究微观,中医讲究宏观。西医讲究点,中医讲究系统,然而在治疗胃病时,又有几个医生真正从脾、胃、肝、肾去系统的分析病情,对症下药呢?

    (6)中药材离不了炮制,炮制可以降低毒性、改药性、去杂质等。而一些有祖传秘方的医生则比一般医生更多的使用炭化药材和不一样的炮制方法,也就取得治疗疾病的更好疗效。这说明中药材的炮制方法对药效的影响很大,很多治病机理还是我们没有完全掌握和理解的,还有待我们去挖掘。还有中医的十八反十九畏,很多已被证明是不正确的,但在我们的中医书籍里依然没有得到纠正,还依然在发挥着负面消极的影响。

    (7)中药治病的机理是什么?是微量元素还是其他什么?针灸、按摩、刮痧、拔火罐等辅助治疗手段的机理我们恐怕也没有搞清楚。老祖宗教我们这样做,我们就这样做。说白了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们离解开中医治病的奥秘还差得远。

    上面几点只是想说明,我国的中医理论并非完美无缺,应该是还存在一些缺憾。我们不要抱守残缺,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看成神圣不可侵犯。何况几千年、几百年前人类的生活环境、身体状态同现在的人有很大的不同,药材的质量也下降很多,再套用以前的方法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

    以前是特殊的环境和出身,师脉传承,多年的栽培和个人的努力加天赋,造就了一个又一个中医名医。现在这个大环境没有了,名医也就越来越少了。说的不好听点,现在是好中医凤毛麟角,庸医比比皆是。很多医生信奉之不好病没关系,治不死人就行。这样的环境和心态,如何成为一名好中医?不可否认,这是社会因素造成的。说实话,现在中医学院的教材是否适应现在的形势?有多少中医院的学生能刻苦攻读,以身试药?又有多少医生像李可那样敢于担当?有多少医生就诊时真正做到望、闻、问、切?我们奉为经典的书籍里面一些不正确的东西何时得以清除?容易误导人的观点何时得以澄清?这些都关系着中医的发展与兴衰。

    现在新病毒越来越多,老年病年轻化和社会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在提升,自我保健意识增强,社会对中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与此相反的是中医在退化,好中医成长的环境在丧失。中医在逐渐失去人们的信任,这是一个严酷的现实,值得我们反思。如何编制出符合当代中医诊疗、便于中医院学生掌握应用、观点清晰的中医教材和书籍,显得格外重要。扭转中医退化的发展趋势,是中医业者和有关管理部门的责任。现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真正有志于中医事业的年轻人又打开了一扇窗户,也为管理者提供了交流、组织、研讨中医的便利条件,中医的发展和进步还有希望,这是唯一值得欣慰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