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眼睛骗了你,你的大脑也骗了你

 图书 馆员 2013-12-23

你的眼睛骗了你,你的大脑也骗了你 

光进入我们的眼睛,然后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我们这些心理学研究者会说我们“知觉”到了世界,目的是为了把“感觉”和“知觉”区分开来。在这里,请允许我跳过关于两者之间区别的讨论,而是直奔主题。

今年春季,一条裙子引发了全世界范围内的争执。这到底是一条蓝黑相间的裙子,还是一条白金相间的裙子?两派人马迅速站队,展开了继“甜豆腐脑 v.s. 咸豆腐脑”之后最激烈的争执。除了少数人获得在“蓝黑”和“白金”知觉之间转换的能力之外,绝大部分人都只能看到一种组合。一时间,各路英雄豪杰现身江湖,抛出了百般解释,千种演示。《视觉期刊》(Journal of Vision)也广发英雄帖,相约在 2016 年,集百家之说,出版一期特刊,来解释两种知觉结果的极大差别。我们搬好小板凳,耐心地等着特刊出版。哦,既然你们板凳都已经办好了,那我就先来“好为人师”,说一说知觉与错觉。然后我们再谈谈裙子和其他的东西。

提问:知觉是在做什么,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我就喜欢这种上课积极提问发言的同学,为了帮助思考,我先提供两个选项

A. 知觉是原原本本地复制一个外在物理世界在我们的大脑里,让我们看到。

B. 知觉是一个对外在世界的猜测、加工、重新解构的过程,我们总是在猜测我们看到了什么。

如果你觉得我们的眼睛,或者视觉系统,是在原原本本,真实地反映外的世界,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即是真实;或者你根本未曾想过我们“看世界”的过程原来是一个猜测的过程,那么,继续往下读,或许你会感觉到常识受到了冲击,我也就在此预警一下。但是,也有可能你以前的疑惑一下子就解开了。

视觉智能:最好的猜测,主动地建构

当外在世界投射到视网膜上的时候,我们已经失去了真实的信息——因为一个 3D 的世界被投射到了一个 2D 的平面。首先阵亡的就是深度信息。

在这张图中,在物理世界中截然不同的 A 到 E 五根线,被投射到视网膜上面之后,都变成了一个样子。而我们的大脑追溯视觉信息的源头,最早只能追溯到视网膜上。这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从视觉的第一步开始,就丧失了数不清的信息。

问题少年 A 坐不住了:“你胡说!我明明看到的是 3D 的世界。现在还有 3D 电影呢!”年轻人不要太冲动。你看看清楚,上面就画了一只眼睛。如果你只用这一只眼睛看世界,我跟你赌 10 块钱这五条线你会看成一条。但是,我们拥有两只眼睛,虽然每一只眼睛都会损失掉一些信息,但是两只眼睛综合起来,我们的确是有了更多的线索。比如你盯着自己的食指指尖,然后依次用左眼和右眼单眼看,你会发现两只眼睛看到的东西并不相同——有一点点偏差。这微小的偏差,正是你用双眼看到 3D 世界的关键。在这里,你只需要了解一点:视网膜的成像,已经损失了很大一部分外在世界的信息。

从不完全的信息中,我们要想办法看到“真实的外在世界”。怎么办?那就猜啊!“我知道!三长一短就选最短, 三短一长选最长。两长两短选 B,参差不齐 C 无敌。” 呃……同学,倒也不是这么猜的。

我们先来猜个深度线索。

在上图左侧,我们觉得绿色方块的在红色的方块后面,蓝色的方块在绿色的方块后面。如果你也是这么觉得的话,那你就使用了一个简单的图像线索来——遮掩——来猜测了三个颜色方块的深度关系。等一下,你(你的视网膜)明明看到的是一个红色的方块,一个绿色的“7 字型”色块,一个蓝色的小方块,你怎么知道这是三个颜色不同的大方块(如上图右侧)互相重叠的,你还猜出了他们的前后关系!?

好,我们慢慢来。要形成上图左侧的视觉刺激,至少有两种不同的外在世界可以做到。【世界 1】三个大的颜色方块前后互相遮挡;【世界 2】一个红色大方块肩上扛着一个蓝色小方块和一个绿色“7 字形”图案。然而,我们一眼看过去,首先就会认为这是【世界 1】所导致的结果,因此我们根据互相遮挡的关系推断出了他们的前后位置。为什么不是【世界 2】呢?原因是,虽然【世界 2】是也是可能的,但是根据我们曾经的种种经验,【世界 1】的可能性更大——所以我们猜测所看到的外在世界是【世界 1】所描绘的样子。

好,你的大脑已经完成了一个重要的猜测——显然不费吹灰之力,那我们再来猜一个。

这条路径是往上走了,还是往远处走了?或许大部分人都会那我一样觉得,看到的路是往远处延伸了。为什么?“近大远小啊!这不就是透视关系么?” 正确!这的确是透视关系,但是要知道的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 2D 图,图片本身只有“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而“远去”这个方向,完全是你猜出来的——或者你会说,这个图片本身就包含了这个信息啊!是的,但是“深度信息”都是你推测出来的。不信的话,你用手来摸啊!你摸一摸,看看是不是伸出同样长度的手,你可以摸到“近处的点”和“远处的点”。

好,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来玩点错觉了。大家最喜欢的 Ponzo 错觉

在这条逐渐远去的铁轨上,你有没有觉得图片上方的那条黄线,比图片下方的黄线长一些呢?我都告诉你这是错觉了,所以你可能用尺去量了两条黄线物理长度确实一样。即使如此,我们依然无法抗拒地觉得上面那条黄线更长。为什么?因为我们总是在猜黄线的长度,而一根黄线被我们认为”距离我们位置较远“时,我们自然会觉得它比较长——近大远小嘛,如果明明在远处的黄线,看起来还那么大,那”真实的黄线“一定更大,bigger than bigger!

到此为止,恭喜你成功地、从头到尾地了解了 Ponzo 错觉几乎最经典的解释。视觉错觉实在太多,我就继续拿几个经典例子来展示——请好好体会一下:你所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物理刺激,只是你的大脑的猜测和建构罢了。

那根红线是连贯在一起的吗?看起来似乎不是,但是我建议你用尺量一下。(感谢读者朱明明指正)

左图你看到的是黑白条纹从顶面一直延伸到侧面,但是遮住以后你会发现,顶面的黑色和侧面的灰色,在物理灰度值上,是一样的。

一个类似例子,左右两个小的正方形,在灰度上相同,但是在知觉上左边显得更暗一些,右边显得更亮一些。

同样的道理说三遍,你总得理解这里的知识点是什么了:相同的物理灰度值,在不同的情境下,由于我们对于阴影的解释不同,我们会知觉到不同的颜色。

好了,你看到了这么多的刺激,估计也可以开始想想那条充满争议的裙子了。现在,你可以想想,”你是真的看到了那条裙子是白金的”,还是“你的大脑猜测那条裙子是白金的“,以及”那条裙子本身是白金的“,想想这三句话之间的不同。

我们就再关于裙子谈两句吧:打开屏幕,你看到的那张照片——你或许看到了一条蓝黑的裙子,或许看到了一条白金的裙子。原因有很多,比如你的显示屏成像的对比度,饱和度,色温等等。在这些因素之上,你根据自己的经验,首先有意无意地从照片中猜测出拍照情境下的光照情况。

如果你觉得这张图片是在“昏暗的的光照(犹如黄昏、阴影)情况下”拍摄的,你的大脑就猜测出这条裙子应该是白金的。

如果你觉得这张图片是在“明亮的的光照(犹如白日,日光灯)情况下”拍摄的,你的大脑可能猜测这条裙子应该是蓝黑的。

所以实际上,你的大脑不但在猜测这条裙子应该是什么应该的,你的大脑还在猜测各种各样的参数——光照、阴影、反光、对比度等等。在一系列猜测的限定下,你的大脑觉得在这张照片里面,这条裙子看起来是蓝黑(白金)。

但是请注意,“这条裙子本身是什么颜色”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如果让一个人把这条裙子穿到大太阳之下,然后让所有人在同样的情况下看,会是什么颜色呢?2015 年的视觉科学协会年会(Visual Science Society Conference)上,一大堆的人穿着蓝黑相间的裙子在弗罗里达的沙滩上漫步。然而,夕阳西下之后,这群人躲进了一个昏暗的会议室,打开了不同颜色灯光照明,于是他们一下子“穿着白金的连衣裙”,一下子“穿着蓝黑的连衣裙”,在观众面前,变来变去。

那么,裙子的问题就说到这里。

当然,有时候,你的大脑猜测起来遇到了困难。

这是只兔子,还是只鸭子?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我一会儿看到了兔子,一会儿看到了鸭子,变来变去的,停不下来。

花瓶还是人脸?正方体面向左下还是右上?你所看到的刺激充满了歧义和模糊性,而这个时候,你的大脑也猜不出个最好的解释——于是你的直觉就在两种解释之间变来变去,此消彼长。你所见的,既是真实的物理刺激,也是虚幻的主观解释,真真假假。好了,大杀器来了。

看不到的,请尝试这条 wiki,或者这条百度百科

这位舞动的少女的旋转方向有两种可能,但是你的大脑可能被禁锢在了某一种猜测中,并且觉得那种猜测才是”最有可能的,最合理的“。所以,你长时间地觉得这位少女在朝一个方向转动。直到……你突然觉察到了什么线索,而你的大脑突然一下”啊!原来有这个线索,这下另外一种猜测更加合理了!“于是你就看到了另外一种旋转方向。别相信什么“你压力大所以只能看到顺时针”或者“你只用了左脑或者右脑”的鬼话!!

大脑的猜测能力是很强的

你可能直到最近计算机视觉发展突飞猛进,一夜间计算机识别人脸的能力都超过人类了!

但是,相比起大脑,计算机视觉还是弱了很多. 比如你可以看到封面插图是有一只狗在走动。什么?你看到了一只狗!那不是明明只有一堆跳动的黑色斑点块么?不不不!你仔细看看,那是一只狗在走动,尾巴还翘的老高呢!

如此模糊的信息,目前计算机似乎还不能还原出物体。而人脑,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出(猜出)这是一只狗。(很高兴使徒子没有画的这么抽象,似乎要去催使徒子画狗了?)

大脑有这么好的猜测能力,一方面是一件好事,毕竟可以让我们看到的世界更加合理。另一方面,也是一件坏事。比如在艺术创作中,如果我们不能绕过这些猜测,创作就会受到限制。比如,我们根据近大远小的规则,知道远处的物体实际上很大。如果我们在画画的时候,使用的是'加工后的信息',那么我们会把远处的物体也画的很大——结果就成了 bigger than bigger,看起来怪怪的。为了不要看起来怪怪的,我们必须可以地把远处的物体画小一些——这样最后的作品看起来就合理了。实际上,空间透视画法也的确是文艺复兴时期才创立起来的,所以现在去看中世纪的画,总觉得缺少了立体感。

另外,由于大脑对于颜色有自动的校正,所以在画画的时候,阴影的原则和补充就显得有些反常识。一个没有接受过训练的人,画出来的阴影部分,总是有一些怪怪的。在我们看来,在阴影中的红色还是红色,但是为了画出这份在阴影中的红色,调色板上的颜料需要偏灰一些,甚至加入一些蓝色或者紫色。这种绕过大脑对于颜色校正的过程,反倒是艺术创作的关键。

我记得,在顾爷的《小顾聊绘画》的某一集(或者是某一个软广告中)提到莫奈(还是某个其他的画家)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颜色,所以画出来的作品给人一种不同的感受。当时我就在想,可能这位画家有天生的才能,能够绕过大脑的默认加工,反其道而行之,所以反而能画出有趣的作品。

当然,以上关于绘画,都是我在瞎掰掰。我要说的只有一句:跳出常规,超越大脑默认的加工方式,或许你也能创造令人赞叹的艺术作品。

报告:太长!根本没读!

我就知道你沉不下心,奈不住性子读完上面的长文。我辛辛苦苦写了这么多,你也体谅我一下,好好读完嘛!你看我又是插图,又是划分章节的。不过,我也体谅一下你时间紧,所以如果你根本就没读上面的内容,那就读这里:

1. 我们“看到世界”这个过程,并不是对世界完整照抄。我们实际上是在时时刻刻猜测我们所看的世界,以及通过视网膜上的成像和我们的经验、知识来主动建构一个“看到的世界”。

2. 视觉系统的正常加工过程,在一些特殊设计的视觉刺激面前,反倒是会导致视觉错觉的产生。这些视觉错觉,不但不是视觉系统的错误,反而是真正了解视觉系统加工方式的源头、线索。

3. 我们需要区分“我看到的是什么?”和“这个东西本身在物理世界中是什么?”之间的差异。虽然这种区别通常非常困难,但是如果记住这一点,你便不会陷入“我看到才是事物原本真实的样子,你们其他人看到的都是错误的”这种自负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