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有点精神
毛主席曾经说: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精神是什么?它是维持你生命活力的阳光,如果只有生命而没有了活力,人的精神也就死了,而精神死了,生命的阳光也就灭了。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里所说的“精神”,不是平时所说的“思想”,虽然在不少场合,精神和思想有很大类同。精神是指导一种超越物质存在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明知有些事情可能非自己力所能及,但仍然要去全力一搏,在表明自己的骨气、志气时,常常会说,不蒸馒头,争口气。这口气就是一种精神。没有了这口气,似乎生命便失去了意义和价值。所以,人们常形象化地说,死人和活人的差别亦仅此一点,即前者没有了气了,后者还有口气在。从现象上看,在这一点上人和自然动物没有多少区别。因为不呼吸、没有了气,哪种动物也活不了。但人的这口气,却不完全是自然之气,而是超越物质存在的精神力量。自然之气只赋予物质存在以生命,精神之气,却能赋予这种有生命的存在以意义和价值,即使有限的生命朝着无限的方向升华,使原来依存于特定时空的有限的存在,超越了自我,成了某种永恒的存在,获得了某种普遍的意义和价值。诚如文天祥所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是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道理。精神是人生的支柱。一个人若是精神空虚,凡事都看得无所谓,这样的人生是悲观的,这样的人也不外乎行尸走肉;一个人若是精神充实,遇事认真,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样乐观的人才不愧来世走一趟,因为前者虚度了有限的光阴,后者在有生之年实现了自己的追求。
诚然,人不是神,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不可能不讲利,不可能完全否定物欲。但是,正如古语所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什么是“道”,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不能为了一时的物欲而贬低了自己的人格。这就是一种“精神”,就是一种骨气。上世纪60年代,以邓稼先为首的一批科学家,为了长中华民族之志气,抛开一切物质享受,在茫茫大沙漠中,舍生忘死,把两弹一星送上了天。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一种奉献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就是这种精神,至今还常常穿透横流的物欲,让我们的眼睛湿润,让我们为之感动。
人活一世,弹指挥手间,在短暂的一生中面对的有阳光明媚,也有阴雨寒风,有鲜花掌声,也有失意痛苦,如何应对曲折坎坷与春风得意,这是做人的难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有点精神是人对生活的一种态度,是对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一种态度。面对失败与挫折,是就此消沉一蹶不振,还是打起精神继续前进,这也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外在表现。要在有限的生命里诠释清楚做人的真谛,我想不外乎在于人需要有精神支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只要有了追求,人就会活得充实,因为追求必然伴有对结果的憧憬,其追求的过程波澜起伏,这样的人生就会有激情、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