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白 : 恶心别人,毁了自己

 随园天一馆 2013-12-24

一年下来,华语片票房节节高升,随时都有可以冲破三亿五亿的作品问世,可是质量上大多不是一锤子买卖,就是把观众当白痴。作为中国影迷,其心情与中国球迷应该总是可以心心相印。

(《私人订制》电影剧照,图片源自网络)

冯小刚这一年里,让人看到的总是一副愤怒表情,让人听到的也总是骂骂咧咧。这当然不是一个创作者应该有的心态,因为你的愤怒不是愤世嫉俗,也不是叛逆,而仅仅是一股怨气和厌烦。一个干活的人厌倦自己所干的活儿,这已经充满危险。

《私人订制》最早出现在冯小刚的微博里,是在他被网友因为“屌丝”争议而痛骂之后,他当时的说法大概是,我和王朔亲手照你们意思打造的一部贺岁片,乐不抽你们!

即便不算是被寄予厚望,《私人订制》从冯小刚重回喜剧到王朔编剧,都值得影迷期待。12月18日晚,少数人终于在零点首映场见到这部电影真容。

四段故事,围绕着圆梦,基本脱胎于王朔早年小说《顽主》的结构,也算是《甲方乙方》的延续性产品。结构重复、逻辑老套,这些都没问题,也不是一部电影不好看的最主要原因,但至少你要有一个过得去的故事,以及那种花了心思的小桥段和细节来充盈观众的注意力。这也是观众对冯氏喜剧的最简单的要求和期望。

可是《私人订制》从苗圃开头扮演的那个要过烈士瘾的故事开始,就已经让人断了此前关于冯氏喜剧、关于王朔出山的各种幻想,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实实在在的烂片。虽然范伟扮演的想过官瘾的司机,保持了其春晚小品中的成色,但也无法与《甲方乙方》中的桥段和神来之笔的台词相提并论。至于后面李诚儒、宋丹丹分别扮演的企图脱俗的大导演和做有钱白日梦的妇女,都像是没有感觉的卖笑——既然拿了钱,那就按部就班地完成规定动作吧。

即便不跟冯小刚巅峰的《大腕》、《一声叹息》、《没完没了》、《天下无贼》这些比较,新作《私人订制》也已经超出我个人理解力的差了,它不仅无法完成冯小刚事先所说的“乐不抽你”的承诺,连一部及格的华语片也谈不上。

煽情环节一直是冯氏喜剧中的中重要一笔,在其拥趸看来那些都是点睛之笔。比如《甲方乙方》最后一幕,杨立新扮演的技术员丧妻之后的凄惨和随之得到的同情,不仅将冯小刚的小聪明发挥了出来,也成了观众念念碎的经典桥段。可是在《私人订制》里,连具有广泛意义的煽情,冯小刚也懒得去花心思处理了,最后落下一个不着调的环保情怀。这就像我在一个卫生状况严重恶劣、味道全无、品相极差的快餐馆吃完一顿难吃的饭菜,老板跑出来告诉我,虽然粗糙难吃还可能回头拉肚子,但这是塑身减肥以及怀有功德的一餐。此时你会想出什么呢?

在凌晨首映场结束时,我身边一起走出场的人不少边走边骂骂咧咧的,就此,也许冯小刚会创造个奇迹——一部让人看后一腔愤怒的贺岁片。

这要二流子导演拍的最终票房三五百万的片子也就算了,比如新人导演眼光和才华都有限,也可能是上来就打算忽悠一下观众,这都能让人理解,毕竟华语电影最不缺就是嬉皮笑脸咯吱你乐,但实际上总是给人一种跪舔又不得要领充满蠢劲儿的电影。可这是大导冯小刚注定两亿三亿甚至更多地往兜揣的年度大片啊,当你看到片中将“走心”当成台词时,那可真有一种打脸的感觉啊。如果要找出一个冯小刚对待《私人订制》这部作品最显著的特点,大概就应该是“不走心”三个字。

冯小刚数次表达不想拍电影了,累,尤其是这种逗人笑的喜剧片。但观众和老板需要他拍,所以他不得不拍。这既是对职业道德的一种严重诋毁,也是对自我的一种歪曲式认识。你当然可以去拍你认为的深刻的、艺术的作品,甚至也可以马放南山就此放手让观众就这么一直惦记下去。一边厌烦,一边不得不去做,其结果就是眼前这部完全可以被认定为不及格的《私人订制》。

不能说冯小刚对喜剧的彷徨是一种矫情,其中的很多原委外人无法得知,但这种心态起码已经超出一名职业人的可被容忍的范围。对投资人、对参与拍摄的演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对曾忠实于你的观众,这么轻佻地看待自己的活儿,难道不是一种职业道德上的无法无天吗?

虽然华语票房市场一向不缺奇葩片,但我也不认为这种低劣和猥琐的作品会取得票房上的好成绩。也许冯小刚还真是在用一部实实在在的作品,表达此前喧嚣过无数次的怨气和厌烦。如果就此称《私人订制》是冯小刚告别影坛的一部作品,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

从观众的角度、商品生产的角度、创作者自己的角度,这的确可以称之为一部“恶心别人,毁了自己”的典型作品了。至于成全,倘若冯小刚真的是想歇一歇,估计这倒是有可能成全他了。

(责任编辑:代金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