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的战争:战国时代——齐国称霸中原(二)

 菊香书屋666 2013-12-25
3、齐魏马陵之战
   (1)战前全局形势与魏惠王的作战方略
   齐魏两国在桂陵之战后13年,又有马陵之战。马陵之战起于魏惠王伐韩,先前韩在桂陵之战前4年(周显王12年,公元前357年),曾与魏争宋国黄池(今河南省封邱县西南);桂陵作战的当年(周显王16年),韩乘魏桂陵之败,向北进伐东周,取陵观、廪丘(今河南省巩县附近)。第二年秦大良造商鞅伐魏;诸侯军围魏襄陵,魏乃筑长城,塞固阳(今陕西省米脂)。这是因为魏此时在多方面作战下,想暂时采取西守东攻的策略。再明年,即:周显王18年,秦商鞅再攻魏,围固阳而降之。以上就是魏于桂陵战败后,诸侯争侵魏地的状况。这时,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励精图治,国势浸强,于是,魏在南方又感到韩国的威胁。当时的魏国,秦胁其西,齐威其东,赵踞于北,韩强于南,形势颇为危殆。魏惠王采取和赵抑韩的策略,将邯郸归还于赵,与赵成侯盟于漳水之上;越年再与秦孝公会于彤(今陕西省长安附近),这都是志在打击韩国。魏惠王既与赵、秦两国进行连络后,遂于其后7年(周显王28年,公元前341年),发动攻韩之战。

    (2)齐军作战方略
    周显王28年,公元前341年,魏庞涓伐韩,直攻韩都(河南省新郑)。韩则于魏军来攻时,遣使求救于齐。于是齐威王召大臣谋曰:“勿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早救之”。孙膑说:“夫韩魏之兵未敝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憨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敝,则可受重则而得尊名也”。齐王善孙膑之谋,乃阴许韩使而遣之,孙膑之意,在于先使韩魏斗,使魏先疲于韩魏之战而后击之,诚为制胜之善策!

    (3)作战经过
    韩既恃有齐的救援,又鉴于魏志在灭韩,乃竭全力以抗魏兵,结果五战皆败,乃委国以听命于齐。于是齐威王命田忌、田婴、田盼领兵救韩,孙膑为军师。这次齐军仍直向大梁前进。庞涓闻之,乃去韩而归大梁。这时魏惠王因鉴于前次桂陵之败,又愤于齐的一再干预三晋之事,乃起倾国之兵伐齐,以庞涓为将,太子申为上将军,求与齐决一死战,直向齐军前进。

    齐军向大梁前进时,闻悉魏王举发大军迎击,志在决战。孙膑就向田忌建议道:“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势而利导之。兵法云: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军;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遂建议齐军向后撤退,以诱魏军深入。

    田忌从其议,并令齐军先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二万灶,以惑庞涓。庞涓追逐齐军,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当时的观城、荷泽、定陶都属魏境;钜野、郸城则属齐境,齐军出境向大梁疾进。行三日,则将到达开封之郊),乃弃其步军,率其轻锐,倍日兼行以逐齐军。孙膑预计其行程,日暮当至马陵(《虞喜志林》:“马陵在濮州鄄城东北60里,有陵,涧谷深峻,可以置伏”。按:鄄城在今山东省濮县东南有旧鄄城,即此),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乃设伏兵以待之;并于道旁大树砍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一面令齐军善射者万人,夹道埋伏,并预定暗号,日暮见大树下火举,即万弩齐发。

    庞涓所率的追兵,果夜至马陵道,见道旁大树斫白处有字,乃以火烛之,读未毕,齐伏兵万弩齐发,向魏军围攻,魏兵因此大乱,自相践踏,失去连络与掌握。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刎,说:“遂成竖子之名”。齐军乘胜追击,遇魏太子申所率领的大军,复大败之,掳太子申而归。

    (4)战后形势
    魏自桂陵与马陵两役战败后,国力亏损。于是秦、齐、赵三国于马陵之战的次年,就一致向魏进攻,各乘机侵魏之土地。魏由此遂一蹶不振。

    齐威王两败魏师,重定三晋,其后宣王、湣王都能继承余绪,一时东方称为强国,其事见后续各篇中。

    三晋魏、赵、韩的互斗而俱遭挫败,遂给予西方的秦国以东出中原的机会。秦自孝公用商鞅变法图强以来,已20年,国力日益兴盛。马陵之战的次年,商鞅建议秦孝公乘机伐魏。他说道:“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心腹疾,非魏并秦,即秦并魏。何者?魏居岭(阝厄)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取地。今以君之贤,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败于齐,诸侯叛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必东徒。秦据河山之固,东向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孝公遂派鞅伐魏,魏派公子卬御之。当两军对峙时,商鞅致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公子卬果与会盟,已饮,商鞅伏甲士掳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魏惠王再遭此惨败,国内空虚,大为震恐,乃遣使割河西之地尽献秦以和。因之由安邑徒都大梁。

    魏惠王既徒都大梁,以两败于齐,一挫于秦,太子虏,上将死,国势日蹙,乃尊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邹衍、淳于髠、孟子等皆往就之。孟子与梁惠王的问对,劝之行仁义,即在此时。孟子居魏凡18年,无补于魏之衰败,至魏惠王卒,襄王立,乃去魏适齐。魏惠王当时,为缓诸侯之兵以资休养生息计,乃展开外交活动,再次会齐宣王于平阿之南(在今苏北沛县附近)及鄄,又会诸侯于徐州,会秦于应(今河南省鲁山县东)。这时秦已囊括河西、关中的全域,造成高屋建瓴之势。关东诸侯最前线的韩、魏又残破削弱,对秦的东进,益不能防制,因此遂产生苏秦“合纵”联盟的外交,联合关东诸侯以抗秦的形势。

    (5)评论
    <1>齐国方面:孙膑“晚救”的策略,乃为运用卞庄刺虎的原理,“待弱者死,壮者伤,一举而得两虎之名”。故能“受重利而获尊名”。

    孙膑的实施要点,则在“深结韩之亲”。“深结韩之亲”,则可使韩竭其全力以抗魏;借韩之力以疲魏,则魏易为谋也。

    孙膑的后退战略,与减灶骄敌以及马陵的设伏,乃为一连串诱敌骄敌的行动,实为一整套的战略战术。不直捣大梁,不能使庞涓回兵;不后退,不能在马陵隘路地形以设伏;不减灶不能使庞涓乘胜而追,轻举锐进,三者联合如环,诚如孙子兵法所说:“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攻”。魏兵虽多且强,将焉用之?真为千古战略的绝作!!!

    <2>魏国方面:魏的战略,在并韩以固中原的形势。这是因为魏国土地横亘东西,南北受赵、韩的夹制,前次攻赵失败,乃思南并韩土以自固,这种先击破一面的战略,殊无可厚非。惟其在前次伐赵时,背后无守势的掩护而受齐兵袭击,以至桂陵丧师。这次又重蹈故辙,诚可悬为炯戒。

    马陵之战,虽为魏国与齐国之战,然此战实为秦国与中原历史的转折点。假使魏惠王于胜韩回师以后,控强兵于大梁。虽齐兵作诱敌之举,勿轻与追击,蓄猛虎在山之势以制中原,则人将莫予害也。如此则魏之霸业,或尚可维系数世而不坠。但惠王不此之图,徒以愤齐之一再干预三晋之事,增益庞涓之兵,使之击齐以求一逞。这种愤而兴师,必致轻举妄动;庞涓又好大喜功,骄矜狂妄,轻率前进以邀功为事。卒致马陵一战,丧师辱国,不仅将晋国数十年来的霸业摧毁净尽;而对秦的东方关隘已破,虎兕出柙,中原形势突变,历史转为另一时代。从此以后,三晋不再有掩护中原之力,中原诸侯遂日以防秦国入侵为事,纷纷扰扰历120余年,而卒皆被并于秦,追原祸始,马陵之战实为开端。孙子兵法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持盈保泰,古之所尚,后之主持国政者,对于国家兴亡的决策,其慎之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