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的战争:战国时代——战国时代形成的原因

 菊香书屋666 2013-12-25
 战国时代,起于周威烈王23年,公元前40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迄于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之年,为时182年。

    战国时代是继承春秋时代演变而来,两者前后连贯。这前后连贯的两个时代共历550年,是中国自古以来由氏族封建社会,转变为平民社会的一段长期过程。上古原始的氏族封建社会,到春秋时代而崩溃,迨至战国时代,则形成各个独立的国家,全中国形成燕、赵、魏、韩、齐、楚、秦七个强国。这七个国家,经历战国时代182年的战争,最后合并为统一的帝国。为明晰战国时代的全时代形势,特将各项重要因素的发展与演变略述如下:

1、政治演变
    春秋时代360余年的政治演变,简单来说,可分为前后两期。在春秋初期,周室王权虽已式微,尚有号召诸侯之力。此时处于中原四周的异族——戎狄与荆楚——交相入侵,威胁中原民族的生存,于是产生了霸主制度。当时中原有为的霸主,起而领导诸侯以抗御异族,故周室王权虽已陵替,但霸主尚为代行天子的职权。这时的政治形态,周王尚负共主统治的虚名,仍为周代封建王国的统一时代。

    到春秋后期,入侵中原的异族,戎狄已被征服或驱逐;荆楚也已衰落,不再为害中原;这时周室式微益甚;周王的生存,日惟仰诸侯鼻息以自赖,诸侯也以小国之君视之,不再有王室的尊威了。在此期间,各国诸侯纯然独立;霸主之制也已坠坏无存,实际上已形成众多的独立国家。不过在此期间,各国的君主多属庸弱无能,内受权臣的侵迫,对外则无所事事,所以各国间尚能和平相处,无重大的战事发生。

    待至进入了战国时代,赵、魏、韩三家分晋;田氏篡齐;秦自孝公即位以后,进用商鞅,各国均君明相贤,在政治舞台上换了一批新人物,各自努力于国内政治的改革;一面展开对国外的斗争,于是形势突变,政治形态上遂演为列强并争之局。

2、经济与人口的发展
   春秋时代,铁器已大为发达,农耕与农产大增,人口生齿日繁,土地不敷稼穑,因此争夺日烈。但在初期,四境尚有空地可资扩张,如晋国向东扩张,并灭赤狄而有其地,向北扩张,并灭白狄、鲜虞,向南扩张,并灭陆浑之戎;齐国则东并莱夷诸邦;楚国则西尽汉阳诸姬,东伸势力于淮泗流域;秦国则并灭西戎10余国。待至战国时代,这种土地的扩张,已至壤接境连之境。四周既无可发展,遂演为列国间土地争夺的战争。

    人口的繁衍,使参加战争的兵力增大;铁器的发达,使战争的杀戮惨烈。孟子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所以战国时代战争之多与杀戮之惨,实为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结果。

    人口既日益繁衍;战争亦日趋惨烈,因此原有松弛的封建政制与社会组织难以适应这种要求,于是齐之管仲,楚之令尹子文,秦之百里奚,晋之文公悼公等,均着手于内政与社会的改革。待至战国时代,战争更加激烈,因此这种变法之风更盛极一时,李悝、卜子夏、田子方为魏国变法,吴起为楚变法,申不害为韩变法,赵武灵王为赵变法,商鞅为秦变法,这都是顺应这种要求而产生。七国之中,以秦商鞅变法最为彻底;组织最为严密,故秦兵最强,最后卒以之统一中国。此乃为人口与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而逼使政制与社会组织走上改革之途。

3、学术文化的发展
   春秋时代因铁器的发明,使文字的书写工具进步,因此古代口头传授的学术均笔之于书,故春秋时代学术大盛。中国三大学者孔子、老子、墨子,都产生于这一时代。但在春秋时代,各国政权均操于贵族阶层,而彼等皆骄傲自私,对于这种学人,都采取敬畏而远避的态度,所以孔子为鲁相三月,即被季孙排斥以去;墨子皇皇于宋楚之间;老子更是抱檏守素,不求闻达。所以春秋时代的学术,只昌盛于民间,尚未能达其影响于当时的政治。至于学术的内容,也因诸大学人皆不得志于当时,乃发愤为学,退而著书。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又说:“吾欲居九夷”;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墨子也说:“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由这三大学人的口吻中,就可以体会出他们遭时不遇,一种悲天悯世的心情。他们既终身蹇于所遇,故其为学,多倾向于理想的政治,或注力于修身立德,着重个人的修养,或驰鹜玄奥,作真理的探求。所以孔子修诗书,敷陈尧、舜、禹、汤、文武之德,提出一种理想政治的轨范;教学生以修德行,为处世立身的根本;老子著道德经,阐明宇宙的玄理;教民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为不盗;知白守黑,去私寡欲;墨子教人强本节用,兼爱非攻,减少争杀之端,这都是因当时诸学人不遇于时,困心衡虑的著作。其学术陈义高远,虽对于当时的政治社会,不能作及时的补救,然其建树,乃为中国学术树立万丈光芒,照耀千世而不灭。

    至于战国时代的学术,其发展与此迥异,当时各国争霸,日惟富国强兵是务;国君礼贤下士,拥埽以迎贤者,一言遇合,布衣立致卿相,因此才智之士,个个都求学术以自见。至于学术的内容,也与春秋时代迥异。春秋时代的学人,多为遭时不遇而著书,故其为学多偏重于理论,或驰鹜于玄奥。到战国时代,学人既为各国国君所尊崇,故其为学多针对现实,切合时政,理论与实务一致,始能得时君之信任与倚重,这已是即学即用的时代了。卜子夏、田子方、吴起都出于儒家,辅佐魏文侯足食足兵,成其战国初期的霸业,商鞅、申不害出于法家,助成秦、韩两国的富强。苏秦、张仪出于纵横家,均以布衣韦带之士说动王侯,竟联合六国的纵横。这都是因为当列强并争的时代,无论出于何家何派的学术,皆以富国强兵为急务,实为时代的要求使然。

4、军事与战争的发展
   春秋时代战争军事的形态,已详述于前面的春秋时代系统各篇中。到战国时代,各国因疆土的开辟,人口的繁衍,军事学术的进步,与铁器冶炼技术的改进,其军队的庞大,兵器的犀利,与战斗的激烈,已远超春秋时代之上了。孟子屡称万乘之国,千乘之家;苏秦也屡称各国地方数千里,带甲数十万,若与春秋时代以数百乘为决战的兵力相较,实有小巫见大巫之别。《战国策》记载马服君赵奢与田单论兵,田单说:“古者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今将军必负十万二十万之众乃用之,此单之所以不服也”。赵奢说:“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而以集兵三万距此奚难哉。今取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数岁。即君之齐以二十万之众攻荆(楚国),五年乃罢。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而欲以三万之众围千丈之城,不存其一角,而野战不足用也,君将以此何之”?古代是全民皆兵制,人口增多,兵力自然增大;兵器进步,战争因而惨烈,这是自然发展的趋势。

    战国时代,不仅军队增多,而且装备与训练也大为加强。《荀子·议兵》篇记载说:“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无本赏矣……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裹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苏秦在评论韩兵时说:“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赵兵益强。荀子称楚兵:鲛革犀兕以宛钜铁阙,惨如蚕茧,卒如飘风;又称秦的锐士为各国之强。由此可见战国时代军队的装备与训练,已远较春秋时代更为进步。

    战争形态的发展,在春秋时代,已由初期的小型速决战,逐渐发展为大规模的速决战、谋略战、联盟战与长期的消耗战,这些都已详述于前面的《对春秋时代的总结》中。到战国时代,这种发展,规模更加广大。由联盟的作战,发展而为合纵连横的外交战。由谋略作战,发展而为阴谋、贿赂、游说、离间,以及刺客胁持各种的间接作战。益以游士说客翱翔于樽俎之间,妇女嬖臣活动于廷闱之中,遂使战场上的武力战与坛坫间的智谋战同时并用,这已竭尽战争错综复杂之能事了!

    由于以上各项重大因素的发展,较之春秋时代更为急剧,故战国时代形势的演变,也较春秋时代更为激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