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 <逝去的武林>一书中随笔 renezang

 感通天下 2013-12-27
读 <逝去的武林>一书中随笔 renezang

昨晚一口气读完 李仲轩先生的自传纪事书,很多感触. (Rene:后的评注是本人的感触)
李曾跟唐维祿,尚云祥,薛滇学形意拳,得到很多精髓观点.仔细阅读,读练拳之人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感.
1)关于练法?
2)关于用法?
针对训练书中的观点有:
-形意拳是内家拳,练得是精气神,练功的时候应该把精气神含住,但很多拳师都在练打人,剐将精气神提起来,一发劲都发 出去了,还能不短命?不明白动静有别,身体当然出毛病。”还说过:“俗活讲‘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学形意拳的都在学打死人,最终把自己打死 了。”然后告诉李仲轩.打太极要带点形意的充沛,打形意要带点太极的含蓄.
-形意拳古谱上有“打法定要先上身”(注4)的话,说比武之前,先要练身子拍手的技巧,将浑身的劲改了,否则比武时光有功夫,没有速度,不干脆,必败。但身上没有功夫,就妄自练打法,会震伤关节和后脑,所以习拳之初是“打法定勿先上身。” (Rene: 梅拳的动静互根,温养有法 )
--笔者听说李老的祖师刘奇兰以“龙形搜骨”(注1)闻名,就问“龙形搜骨”是什么意思,李老说“龙形搜骨”不是龙形,就是劈拳里前脚外撇的大跨步,说这个步子开天辟地,打通三盘,调理百骸,是成就身子的关键。有步子有功夫,没步子没功夫,这个步子就是内功。(Rene:可见步法的重要性,梅拳现在注重步法的训练)
---说练拳就是练一口气,一张口便白费了。而且精气神都在这一口气里,不求化在体内,反而大口大口唱出去,是在玩命。练完拳不能立刻坐下,要慢慢行走,转悠几圈自然会有熏蒸、淋浴之感,很是神清气爽,久之心智可以提高。所以习武要有练有化,收式与起式同样重要,甚至练完后溜达的时间比练拳的时间还要长。 (Rene: 燕子杰老师曾经这样提到过)
---尚云祥解释,练拳练到一定程度,骨骼筋肉都已爽利坚实,此时功夫要向身内走,就是要沁进五脏六腑。但这一步很难,就要用发声来接引一下,声音由内向外,劲力由外向内,里应外合一下,功夫方能成就。(Rene:发声助气,但要有感而发,不要强求.)
--“身子挂在手上,眼睛盯着根节,冷静。”手上要挂着身体一二百斤的分量,拳谱有“追风赶月不放松”的话,追上敌人容易, 身子能追上自己的手,就难了;(Rene: 燕子杰老师讲手带动胳膊)
-- 隔了几天又看李仲轩打拳,李仲轩当时对古拳谱“消息全凭后脚蹬”有了领会,正在揣摩全身整体发力的技巧,打拳频频发力,很是刚猛,尚云祥打断他,说:“动手可以这样,练拳不是这样。”
  他说练形意拳时,要如捉虾般,出手的时候很轻快,收手的时候,手上要带着“东西”回来,这“轻出重收”四字便是练拳的口诀,千金不易。(Rene:这点跟梅拳还有差别,不过需要慢慢体会,同个人练拳的阶段有关)
--- 很细致很轻微地抖抖,就能够享受桩功,养生了。另外,其实比武发力,也就是这么一抖擞。如果有读者从此受益,就向旁人传一传唐师的名吧。(Rene:自我体会找桩)
---薛颠传的桩功,一个练法是,小肚子像打太极拳一般,很慢很沉着地张出,再很慢很沉着地缩回,带动全身,配合上呼吸,不是意守丹田,而是气息在丹田中来去。(Rene: 逆腹式呼吸 )
---还有一个方法,站桩先正尾椎,尾椎很重要,心情不好时,按摩一下尾椎,就会缓解。从尾椎一节一节脊椎骨顶上去,直到后脑,脊椎自然会反弓,脑袋自然会后仰, 两手自然会高抬,然后下巴向前一钩,手按下,脊椎骨一节一节退下来。如此反复练习,会有奇效。脊椎就是一条大龙,它有了劲力,比武时方能有“神变”。(Rene:桩步中自我捏架)
--形意是用身体“想”,开悟不是脑子明白,而是身体明白。与禅的“言下顿悟”相似,等身体有了悟性,听到一句话就有反应,就像马挨了一鞭子,体能立刻勃发出来了——尚师是这种教法。(Rene: 以武治心 )
---我可以肯定地说,功夫是不能速成的,能速成的是打法。但没有功夫,只有打法,也就只能欺负欺负普通人,上不了台面。(Rene:拳脚打泥巴,身法打行家)
---(尚)见李仲轩一脸诧异,又说:“你不是喜欢发力吗?功夫上了后背才能真发力,有人来袭,狗熊蹭痒痒般浑身一颤,对手就出去了(震倒了)。”  (Rene: 燕师曾讲百会易通,夹脊难过,意为气血通背,与此类)

关于技击方面
..形为所有外在,意为所有内在,形意拳就是“练一切”,一切都知道。《形意五行拳图说》(注4)上便沿袭了尚师这一说法,讲的是敏感。而且这个“有触必应,随感而发”还是“并不知其何以然”,是自发性的。 (Rene: 梅拳中因敌而制胜,用潜意识控制身体的方法与此类通)
---至于李存义所言形意拳的“独善其长”是什么?老拳谱上有答案:“世之练艺者,必目有所见而能有所作为,故白昼遇敌尚能侥幸取胜,若黑夜猝遇仇敌,目不能视,将何以应之?唯形意拳,处黑夜间,随感而发,有触必应。”(注3)(Rene: 燕子杰老师在西藏背后受袭时抽鞭,即是练到该境界)
--那个借来的八卦动作,借了就不还了,溶在钻拳里起了变化,将将还有八卦“回身掌”的形态,向体侧一 滑步,前手向外撸去,还有塌劲。胳膊撑起来,手掌是横的。 然后后手随着点过去,手虽有前后,但两臂要有合力。犹如弓弩,两头绷上劲,才能射出东西,松了哪头都不灵。钻拳犹如螃蟹,是横着走的,左向一掌跟一拳、右 向一掌跟一拳,就练上了返身。(Rene:不管何势,势势相连)
---肩在手前,手在脑后”的身法秘诀。说是秘诀,字面上也不玄虚,说的是返身打法,“肩在手前,手在脑后”的隐喻是重点的重点,没师傅的人不知道 练这个。战斗一起,会有意外妙用,是形意的精华。形意拳中的偏门攻防、返身打法是李存义发扬的,从李存义开始,形意的钻拳中就溶上了八卦的东西.(Rene:梅拳中的败势法即是返身打法)
---截法者,有截手、截身、截言、截面、截心也。截手者,彼手已动而未到则截之;截身者,彼微动而我先截之;截言者,彼言露其意则截之;截面者,彼面露其色而截之;截心者,彼目笑眉喜,言其意恭,我须防其有心而迎机以截之也,则截法岂可忽乎哉?(Rene:直截横兮横截直:考虑如何截身)
手上的那股劲得把磨杆“送”出去,送得“平、圆、 悠、远”,还要“送”出一股向下的碾劲,这股另有的劲叫做“留”。八卦掌便是有送有留,这不是靠站桩就能站出来的.所以八卦门人不站桩,都是在运动中求 “送、留”。(Rene:站桩缺点?也应该考虑如何做到送留)
--練武时,脚下有准,手上也要有准。形意拳是“拳从口出",拳从腰裡升上自己 的嘴跟前,再递出去──这个練法很妙,调动人精神來打中线。練拳时得有个冲 击点,点子对了,拳架才能整。能打在自己中在线,全身的重量就上了拳头。明白了拳从口出、如犁行,在“全身重量上拳头"的过程中,也就找着了六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功架整了,自然要求变通,揣摩六合在力学 上的妙处,也就找着了三节(臂的三个关节、腿的三个关节、躯干的三大关节), 三节可以整成一节──这是意境上的說法,以意境而論,也可以說三节无穷尽, 爆炸力是整劲,一条蛇,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这也是整劲。
---形意拳的根本是敏感,有人上战场殺得敏感了,有点风吹草动脖梗子就一激靈。 但反应快了也还会挨打,因为这只是意識到了。惊脖梗子没用,得惊尾椎子。反 应是反应,反击是反击──这是许多人比武上不了档次的原因,反应和反击在一 块的法子,就是惊尾椎子。脖梗子惊了,还得准备动作,尾椎子惊了,自然就有 动作发生。 能坐腰,就能惊尾椎。猴蹲身时要聚精会神、全身贯注,这兩个常用词,就是至 关重要的窍门。在形上讲,蹲身对浑身筋骨都有好处,但要是不动意,功夫練不 成。蹲身时要让肉体聯系上精神。神不練,光肉練──尾椎是惊不了的。缩身、 团气、凝神、惊尾椎,这就是猴蹲身的精义了(Rene: 拗势变小势)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