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朴素:钢琴声里的肖邦

 小猫过家家 2013-12-28
钢琴声里的肖邦
    
    
  现在许多的小孩都在学弹钢琴,但弹得好的并不多,不过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情还是可以理解的。秋天的海岛,阳光温柔,街市宁静。一个人呆在空荡荡的房间里看书看得累了,于是闲听音乐,从唱片盘中取了一张肖邦的钢琴曲,坐在沙发里,静静地欣赏,静静地听。至于听出味道没有,那是大可商量的。到底是竹味还是肉味,听者自知,文字其实都是门外闲谈而已。
        
  肖邦1810年2月22日生于波兰华沙。他几乎全凭个人的努力,学习钢琴,最终成为一位卓越的钢琴家。他的演奏以精致细腻、美妙动人的音色和富于魅力的表现力著称。肖邦只写钢琴作品,在他数量巨大的创作中,某些其它体裁的乐曲显得微不足道。我们可以说,肖邦与舒曼、李斯特一样,甚至比这两位艺术家更胜一筹,是钢琴风格的真正创造者。德国诗人海涅称赞肖邦说:“他坐在钢琴前即兴弹奏时所给予我们的享乐,是任何东西所不能比拟的。”
    
  肖邦写作各种舞曲:圆舞曲、玛祖卡、波罗乃兹,或者纯幻想性的作品:前奏曲、即兴曲、叙事曲、夜曲,甚至练习曲。他的舞曲完全不像古式的那样总是多少有点刻板而拘谨,而是感情在乐曲中统治着一切。这是些热情奔放的舞曲,不仅仅是生动活泼、形式优雅、姿态高贵和谐而已。这是属于浪漫派的舞曲,它们表达了人类所有的情感:欢乐、痛苦、顺从、温柔、忧郁、爱情、自豪、愤怒,直至受屈辱的爱国者的那种英勇慷慨之气。
        
  肖邦的作品从来不是复调音乐,而是带“伴奏的旋律”。肖邦的旋律源自他从波兰带来的对祖国民间歌舞的回忆。回忆激发了肖邦的音乐灵感,民族性让他的音乐独具魅力。但肖邦音乐的民族性决不是刻意强求而得来的,它是自然流露出的风格。在肖邦的作品中,有一首著名的《降D大调前奏曲(雨滴)》,发烧友都很耳熟,它那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空寂之美,与王维的绝句《山中》相比,所表达的意境又何其相似:“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肖邦音乐中的梦幻感是意境浓密,譬如万花繁茂,流水潺潺,境界清幽。而最能让我们陶醉于这诗一般梦境的,就是他的夜曲。肖邦的夜曲,一共21首,其中有两首是没有编号的。他将夜曲发展成为意境深远的体裁,远远地超越了费尔德。正像哈聂卡所评述的那样:“肖邦是把费尔德的形式拔高,吹进戏剧性的气息,热情,使之更加壮大。费尔德的夜曲是朴素的牧歌形式。肖邦所努力的不是单纯的表达,而是经过装饰,太过于阴郁、热带性,或说带有东方的气息。”
    
  钢琴如诉如泣。我仿佛看到肖邦梦游般款款而来。他那一袭黑色的燕尾服,掠过树丛草尖,上面的露珠不经意地掉落,那是他的夜曲。他的心境出奇地平静,他的欢乐是无力的,他的忧郁是恍惚的,一如他虚弱久病的躯体,他苍白、纤细的十指,敲击不起沉重的琴键。若断若续的琴声,如被风景遗忘的天边的云朵,漫无目的地飘浮着。在他的朦朦胧胧的眼神背后,不时闪烁出明亮的光辉,照耀着他那瘦削、雪白、冷静的脸庞,让我们看清了天才的灵魂是如何轻松、安宁地依附在他的身上。这颗灵魂叙说的尽是些不知从何谈起的天荒地老的故事,故事并无大喜大悲,却有无边的苍凉。故事里似乎都是他的私语,却有你切身经历般的感受。
    
  中国人常说人杰地灵,就让我们看看肖邦的故乡波兰农村的绝美风景吧:“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就好象歌中的迭句。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让人回忆起肖邦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悠扬旋律。”——波兰作家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故园的描写。
    
  在肖邦的钢琴小品中,我们体验到了古代东方艺术家典型的艺术表达方式,那就是:轻灵和含蓄,带有禅的风味。一曲放完,满室都是钢琴旋律的回响。窗外阳光成熟而温暖,令人遐想联翩。虚指弹了数下,少年时的音乐兴趣浮上心头,一切如此美妙,一切如此神秘。然而今天的我仅仅只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做过的美梦早已随烟而散,中年心事病如苦酒,饮者自知。肖邦、肖邦,一个波兰人。我想起了团结工会的领袖瓦文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